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公告,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定于2015年11月12日起发行。
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新的统一货币——人民币从此诞生,这就是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研制和印刷从山东省的一个小山村起步,走向全国。
集结朱位村
1947年,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大规模恢复生产的要求,上级领导决定北海印钞厂(1938年在山东掖县筹建)各分厂迁移至临朐县东南的辛寨恢复生产,雕刻、整版和凹印厂定在辛寨附近的朱位村。
不久,埋藏在胶东昆嵛山区及沂蒙山区的机器设备物资也陆续运到了朱位(注:此前,因为战争,北海印钞厂不得不埋藏机器,疏散了部分同志),另外还增添了不少用具和设备。朱位村一部分同志在忙于打扫整理屋子,一部分同志安装机器设备,架设电器线路,进行试运转,做好开工前准备的。翟英和杨琦等留在一所地主的宅院里忙于第一套人民币拾元币主景的雕刻制版工作。
1948年5月北海印钞厂去东北临江的同志亦分批返回了山东,雕刻制版的朱介生,整版的周志德、周敖荣、郭琪良等同志经过长途跋涉,于8月回到了山东临朐的朱位村,立即投入到了第一套人民币拾元币版面的整版、制版工作之中。
老人手老机器
整版,是将雕刻好的原版进行再加工,经过“堆铍丝”,打锡版、拼版、镀铜、裁切、镀铬等工序后制成为印版,进行凹版印刷。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
其中一项“堆铍丝”工艺,就是在已经雕刻好的原版上涂上一层“铍丝”以增加刻版的凹凸度,增加钞票的凹凸感和防伪性,这项工艺须由经验非常丰富的技师来操作。此前,都是由老技师周志德操作,但当时周志德患有严重的眼病,且身体已大不如前,无法继续操作工艺。好在另一位技师郭琪良已经可以独立担任这项工艺的操作。在周志德、周敖荣两位技师精心指点下,郭琪良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后就渐渐熟练了,为后一道工序开了个好局。
而此时凹印工段的10台手扳凹印机,亦已擦洗干净,安装到位。这10台手扳凹印机及其他配套设备,最早是1941年由上海采购来的。其间,由上海到苏中,再到鲁中,费尽千难万险,牺牲了不少人。而它,也为解放区纸币的印刷做出不朽的功勋。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上级领导决定,由于北海币的印版是现成的所以先试印北海币,再试印制第一套人民币。此时的朱位村,随着东北技术骨干的回归和新生力量的补充、增加,已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印钞厂基地。
进入济南城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的第一时间,北海银行发行局局长杨秉超就指派杨琦去济南,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济南解放后市场上印刷器材的供应情况。第二,向已在济南“东记仓库”筹建印钞厂工作的冯锦章同志转达关于制订雕刻、整版场所和流程的规划。杨琦到达济南后向冯锦璋同志作了汇报,请他在作规划时考虑、安排。
与此同时,杨秉超下达了设计人民币50圆、100圆和200圆的设计雕刻制版任务,决定50圆券的主景仍用工人农民像,这款主景仍由翟英担任刻制。由于形势的发展主景的画面上已经不宜再用隐示一手拿枪,一手拿铁锤、锄头,所以必须把工人农民手中的铁锤、锄头,从左手换到右手,以示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随着凸印厂、胶印厂和凹印厂的先后复工,第一套人民币开始印制。
走向全中国
1949年2月14日,是各厂确定的南下日子,同志们分别从各厂到北海银行发行局的所在地辛寨集中。许多留下的同志纷纷为南下的同志送行。
据北海银行发行局汽车队的负责人吴均仁回忆,1949年3月底他奉命带领由40辆美制十轮大卡车组成的车队,装满了崭新的第一套人民币随军一起南下赶到蚌埠。可是由于国民党在逃跑时将铁路、公路、桥梁全都破坏掉了,他们在行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经过全车队同志的协同努力,终于按时到达了蚌埠,后又随三野渡江进入了南京,并于1949年5月辗转到达上海。从此在解放区诞生的第一套人民币走出山东,走向了全国。来源老年生活报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历史新中国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诞生内幕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