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人体穴位图
认识中医就从了解人体穴位开始,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穴位,是养生、保健、治疗的先决条件。人体穴位由十二经络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组成,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穴位(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穴位(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穴位(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位、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穴位片包括督脉、任脉穴位。
人体穴位是什么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输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中医讲究的人体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
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下痢。阴部痛、腰痛。脚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决断力。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穴,末穴期门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1大敦穴 2行间穴 3太冲穴 4中封穴 5蠡沟穴 6中都穴 7膝关穴 8曲泉穴 9阴包穴 10足五里穴 11阴廉穴 12急脉穴 13章门穴 14期门穴。
(1)大敦穴LR1 Dà dūn
【大敦穴位位置图】
【图解大敦穴位的位置】
大敦穴的位置: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即: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穴位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穴名解说】
大敦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井(木)穴。肝经井穴。别名:水泉穴,大训穴,大顺穴。
(1)大敦穴。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2)水泉穴。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穴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肝经与胆经相似,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穴外涌一般,故名水泉穴。
(3)大训穴。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经外出体表的水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
(4)肝经井。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体内肝经气血的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穴位含义: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按摩大敦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冶疾病:
1、治脑血后遗症、癫痫嗜睡等;
2、治疝气、缩阴、阴中痛、血崩、少腹痛、睾丸炎、阴茎痛、精索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
3、治便秘、心绞痛、冠心病、胃脘痛、尿血、癃闭、遗尿等;
4、治糖尿病、目眩、冷感症等。
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1、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2、配隐白,直接艾炷灸,有补益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大敦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法:每天睡觉前用热水泡脚,之后用手揉搓该穴位20~30分钟。左脸痛揉搓右脚趾,右脸痛搓揉左脚趾,两边痛揉搓两个脚趾。除了治疗疾病,大敦穴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养生保健,能治疗昏睡,使你神清气爽。指压时强压7~8秒钟,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次左右,第二天起床时效果明显。
按摩大敦穴缓解焦躁情绪的手法: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是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缓解焦躁情绪的指压法
许多人无法早睡,而且醒来时头脑混浊不清晰。整天工作繁忙,身体疲倦,但是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早上醒来神不清、气不爽,身体倦怠,一点精神也没有,这种症状在30-40岁的人非常普遍。
每日负责尽职地带领下属,指导下属,则所消耗的精神一定倍于常人。对男性来说,信任别人,将事情委托别人,这原本是非常值得高兴之事,但大多数人却都疲于此。而且小孩渐渐长大、升学、住宿等问题接踵而来,难怪身为父亲者无法快乐。
在长期神经焦躁累积下,身体虽疲劳,但一点也不敢放松,始终放不下工作和家庭,因此早上醒来当然神不清气不爽了。但是这种睡眠少也不宜持续下去。如果长期如此,则生活步调会趋于混乱,身体症状会一反平常,烦恼之事会越来越多,终会导致歇斯底里或神经衰弱。
到了中年(40-60岁)难以睡醒,这和年轻人前夜迟睡,因睡眠不足而迟醒的原因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般的迟醒,那就不得了。因此现在介绍能使你神清气爽治疗焦躁的早醒穴道指压法。
缓解焦躁情绪穴位及指压
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是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
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2)行间穴LR2 Xíng jiān
【行间穴位位置图】
【图解行间穴位的位置】
【行间穴的位置】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在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穴位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穴名解说】
行间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按摩行间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中风、癫痫、瘛疭,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口眼歪斜,小儿惊风,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肝脏疾病、粘膜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等妇科病证。
(3)遗尿、癃闭,遗精,夜尿症、等泌尿系病证。
(4)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腿抽筋、膝肿,干湿脚气,淋疾。
(5)疝气。腹气上逆、呃逆,咳嗽,洞泻,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青光眼、结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等。配耳尖、太阳主治目赤肿痛。
【穴位配伍】行间穴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配合太冲穴,由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掐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方法】直刺0.5~0.8寸。另有记载: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略向上斜刺该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分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压行间穴5秒钟,压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钟再按压,一共20次。
(3)太冲穴LR3 Tài chōng
【太冲穴位位置图】
【图解太冲穴位的位置】
太冲穴的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穴位解剖: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
【穴名解说】
太冲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别名:大冲穴。
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1)太冲穴。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
(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
(3)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按摩太冲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太冲穴又称“消气穴”,人在生气后按此穴,有消气作用。可缓解人因生气引起的一些疾病。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太冲穴配合谷穴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详情四关穴的应用方法》》
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
太冲穴位配伍
太冲穴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乳痈:复溜、太冲。经漏:太冲、然谷。
溏泄:神阙、三阴交、太冲。行步难移:太冲、丘墟。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透涌泉。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虚劳浮肿:肾俞(灸)、太冲(灸)。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
赤眼:迎香、临泣、合谷、太冲。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生气(肝火)时按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
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从个人保健角度来说,按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一般一个穴按四五分钟即可。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
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日常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或牙签圆头(注意不是尖的一头)点按该穴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
(4)中封穴LR 4 Zhōng fēng
【中封穴位位置图】
【图解中封穴位的位置】
中封穴的位置:位于足内踝前一寸。
取穴方法:人体的足背侧,在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穴名解说】
中封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肝经经穴,属金。别名:悬泉穴。
穴位含义: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
1、中封穴。中,正中也。封,封堵也。该穴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
2、悬泉穴。悬,吊挂之意。泉,指穴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悬泉名意指肝经水湿之气在此源源不断地流行而过。理同中封名解。
3、肝经经。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为肝经风气经过之处,气血的运行为动而不居,故为肝经经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强劲者风气,至本穴后风和势缓并化为凉性水湿之气,气血特征与肺金之气同,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性凉。
运行规律: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
功能作用:息风化气。
【按摩中封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胸腹胀满、肝炎黄疸等。
2、治小便不利、遗精尿闭、阴茎痛、尿路感染、疝气、腹痛等。
3、治腰足冷痛、踝关节扭伤、内踝肿痛、下肢痿痹等
作用功效:清泄肝胆,通利下焦,舒筋通络。
穴位配伍:中封穴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内庭穴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穴、阴廉穴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中封穴的手法: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足中封穴(内踝前1寸),左揉20次,右揉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足中封穴,手法同前。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疗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背部放散。
(5)蠡沟穴LR5 Lìgōu
【蠡沟穴位位置图】
【图解蠡沟穴位的位置】
【蠡沟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卧位,先在内踝尖上5寸的胫骨内侧面上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后中1/3交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和大隐静脉。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内行有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并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部,经内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内侧面上行。下肢的浅淋巴管起自足趾,于足背、足底汇成淋巴管网。大部分浅淋巴管沿大隐静脉及属支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仅小部分浅淋巴管,沿小隐静脉汇入腘淋巴结。
当针刺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后,可直抵无肌肉保护的胫骨骨膜。或经胫骨内侧,直抵骨后小腿三头肌中的比目鱼肌。该肌由胫神经支配。
【穴名解说】
蠡沟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络穴。别名:交仪。
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
蠡沟穴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
功能作用:舒肝理气,调经止带。
【按摩蠡沟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性功能亢进,遗精,遗尿,阴痒,阴挺,尿闭,睾丸肿痛;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
【其他疾病】下肢痿痹,胫部酸痛、足胫酸痛,梅核气,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
【临床运用】蠡沟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睾丸卒痛,遗精,足胫酸痛。
【穴位配伍】1、蠡沟穴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部痠痛。
2、蠡沟配太冲、气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3、蠡沟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有温阳举陷升提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方法】患者取最舒适的体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两手拇指腹按压在两侧的蠡沟穴上,按而揉之,局部产生酸、胀、痛感,再屈伸踝关节,加强指压的感觉,然后用揉法放松。每次按揉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3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一次。
【针灸疗法】1、沿皮刺0.3-0.5寸。2、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3、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膝。
(6)中都穴LR6 Zhōng dū
【中都穴位位置图】
【图解中都穴位的位置】
【中都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胫骨后缘处。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皮神经,由股部穿股腘管,在膝关节的内侧,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小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布于小腿内侧和足背内侧的皮肤。
【穴名解说】
中都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郄穴。别名:中郄、太阴。
【经络感传】
刺激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中点处,经络感传较弱,通足厥阴肝经;刺激胫骨后缘处,经络感传较强,尤其是不但可以通达同侧肝脏还可以通达对侧肝脏。此点还可以通达脾经,不过下移一点只通肝经,上移一点肝经的感传减弱,脾经的感传增强。
【纵横向指压刺激】
在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中央远端和近端3cm范围内,每隔3mm处给与一个指压刺激,结果只有在内踝上七寸处有敏感;在内踝上七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远端和近端3cm范围内,每隔3mm处给与一个指压刺激,结果在内踝上七寸处5mm范围内有敏感。
【穴名小议】
中都穴的中字指体内运行;都指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对侧的肝脏。中都指刺激该穴后的经络感传不但可以到达同侧肝经和肝脏,还可到达对侧的肝脏。
【定穴理由】
(1)在经络线上;
(2)局部指压敏感;
(3)感传到达对侧肝脏。
【穴位小议】
中都穴位于内踝上七寸,胫骨后缘处,因为只有刺激此处诱发的经络感传才可以到达对侧的肝脏与都字相符。此处是肝经和脾经交汇之处,可以治疗肝脾两经之病。由于中都穴具有感传到达两侧肝脏的特点,故可用于治疗肝脏的疾病。
【按摩中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功能作用】疏肝理气,调经止血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胁痛,痢疾泄泻,泄痢,肠炎。
(2)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疝气,遗精,产后恶露不尽,盆腔炎阴暴痛。
(3)其他疾病: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胫痛痿痹,喉炎。
【腹痛--穴位配伍】
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配穴: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沿皮刺0.3-0.5寸。
(7)膝关穴LR7 Xīguān
【膝关穴位位置图】
【图解膝关穴位的位置】
【膝关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穴位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穴名解说】
膝关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别名:阴关穴。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穴位含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按摩膝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穴位配伍】1、膝关穴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2、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3、配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4、配阳陵泉、膝眼、委中、鹤顶,有祛风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
(8)曲泉穴LR8 Qūquán
【曲泉穴位位置图】
【图解曲泉穴位的位置】
曲泉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膝内侧,屈膝,当膝关穴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穴位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缝匠肌后缘;浅层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腘动、静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穴名解说】
曲泉穴,隶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合穴,五行属水。合水穴。《灵枢·本输》:“肝……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穴位详解: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肾水。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
(1)曲泉穴。曲,隐秘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
(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按摩曲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子宫脱垂、阴道炎、前列腺炎、遗精、阳萎、白带、产后腹痛、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2、泌尿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肾炎等;
3、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精神疾病、目眩目痛等;
4、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泄泻痢疾、膨胀纳差等;
5、其他疾病:膝膑肿痛,下肢痿痹,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衄血、降血压等。
曲泉穴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为护膝要穴。
穴位配伍:曲泉穴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膝内侧半月板损伤,曲泉穴重刺激后,再对阳陵泉穴针刺调和经气,神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曲泉穴时,屈膝,在膝关节内侧,大腿与小腿连接褶皱尽头的凹陷处便是曲泉穴。以大拇指垂直按压同侧曲泉穴,两手同时进行,每次5~8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按摩期间注意不要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并注意避免着凉。
针刺方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
(9)阴包穴LR9 Yīn bāo
【阴包穴位位置图】
【图解阴包穴位的位置】
【阴包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布有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深层外侧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
【取穴方法】屈膝正坐或卧位,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即曲泉穴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皮肤由股内侧皮神经分布。皮肤薄,皮下组织结构疏松。大隐静脉由股骨内侧髁的后方渐行于大腿前内侧。针由皮肤、皮下筋膜于大隐静脉外侧,穿深筋膜,于缝匠肌内侧入内收肌。在缝匠肌的深肌,有股动脉、股静脉与隐神经从股腘管下口入腘窝。缝匠肌由股神经支配,内收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穴名解说】
【阴包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别名:阴胞。
【名解】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按摩阴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作用功效】调经止痛,利尿通淋。
【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盆腔炎,遗尿,小便不利。
【其他疾病】腰腿痛,骶髂关节炎,腰肌劳损,腹股沟淋巴结炎。
【穴位配伍】
(1)配气海、中极、肾俞,有补肾益气,固摄膀胱的作用,主治遗尿。
(2)配关元、血海、三阴交,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3)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4)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针刺疗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
(10)足五里LR10 Zúwǔli
【足五里穴位位置图】
【图解足五里穴位的位置】
【足五里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旋股内侧动、静脉。
【取穴方法】仰卧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皮肤由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称阔膜,是全身最厚而坚韧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内侧比较薄弱,形成隐藏静脉裂孔或称卵圆窝。该部深筋膜有大隐静脉穿过。在窝的外侧缘和下缘形成镰刀形的镰状缘。覆盖该窝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经的穿过呈筛状,称为筛状筋膜,其深面由内向外排列有股表脉、股动脉和股神经。
【穴名解说】
【足五里穴】经穴名。《针灸甲乙经》原名五里。《圣济总录》名足五里。属足厥阴肝经。别名:五里穴。
【穴位含义】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广。
【名解】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广,故名。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按摩足五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阴囊湿疹,睾丸肿痛。尿潴留,遗尿。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穴位配伍】配三阳络穴、天井穴、历兑、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刺灸方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大腿前侧面。应注意避开股动、静脉、血管。
(11)阴廉穴LR 11 Yīn lián
【阴廉穴位位置图】
【图解阴廉穴位的位置】
【阴廉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穴位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穴名解说】
【阴廉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
【名解】阴廉: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阴廉穴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阴廉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阴廉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湿。
【按摩阴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带下,外阴搔痒,股内侧痛,下肢麻痹。
【穴位配伍】阴廉穴配曲骨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穴、大赫穴、命门穴、太溪穴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穴、次髎穴、膀胱俞穴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方法】直刺0.8~1寸。
(12)急脉穴LR 12 Jímài
【急脉穴位位置图】
【图解急脉穴位的位置】
【急脉穴的位置】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穴位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穴名解说】
急脉穴,经穴名。出《素问.气府论》。属足厥阴肝经。别名:羊矢穴。
【穴位含义】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
(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
(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湿。
【按摩急脉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疝气,阴挺,阴茎痛,月经不调,少腹痛,股内侧痛,腿痛。
【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穴、箕门穴、曲泉穴、足五里穴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避开血管。
(13)章门穴LR13 Zhāng mén
【章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章门穴位的位置】
【章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取穴方法】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穴位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穴名解说】
章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别名: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位含义】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固土。
【按摩章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2)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临床运用】经多年临床研究发现:章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脾之虚症和肝之实症效果较好。
【穴位配伍】章门穴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配梁门、足三里治腹胀;配内关、阴陵泉治胸胁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呕吐(《腧穴学》)。
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刺灸法】章门穴,斜刺0.5~0.8寸;可灸。
【敲打章门穴】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按摩保健】用双手手指指端按压章门穴位,并且做环状运动。每日2次,每次2分钟。
(14)期门穴LR14 Qīmén
【期门穴位位置图】
【图解期门穴位的位置】
【期门穴的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与巨阙穴齐平)
【相关记载】另说“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乳旁开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横直巨阙”(《针灸集成》)。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第六肋间动、静脉。
【穴位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穴名解说】
【期门穴】经穴名。出《伤寒杂病论》。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别名:肝募穴(肝经募穴)。
【穴位含义】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期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按摩期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还有治疗肝病、荨麻疹等。
【穴位配伍】配大敦穴治疝气;配肝俞穴、公孙穴、中脘穴、太冲穴、内关穴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临床运用】由于刺激期门穴能起到疏肝清热、利胆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等肝胆和胃肠的病症。现代研究表明,刺激期门穴能显著改善消化道症状,促进黄疸消退及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恢复。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
《千金方》:主喘逆卧不安,咳胁下积聚。
《铜人》: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痢,腹坚硬,大喘不得安卧,胁下积气。
《大成》:胸连胁痛,期门、章门、丘墟、行间、涌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刺灸方法】期门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期门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3-10分钟。
【按摩手法】先用手掌轻擦双侧胁部至微微发热,然后用拇指指面着力于期门穴之上,由轻至重,待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后,再施以按揉的方式,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压3-5分钟,每日两三次。
【注】期门穴,击中后,冲击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