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苏州园林又以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林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至今保存完好的有60多处。在众多园林中,环秀山庄是一座以叠石假山见长的园林,清代造园大师戈裕良堆叠的太湖石假山,尺幅千里,独步江南,被公认为中国园林现存假山中第一佳构。
戈裕良,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出生于县城(今常州市)东门。因家境贫寒,少年时即帮人造园叠石,常利用外出采购石料之机,游历奇山异水,融自然山水于胸中。所叠假山,取法自然,小中见大,形神皆备。其独创的“钩带法”叠石技巧,使峭壁崖石,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坚固千年不塌,驰誉大江南北。苏州环秀山庄的叠石假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少量湖石,在极有限的空间,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使之变化万端,峰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判若天成。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有诗称赞戈裕良叠石技巧:“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
我们坐着三轮车来到景德路中段。停下车来,只见临街有一幢祠堂式样的建筑,
门前一排木栅栏,中间两扇栅门关着,里面的大门也不开,门上贴有告示:黄梅天气,内部装修,暂停开放。看了心中不免一凉。细看墙壁上镶的两块石刻,方知那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王鏊祠”。王鏊,当过明代宰相,其故居在苏州东山镇。那里我们已游览过了。《王鏊祠重修记》石刻说到“王鏊祠”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秀山庄”保护范围。再看,大门旁边还挂着一块“苏州刺绣博物馆”的牌子。苏州刺绣历史悠久,名声很大,本想进去参观一下,但大门关着,只能与之擦肩而过。
在“王鏊祠”前照过相,三轮车沈师傅跟我说,环秀山庄在后面。于是,跟着沈师傅来到“王鏊祠”左后侧,看到一座高大的蓬式门楼,门前设有拦车器,墙上镶着
一块石板,上刻“苏州刺绣研究所”,旁边是门牌号:景德路272号。正迟疑间,沈师傅说,环秀山庄就在里面。我们穿过门楼,见“王鏊祠”后面的围墙上有道圆形门洞。门头镶有“朝晖”砖雕,两侧挂了四块与苏州刺绣有关的单位牌子。正犹豫间,
沈师傅说:“进去吧,环秀山庄在里面,我在门前等你们。”
穿过幽暗的门厅,里面是个不小的庭院,眼前豁然开朗,环境非常安静。廊道墙壁上挂的展框里都是介绍苏州刺绣的资料,看样子不像是园林景区。走近细看,才见
墙上镶着两块石刻,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秀山庄”;另一块是《环秀山庄简介》:环秀山庄所在地,东晋时是中书令王珉住宅,后舍宅为景德寺,至明代相继为学道书院、督粮公署、大学士申时行宅园,清代时刑部员外郎蒋揖、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工部侍郎汪藻、吏部主事汪坤又先后在此修建宅园。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环秀山庄占地2180平方米,其中假山面积500多平方米,园中建筑皆面山而构,形成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观赏点,有“山形面面看,山景步步移”之妙趣。
穿过门厅,向里走是个四合院,院中两棵参天大树把庭院遮蔽得清凉无比。座北
朝南是三间硬山顶建筑,前后都是木格玻璃窗,光线很好。堂上悬挂“有穀堂”匾额。款署:甲子年重建、徐运北题。据曹林娣教授说,该匾的意思是“政治清明出仕食禄”。表明园主有出仕为官的愿望。古代以穀量计算俸禄高下。《论语·宪问》记载:“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意思是:政治清明时食官禄;政治
腐败时食官禄是耻辱之事。反映古人治国为官的一种态度。
走过“有穀堂”,后面是个独立的庭院,院中三间硬山顶建筑,四面都是木格长窗,室内光线明亮。堂上悬挂“环秀山庄”匾额,由当代红学家俞平伯先生题书。仔细看,此厅四面环植青松翠柏、紫薇、玉兰等园林花木,厅北水滢如带,一亭临溪,
一亭枕山,一舫横卧,秀色如绘,美不胜收。室内有副对联“丘壑在胸中,看叠石流泉,有天然画本;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款署清俞樾撰。据曹林娣教授解释,上联说的是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山庄设计者的胸中自有丘壑,看园中堆叠的假山,及萦绕于山下的清泉,均是以大自然为蓝本。造就了咫尺山水而有千里之势的意境,山势峥嵘峻拔,气势雄伟;下联说,此园林为吴中第一,真希望能携着琴、提着酒,到此作尘世外的闲游,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
走出“环秀山庄”大厅,是一片碎石板铺设的场地,场边是一条曲折小溪,溪对
岸便是湖石堆叠的假山。仔细看,假山由无数块形状各异的湖石堆叠而成,竟然叠得孔洞相连,大小吻合,浑然天成。石孔中栽有几株绿色植物,使山体富有生机。粗一看,简直就是天生在原地的一座石灰岩山峰。我想,古代没有水泥等构筑材料,更没有机械等起重设备,堆叠如此严丝合缝的假山实非易事。
转向左边,溪边有座画舫式样的二层小楼,名“补秋舫”。走进室内探望窗外,
犹如坐着画舫徐徐穿行于山壑林间,别有一番情趣。赏玩秋色是文人雅士之乐事,然而秋色易逝。造园大师将小楼的四面设计成窗,让澄澈的溪水、黄红青绿的树木、参差的峰石收入室内,园主在赏玩之际,不知不觉延长了秋色。画舫东、西二门上砖额分别是“凝青”、“摇碧”,看了不觉满目色彩,生机盎然。这大概就是“补秋”的
内涵。“补秋舫”内有副对联“云树远涵青,偏数十二阑凭,波平如镜;山窗浓叠翠,恰受两三人坐,屋小于舟”。上联说,高入云际的大树涵蕴着青色,最爱站在曲栏前凭眺,望见溪水波平如镜,心中无比愉悦。下联说,船窗外青山层层翠绿,景色宜人。小舫内恰可坐两三个人,舫屋比船还小。“恰受两三人”,借用杜甫《南邻》诗意;“屋小于舟”,则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人淡如菊”诗意。
“补秋舫”旁边是“涵云阁”。走进阁内,明窗两边挂有一副对联“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该联由清代汪
开祉题,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书写。意思说,园内风景清丽美好,有形似画舫的“补秋舫”,还有奇峰环绕,秀色夺人的环秀山庄四面厅;园林占尽了幽胜之地,看那名叫“飞雪”的寒泉,名叫“涵云”的楼阁,都是极佳赏游处。将园中“补秋舫”、“环秀山庄四面厅”和“飞雪泉”、“涵云阁”四个景点嵌入联中,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别有妙趣。
走过溪边小桥,越过一座山巅,溪边又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山峰对面有座卷棚式歇山式方亭。走近看,崖壁上刻着“飞雪”二字。原来造园师在山巅筑有水池,池中
清水外溢,汩汩飞泻,状如飞雪,为环秀山庄一景。与“飞雪泉”相对,有座四角小亭,名“问泉亭”。一个“问”字,把“亭”与“泉”点活了。似乎它们正在问答谈心,令人遐思。亭上有副柱联“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这本是唐伯虎的题画竹联,借用在此。出句说,小亭边的翠竹向我投来友好的眼光。“青眼”,正视的眼光,与斜视的眼光“白眼”相对。《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母亲死时,“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策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嵇康与阮籍志同道合,故给“青眼”。对句说,溪边清风吹来卧榻,榻上躺着白发老人,意境舒适,寓意吉祥。
“问泉亭”旁边的廊壁上镶有不少名人碑刻,其中有“吴中四子”文征明书写的《前后赤壁赋》,唐伯虎画的梅花并题诗石刻:
黄金布地梵王家,白玉成林腊后花。
对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
祝允明(枝山)书写的苏轼《后赤壁赋》,笔力遒劲,字迹凤舞。
另有一块近代碑刻,内容是:
歌舞西施破此城,吴王自招越王兵。
飞花斜日闻鹃泣,故苑当年有鹿行。
天久沉沉无剑气,我来暗暗觅箫声。
五湖合阻佳人隐,乞问蓬山更一程。
款署:旧句《姑苏怀古》一首,一九三七年暮春过吴下作越百日而卢沟桥之变起矣!(可惜看不清落款姓名)。原来是国破家亡时的悲愤之作,恰是一篇借古讽今,忧国忧民的檄文。
一座跨越千年的古老园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民族的苦难,游园一周并不觉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