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继昨日博文“《在广阔天地里》——四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画”的第三部分。
手里有一本四十年前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内容的画册——《在广阔天地里》。
这本书是1974年由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在那个社会上出版机构几乎都被文革“砸烂”的年代里,这本书无论它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书的印刷质量上,我觉得还都应该称得上是上品。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原本都是带有颜色的画面,也许是因为考虑印刷成本的问题,除了保留几幅还带有色彩外,其他的全都变成了黑白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毛泽东当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产物,从1966年5月18日开始,以广大学生为主的红卫兵小将们在社会上造反打砸闹腾了两年后,被砸烂打垮的政府机构,已经无法在城镇里安置这些学生娃们的就业和工作,于是就被伟大领袖一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的感召下,大批的学生又轰轰烈烈地走出了城市,来到了农村,从而形成了史无前例、中国独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且不说这场运动它的历史意义究竟有多大,给中国社会及每个家庭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更不提至今还都健在的那些曾经参加过这场上山下乡运动不同人群对其“有悔”、“无悔”争论与评价,相信凡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们只要看到此书中的这些看似遥远。可又感觉十分熟悉的画面,就会勾起好多人对当年那段知青生活的回忆。
本博客将分为几次将此书中的画面一一展示出来,与当年的知青朋友们分享。同时也算是让后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画面内容,至少了解一下他们父辈们年轻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又是如何生存与度过的。
这幅宣传画的题目就是《广阔天地育新苗》,是1973年由当时的广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集体创作。画面上是三个下乡到了农村橡胶园的知识青年形象。他们头上戴着割胶灯,肩上担着割胶桶,一副南国知青的形象。看着这身装扮的知青,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些下到西双版纳的知青们,他们的生活条件也是相当艰苦的,每天都是凌晨起来割胶,后来为了回城,他们甚至到省市革命委员会所在地跪着请愿。可以想象得出来,艰苦的农村生活的确是培育了当时青年们意志,可也让很多有志青年荒废了学业,夭折了自己的一些理想。这幅画因为是宣传画,所以整个画面用现在的话讲,充满着正能量。
油画《铁姑娘垦荒队》,一看这题目人们就会联想起当年毛泽东“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句来。这幅画的作者叫熊兆瑞,是江西人,后任韶关美协主席。看着画面上这些女知青在垦荒队大旗下,面对着满山的荒草那股子“飒爽英姿”的架势,很典型地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形象。那年月在唯独的几部革命样板戏的影响下,中国女强人的形象都与“江水英”、“柯香”、“小常宝”、“李铁梅”……的造型如同一个模子出来的。看到一个女英雄形象,别的基本不用再看也就都领教了。
这幅油画《学耕》,作者何绍教,浙江义乌人。当年也是下乡知青。一看这画面就是反映南方山区水田的场景,一位女知青在当地的一位女农民的指导下,学着水牛耙地。这种活其实在农村应该是由男人来干的,也许是为了显示当年女知青的能力,才如此设计的。
版画《广阔天地》,这幅画与上幅《学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贫下中农的指导下,知识青年在学习干农活,而且都是在学水田的耙地。只不过这幅是男知青与一位男性贫下中农在学农活技艺。作者有两位,于南桐,农占文,在网上已经查不到两位作者本人的信息,只是还有一副当年反映西北山区的《山村新貌》的版画标明还是由他们俩合作的。从画风上可以判断他们有可能是西北秦岭一带的画家。
这是一幅版画《青春之歌》,作者杨家斌,是当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从画面上看到的这些知青模样的人们在栽树,而且貌似小白杨树,这大概与作者当时的生活劳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位作者现在是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委,中国体育报美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