面孔乐队欧洋 就职于中国媒体的“洋面孔”:海外人才与国际传播

聘请外国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参与我们的国际传播,有助于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贴近外国受众,弱化外宣媒体“喉舌”特征,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本文以英文媒体为样本,分析当前外宣媒体中外籍新闻人才的聘用现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探讨外籍员工引进和管理的问题与路径。

  一、国内英文媒体聘用外籍新闻工作者的现状
  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关键在于如何让外国受众“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海外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高端人才,对国际话语体系驾轻就熟,吸引他们参与对外传播,对于我们“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多家英文媒体都聘用外国专家,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英语频道、《中国日报》《上海日报》《环球时报》、上海电视台ICS频道等。新华社对外部常年有25位左右外籍编辑,《中国日报》和《上海日报》的专家分别在20和10位左右。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拥有七十余名外国专家,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5000余种图书,编辑近30种多语种期刊,包括《北京周报》《今日中国》等。
  签约服务国内外宣媒体的外籍新闻从业者都持有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文教类专家证,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外文局有60多年聘用外国专家的经验,有一套专家选拔标准。入选者除了有较强的母语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对华基本友好,二是愿意正确报道中国,三是有新闻写作的经历。”入职后必须遵守聘用单位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定,接受聘用单位的工作安排和业务考评,尊重中国的宗教政策、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不得从事与专家身份不符的活动,不得未经聘用单位批准兼职。
  很长一段时期,新闻单位采用的是外国专家局的统一合同文本,薪酬待遇也采用统一标准。自2003年起,随着“大外宣”战略的实施,特别是2008年以来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新闻单位的外国专家人数大增,引进渠道、聘用方式、薪酬待遇、管理方式也开始多样化,专家原先清一色改稿,现在也可以参加采访,制作内容,做栏目主持人,由幕后走向前台。这种多元化发展大致可见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国家级外宣期刊开始招聘汉语水平较好的外籍员工。如中国网、《北京周报》《今日中国》这些外文局旗下的媒体,通常让会讲汉语的外籍雇员参与实地采访,撰写新闻特稿和专题报道。其可操作性在于特稿报道可事先联系,安排妥当后让外籍员工用汉语采访,然后用自己的母语写出稿件。《今日中国》现在经常刊登外籍作者署名的文章。
面孔乐队欧洋 就职于中国媒体的“洋面孔”:海外人才与国际传播
  第二,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开始使用外籍主播。2004年前有着一条戒律:“不得让话筒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外籍专家只能在幕后改稿。突破这一戒律的是央视英语频道《财经中国》栏目组,他们请Chris Gelken担当主持人。之后,央视《今日世界》《对话》《人物聚焦》《外国人看中国》等英语栏目都陆续启用外籍主持,偶尔还聘请国际知名主持人客串,如澳大利亚七网络(Seven Network)体育频道主持人Tracey Holmes。央视首位外籍新闻主播是澳大利亚人埃德温・马厄,他在央视工作长达十多年,荣获中国政府授予的外国专家最高奖项“友谊奖”,并获得中国绿卡。
  第三,英文日报和通讯社聘请的外籍专家主要从事改稿工作。由于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突发性,不可能预先安排采访,加上语言障碍、文化认知的差异,使得外籍记者在国内采访非常困难,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驻华记者都需要中国助手。美国彭博通讯社驻华分社使用大量中国雇员做专职资料调研员(data researchers),辅助记者采访。
  二、外籍新闻工作者发挥的作用
  外国专家不仅能在语言方面帮助我们实现精准表达,而且可以在选题、采访、编辑、设计各环节给予指导和建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语言支持。外籍新闻工作者的首要角色是语言专家,负责润色、改写每篇稿件,使文章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英文报纸的采编人员虽说都是英语专业毕业,但他们缺少国外才有的语言环境,平时仍以中文交流为主,思维方式也是汉语的,写出来的文字难免出现Chinglish(中式英语),词不达意,甚至产生歧义。比如,有经验的专家一看到 Group Company就知道中国记者想要表达的是Corporation(集团公司),他们会通过融通中西语境,将中国味十足的表述变得容易理解。再如:我们司空见惯的概念往往最难翻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政热词有各种译法,widesprea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较为常见,但没体现出“万众”的意思。《上海日报》专家改为mass movement in business creation and innovation,就更为贴切。“群众路线”中文很好理解,但英文表达就不那么简单了。很多人直译为 mass line,外国读者不明白你说什么。《上海日报》专家听完解释后,认为可用populist approach或 people-first policy 来表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干部作风。
  第二,内容参谋。外籍专家来华前已经在国外媒体工作了多年,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精通财经、体育、科技、人文等相关知识和专业表达,能把很专业的问题解释得“外行看得懂,内行看得上”。《上海日报》聘用的专家包括彭博通讯社前香港和悉尼分社的主编、美联社首任驻京记者、《英国先驱报》(The Herald)的资深编辑、《西澳大利亚人报》(The Western Australian)总编辑,都是新闻采访和办报高手,他们运用多年积累的经验来编辑中国记者的稿件,追问信息来源,深挖新闻背景,核对关键数字,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例如,当南京西路商业街改建项目公布后,《上海日报》记者发了一则简讯,外国专家David Osterhout改稿时敏锐地感到该项目有着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影子,预示着上海零售业的升级换代。在他的指导下,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写出了一篇眼光独到的报道,引起国外媒体关注。现如今,南京西路已成为世界顶级时尚品牌的聚集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451/534431150918.html

更多阅读

洋婆婆比中国婆婆更好相处? 怎么和婆婆相处

洋婆婆比中国婆婆更好相处?婆媳关系,被称为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甚至有人说,当今世界就两种关系最难相处——国际关系和婆媳关系。如果把两种关系搅在一起,会是怎样的情况?北京卫视5月9日13:05即将播出的《国际双行线》中就出现

洋河白酒 江苏洋河开启中国白酒饮料化时代

本轮结构调整中,我们发现江苏洋河表现出相对的抗跌性,其营收规模与利润下滑幅度均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其市场稳定与市场开发处于积极状态,洋河领导下的黄淮名酒带白酒企业有可能成为本轮结构调整最大赢家!与其同时,川酒板块白酒龙头企业则

声明:《面孔乐队欧洋 就职于中国媒体的“洋面孔”:海外人才与国际传播》为网友我要善待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