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镇海口招宝山西侧约50米处。明朝初年扩建镇海县城,以巾子山巅为城之东北守口。图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巾子山。
招宝山顶北端的抗法遗址月城系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由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主持增建。图为二十世纪初的月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新碶镇的瞭望楼。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通过新碶镇的河道里挤满了船只,可见当时内河航运之繁忙。
1906年,宁绍两地商民联系宁绍人士,由虞洽卿等人发起成立宁绍商轮公司,打破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独揽沪甬航线的局面,迫使英商在票价上作出妥协。图为当年宁绍公司航行于沪甬间的“宁绍轮”,中途在镇海停泊搭客,以驳船接送旅客。
唐宋以来,宁波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港口城市。1685年即在宁波设立浙海关。1943年,日伪成立“海关转口税宁波征收所”,在镇海设立“分所”。图为1889年建造的浙海关镇海分关办公楼与货栈。
叶澄衷 (1840-1899)原名成忠,镇海庄市人。6岁丧父,少读私塾,未及半年辍学。11岁进油坊做学徒。14岁至上海一杂货铺当店员。17岁在黄浦江上驾舢板。后经营五金火油等,逐渐发展到商号18个,时称“五金大王”。后投资银钱业、房地产业及沙船业,兴办轮船公司、火柴厂、缫丝厂。1899年9月,于上海虹口张家湾捐地28亩,出银10万两,创办澄衷学堂(后改名澄衷中学),但未及建成,便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逝世。其子贻鉴、贻钊承父志,两次捐银20万两办学,使澄衷学堂成为上海创办最早、声誉最隆的民办学校之一。其关心家乡公益,先后捐设忠孝堂、义庄、义牛痘局等。
近代“宁波帮”著名人士虞洽卿早在20岁时即有“筹五百万将家乡建设完成”之宏愿,力图把家乡三北建成“小上海”。自1910年起,他陆续投巨资建设龙山镇。图为1934年建成的三北轮埠公司码头。
1916年,虞洽卿出资修筑由龙山镇通往三北轮埠公司码头的小铁路,全长4公里。图为龙山镇火车站。
1927年镇海农民协会机关驻地——二圣庙。
前身为1911年创立的县中学堂,1932年改制为县立商校,1956年县中与私立辛中合并为镇海中学。图为上世纪二十年代落成的法式校舍。
1947年秋由旅沪镇海籍人士黄声远独资开办的私立辛成初级中学,办学历时十年。
1938年中共镇海县工委在小港蔚斗小学建立。
镇海县立简易师范1945年秋于柴桥伴云居创立。
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毁,后重建,并多次重修。1946年初,镇海中学以孔庙为校址。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孔庙外景。
位于孔庙的镇海中学东部大门旧观。右边石柱为砚池边的“文笔”,现已拆。
孔庙三塔,现已拆。
1958年10月,当时全县8个人民公社先后办公共食堂844个,实行所谓的“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图为当时的柴桥大食堂。
旧称南街,南起大道头,北迄鼓楼前,自明清以来,为城区主要商业街,1948年由石板路改建为三合土路面,1957年底修建成水泥路。图为修缮一新的南大街,摄于1957年
1957年1月公私合营镇海人民剧院新厦落成,有955个座位。开幕典礼由镇海越剧团演出《搜书院》。
东起南大街(南熏桥),西迄快马埠头(镇西桥),1980年填河扩建城河西路时,拆除胜利桥、清川桥、镇西桥,西河塘路被废除。图为1965年时的镇海西河塘,前方为南薰桥,右为镇海粮站。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城关大庙弄住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往返于“沪、甬”间的“民主3号”轮(“文革”期间改名为“工农兵3号”轮)。
柴桥公社社员在芦江上捕鱼,摄于1963年。
骆驼东盛桥是沟通骆驼盛家南北的交通要道。图为1963年建成时的东盛桥。
小港镇义成桥,桥下为小浃江,摄于1965年。
大碶静洪桥,摄于1962年。
澥浦大河系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开的河。图为开掘新河前已建成的新桥。
镇海县拖拉机站建立于1962年3月,拥有15台拖拉机和完整的耕、耙和运输、加工配套设备。该站国家投资304300元。
柴桥中学位于柴桥芦江畔,创办于1952年,1958年始招高中新生。图为柴桥中学旧貌,前为芦江。
大碶中学开办于1956年9月,原名镇海县第六中学,1960年秋始招高中新生,改名为宁波大碶中学,后复改为镇海县大碶初级中学、大碶中学。图为学校旧貌。
位于城关大校场的卫西河头桥石牌坊,远处建筑为镇海中学西部校舍,摄于1965年。
镇海县人民大会堂是全县人民政治活动场所,始建于1955年,1964年全新翻修,共投资41139元。图为翻修后的人民大会堂。
1957年刚竣工时的高塘算山碶。
1964年2月28日,澥浦闸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4月闸主体工程和附属的600米新围塘、岚山节制闸、内河闸口至二桥的新开河全部竣工。图为竣工时的澥浦闸。
1951年组建的甬江渡运组,1959年改为镇海渡运站。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关大道头的镇海渡运站江北渡口。
上世纪六十代的江南渡口
“镇渡一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镇海人民往返甬江南北两岸最好的渡轮。
泥马是镇海渔民海涂作业所使用的一种传统的简易代步运输工具,摄于1976年。
镇海后大街胡亨房河埠头和石栏杆,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此处在1950年曾创办过镇海幼儿园,摄于1974年。
位于招宝山北麓,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置各种大炮八门,系甬江口防御重镇。1983年10月重新修葺,1985年竣工。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威远城。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海塘。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1987年进行了重新翻造。图为翻造前鼓楼旧貌。
位于招宝山东山腰的王氏别墅,建于1928年,建筑面积870平方米。现已拆除。摄于1976年。
程控电话开通前,镇海邮电局话务员用人工转接电话,摄于1978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镇海气象站。
镇海汽渡,摄于1978年。
1970年,位于城关的宁波港务局船厂建造的货轮在甬江下水。
原护城河东段,1980年9月起拆桥填河,扩建为城河东路。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老一辈的镇海人也许认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苗圃路,路宽2米多,因边为园林苗圃而得名。远处为县自来水厂1965年建造的百吨水塔,现已拆除。
位于甬江北侧,右边为石砌江塘,1976年9月改建时,利用原江塘作路基,同时将江塘外移至路南侧重建,1978年6月竣工通车,今路之南侧已建成沿江景观带。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鼓楼西路清代古民居。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被拆除。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城关交通路(快马埠头),摄于1974年。
城关猪行弄清川路口,摄于1977年。
城关西街,摄于1978年。
城关后大街,摄于1978年。
城关清川路,摄于1974年。
城关东门路,摄于1976年。
城关承德桥(位于鼓楼南面),摄于1977年。
城关南街老屋,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4年甬江入海口原貌,左为招宝山,中为小招宝山(1976年建设镇海港时被炸平),右为虎蹲礁。1995年5月,横跨甬江口的招宝山大桥动工兴建,同时在招宝山巅兴建高57米的鳌柱塔。
从招宝山上俯瞰镇海城关,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1978年12月镇海港煤码头剪彩迎接第一艘船停靠。
1974年1月12日,国家计委批准建设镇海港区。图为1973年7月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粟裕来镇海为建港选址。
热火朝天的建港工地,摄于1976年6月。
1976年9月,镇海人民在镇海城关东部操场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召开,镇海县干部群众连夜上街游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