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世界的“三分”结构特性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就用太极图来描述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太极图由阴、阳及其分界线三部分构成, 分界线的变化导致阴阳相互消长,并影响事物的变化方向。《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这个冲气,正是这阴阳分界线。可见,太极图是由阴、阳、冲(分界线)三部分组成,并准确的描述了世界的“三分”特性,只不过,人们平时只注重关注阴、阳两部分,而忘记了“冲”的存在而已。那么,世界真的具有“三分”特性吗?
首先,从辩证法的太极图分析看哲学的“三分”结构特性。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无所不在,并且矛盾具有对立统一规律,这就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这个核心规律又派生出两个规律。反应事物内部变化的规律,就是“量变质变规律”,反应事物外部发展的规律,就是“肯定否定规律”。毛泽东形象的把这三个规律叫做“一分为二”。在太极图中,阴阳一体,正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当太极图中的阴阳均衡时,表示事物处于正常状态,当太极图中的阴阳消长时,反应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反应事物的“肯定否定规律”。可见,太极图很好地描述了辩证法中的三大基本规律,从而证明了辩证法具有三分结构特性。
其次,从认知世界的太极图分析看事物的“三分”结构特性。我们熟知的天地人、大中小、正零负、左中右、前中后、上中下、敌我友等等,无不可以用阴阳冲(分界线)来加以描述。如在“敌我友”中,如果以阴表示“敌”,以阳表示“友”,那么,“我”就是这阴阳之间的“冲”,“敌”、“友”之间的转换,就靠“我”加以化解,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反应了敌中有友,友中有敌的客观现实。可见,太极图也很好地描述了认知世界,并证明了认知世界同样具有三分结构特性。
第三,从非三分事物中的太极图分析看自然规律的“三分”结构特性。如一年有四季,看起来不存在“三分”结构,但实际上则不然。由于地球斜着身子围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造成了太阳光对地球的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和昼夜变化,于是反应在地球上就是四季更替和昼夜消长。如果以阳表示昼(太阳照射时),以阴表示夜(太阳背对时),以冲表示太阳光对地球的直射点,当冲在赤道位置时,昼长等于夜长,就是春分或秋分;当冲不在赤道线上时,昼夜长度不等;当冲在南北回归线上时,夜最长或昼最长,表示冬至或夏至;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表示白昼中有阴影,黑夜中有星光。可见,太极图也很好地解释了一年四季的规律,就是昼(有阳光)夜(无阳光)冲(阳光角度)的“三分”特性,引起了地球的四季变化。再如车有四轮,人有两腿,看起来好象都不存在“三分”结构,实则不然。车虽有四轮,但可以分为左右(或前后)两组轮子,也即阴阳两翼,而决定车子向左还是向右(或向前还是向后),就由车身(方向盘、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这个冲说了算。同样,人有两腿,其动作与否,是由其他包括脑在内的身体部位决定的。
第四,从认识论的太极图分析看矛盾存在的“三分”结构特性。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那些持有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观点的人,属于一维思维,用的是一分法,心中处于混沌状态,分不出阴阳;那些持有非此即彼的观点的人,属于二维思维,心中只有阴阳,没有冲,用的是二分法;那些持有既不立即肯定也不立即否定观点的人,属于三维思维,用的是三分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世界既可以用“一分法”,也可以用“二分法”(不是辩证法中的那个“一分为二”),更可以用“三分法”来认识。只不过效果各不同罢了。“一分法”是简单粗暴,正误是一比一;“二分法”只见阴阳不见冲,只看到事物的阴阳两面,看不到阴阳此消彼长,只关心结果,不关心原因,方法是非此即彼,推崇“二选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分”的思想;而“三分法”则对阴阳冲全盘考虑,既注重事物的阴阳两面,还注重阴阳分界线的那个冲,既关心事物发展的结果,更关心事物发展的动因,方法是除考虑彼此之外,还要考虑之所以为彼此的关联动力,主张“二进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更加强调“合”的思想,从而更加准确的反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完全符合“三分法”,因为,如前所述,辩证法既看到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同时更加注重统一的那个方面(冲),从而更加准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当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世界的“三分”特性。先用“二分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辩明是非,再用“三分法”分析问题、转化矛盾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