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景方式面面观
刘恩惠作品说完了“成像原理”,我们要来谈谈“取景”。摄影是视觉艺术,考验人的眼力;如何通过相机获取我们想要的画面,除了大脑的构思之外,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用到照相机上的“取景器”,它能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观察并把握画面的哪些部分会被最终保留在拍摄范围内。有意思的是,取景方式也恰恰是区分相机类别的一大因素,所谓“单反相机”、“旁轴相机”,其根本区别在于取景光路的不同;而随着数码化潮流的来临,电子取景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取景方式,传统的光学取景因此受到冲击。在本篇中,我们就来详细谈谈如今数码相机所采用的不同取景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
●单反式光学取景
我们先从“单反”说起。很多朋友只知道单反相机比普通微型相机功能强、画质好,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英语将此类产品称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简称“SLR”,完整翻译过来就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我国大陆地区习惯将之简称为“单反相机”;而港台地区则称其为“单眼相机”。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个全称中,“反光”是关键词,它所代表的是此类相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机械组成——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光镜(也可称为反光板)”;它是单反式光学取景的关键,通常位于镜头后方与机身快门之间。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单反相机内的反光镜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五棱镜
用过单反相机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摘下相机镜头前的镜头盖,拍摄者无法从取景器里看到画面;可见单反结构本质上是通过相机镜头来进行取景的。但要从取景器中观看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则必须通过单反相机内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来实现,这是两块神奇的镜子。如下图所示,取景时光线从镜头前方进入,经过位于镜头后方倾斜的反光镜反射,通过磨砂对焦屏和聚光透镜后,到达机身顶部的五棱镜;经过五棱镜内的两或三次光路变化,通过取景器透镜组后,显示画面才能被人眼看到;拍摄的瞬间,反光镜抬起,镜头捕获的光线直接通过快门传递到后方的感光体上,曝光过程中取景器光路被抬起的反光镜阻挡,因此无法视物;曝光完成后,反光板复位,用户继续正常取景。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图解单反相机取景光路变化之一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图解单反相机取景光路变化之二直接通过镜头取景的好处在于理论上可作到无视像差——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可以相对完美地通过取景器呈现于摄影师眼中,基本是“镜头看到什么摄影师也能在取景器里看到什么”,甚至包括景深效果和几何形变效果。但反光镜和五棱镜却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拍摄时为了让后方的感光体获得光影信息,反光镜必须有一个升起再落下的运动过程;理论上这个过程会导致快门时滞、机身震动、取景器视线被挡并产生较大的声响。微弱的快门时滞与机身震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拍摄瞬间的取景盲区及较大的工作噪音是使用单反相机无法避免的问题。此外,位于机身内部的反光镜以及顶部的五棱镜或五面镜,让单反相机的机身体积普遍相对较大,在便携性上略有不足。
当然,在单反相机发展历史上也曾有一些特殊的设计。譬如奥林巴斯就曾推出过不含五棱镜(五面镜)的单反产品,它使用结构独特的侧翻式反光板(如下图)来进行取景,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整体机身尺寸,但这种结构模式并没有被普及和认同。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级中画幅单反相机采用可拆卸更换的取景器,因此机身内部也不含五棱镜。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奥林巴斯的侧翻式反光板设计示意图小贴士:关于“双反相机”——有些朋友或许心存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有“单反”,那有没有“双反”呢?还的确有!双反相机的全称是“双镜头反光镜取景照相机”,它和单反一样也需要依靠反光镜来进行取景;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双反相机的结构中没有五棱镜或五面镜。双反相机取景时光线只通过反光镜的一次反射,用户从位于相机顶部的取景框向下俯视观看便可。双反相机的两个镜头分别负责取景与拍摄,两者间有联动装置,但无法避免的是取景时存在一定的视像差;加之双反相机一般不可更换镜头,因此逐渐被市场所淘汰。进入数码时代后,德国禄莱公司倒是曾推出过数码化的迷你型双反相机“Rolleiflex MiniDigi”,但事实上这款怀旧产品在光学设计上与传统“双反”已经毫无关联,只是借用了“双反”的外观而已。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 Rolleiflex MiniDigi AF5.0 仿双反数码相机●旁轴式光学取景
旁轴式光学取景与单反取景完全不同。采用旁轴取景的相机其取景器独立存在,与镜头之间没有直接的光学关联;所以即便不打开镜头盖,旁轴相机的取景器同样可以看到画面,这是它与单反最明显的一个表面区别。由于镜头与取景器的光路彼此独立,取景光轴在镜头光轴的“旁侧”,故而得名。事实上,如今大多数带有光学取景功能的便携式数码相机所采用的正是旁轴式取景器;虽然这类产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相比,在对焦控制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但我们仍可将之视为传统旁轴相机的分支、衍生与变种。
小贴士:关于“联动测距相机”——严格地说,传统的旁轴相机有一个专用名词:Range finder camera(联动测距相机),这类产品通过取景器内与镜头联动的测距仪来实现对焦。部分傻瓜式胶片相机与便携式数码相机虽然采用了旁轴式取景,但它们却并不是“联动测距相机”。对此我们应加以区分:几乎所有的联动测距相机都采用旁轴取景器,但采用旁轴取景器的却未必都是联动测距相机。联动测距相机的旁轴取景器与测距装置相联,结构比较复杂;而傻瓜机或小型数码相机采用的旁轴取景器则在结构上要简洁很多,其对焦模块与取景器无关。
对于不同的镜头焦距或不同焦距的镜头,旁轴取景器可通过调整取景器内部镜片的位置来实现镜头拍摄与取景范围的基本视觉同步。但限于结构自身的不足,其主要缺点在于取景视野与实际拍摄视野存在一定程度的视觉偏差,无法像单反系统那样直接做到“所见即所得”;只有部分高端机型才拥有自动视差补正功能。但旁轴取景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可视范围相对较大、按下快门后不存在取景盲区;而且不含反光镜、五棱镜这类占据设计空间的“累赘”,简洁的构造使旁轴相机在整体上具备体积轻巧、工作震动和噪音较小等优点。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典型的联动测距旁轴取景器构造与光路示意图小贴士:取景可视范围更大有什么好处?——大部分旁轴取景器可以看到拍摄幅面之外的一小部分画面,而单反取景器往往只能看到拍摄幅面内甚至小于拍摄幅面的影像;相比之下,旁轴取景器自然能让拍摄者更有预计性地把握瞬间抓拍的机会。
虽然“单反式取景”与“旁轴式取景”各有优点与不足,但自单反相机问世后,旁轴取景式联动测距相机的市场主流地位逐渐被取代。主要原因在于,单反构架在微距和远摄的取景精确性方面拥有旁轴结构无法企及的优势,因此更容易获得全面的焦段与远近皆宜的拍摄范围,进而使拍摄题材变得更丰富。不过联动测距相机也没有因为单反的普及而走向消亡,凭借自己在短焦距与标准视角方面的成像品质优势及自身轻便又轻声的结构特性,成为纪实摄影与人文摄影的利器;旁轴式取景器则一度被大量应用于傻瓜式胶片相机上。进入数码时代之后,虽然“旁轴式取景器”仍被应用于一部分便携式微型数码相机上,但旁轴构架的联动测距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则只有德国的徕卡公司仍在坚持开发制造(也有其他小品牌涉足这一领域,但均未形成气候或已停止脚步)。由于徕卡品牌走的始终是高端精品路线,所以这类“可换镜头联动测距数码相机”的价格异常高昂,基本可视为与普通消费者绝缘的贵族化产品。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徕卡 Leica M8 可换镜头联动测距数码相机制造商=EASTMAN;型号=PICTURE MAKER G3;焦距=0毫米;日期=. ;光圈=F;感光度=ISO;曝光补偿=EV;曝光时间=秒;镜头=手动●电子取景
上述两种取景方式都属于“光学取景”的范畴,自1995年全球第一台搭载液晶屏的数码相机问世后,用LCD进行电子取景成为了数码相机的设计主流。通过镜头捕获的画面在经过图像感应器的光电转换后可以直接显示在机背的液晶屏上,从此光学取景装置不再是相机的必备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这进一步简化了便携式相机的结构组成。与此同时,为了顾及传统用户的取景习惯,又出现了EVF(Electronic Viewfinder,电子取景器);它的外观与普通光学取景器相似,但影像信号来自电子系统,因此不需要任何光学反射装置,提高便携性的同时又弥补了LCD取景强光适应性差的弱点。
早期的LCD或EVF取景在技术上都不够成熟,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色差、色偏、清晰度不高、耗电快甚至热噪点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光学取景器的优势依然很明显,所以早期的数码单反相机大多不支持电子取景,而发烧级用户也更青睐光学取景。不过随着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液晶屏电子取景在显示效果和应用舒适性上已大有改观。新一代液晶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像素越来越高、帧频越来越快、可视角度越来越大、抗强光能力越来越强、图像还原能力越来越逼真;借助这些,如今电子取景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直观的白平衡显示、黑暗环境下的取景增亮以及局部画面的数字化放大;配合支持翻转功能的液晶监视屏,在应对某些特殊角度的拍摄取景时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电子功能所带来的优势都是传统光学取景器难以直接实现的。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支持LCD灵活翻转的Nikon D5000数码单反相机正因上述原因,过去几年间可通过LCD直接查看画面的Live View(实时取景)功能开始逐步在各个品牌的数码单反相机上普及开来,数码单反告别了只能使用光学取景器的历史。兼顾光学与电子两种取景模式之后,新一代数码单反相机在易用性上更贴近普通用户。需要指出的是,Live View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借助相机的图像感应器,一种则依靠专用的Live View图像感应芯片。前者在取景时需要抬起相机的反光镜,以便图像感应器捕获光线,这种方式成本低但耗电量较大且在切换时有时间延迟;而第二种则无需抬起反光镜就可进行取景,成本较高但耗电低且速度更快。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SONY的一款DSLR使用专用Live View图像感应芯片在电子取景技术的日渐完善的背景下,单反构架已经开始受到全新设计模式的挑战。松下在2008年年底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不带反光板、五棱镜,直接采用电子取景并抛弃光学取景器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堪称是一次颠覆传统结构的大胆革命。数码相机领域由此衍生出“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EVIL,既电子取景可换镜头)类产品;2009-2010年,更多EVIL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概念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这类产品继承了数码单反采用大尺寸图像感应器的优点,但在抛弃了反光板、五棱镜之后,它们在外观体积上更为小巧、利于便携。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断言这类产品有可能完全取代单反并催生光学取景器下岗,但它向传统构架发起的这次挑战,已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2010年索尼推出了使用固定式半透明反光板的数码相机。由于使用了可以透光的反光板,因此这类产品不再需要五棱镜或五面镜进行光线反射,从而减小了机身的体积;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又可以省去反光板的抬落动作,从而有效减少了拍摄噪音并提升了连拍性能。从本质上看,这类产品相比传统数码单反在取景方式上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别,它不再采用光学取景器,而是以EVF电子取景器代之(同时也支持Live View),反光板的唯一作用在于将少量光线反射到顶端自动AF传感器上,用于自动对焦。索尼将此类含有反光板、含有EVF、使用相位检测对焦系统的可换镜头相机命名为“单电相机”;将没有反光板、使用反差对焦系统的可换镜头相机(EVIL)命名为“微单相机”,这两个称谓已逐渐被行业和用户所接受。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索尼第一代单电相机——SLT-A35/A55●外置独立取景器与取景辅助装置
出于顾及用户习惯并增加利润空间,厂商会为某些自身只搭载LCD取景功能的相机搭配专用的外置独立取景器。这类外置独立取景器同样分为光学与电子两种,就实用性而言,购买光学式外置独立取景器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这类产品的取景范围无法与变焦镜头同步,只能与定焦镜头搭配使用,何况视像差问题也无法避免。而电子式外置独立取景器则能够通过热靴插槽与相机内部的电子系统相联,因此可以实现相对完美的取景体验,且新一代高像素外置EVF在视觉细腻程度上已经与传统光学取景器十分接近。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理光 Ricoh VF-1 外置电子取景器最后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两种特殊的取景辅助装置:接目镜放大器与直角取景器。接目镜放大器顾名思义,可以让取景器内的图像显得更大,对于搭载小型取景器的相机以及视力不佳的用户而言有一定实用意义。而直角取景器一般也有放大功能,但它的实用价值无疑更高一些——使用普通眼平式取景器时,在低角度向上仰视拍摄时,限于取景视角我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盲拍;而直角取景器基于光学反射特性设计,改变了原有的取景角度,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但事实上您会发现,无论是接目镜放大器还是直角取景器,在电子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功能都可以被更为灵活的电子取景所取代。有趣的是,针对电子取景的全面普及,又有厂家开发出了液晶屏遮光放大器。在相机上安装这类遮光放大器后,不但有效避免外部光线的反射,在强光下也能将相机屏幕显示内容看得一清二楚,并且可将LCD内容放大约3倍显示。
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尼康 Nikon DG-2 接目镜放大器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直角取景器安装在单反相机上点这里,查看相关资料 [收藏此图] [查看相关的图片]日本UN公司推出的PRO-MC MASTER 液晶屏遮光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