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小学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组 1 观潮 2*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第二组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第三组 9 巨人的花园 10*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第四组 13 白鹅 14*白公鹅 15 猫 16*母鸡

语文园地四 第五组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第六组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卡罗纳 24*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第七组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第八组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选读课文 1 五彩池 2 小青石 3 麻雀 4 迷人的张家界 5 仰望布达拉 6 一个苹果 7 幻想家 8 人造发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本稿索引目录 1、《观潮》说课稿 ................................................................................................. - 2 2*、《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 - 4 3、《鸟的天堂》说课设计....................................................................................... - 6 4*、《火烧云》说课稿 ............................................................................................ - 8 5-1《题西林壁》说课稿 ...................................................................................... - 10 5-2《游山西村》说课稿 ...................................................................................... - 12 6、《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 15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缺) 7、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 - 16 9、《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 18 10*、《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 - 21 11、《去年的树》说课稿 ...................................................................................... - 24 12*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 ........................................................................................ - 26 13、《白鹅》说课稿 ............................................................................................. - 28 14*、《白公鹅》说课稿 ........................................................................................ - 31 15、《猫》说课稿 ................................................................................................. - 32 16*、《母鸡》说课稿 ............................................................................................ - 34 17、《长城》说课稿 ............................................................................................. - 36 18、《颐和园》说课稿 .......................................................................................... - 37 -

19*、《秦兵马俑》说课稿 ..................................................................................... - 39 20-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40 20-2、《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 - 45 21、《搭石》说课 ................................................................................................. - 47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 - 48 23*、《卡罗纳》说课稿 ........................................................................................ - 50 24*、《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 52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 - 54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 - 57 27*、《乌塔》说课稿 ............................................................................................ - 60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课稿 ............................................................................... - 61 29、《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 - 63 30*、电脑住宅说课稿 ............................................................................................ - 64 31、《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 - 66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说课稿 ...................................................................... - 68 -

1、《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 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 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 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 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 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 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 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 3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 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 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 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 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 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 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 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 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 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 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同 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 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 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意 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 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 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 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3、4 自然段,想一 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 3、4 自然段,特 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 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 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 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 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 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 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积极 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 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 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 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 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2*、《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 的第一篇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 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 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 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 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 本年级学生是第二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 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因此 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风景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 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景物是学 生很感兴趣,如: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他们很喜欢上网查阅资料,因 此我就想通过自学,这样和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由点及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段落 1、2、3 幻灯片; 《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片断)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

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这是一篇风景优美的课文, 文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 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 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 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 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 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 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三、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提到西藏,你会想到什么? 2 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 者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魅力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初步印象?其次,用文中的词来概括你对雅鲁 藏布的总体感受。 三、全班交流自学感受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 体会、在读中感悟,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从词 语句子中感受文字的美,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带入对课文 的朗读中去,读出感情,读出喜欢的语气,在读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提示自学要求: 1 读:有感情朗读课文 2-5 自然段。 2 划:划出体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奇”的句子。 3 悟:体会“奇”之,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互相交流。 五、拓展。 通过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在班上交流,更能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观,同时也开阔 了学生的眼界与激发了学生这中自学的潜在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六、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张扬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用语文的 空间。 九、说板书 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 雅鲁藏布大峡谷(西藏) 神奇的大拐弯“惊叹不已” 奇观世界峡谷之最“不可思议” 瑰丽的自然博物馆“鬼斧神工”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无与伦比”

3、《鸟的天堂》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 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 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作者我国著名作家 巴金,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 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谴词造 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 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 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认知目标:认识课文 18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 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 写作方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 情感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 标,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 教学的主体。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 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 受。 难点: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 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常常运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分运用 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 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 破重难点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 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 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读书提问的能力。 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 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 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科学合理的教学 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解决疑难,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 们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拔法——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拔,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在以上几种教法中 点拔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 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并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运用了 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习惯。讨论法——让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其 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 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 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 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 缝隙、树梢、静寂) 。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 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 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 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 作者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 说一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 、 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重点体会: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 话。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尽 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 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型学 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本课的中心是:大榕 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 大自然。 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 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 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 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 累积、加工。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文中的“小画眉” 。提示:假如你是 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 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 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 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 词、写诗,顺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本课的板书, 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清晰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理清文章脉络。 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鸟的天堂 (和谐)鸟多而快乐动态美

4*、《火烧云》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火烧云》。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 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火烧到消失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 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火烧云》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一单元第四个课题。“火烧云”是学生熟悉却不太了解,见过却又并不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很 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 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是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生动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火烧云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课文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 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 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景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等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多媒体设备,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 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 为主线”的原则。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 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 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师:天空中的彩虹是美丽的,大自然这位大魔术师带来的火烧云这一景象又使多少人陶醉 其中。这节课我们跟着女作家萧红一起去欣赏夕阳西下,那火烧云的瑰丽情景。(板书:火烧 云)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 2、学生谈感受。 3、引入新课:《火烧云》,要求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 3、默读课文并思考:跟随作者的目光,你看到了什么?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齐读1、2自然段,学生思考: (一)什么叫“火烧云”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A 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B 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火烧云上来了, 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着火的时候, 火势特别大, 特别猛。 从这个“烧” 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学生朗读这句话。 (二)火烧云上来后,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想象一下: (三)地面上还有哪些事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一)这一段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把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汇报。 (随机板书:颜色) (二)从这么多的颜色中你知道了什么? (补充板书:极多) (三)想象: 火烧云还可能有哪些颜色? (四)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3、朗诵课文4~7自然段

(一)说说自己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这几段话是在写火烧云还是在写动物?为什么? (板书:形状丰富) 4、全班齐读(体会火烧云的多变)。 四、评价小结 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 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希望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细心地观察大自然,相信你们会有丰富的收获。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 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 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板书: 火烧云 颜色一会儿??一会儿?? 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 马: 形状狗: 狮子:

5-1《题西林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题西林壁》 。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 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 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 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 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 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 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 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 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 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 《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 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 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 《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 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 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的回答上师 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 (指导“壁”字的正确 书写) 。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 : 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 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 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 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 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 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 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 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 :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 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从而导出诗的前 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 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 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让 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 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 . (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 ,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 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 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 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 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 ,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 :当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 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 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 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 (多媒体展 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 :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 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璨灿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 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 察。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 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 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通过利 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5-2《游山西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 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 启示。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 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体会这个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会背许多古诗。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 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就比较困难。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 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 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 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 四、说思路: 回忆旧诗,总结学法 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五、说过程: 一、回忆旧知,提出学法 学生已有以前学习古诗的积淀,所以采用先回忆以前学过的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蕴涵 着深刻的道理的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及第一课时学完的《题西林壁》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 二、依据学法,理解内容 (一) 、网络背景

网页展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勤于创作,一生 写诗 60 年,保存下有 9300 多首,集成《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 入朝当官。但朝中的官员百般排挤他,并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结果陆游被贬回乡。 (二)解题引学 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找出最重点的“游”字。 游,就当有游览的心境,山路重重,流水往复,我们跟着内心充满失意的诗人脚步开始游 览吧,当陆游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看到了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山西村。 再齐读课题。 指读古诗。 (三)学习诗句 请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学习古诗。 自学提示: 1、初读古诗,画出不懂的地方。 2、依据课下的注解和字典自学古诗。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内容。 4、认真练习朗读。 (四)交流汇报。 1、学习诗歌前两句。 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西村是美丽的,那里的人呢? 读诗的前两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不要笑。 浑:浑浊。 (因农家自己制作的酒,所以显得浑浊) 。 句意:不要笑话弄家人的腊酒浑浊不清; 过渡:但这绝不妨碍乡亲们对远方客人的热情,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这种热情。 足: (白板出示学生选择。 ) (1) 、脚; (2) 、充分,充足; (3) 、值得。 句意: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小结:农家人是如此地淳朴热情,那么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盛情读出来。 诗歌是最富于表现力的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前两句。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多么质朴的真情啊,这种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作者由衷地写下了此诗的后两 句。 指人读、反复读。 引申义理解: 这两句描写景致的诗, 已经成为千古佳句, 我们再来静心思考一下这句诗仅仅是在写景吗? 陆游为什么写下这首诗?我们重新利用网络资源再看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 被贬职回乡之后,乡亲们对他的热情抚慰了他失意的心,他由衷地发现了人生的又一番天地, 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喜悦。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再读。 三、拓展资料,读写结合

1、文章补充: 平凡的景色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因这种哲理,这两句诗更是被许多后人引用到自己 的文章中。 写景的文章: 只见两旁的高山象刀削斧砍一般直立在江边,江面很窄,轮船似乎是在幽深的小胡同里行 进。走着走着,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可是轮船绕过了山脚,又在狭窄的江面上曲曲折折地前 进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节选自《我爱三峡》 ) 写人文章: 那少年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 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一位矮小结 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少年面前,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 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当那叠碗 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啊”。 (节选自《顶碗少年》 ) 这两句诗的运用,把作者的感受凝练地表现出来,真可以称之为文章画龙点睛之笔。 写事的文章: 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 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啊! 找准古诗中的重点句,进行延伸拓展地读写结合训练,对学生理解诗句,练习写作奠定了 很好的基础。 2、写小练笔:试着写一小段话,恰当用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 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 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二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的综合能力”,《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是引导学生学会观 察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以及图片演示等,感悟理解爬山虎脚的变化。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 抓词句的理解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我把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定位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配合简 笔画与多媒体展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读、画、看、演, 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诉。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从而激发学 习兴趣、促进理解感悟,学会观察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基础上,观看爬山虎叶子图片,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然后以“你能找到爬山虎的脚吗?”这一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 的欲望,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研读第3自然段) 1、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学后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实有很多学 生在这个时候还不能准确地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与特点,在此,我实物投影了几个错误的案例, 愿意是让学生纠正错误,在纠正的过程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性。在教学中,在这一环节中,也 许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许是本身读的就不够,没有学生发言,这时候,我又出示了该自然段, 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在再次朗读的基础上找爬山虎脚的特性。这时候学生能零零散散地说出爬 山虎脚的一些特性,我适时板书了。 结合板书,我再次引导学生全面的观察爬山虎,并适当渗透了作者有序观察的观察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展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感受爬山虎的神奇。 (研读第4、5自然段) “同学们,望着爬山虎这么有趣的脚?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往上爬的吗?”激发学生进一步 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找到爬山虎爬的句子仔细品读,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来想象爬山虎爬的过程, 在反复朗读之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再配合多媒体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至 此,本课的难点已经基本突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也照顾到了学困生, 使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了解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4、5自然段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爬山虎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较简单,学生对触着墙的爬山 虎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朗读后,也能了解了爬山虎没触着墙的变化。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有一次在学生体检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我们学校健身房墙上也有爬山虎,于是我问学 生:“我们学校有爬山虎吗?”原本以为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出乎意料的是,试教下来,学生 都发现了最后一个细节。于是,我夸奖他们——“原来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 于是,我把重点转移到“长期观察”上,于是我追问:“那你发现爬山虎慢慢爬的过程了 吗?那为什么叶老先生能发现,而且把爬山虎写得这么惟妙惟肖?”让学生明白要把爬山虎写 得这么惟妙惟肖一定除了仔细观察,更要长期观察。我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叶老 先生长期观察的证据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本堂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的特性,明白爬山虎爬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从本堂课中, 学会观察的技能。

7、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 7 课——《蟋蟀的 住宅》 。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 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 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 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 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 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 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 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

外。同时,它也为第五单元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 “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 然界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议、然后介绍来掌握蟋蟀的建筑特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 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演示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 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 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 学生代表蟋蟀去参加住宅展览会,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 、温习旧知 我问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所得。当学生 回答本课的写作顺序之后,教师随即板书。 (选址特点挖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本环 节的设计,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搭设了展示自 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二) 、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 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 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 体会。 “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 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 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生会学习,就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环节教 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段落的意思,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就是 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我们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 人。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助工 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要多与自己的“哑巴老师”结交朋 友,他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要通过“眼——脑——口 ——耳——脑”的反复过程,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层的强化过程。朗读可以获得较之默读深得多 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诱发再读的强烈兴趣。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 对意蕴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识。正如人们所说的,读书万遍,其意自

现。因此,朗读教学极其重要。 2、学习剩下两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 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 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要尊重学生的 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重视培 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学语文用语文,体验到其中的快乐。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 人,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学习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功能,重视 课堂评价。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 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 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 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 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 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蟋蟀,去参 加动物王国召开的住宅建筑展示会,学生准备之后,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住宅的特点,听 的同学给予评价,教师也适当给予评价。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 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 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 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四) 、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 《蟋蟀的住宅》 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 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 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9、《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九课《巨 人的花园》 (板书:9、巨人的花园)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走进第七册第三组语文,就是走进“中外童话”专题。 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 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 导学生体会童话特点。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文章描述了 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得开心,花园一年四季美丽如画;然而当巨人回来时,勃然大怒,赶 走了孩子,砌起了围墙,花园被笼罩在冰天雪地中,从此花不开,鸟不语;当孩子们偷偷地钻 进花园游戏时,花园又是一片春意;巨人一再驱赶,花园又被冰雪覆盖;最后在一位小男孩的

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花园于是又春意盎然,巨人再次回到了 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这篇童话告诉我们: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 本文有三处对比描写,即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进行对 比、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是课文显著的写作特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允许”“洋溢”“鲜花盛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3、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这篇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 规律,我选用的教法有: 1、以读代讲、以问促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 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本课教学,我要预设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 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2、读写结合法。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 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力求学生人人参与,紧扣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学无止境。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课堂这一大舞台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法的渗 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的学法有: 1、自主、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 教学,先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感 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完成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构建的过程。 2、读书、思考、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为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这篇精读课文,我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理清文章条理;精读第1--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初步感受对比的表达特 点。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精读课文第7--11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揭示童话蕴 含的道理,进一步体会对比的表达特点。 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你们平时读过哪些童话故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口头交流,有效地利用学生已经读过 的童话。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游览一座花园。 (板书: ︵ 花园 ︶

2、揭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括号里的拼音;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 方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及时正音。读后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打出多媒体屏幕,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扫除阅 读障碍。紧接着,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比如“添”字的右下角有两点,应该并列。 4、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童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 么? 第三环节细读花园变化前后的内容,领悟文本。 1、以问促读:巨人的花园美吗?从哪里看出?认真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出描写巨人花园美丽的句子,同时一边写 上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花园是如此之美,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范读,个别读,齐 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悟情。 (3)读写结合:第一自然段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 天白雪一片。”一句写出了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请同学们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 的小区、可爱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等等。 (设计意图:从读到写,目的是迁移课文知识,培养 学生表达能力。 ) 2、精读第3--6自然段,对比花园变化的前与后。 (1)过渡:当花园的主人——巨人外出旅行归来时,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读第3--6自然段。 给足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过渡语的设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 3——4分钟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或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板书:美丽 孤独 幸福寒冷 (设计理念: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3)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提示语: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花园却—— 当孩子们偷偷地钻进花园,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于是拆除了围墙,花园又—— 在提示语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既激发兴趣,又接触文本,还初步了解对比的写 作方法。 (4)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升华文本。 设疑:同样是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通过解疑,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花园的主人——巨人的行为,使花园由美丽变得荒凉, 巨人也由幸福跌到孤独。 (在质疑问难中,学生对“对比”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继续读课文第7--11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以上作业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 一篇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作者的文路“三路” 合一。本课时的板书力求达到以上的要求,既体现内容美,更体现形式美,是内容美和形式美 的和谐统一。 (板书:略)

10*、《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中外 童话”,本组学习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 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魅力。 《幸福是什么》是第二篇童话,这篇童话主要讲三个牧童在智 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 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前面已学习了讲读课文《巨人的花园》 ,学生对 童话的语言和表达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一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重点 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 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语,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三个青年认识幸福的句子和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感 受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主动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搜集别人对幸福的看法。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环节: 一、歌声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幸福拍手歌》 ,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师: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幸福。可是幸福到底是 什么呢?(板书:幸福是什么齐读课题)你们是怎样理解“幸福”的呢?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师:对于幸福,大家都说出了各自的理解,你们所说的幸福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呢?下面, 我们到《幸福是什么》这一篇童话故事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由歌曲导入,把音乐带进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幸福的氛围,然后引导学 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感悟幸福,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 二、课前反馈,整体感知3个环节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句,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点 拨、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词语(教师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纠正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预习提纲中的第5个问题。 (即完成提纲2、4、 ) 提纲3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完成。 预习提纲: (1)自读文前导语, ,画出阅读要求。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把课文读通读顺,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带拼音的字词和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默读课文,画出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联系上下 文,联系生活实际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来概 括;课前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以便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 样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 三、展示交流,品味幸福 (一)理解三个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语句,感悟幸福 1、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青年的做法和同伴交流,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和感受,最后用词语概括青年对幸福的认识。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三个青年很幸福的感觉,并练习朗读。 。 (3)讨论小组汇报的内容和汇报方式。 (4)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 (5)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 2、全班汇报交流: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展示交流。 (下面我说一说学生是怎样展示交流,教师是如何点拨指导的) 预设1、小组可能从读句子谈感受的角度汇报。一组汇报后 教师追问:哪组还有不同的感受?其他组继续展示。 预设2:小组可能以感情朗读的方式汇报。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议,教师 点拨、指导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 预设3、 小组还可能用现场表演的方式汇报。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议哪地方演得好, 为什么? 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如: 在交流第二个青年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现在想象一下,这个青年他可能会在火车上、轮船上勤勤恳恳的做哪些事呢? 生:想象说话 师:他做这些好事,心里怎么样? 生:他做这么多好事,心里肯定觉得很幸福。 师:那你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这份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指名感情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幸福、自豪地朗读这段话。 师引读:你们读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虽然第二位青年做什么事勤勤恳恳的,可是有人不 理解。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呀,干活别那么卖力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时候,你可以给他 说—— 生齐读:划线的句子。 师:假如咱们班有同学对班干部说:“你天天为班级操心,多累呀!”这时候,你也可以 给他说——生再次齐读划线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为人治病、对人有用、养活别人)

(二)理解智慧女儿的话,感悟幸福真谛。 1、师提问:这三位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 学生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课件出示这句话,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3、小组讨论交流这句话的含义。 前后桌四人一组结合预习,通过理解重点词“义务”“有益”和短语“很好地尽自己的义 务”的含义,合作探究这句话的含义。 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理解“义务”(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的含义时, (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 好)我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如:建筑工人的义务是 所以,建筑工人,这就是自己的义务。 学生的义务是。 所以,学生,这就是我们的义务。 交流完这句话的含义。 师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抽词概括,师板:靠劳 动、尽义务、做益事) (三)质疑解疑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师小结:三个青年通过辛勤劳动,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所以他们 自己也是幸福的。 (此环节设计,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努力探索杜郎口“20+20”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情朗读,轻松地理解了“幸福”的真正含 义,突破了难点。 ) 四、拓展延伸,找到幸福 1、展示同学搜集的对幸福的看法的句子。 师语言过渡: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课前我班同学也搜集了一段不 同的人对幸福的看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搜集的同学感情朗读这段话: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然后老师满怀激情地说:此时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接着教师追问: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 一件小事,一段感悟,一首歌曲?? 首先学生自我酝酿,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师总结:孩子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幸福在 哪里》 ,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写出存在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渗 透语文的人语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 五、布置作业:

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表演课本剧,准备在语文活动课上展示交流。 幸福是什么 ↑↓ 为人治病靠劳动 对人有用尽义务 养活别人做益事

11、《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童话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 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的时候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 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南方找它的好朋友树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 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 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之间的情意。本文是以诚 信为主题,诚信,捧信,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为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所以我 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以其余两个为辅来展开教学流程.这篇课文是拟人体童话,选编目 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 话在主人工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教学的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 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所感染。 教学难点:读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 本文充满了一种淡淡的伤感气氛的同时还留下了很多的情感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很容易领会到 环保的主题,但是课文给我们更多却是小鸟对于友情那份执着和坚贞。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 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为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 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最宝贵的,所以我 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领悟小鸟的四句话它的心理上。是课文给我们更多的却是小鸟对于友 情那份执着和坚贞。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 我们的小学生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社会无论发展 到了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最宝贵了。所以我把着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领悟小鸟的四 句话和它的心理上。 二.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主要 对话方式是多样的有:读.品.悟.议.辩.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用到的是:读.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 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在指导最后一段时回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 的心情去读。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育小鸟的 心情。 努力做到生命般的,诗意般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 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说教法 因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实践创造,等学习方式,重点是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堂 重点的研读对话我放在了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会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 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感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在练读的基 础上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体验小鸟焦急的心情。把课外的最后一段做为学生重点感悟的 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质疑,在感知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营造和谐 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励他们内在的生 命热情和潜能。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煤体激趣,导入新课-----初学课文.多元对话------演读课文,倾心对 话------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拓展延伸,多向对话------回归课题,升华理想的教学思路。 我重点说一下突破教学的教学重难点的过程。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好朋友"入手,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树和小鸟朋友的语句,重点指导 学习第一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捉住“我明年春天一定会回 来”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学习三组对话 请学生找出小鸟问的三句话,1)"站在这儿的这那树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2)"问门先生,我 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最能感受到小鸟的心情了。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小鸟的心情。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3.角色体验,体验感知 学生读着就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请练表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 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 下来。“学生就找伙伴练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 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三句话。“ 于是教师采访”小鸟“。 (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样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 对吗?怎么呼唤的?)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提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换位体验, 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 (三)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学习。齐读课文后, 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体会小鸟的深情的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 真正进入课文,与此同时我会问”小鸟们”想对大树说说话吗?在学生深入了小鸟的心理,将信 守诺言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4)拓展练习,交流升华 这时,让孩子们从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这样,情感的熏陶与 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友情卡之后是说话练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包括小鸟, 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例如:鸟儿,我想对你说,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 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伐木工人,我想对你说,难道小鸟这份真的友情还不 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是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 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造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健康的情感,实

现了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结合。 (5)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好朋友 鸟儿-----------------------大树 依依不舍 历尽千辛 遵守诺言 12、板书设计是课文静态的呈现,这样的板书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

12*小木偶的故事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 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 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 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 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 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 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 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 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 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 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 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 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 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

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 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 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 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 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 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 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 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 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 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 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 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 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 得意洋洋、 眉开眼笑、 垂头丧气、 火冒三丈、 大吃一惊、 目瞪口呆、 愁眉苦脸…… 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 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 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 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 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 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 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 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 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 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13、《白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 13 课《白鹅》 。 一、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 简化课堂烦琐的环节,腾出时间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学时,我一直坚持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地进行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总写白鹅的高傲,继而从 叫声、步态和吃相 3 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 周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步调对比, 及鹅与狗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褒” 的方法来表达,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感受到 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 节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 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 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 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 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 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 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范及多次的 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 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 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 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 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播放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 生描述鹅的形象,背诵古诗《鹅》 。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接紧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学习 (二) 、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 相机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 就读一读。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 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相机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 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 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作了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读边勾 画词语,仿鹅厉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 当“鹅语”小翻译。课件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 “。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 “。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 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增强互动。 b 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 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 ” “净角出场” ,这是 学生知识上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角,让 学生用这个自然段中的词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地理解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接地理解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根 据文本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的步态的理 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交流反馈,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 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 效率。 c 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 赞美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写。既突 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 来写: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 变化的科学方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与变化。虽然 这些变化可能会受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 学,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最大 的心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

于鉴定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 堂教与学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 化。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只用口头语言 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教 师要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好的板书,集教 材的“编路” 、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 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课这样的板书体现了课文的结构顺序,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一 目了然。

14*、《白公鹅》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 14 课《白公鹅》 。 一拿到文章, 最困惑的问题就是,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略读课文呢?本文排在丰子恺写的 《白 鹅》之后,即使对内容的的扩展延伸,同时也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前一课的 知识和学习方法来自学这一课。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 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所以本文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一课以 及课文前的提示语进行学习,老师适时的进行引导。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白公鹅 的特点是简单,但是受年龄、阅读能力的限制,要想学生通过两文对比,发现作者的写法、幽 默的语言风格,则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 “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根据略读课文教学这样定位的确定,我将本课教 学目标进行这样设计: 1. 认识 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 点) 本课因为是略读课文,因此我预设 1 课时,以朗读对比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以上的教学 目标。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 中,应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自学积极性,参与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语文综 合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为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需要,我决定,以自由阅读为基础,利用主 线点拨法,对比分析作出总结。根据这些,我将本课教学流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题 一堂好客,导入是关键,所以,本课我运用复习导入法。 “同学们,还记得丰子恺笔下的白 鹅吗,它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复习导入法,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 识的基础上,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本环节的设计,尽量让 学生回顾知识,融于新知能够。 二、初读课文、感知特点 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一是将本课读通读顺,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课文梳理,二是 通过导入的激发,课文提示阅读,确定阅读目的:这只白鹅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朗读作者对白公鹅慢条斯理的走路姿势的描写, 会获得个人的感受,并在段落旁作批注,接着让学生交流后,通过自己阅读的体会,在朗读中 表达出你感受到的。接着品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部分,则让学生根据上一段的学习方式, 自由、合作的方式学习第 4、5、6 自然段,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并懂得运用。 然后围绕着《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通过默读两篇文章,小组交流的形式后,由 学生提出自己的发现的相同和不同,再通过文中语句进行交流。从明确的语句的对比中得到作 者的写作方法、幽默风格和情感。在内容的理解和语句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一定 的收获,再次与文本的对话会更加体会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小语教材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对 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逐册编排和加大了略读课文的数量和篇 幅,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 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学习特点,我通过朗读批注等方式理 解文章内容,通过交流互补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在通过主线点拨 法,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张扬,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扩展提升,课后巩固 “还记得一个神奇的符号吗?破折号有哪些作用呢?文中连续用到了两次,这两个破折号 又有什么作用呢?”在分析中,不进让学生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注意在阅读中细微 的知识。 课堂结尾是,我介绍叶?诺索夫的同时推荐阅读《白公鹅》的后半部分,学习其中的写作特 点,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写方法。再者,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略 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向课外拓展、延伸。 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着略读课文的特点,了解白公鹅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特点。 板书: 这是本课的板书,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根据上课的顺序,从白公鹅的特点,到作者写 作的特点,最后得到作者情感的思考。既给学生一个学习的顺序,又交给学生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本课教学坚持留足自读时间,独立阅读了解白公鹅的“慢条斯理、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充分利用提示语和精读课文的对比, , 把握作者的写作特点。 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应用,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15、《猫》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 过程五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 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 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 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 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 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 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 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 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 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 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 5 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导入说: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一步的学 习这一课。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思考文中写了什 么时候的猫?都在哪几个自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学生复习一下前节课所了解的内容。生答 后,要他们自己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猫的哪些特点?拿出笔来画出相关词句。 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深一步的理清课文思路,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那 么这些特点都围绕课文开头的哪句话写的?学生发言时,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 们的自信心。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 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 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 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 3 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 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 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 ,

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 ,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 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 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 ,真(淘气) ,真(可爱) ,真讨人(喜欢) 。 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 的喜爱之情。 4、说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 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16*、《母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母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 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 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 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 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 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 体会母爱的伟大;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二、说教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文中的母鸡是 怎样的;与《猫》相比,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 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句 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 4、导学生进行讨论:《母鸡》与《猫》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所写,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 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引导工作。 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 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 由两部分构成, 并以“小 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 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 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 物呼之欲出。 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 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 《母鸡》 而 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 用前后的强烈对比, 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 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 院, 没完没了, 并且没有什么理由, 讨厌! ”“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咬下一撮儿毛来”,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 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5、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shì )的,欺侮(wǔ),可恶(wù ),差(chà ) 不多。 6、 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其他作家描写小动物的作品,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丰富语言积累。 三、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 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 通过联系生活,释题入文。 2、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 划划、将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和没有理解的词句,分别作上标记,以便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释 疑。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从文中所感悟到的内容,相互取长补短。 四、说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 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根据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谈生活中对母鸡的印象,有机地把学 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预习、相互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 过学生对预习的 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3、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1)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 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比读、齐读、默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 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文中的真情。有关母鸡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要求 学生用内心的情感细细品读,让学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母爱的伟大,然后再相互交流,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我们对这位鸡母亲产生尊敬之情时, 就会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将它的缺点看作优点。我们在这一组课文中,学到了许多表达喜爱之 情的写法。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 而是觉得它很可爱。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 5、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17、《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 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 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 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 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 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 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 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 (长城) 【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 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 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 ;一起去游——(生齐:长城) ;一起去感受、 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 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 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 通过抓住“长龙”、 “蜿蜒盘旋”、 “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 【批 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 。

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 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 【出示句子】 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 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 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 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 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 “多 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 感情地朗读,并延伸:“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 (播 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 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 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 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 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 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4、资料补充。 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 (出示灯片)课文后面 的资料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自己阅读。当学生读完之 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书上的这些资料,你还想说什么呢?”相信孩子们会发出慨 叹:“哇,这么多世界遗产呀!”之后出示美国前总统的赞誉(出示灯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 兴趣。也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一些。 5写话寄情 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 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 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 (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 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 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 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的样子, 便会联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 的自豪和骄傲!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18、《颐和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 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

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 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 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 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 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 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 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 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 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 、 ,在读中去 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 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 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 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 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 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 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

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汇报读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及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读悟,感知,用眼睛发现美,用声音读出美, 用心灵感受美。 (四)导游介绍 首先引入情境,这篇课文就象一位导游的解说词,将我们带到了那拥山抱水,景色优美的 境界中。如果你就是颐和园中的一名导游,你打算怎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解说呢?选择你 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具体介绍。在学生准备好以后,让 学生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了课文。 (五)拓展延伸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19*、《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 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 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 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 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 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 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 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 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 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 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 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 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 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

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 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 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 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 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 “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 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 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 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4、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呢?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 说一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总结谈话,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师进行总结: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 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异彩独放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 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请大家下课以后,就行动起来,去搜集你 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 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 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热爱国家

20-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 。 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 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

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 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 味无穷。 二、设计思路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 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 读意境。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 共鸣。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 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 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 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 志。 “过程与方法: 在看画面, 想画面, 角色体验中,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 是这次学习的关键,是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 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 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是这次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 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并伴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 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 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似地体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 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 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却是无效的环节。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表述; 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 五、重点、难点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 中的重点。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 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 无限依恋的情怀。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 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七、教学过程: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播放《高山流水》 )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 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 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 仍历历在目, 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 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板题) 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染,富有感 染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 好的开端。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 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 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 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 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 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 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 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 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1、请同学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共同梳理出:可以借助工具书,读注 释、看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 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 下”的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 (设计理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同理,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环节就是培养学 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 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 ,所以我让 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场送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 师:大家可以从“烟花”一词想象三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样的?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 一下吗? 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 (点评: “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 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 (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 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 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 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学生也许会说: ) 生: “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 ” 生: “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 生: “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 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 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 积累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 (2)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学生也许会说: ) 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 生: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 生:?? (3)指导朗读 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生:?? 古人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 让学生通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 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师:从大家的朗读声音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情感,那么诗人和作者想要抒发一种什 么情感?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生: “孤帆、远影、碧空、唯见??” 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 “千帆驶过” ,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 在心中只有孟浩然。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你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 些什么呢? (学生也许会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 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 相处的美好的日子。 (播放课件) (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 游山玩水,无话不谈。 )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 式的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 的共鸣。 )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悲伤、离愁、不舍、??。 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 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 师: “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 ” ,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白想到故 人要去的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 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 生:朗读全诗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 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 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 点不攻自破。 )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 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 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 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老师围 绕抓住了一个“孤帆、唯见、碧空尽、天际流” ,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 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 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常言道: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所以

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 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被喻为 “诗仙”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 的意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 的阅读习惯。 ) (点评:老师做到了, “课结思不断” ,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 习古诗,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 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 七、说板书 (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 的关键,也提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 (板书设计略)

20-2、《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 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 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 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 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 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 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 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 2 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 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 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 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 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

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 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 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 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 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 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 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 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 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 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 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 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 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 也随之澎湃升腾。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 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 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 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 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 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 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 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 地理位置, 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 这距离大概有 3000 多公里, 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 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

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 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 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 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 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 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 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 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 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 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 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21、《搭石》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 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 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 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 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 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 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 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性美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 序”等重点词句

(2)读中感受美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人性美 (3)发现“生活之美” :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 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四、说教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 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 “读中感悟” “想象理解”等教学方法重点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 去品味语言,什么文章的美 五、说学法 1、从重点问题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2、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从问题——什么是搭石?若无搭石,人们又如何过小溪?“绾”字的意思?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再读课文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 2~4 自然段,寻找描写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 句,并进行汇报 2、从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以及青年人和老人一起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抓 住重点词语,去品味语言,体会和谐美、谦让美和尊老美 3、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四)课堂小结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搭上桥,铺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了但家乡人们走搭 石的美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什么文章的主题,我在黑板上写上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一文章的中心句,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 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杭州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 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却字里行间饱含 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 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并在彼此心间埋下善的种子,爱的幼苗。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 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

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 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重难点: 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 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说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袭 击、平安无事、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 2.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和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说教法学法 我们说,每一个语言都表述着一种思维,表达着一种情感,所以对于语言的理解,就是对 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运用则是对情感的最好传递。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上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 抓本课的关键词,关键句。这也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 在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想象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体会;在品读过程中则主要 采用创设情境法和读书指导法。如我在引导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查字 典理解,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在出示上下文时我提问:“他们都到哪儿找过了?” 引发学生想象理解“辗转”。同时还让学生感悟到寻找合适的骨髓多么艰难。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积累,感悟。再比如说,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时,我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 跟“沉着”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 还用了追问的方式“什么在摇晃?””“哪儿最安全?”“手术室 里什么在摇晃?”青年怎样的表现,李博士呢…(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 说过程 根据四上学生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层 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概括的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个小环节 来完成。 ?自由读。 (读正确) ?自主提醒词语(有生字的,带多音字的,关键词) (详见幻灯片) ?检查读书效果,概括主要内容。 在第二个环节自主读词语中,学生可自由说需提醒的方面,可以是字音,字形,字意,课 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和难句子,随机就出示读一读,简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随机教给学生一 些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检查朗读情况,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答随机板书。教师教给方法:把时间,地点,人物和几个关键词连起来说通顺,就是主要内容 了。 通过以上环节第一层面,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层面:品读,理解内 容,感悟精神。 这个层面,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设计了两个环节来感悟台湾青 年和李博士的博大爱心。提醒读书方法(在课文中感人的部分,我们要静心细读,尤其是一些 让你感动的句子,词语,划下来好好体会体会。 )第一个环节:默读3-5自然段,划出令你最感动 的语句,简单的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关键词。而后就是交流感受环节。老师随机评价和板书。 交流过程中,教师配乐范读,激发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台湾青年 的内心世界的想象当中去。设计了一则说话内容: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心里想着() 。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齐读)第二个环节:进行拓展,日子一

天天过去,小钱慢慢康复了,他心里充满了感激……(小练笔) 附加 板书设计 杭州台湾 小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胞 白血病捐献骨髓余震中

23*、《卡罗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 卡 罗 纳 》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是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四 年 级 上 册 中 的 一 篇 略 读 课 文 。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 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互相关爱。 课文情节简单,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 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腻的语言 中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思想。 二、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大家对卡 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细节描写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 人的情感。 我主要是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目标,我围绕“爱”这条主线进行了课堂设计,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 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 、课前谈话,作好“爱”的铺垫 上课之前,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爱意浓浓的氛围,师生共聊一个话 题——爱。告诉学生,我们沐浴爱的阳光里,每天都被爱包围着。询问学生你享受了哪些爱? 告诉学生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 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这份宝贵的爱。这不但引出课题——卡罗纳,而且达到“课 伊始情已生”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捕捉“爱”的信息 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提出要求,给学生充分时间,朗读课文,走进爱意浓浓的 字里行间。检查生词新词,注意加点的多音字。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到卡罗纳 的伤心、可怜、不幸。 (三)、感受不幸,酝酿“爱”的情感 对卡罗纳的不幸这部分我淡化处理,不作重点感悟。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卡罗纳 不幸的有关句子,用横线划出,再用 1、2、3 数字标好。这样明确的指向性,为学生架设桥梁, 有利于训练思维的完整性,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抓住有代表性的三个句子,在理解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基础上,让学 生走进卡罗纳的内心世界,指导有感情朗读。只有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内心的孤独无助,才能 从心底里涌出爱的源泉,为感悟“关爱”酝酿了情感。 (四) 、品味真情,感悟“爱”的文字 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轻轻的动作,一个温暖的眼神,无不流露着大家对卡罗纳深深的关

爱。感悟周围人对他真挚的关爱是重点板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中,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 本,用心去体会,划出表现关爱的句子,通过批注、交流,自主体会大家给予卡罗纳暖暖的爱。 大家给予卡罗纳的爱从人物来划分,可以分为老师、 “我” 、同学和“我”的母亲;从细节 描写上来分,有爱的眼神、语言和动作。根据学生的感悟,教师灵活运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 来,对句子有重点的进行感悟,让学生通过说话练习,感情朗读来感悟大家对卡罗纳的爱。 1、体会老师的爱 重点表现在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意点击课件,引导学生,爱是一个严厉的要求,爱是 一个亲切的称呼,爱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重点感悟这背后这种“妈妈”一样的爱,这种亲切柔 和的爱,这种给予力量的爱。 2、体会“我”的爱 我想和他说什么话?通过说话练习感悟一个动作、一句话蕴含着的千言万语。 3、体会同学的爱 体会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虽然一句话都没说,但是那一双双 眼睛里写满的真情,他们想要用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 4、体会“我”母亲的爱 母亲的动作与我的动作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恍然大悟”进行说话练习。大家悟出的 不仅仅是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有所有人浓浓的爱意。让学生明白,一个细节就是一种关爱,一 个细节就是一种情感,一个细节就是一股语文味。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应该始终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创 设情境,品味关键词语,一步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把爱化作可触摸的东西,同时培 养学生对词的敏感度。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深情的品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憾,感情达 到高潮。学生的心灵感悟与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在轻松民主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倾注热情, 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情感的碰撞。 (五)真情流露,分享“爱”的快乐 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卡罗纳的不幸与幸运后,再来揣摩此时此刻卡罗纳的内心独白,表白自 己的收获,可谓水到渠成。一个感恩的卡罗纳,一个坚强的卡罗纳,一个自立的卡罗纳就会出 现在学生的笔下。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懂得如何去关爱身边的人,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快 乐。 (六)总结延伸,提升“爱”的浓度 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 给予他们关爱。爱是一种能力,真正的落实,要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学会关爱他人。布置课 外作业,读读这本《爱的教育》 ,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真正明白“心地善良,心中有爱, 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最后在 齐读这句话中结束了这堂课。 三、板书设计 板书简约大方,既概括了文章主人公的两个方面,又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要 时时刻刻去关爱身边的人,从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些细节做起。

关 爱

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24*、《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给予是快乐的》 。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分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的一篇略读 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圣诞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 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 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在学情方面,作为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们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对重 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理解还不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其次,我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学法。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 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和略读课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点拨 法,读说结合法等,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

中心。最后,让学生通过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来深化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揭示课题,引起学生阅 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在这一环节, 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引导学生说 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 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整体 的印象,起到导航的作用。 (三)感悟课文,升华感情。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要求:1、在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2、 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把它们划下来,大声地读 一读,并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课文读懂,并有 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夜晚对小弟弟、小男孩、保罗三个人 来说都是难忘的?并进行说话练习: 小弟弟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 小男孩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 保罗感到难忘,是因为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说话练习紧扣文本语言,紧贴文本主旨,再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体验到文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使学生的情感与语言得到发展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 独特体悟。 (四)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出示填空题: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引 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给予别人的快乐。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又让 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了“给予是快乐的”深刻内涵。 (五)布置作业,情感内化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帮助别人做一件事或给予别人一句关怀的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使学生把助人为乐、无私 奉献的精神转化为行动,实现情感的内化。 最后,我谈谈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必须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旨在使学生能根据板书了解本文的主要 内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及保罗的心理感受,并从中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真情。 24*给予是快乐的 小男孩保罗 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吃惊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湿润 我的说课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能给我这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不足之处请多 多指教!谢谢!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4551/326294156871.html

更多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1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2 四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油菜花开了》说课稿(第六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雅尔塞中心校的吴美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解剖观察油菜花,让学生认识花的基本构造,共设有三个

小学四年级体育篮球说课稿 小学体育篮球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体育篮球说课稿王 炜一)、教学内容:运球,传球二)、教材分析:篮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贯穿三个水平领域的教材内容,这个内容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篮球具有对抗性、集体性、综合性和游戏性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声明:《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_小学语文说课稿》为网友敢于承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