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早期教育 这三大早期教育迷信,或许正在伤害我们孩子


来源: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原标题:《对科研结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儿童教育,早期教育的三大迷信尤其如此》


所有的早教理论都宣称自己有科学依据,你是否都相信?


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博士、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罗杰斯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李钧雷提出,在高竞争性社会中,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过度解读,正在伤害我们的儿童教育,甚至伤害我们的孩子。


迷信一:三岁定终身并非如我们所想象


很多人都曾经看过神经元突触的发育图片。


刚刚出生的婴儿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是非常稀疏的,但到了两岁时,神经元突触就达到了一生的高峰。


很多早教机构都会以如下这张图片作为宣传照——


他们会告诉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说话、视力、听力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在1岁前就达到了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区域的神经元突触密度在2到3岁时达到最高。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展示过0岁到10岁的儿童神经元突触密度量的完整图片。因为,3岁以后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量就开始逐渐减少,到10岁时又显示出一个非常稀疏的状态。


脑科学研究者发现,这仅仅是大脑结构的发展,并非功能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高和功能高没有直接的相关。


最简单的例子是,孩子在0到15个月期间,语言、听力神经元突触密度最高期,词汇量也只能达到5到15个词;但5岁以后,这一区域的神经元突触的密度非常稀疏时,每周学到的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年的词汇量。这意味着结构和能力没有直接的相关。


孩子2到3岁时,抽象思维的神经元突触达到高峰,但那时的儿童并没有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为什么在0到3岁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就像造房子时要拉很多的线,最初总是看到很多线集中在一起,非常乱,但当这些线明确了各自的功能和位置后,露在外面的线就越来越疏散、整齐了。因此一开始的高密度和以后的逐渐稀疏,是大脑功能发育的过程。而功能发育则是这些神经元突触渐渐发育,大脑筛选后才会渐渐发展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 这三大早期教育迷信,或许正在伤害我们孩子


现在临床上已经证明,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的神经元突触非常密集,但这是大脑筛选无力造成的。


至于起跑线这样的说法,更是不正确。


所谓起跑线,是要把人生假设成某种比赛,如果把儿童的发展想象成百米冲刺,那么一定是要起跑线很重要,但如果是马拉松的话,就不一样了。想象自己的生命过程,自己是百米冲刺还是马拉松的渐进式的发展?


0到3岁真正的任务是什么?


并非0到3岁不重要。只是这段时间发展的任务和需要,和我们想象的不同。


美国的科学家们一度非常关注Word Gap,他们认为正是儿童3岁时词汇量的差距,导致了孩子成年后的差距。


因为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调查发现,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孩子和底层家庭的孩子,在3岁时词汇量相差一半——中上层家庭的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是1100个左右,下层家庭的孩子3岁时词汇量是500个左右。因此,科学家们提出,要弥补这一Word Gap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


因此,那一时期,美国的早期教育理论是鼓励家长多对孩子说话。因为科学家在参与调查的孩子身上戴上了一个监测器,发现中上层家庭的家长在孩子0到3岁时对他多说了3000多万个词。科学家认为,这才是起跑线。


但是,科研上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孩子词汇量的差别和家长对孩子说的词汇量无关。于是,科学家在中上层的家长中调查——为何同样的阶层,有的孩子说话晚,有的孩子说话早?而这些家长都很重视早教,都对孩子说了很多话。


调查又发现,差别在于如何回应孩子的话,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孩子词汇量的差别——低回应家长孩子的词汇量,只有高回应家长孩子词汇量的一半。


但,这样说也会引起误解,因为家长们都很紧张,是不是孩子不管发什么音,我们都要回应呢?


科学家又发现,如果家长过于焦虑,时刻回应,反而会破坏了孩子的发展。


因为当孩子发第一个词的时候,家长很激动,过一段时间,不再有激动了,孩子又会推动自己发出新的音节,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最自然的互动,造成了孩子健康的发展。


笼统一点说,0到3岁,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词汇量,最需要的是和照顾他的人有持续性的回应和互动。


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无表情实验”。


实验开始时,妈妈和孩子之间有自然的互动,等妈妈转过身再回头时,面部就毫无表情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孩子很快就陷入了焦虑。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想而知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意味着孩子需要正常的互动,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


迷信二:高质量的早教以提高智商和技能来达到效益


很多早教商品都号称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智商等。这在科研上也是有依据的,但这一科学上的依据,现在也被证明是有缺陷的。


美国早教起源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两个实验。


当时,科学家长期跟踪有早教和没有早教的孩子,以研究早教的效益如何。结果发现,参加早教的儿童进入前10%成绩的比例、高中和大学毕业的比例、成年后有稳定收入和资产的比例,都大于没有参加早教的儿童。


这个实验非常重要,但这个实验有一个当时还无法避免的漏洞。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做这个实验时,不论是脑科学还是儿童心理学或者教育学领域的学者都有一个误解——人的成功取决于人的智商。因此当时认为,早教是使人的智商能够进步。


但是,后来对这一调查进行重新数据分析,发现进入早教前儿童的智商都差不多,进入早教后,有早教的儿童智商提高了很多,进入小学后,也有很大的领先优势,但是到了10岁时,早教儿童没有优势了——其实并非是早教的落后了,只是对比组跟上了。因此早教的所谓优势是短暂的。



那么如果智商上没有优势的话,为什么参加早教的儿童在几十年后会有优势呢?这一谜底直到去年才揭晓。


2014年有几位经济学家将最早的这一实验数据重新进行分析,从这一系列数据中寻找其他的变量,包括认知能力、行为情绪自控、学习动机、其他社会家庭因素。成年后婚姻、成年后的犯罪率等。


结果发现影响孩子成年后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情绪自控、学习动机,这两者的影响非常大,远远超过认知能力的影响。因此早教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对行为情绪自控和学习动机的影响,而不是认知的影响。


罗杰斯中心的创始人Fred Rogers,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即“‘内在的成长’,包括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学会继续努力尝试、学会去讨论和正向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早年最重要掌握的不是某一个知识或技能,而是将来学习所要要求的耐心和坚持,并有能力去预料和接纳必有的差错和挫折,与其带来的失望。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我们的教育有长远的意义。”


至于那些焦虑的家长们,孩子的学习准备度有最根本的六点要素:


1. 自身的价值感:不需要和别人比,不是比别人好才有价值,这和一个竞争的社会比正是相反,但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


2. 对人的信任感:信任感来自于孩子周边人对他的反应。


3. 好奇心:正是因为孩子的好奇,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4. 仔细听看的能力:有了好奇心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孩子早年越忙,就越会失去仔细听看的能力。


5. 有游戏和想象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6. 孩子独处的能力:并非所有的时间都要有人逗他玩,孩子敢于有自己的空间,敢于和自己的思维在一起,这对孩子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我们在美国一个贫困地区学校的天才班调查那些优秀的孩子,他们对于好老师的定义是“好的老师不是给你糖吃,忙着和你交朋友,而是提问,并且给你时间思考,而我们得到的奖励是真正做这件事情的过程。”


迷信三:儿童早教需要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吗?


在美国50个州中,有49个州对早教机构的评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环境。那么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朋友给我发来照片,是全世界最好的15个早教机构。40多张照片中有很多都是美丽的建筑和绿地、设备等。只有一张是孩子和老师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最美丽的早教机构是老师能够和孩子亲密互动,因为你很难想象3岁的孩子回家会说:“妈妈,我们的楼真漂亮。”


法文小说《小王子》的主题就是“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世界,最根本的事,眼睛看不到。”


而所谓复杂丰富环境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发育,这一实验是用小鼠做的。并且当时最早的科研小组从没有想过要把这个实验用在儿童教育中,他们只是研究大脑。但自从那以后,“复杂丰富的环境”这个词就用到现在了。一些早教机构甚至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老鼠,并且建成了想象中的复杂丰富的环境刺激。



更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科研小组在实验中有一个说明,后来一直被忽视,那就是他们所说的“复杂丰富的环境”是指相对于笼子中的单调环境,小鼠生活在复杂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而不是人工制造的复杂丰富的环境。


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凡的环境,对孩子来说也是复杂丰富的环境。比如脑科学实验的实验组中,发现当老鼠妈妈经常去舔小老鼠的时候,与基因被破坏的不会舔小老鼠的老鼠妈妈,孩子发育有很大的差别。前者长大后,也会舔自己的孩子,后者长大后做妈妈,也会放弃舔自己的孩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环境是与参与他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互动


美国在几年前做过一个大规模的科研调查,调查了全国的671个幼儿园教室,2439名儿童,希望研究幼儿园环境质量与儿童学习、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的相连。其中包括教师是否专业、教师和孩子的数量比,教材、环境设备、相关医疗健康服务、食品、家庭服务,师生互动等。


跟踪了一年,看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看什么样的变量直接相关发展。发现只有“师生互动的质量”是唯一一个影响了孩子认知、情感发展的因素。这样的互动是自然平凡的互动,而不是刻意的互动。


互动也不需要通过早教机构进行,儿童在最自然的环境中就在互动。



今年哈佛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出版了第十三本白皮书,谈儿童的适应性问题。他们发布了研究结果,哪些儿童能够抗拒生活的逆境最后走向成功。这个历经几十年的调查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所有有关儿童适应性的研究中最具有共同性的结论就是: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照顾者,家长、老师或其他人。


罗杰斯说过:我们日复一日地给孩子们喂饭、换尿布、穿衣服,安排游戏,擦眼泪。在这样似乎平凡的生活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淡忘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受我们照顾教育的孩子的生命中。


当孩子需要时,我们能够在他们身边很重要。最终,对孩子有最大影响力的,是我们真诚实在的为人。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回复标题前面的数字即可查阅文章)

1056.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9%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1052.想生二胎又怕太晚?美国专家说女人四十后生子好处多多

1009.带动画的小儿推拿,太实用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3851/574974836534.html

更多阅读

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话

教育孩子的方法作者:生根活佛在我与众多居士的接触中,发现一个几乎让所有父母都感到头痛的话题,那就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的来讲,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大致有两个原因,那就是先天与后天。如果属于先天性不听父母话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多做一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教育孩子要避开这10大误区

  1不要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下无法履行的承诺,一旦诺言许下,则一定要做到坚守不变。无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远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会因此受影响。  2不要让

母亲怎样对孩子性教育 孩子的性教育

   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一般很少在孩子面前谈到性,而当孩子说起这些话题的时候家长也是抱以回避态度。家长总感觉在孩子面前难以启齿,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对他们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渐渐长大,从

孩子的情商教育 孩子情商教育的三大方法

  情商培养似乎是个老话题,但并非每个父母都能做好,很多自以为对的做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还往往适得其反。专家就儿童的情商教育给出了三点建议,一起来看看。做好孩子情商教育的三大方法1、宝宝3岁前,务必保证亲子同住亲情和信任是

教育孩子的故事 教育孩子的三大故事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下面是教育孩子的三大故事,希望对家长们有用。  教育孩子故事一与启示:  “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

声明:《孩子的早期教育 这三大早期教育迷信,或许正在伤害我们孩子》为网友为你甘愿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