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
蒋子彤
(湖南省益阳市 QQ1148274194)
关于湘江的源头,其实早有定论,不存在任何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湘江”辞条:“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的龙门界,名为海洋河,全长 856km”。 《辞源》“湘水”辞条:“湖南省最大河流,与漓水同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
《辞海》“湘江”辞条:“湘江,湖南省最大河流,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同桂江上源间有灵渠相通”。 《山海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这无疑是最早明确记载湘江发源地点的。
《湘中记》记:“湘水至淸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其石子如樗蒲大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营水渄水观水祁水舂水永水来水渌水连水浏水沩水汨水资水皆注湘”。这里清楚地写明了湘江的十三条主要支流对名称。也显示出湘江主干的大概地理位子。其中观水就是现在的灌江,发源于广西灌阳洞井瑶族乡大竹园村的犁子坪,在全州镇水南村汇入湘江。这也就证明了湘江上游全州段自古以来称之为湘江了。渄水有待考证。营水即现在的湘江上游(潇水)。它是湘江支流的身份也是自古以来就认定的。来水应该是现在的耒水。连水则是
现在的涟水。
《汉书〃地理志》载:“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
《后汉书〃 郡国志》指出湘江发源于阳朔山:“零陵阳朔山,湘水出”。北魏郦道元认为“阳海山”即“阳朔山”,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明代顾祖禹则解释说:“海阳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西南去灵川县九十里,……,本名阳海山,俗曰海阳。 ”据此可知,《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所说的湘江发源地,均位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附近。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肯定了《汉书〃地理志》湘江发源海洋山的说法,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湘、漓两水同源的说法:“阳海山,即阳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 ”
自《山海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到《水经注》提出湘、漓同源,共同发源于海洋山以后,以及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 《舆地广记》 、 《方舆胜览》,明代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古代地理典籍,对于湘江的源头在现今的广西海洋山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有其他源头的记载。
再来看看湘江起止地点。
自古以来,每一条大河总有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分,湘江亦如此。人们一直以来把兴安分水塘至永州老埠头这一段河流称之为湘江上游,老埠头至株洲昭陵段为湘江中游,在这一段
先后有舂陵水、蒸水、耒水和洣水等支流汇入,径流量大增。江水穿过雷溪和昭陵等峡谷状水口进入下游,直奔株洲、湘潭、长沙盆地。这段湘江接纳了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等支流。望城县靖港以下属湘江尾闾,进入洞庭湖滨湖平原。 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权威工具书和非工具书都肯定了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也是准确无误的,也从来没有人对此质疑过。即便是有争议也是近几年的事。
然而这个几千年以来称之为湘江源头的海洋河于2009年湖南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湘江颂》上被剥夺了“湘江源头”的头衔,晚会主持人受湖南官方委托宣布:“湘江发源于广西境内海洋山附近的海洋河,现代学者考证,湘江真正的源头是湖南永州蓝山县的潇水。”
在2013年5月20日,湖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发布表明,湘江源头在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乡。具体发源地在县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也就是潇水发源地。这一成果,已得到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的权威认定。从此潇水的发源地摇身一变,戴上了“湘江源头”的桂冠。海洋河作为湘江另一源头的资格也被抹去了。在一些网上查询湘江词条,发源地赫然写着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自治乡 。
为什么会出现湘江源头易地的事件,其及产生易地的原因又是什么?难道湘江源头真的是“误传千年”吗?
这可以从《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 ——为湘江源头正名的建议》以及“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三湘儿女,也孕育了伟大的湖湘文化。而让湖南人尴尬的是,这条取名“湘江”的母亲河的源头却一直被广西“霸占”着,情何以堪”?“潇水一直都不曾拿到湘江源头的头衔”的描叙可以看出,而是湖湘人民对湘江发源于广西耿耿于怀。
(其实整个湘江流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三湘儿女独享的。湘江上游的大片区域一直称之为“漓湘”,把潇水流域称之为“潇湘”,“蒸湘”自然就是湘江支流的蒸水流域了,这也是“三湘”的来历和泛指整个湘江流域。加上资江,沅江和澧水流域,就几乎覆盖了整个湖南大地,所以“三湘四水”又是湖南的美称。 据康熙《全州志》记载,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于隋开皇十年(公元五九O年)废除了零陵,洮阳,观阳三县。因为地处湘江源头,在城郊柘桥村设臵了湘源县。当时的湘源县的辖境较宽,除今天全州县的区域外,还包括今天的桂林市灌阳县,资源县,兴安县北部以及湖南省的东安县,永州市南部等地区。几乎整个湘江上游流域均属全州管辖,隶属永州总管府,历时三百六十六年。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作为湘江源头的全州才从长沙永州改隶广西桂林府。清延续明朝设臵。从此作为三湘之一的“漓湘”大部分归广西了,这
个湘江源头也并非广西有意“霸占”,而是明成祖朱棣送给广西的。广西不得不接收,圣意难违啊)。
直到2006年《中国地名杂志》(2006年11期)发表一篇题为《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的文章,湖南独霸湘江的机会似乎来了,文中写道 “在古代,对于湘江的源头,也还是有正确认识的。《山海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中国古代传说中,舜帝葬于九嶷山。《读史方舆纪要》说:“九疑山,在永州府道州宁远县南六十里”。相当于今天湖南省宁远县的南部山区,其东南山麓下,正是潇水的源头所在。 《山海经》记载的湘江源头,正是发源于九疑山东南山麓,然后流经九嶷山南侧,再转而向西,最后向北流去的潇水。可见,《山海经》是正确地记载了湘江源头的所在地。可惜,这种正确的认识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上为《山海经》做注的学者很多,著名的有郭璞、郝懿行、袁珂、吴任臣等。但遍查有关《山海经》湘水的注释,在谈到湘水源头时,竟然都不顾《山海经》的原意,径直采用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说法,将“西环之”水,硬是比附为“阳海山”附近的“海洋河” 。
虽然各项地理事实均表明潇水是湘江的正源,历史上也曾经有人对此提出过正确的认识。但是,自汉代以来,潇水一直都不曾拿到湘江源头的“头衔”。究其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制约,是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客观现实的主要原因。《汉书〃地理志》首先提出了海洋河是湘江源头的观点,其后,这个错误观点,由
于《水经注》的湘、漓同源说而得到加强。湘、漓同源,实际上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结果,而正是由于这项改造自然的活动,使得湘江发源海洋山的错误说法得到了强化,两千年来,流传广布,深入人心。正是由于错误的主观偏向,导致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里的湘江的真正源头视而不见,甚至对正确的认识也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作者从而认为潇水的源头才是湘江的源头,抱怨《水经注》等等权威著作没有采用潇水就是湘江源头的“正确说法”。 作者的观点很快在三湘大地引起共鸣。认为“潇水就是是湘江源头”于是成立了各级高规格的“湘江源头在蓝山”的申报指挥部,并有人专程到位于永州市潇水注入湘江的萍岛实地“调查”,一方面收集关于两条河流的水文数据。另一方面为所谓的“正名”创造条件。在各种文章中将湘江上游兴安至永州段改称为海洋河了。
难道确实如作者所说,为《水经注》做注的众多学者都无视《山海经》的正确记载。显然不能这么武断就说众多学者对湘江的真正源头视而不见。毕竟他们也是专门研究历史地理的行家,相信他们也研究过山川河流鼻祖之著《山海经》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
难道潇水真的在秦时就是湘江的源头吗?然而自古以来就没有潇水(古称营水)是湘江源头的任何文字记载。
当然造成今天这种源头易地局面是因为《山海经》中的一句“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而酿成的。其实这是作者错误地把此句话张冠李戴了。硬把此“舜葬”看成是彼“舜葬”。而众多共鸣者也未加思索就附和作者的错误观点。当然“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在今天形容潇水的发源地那是恰如其分的。这也就造成了作者误以为潇水在前秦时就已经是湘江的源头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要找到湘江真正的发源地必须要确定“舜葬”之九嶷山的具体位子在哪?搞清《山海经》记载的“舜之所葬”是否就是宁远九嶷山的“舜陵”?当时的零陵是否就是现在的零陵地区? 《山海经》海内经有如下记载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这也是众多学者达成共识的)
这段话清楚地点出了舜帝所葬之地在九嶷山,此九嶷山是苍梧众山之一,位于长沙零陵范围之内。相信无论是谁都会认同这段话。
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神秘面纱。
全州县历史沿革载:广西全州县隶属于楚国的青阳之地,战国时属楚之长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今全州县西南(咸水、凤凰乡建安司?)设臵了零陵县(当今广西区内最早的一个县),隶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臵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处),辖7县4侯国。7县是:零陵(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治所在今全州凤凰、营道(今宁远县地)、泠道(今宁远、新田县地)、始安(今广西桂林、临桂、阳朔、灵川、永福、永宁县地)、营浦(今道县及江永部分地)、洮阳(今广西全州、资源县地)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钟武(今衡阳县地)。4侯国是:泉陵(今冷水滩、芝山、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冈、绥宁、城步一带)、夫夷(今邵阳、新宁一带)、舂陵(今宁远、新田、祁阳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设州,零陵郡属荆州。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辖地未变。
东汉时,复名零陵郡,迁郡治于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区城北1千米),辖区也有所扩大。除原来的7县3侯国(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外,还增加了湘乡县(今湘乡、双峰等地)和昭阳(今邵东县地)、烝阳(今衡阳县地)2侯国,共计8县5侯国。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于建安三年(198)攻占零陵,零
陵郡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代刘表领荆州牧,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
永州历史沿革载:原始社会末期,今永州地区属三苗国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时期,今永州地区属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今永州地区属楚国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始臵零陵县。
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臵县级泉陵侯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始臵零陵郡,零陵县治,隶荆州。为湖南四大古郡之一。
新莽王朝时,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县治,隶荆州。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隶荆州。
宁远县历史沿革载:秦代,今宁远县境内设有舂陵、泠道二县,是为建县之始。
西汉时,今宁远境内设营道、泠道二县和舂陵侯国,属零陵郡。初元四年(前45),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新莽王朝时,改泠道县为泠陵县,改营道县为九疑亭。
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泠道、营道县名。
从上叙述可以看出从前秦(公元前221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均是广西全州独享“零陵”这个称呼的,这也是最早记录“零陵”具体位子的,隶属于长沙郡,其所辖范围就是今天的全州,及兴安和灌阳部分区域。此时也是《山海经》成书的时代。从而可以断定舜帝所葬之“九嶷山”是在现全州至兴安湘江东岸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也符合《山海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的描写。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长沙国臵零陵郡,此时郡治仍然在全州县西南39公处,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才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今天的零陵区),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考证“舜帝所葬”之具体位子而已。 相信广西全州被秦始皇命名为“零陵”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可以肯定“舜陵”就在这个范围之内。自古以来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命名地名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就是出生地或者陵墓所在地。就像今天为了纪念左权将军(籍贯湖南醴陵),把左权将军陵墓所在地的山西辽县命名为左权县。同样道理如果现在为了纪念胡耀邦命名一个“耀邦县”,也只有他的原籍湖南浏阳和他陵墓所在地的江西九江才有资格。
永州(现在的零陵)秦时称泉陵,而现在的九嶷山所在地
宁远称舂陵、泠道二县。自然此两地在《山海经》成书的秦代均不在“舜之所葬”的零陵界中。因此《山海经》中长沙所辖的零陵界中的“零陵”就绝非现在的零陵地区。“九嶷山”也绝非是今天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 ”了。 而用现在的九嶷山套用《山海经》的话来确定潇水就是湘江之源,当然是大错特错了。 显然“湘江源头是误传千年”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对于湘江的源头《山海经》的记载没有错,《水经注》记载也没有错。而是《湘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的作者搞错了。海洋山为湘江的源头是不容臵疑的,湖南人民“为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的正名”也就只是由于一个北大学子的牵强附会而引起的一场误会而已。本来如此,何以“正名”?
现在宁远“九嶷山”的命名又是何时呢?其实也不难考证,绝非前秦时期,更不可能是舜帝南巡之时就称九嶷山了。否则“零陵县”的命名就不会是现在的全州,而是现在的宁远了。它的命名至少是宁远县隶属于零陵郡之后的汉朝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后才被命名为九嶷山,(命名九嶷山的先人们是不会不顾《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说法的)。相信古人在宁远没有隶属于零陵之前是不会把不在零陵界中的山命名为九嶷山的。也可以肯定宁远九嶷山的命名是在《水经》成书的三国时期之前,此时的宁远已经隶属于零陵郡了。所以才有了《水经注》“ 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出。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
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的描叙。这也就有了此后《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九疑山,在永州府道州宁远县南六十里”之说了。
宁远九嶷山简介:“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宁远县城南60里,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九嶷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且峰峰相似难以区别,故名。”从简介中不难看出此九嶷山是迎合《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而塑造出来的。九嶷山也并非苍梧山,《山海经》之“苍梧”后并没有一个“山”字,九峰更是以舜帝的两个妃子命名,就足以说明此山在舜帝南巡之时并不叫九嶷山。
“苍梧”在前秦时也绝非是一座山的山名,而是众多山脉的合称而已,也许概括了现在的五岭或者更大的区域,九嶷山只是其中之一的几个山头罢了。就像今天我们将我国西北部一带的广大沙漠地区称之为“大漠”是同一道理。
对于一条大江大河源头的变更必须是严肃认真的,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长度 流量 主流方向 历史习惯都要考虑。更不能凭一些人的喜好而草率做出不切实际的“权威认定”。当然河流的长度,流量也不是确定河流源头的唯一条件,就像现在的资江而是把长度和流量都不及原来正源夫夷
水的赧水认定为正源一样。
所谓江河的源头只能从该江河的最上游注入的支流中找出,总不会从中游或者下游的支流中去找吧?再看看现在的湘江,江河源头竟然是注入该河流原来的支流,且注入地几乎在河流的中游。这也太不伦不类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兴安至萍岛这段原本叫湘江的河流该怎么称呼,总得有一个名称吧?哪怕是更小的河流,何况此段河流如此之大,如此之长。 叫“原湘江上游”似乎不妥, 叫海洋河?当然不对。
为了民族的团结 为了社会的和谐, 为了中华民族更好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共同努力振兴中华,也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将湘江源头易地,也无须对比两个本来相差无几的源头哪长哪短,流量哪大哪小。 这里不妨以历史习惯重新确认海洋河仍然是湘江的源头。
2016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