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伏天已至,又逢炎夏。今年7月13日,入伏了。即便本周二开始,山西境内多地降雨,但雨停过后,那片刻的凉意就被迅速蒸发殆尽,人们感到的还是热,热,热。

  热浪滚滚,席卷半个中国,“三伏天”“酷暑”“温室效应”一类的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那么问题来了,打着“温室效应”鲜明烙印的今天,是不是历史上最热的一个阶段,以后还会继续热下去吗?与现代相比,古代夏天有多热?那时没有摄氏度这样的符号,古人又是如何记录的?历史上关于气温最热的记载都说了什么?有一年仅京城居然热死了一万多人!用网络词语来形容就是——细思极恐!

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气象记录以来,山西高温极值为42.1℃

  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今年的入伏天是7月13日,恰恰山西老百姓通过体表温度感受酷暑也是在这几天开始的。我国华北、华南等地上周末起开启“烧烤”模式,山西也不例外,除朔州外,全省各地均有高温出现,最高气温超过35℃的县市有34个,其中孝义为省内最热,达37.2℃,这也是我省入夏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

  山西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月至8月,最早可在4月中旬出现,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5月下旬到8月下旬是高温天气的多发时期。其中,6月下旬高温日数最多,7 月下旬次之。有气象记录以来,太原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出现在2010年7月30日,最高气温达39.6℃。全省高温的历史极值为42.1℃,出现在2005 年6月23日,运城的平陆。

  我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公里,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总的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省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境内南北狭长,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昼夜温差也较大。

  据截止到2010年的资料统计,全省11市的年平均气温在6.55~13.19℃之间(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朔州市和运城市),11市的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升高趋势。从上世纪60年代起,50年里全省气温升高了1.475℃左右,年降水量近些年呈现出下降趋势,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减少,主要减少地区在太原、阳泉、榆社、长治、阳城。

  山西气温一年比一年高,这是公众感受比较明显的。山西的气温有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处于偏冷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气温总体呈偏高态势。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越来越热,专家普遍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温室效应。何为温室效应?百度百科上解释是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具体说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同时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专家提出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地球像是呆在一口倒扣的铁锅下面,吸热速度远大于散热速度,如果汽车尾气排放继续扩大,森林绿地规模持续缩减,温室效应只会加重,人们感觉到越来越热,就是必然,无法逆转。

  古代没有温度计,但会形容“七月流火”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摄氏度这个概念,也就百十来年吧,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知道古代有多热?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略微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短板。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人认为七月流火是指天文现象,但此古语现在已被通俗形容暑热)。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原意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651/861054367292.html

更多阅读

史上最牛最全面的闽南语学习教程

闽南语,或称闽南话(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常用这两个称呼,而台湾人多称其为台语)是我国重要方言之一,它保留了晋、唐时期中原官话的一些特点,有“古汉语活化石”的美誉,在古汉语中具有特殊地位。史上最牛最全面的闽南语学习教程学习语言最

转载 谁是史上最牛老师? 史上最牛专长老师上课

原文地址:谁是史上最牛老师?作者:明过有声谁是史上最牛老师?曹声明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清溪隐居着一位世外奇人,据说他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此人虽然终年在深山峡谷之中采药修道,未曾直接涉足红尘半步,看似超然于世外,但他却对

高山仰止:史上十大书法家

2015-01-08 儒风大家第一: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太宗独爱之,《快雪时晴帖》,亦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作品及作品赏析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2014-03-26壹号收藏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

9.5级!智利曾遭遇史上最强震组图 史上最强肌肉男

1960年5月21日至6月22日一个月的时间里,在智利发生了人类科学观测史上记录到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9.5级(矩震级MW)或8.5(面波震级MS),为世界

声明:《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曾现史上最热三伏天: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为网友动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