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是古人为诗歌下的最早的定义。《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945年,毛泽东将“诗言志”三个遒劲俊逸的大字题写出来。这就把毛泽东对诗词旨趣的理解、主张和号召全部写进了这三字之中。毛泽东所理解的“志”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广义的外延,是志向之志,志气之志,志趣之志。是宏志之志,壮气之志,斗志之志,意志之志,奇志之志。它是人生走向的指南针,它是实践行动的原动力,它是精神灵魂的寄托物,它是情感表达的运载体。毛泽东看来,诗词创作中的景、情、物、意、趣、声、韵、律等等,都要围绕“志”而歌而咏而叹而唱。尤其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诗人词人,更应如此。毛泽东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它。
是的,从毛泽东大量诗词写作背景和目的中均能使人感受到一种“志”的力量所在,催人奋进,勇往直前。无论是在顺利情况下,或是艰难条件中,还是逆境处所里,甚至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诗词,都是乐观、向上,充满理想、抱负的。这就是“言志”创作理念指导的必然归结。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面对国内外困难的巨大压力,毛泽东书写了大鼓人民志气、大长中国骨气、大促全党勇气的壮丽诗篇《七律·登庐山》、《七律·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大量诗篇词章,在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浩气,“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坚定信念,“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冷静思维,“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英雄胆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无畏精神,“要横扫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战斗意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心情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必胜信念,使中国人民不但没被敌人吓倒,困难压倒,而且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强大的形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叫友人赞叹,敌人丧胆。
在毛泽东诗词中,言志诗句处处皆见。仅直白“诗言志”即带“志”字的就有二十多处,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再如:《西江月·井冈山》:“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悼戴安澜挽诗》:“汤沙竟殒命,壮志也无畏”;《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七律·为女民兵题照》:“中华儿女多奇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等等。带有言志主题思想的诗词几乎篇篇皆是带有言志意义的格言式诗句词句目不暇接: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的“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等等,举不胜举。
诗言志,在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实践中由来已久,在他少年时代的1910年入学《言志》作文试卷上破例写了一首诗谜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在诗中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从这首气度不凡的小诗中足以反映出他小小年纪就有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抱负。据说东山小学校长阅后惊呼:“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建国人才,我们录取定了。”
后来去长沙读驻省湘乡中学求学出发前夕,写诗表达自己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他以前和后来写的大量诗词无不具有这样的意象和风格。
诗言志,毛泽东不仅自己写诗言志,咏诗言志,而且还用古今大诗人的言志诗激励自己、亲属和友人。例如,在后来发现的他在学生时代写给日本友人的亲笔信中,就讲他“尝读诗书颇立志气”的感言。
久有凌云志,豪情冠古今。毛泽东的诗词是言壮志、抒豪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