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坤鹤百草堂 博文整理
五味子
1、观形色
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一般用的都是北五味子。
五味子为藤类植物,绕树而生。多生长在北方,生长环境偏冷,辽宁偏多,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顶。五味子花不大,颜色偏淡。每朵花会结出一串五味子,果实为浆果(收藏之象),类似于葡萄。
2、药气分析
从五味子植株形态及生长环境整体分析,说明它具有收藏之象。之所以称为五味子,就是因为它五味具全,但以酸味为主。酸主收敛,它的气是向下走的,走肾,多用于补肾。
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相比,南五味子比较小,收藏的力量也较弱。
3、临床应用
临床用多用炙五味子。五味子虽然收藏力量强,味也很浓,但气还是很清透的,流通性比较好。(小窍门:用粉碎机打碎五味子可以清理粉碎机里粘腻附着物)补肾的药都补五脏,所有补脏气的药,气都比较清透,气浊的话补不了脏气。砂仁虽补肾,但其气相对重浊,不如五味子清透。
临床我一般用生的五味子,生的流通性更好,更能体现出本质作用。炙过之后,酸收的力量加强,但清透的药气就收到了污染。若上焦非常燥,需要润收的时候,可以用点炙五味子。
从补肾的角度讲,五味子的气收得比较急,走得比较快,力量比较大,入的比较深,补肾立竿见影。
五味子除了用来补肾,张仲景还用五味子来止咳。咳嗽是由于肺气不能正常敛降,随着木气生发而冲上来了,用五味子可将肺气收回。一般久咳,肺肾两虚的时候,用五味子可收肾气,收肺气,从而止咳。细辛、干姜、五味子是治疗咳嗽必备的几味药。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在气虚欲脱的时候来补气,用五味子往里收。
民间有五味子治肝病之说,主要指的是虚证,五味子也可补五脏之气,通过收聚五脏之气,来促进肝气生发而治疗肝病。
五味子一般用量4-6克,就有很好的收敛效果,若要加大收藏之力,也不会超过20克,12克左右足够。
五味子禁用于实证,凡气郁比较厉害的时候,慎用五味子。
治疗咳嗽的时候,用五味子需要配合其他流通肺气止咳的药,不能单纯用五味子。肾虚咳嗽的话,五味子用量可以大一些,如果只是单纯咳嗽
天花粉
1、观形色
天花粉即为瓜蒌的根,天花即雪花,因其为大寒之药,故名天花粉,偏于走肺经。
花为白色,花瓣边缘为细细的丝状,果实即为瓜蒌。
天花粉切成片后类似于山药或茯苓,天花粉质地不如山药细腻,白色里有少许杂色。
2、药气分析
天花粉苦寒,饮片也非常苦,不像黄连、栀子等,苦味厚重,不是很清透沿着六腑走。天花粉的苦味很特别,是一种很清透、冰凉的苦味,且其苦寒之气直接入脏器。
因其苦寒之气入的较深,会抑制肾阳生发,因此,天花粉有小毒,孕妇禁用,此药可堕胎。
3、临床应用
当上焦火气较重,相火不降,想紧急清降的时候,可用天花粉配合生牡蛎,效果非常好。只可临时使用,不可长期用药,易伤阳气,上焦无火不可用。且量要少,1-2付即可,不得超于6克,2-4克足矣,火降就停。
天花粉寒凉,偏性大,小儿、孕妇以及老年脾胃虚弱之人禁用,很伤中阳。
古人多用于外科疮疡或流行性热病,效果较好。
民间偏方:外痔红肿热痛或出血的时候,天花粉打粉,用醋调成糊状,外敷,立竿见影。
黄芩
1、观形色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药用部分为根。叶子两两对生,对称整齐,茎很直,是一种流通、舒展之象。花小,淡紫色。黄芪地上部分瘦小,根茎粗大,从整体看是偏收藏,但收藏这股气本身是比较容易流通的。
黄芩切片为淡黄色。黄芩如果长得年头较长,其根部中间就会枯萎,形成空洞,又称枯芩。年头比较小,中间没有空洞的,称为子芩。临床用的黄芩,以枯芩为佳,枯芩质地相对比较疏松,气比较松散一些,寒性没那么强。
2、药气分析
黄芩比较苦寒是很好的清火药,但其苦味不像黄连那么沉重,气也不像黄连那么重浊。黄芩虽苦寒,但药气清淡,气偏于在上焦起作用,尤其善于清肺火(上焦郁热)。
3、临床应用
苦味药又比较强的收藏的力量,下行,当上焦气郁化火的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带动气向下走,此时,黄芩为最佳选择,因其轻柔,流通性好,既可以带动火气下行,又不至于消耗阳气。若火气很重,需要紧急降火的时候,需要用天花粉。
火气大时,可用子芩,火气小时用枯芩。一般用量3-6克,个别情况下用到12克。脾胃阳虚的人,用量要少。过量用清热药,易留淤。
苦寒药都有收藏之性,就会引起气的郁结,所以,久用或重用苦寒药常常留淤。相对其他苦寒药来讲,黄芩留淤力量小一些。
不管黄芩、黄连、黄柏,其色均为黄色,中土之色,色黄味苦的药可以入湿气弥漫为病的环境,气场与病气相通,更易达病所,善治上焦湿热。
上焦肺部痰湿郁热较重的时候,用黄芩最合适,若单纯上焦郁火,燥热的时候,也可以用黄芩,但最好配合滋养阴津的药,如百合、麦冬等。尤其是阴亏的时候,如果不用滋阴药,效果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有效降郁火。火气下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苦寒药的向下降的作用,再就是要有载体,要用一种阴柔的药作为载体。若为湿热,有湿又有热,直接苦寒降火即可,将火气拽下来。若本身阴亏,火气又重,就不能只用苦寒药了,要加润养的药。气的流通是阴阳和合,不是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
陈皮
1、观形色
陈皮是成熟的橘子的皮,青皮是未成熟的橘子的皮。
2、药气分析
皮本身就是一股金气,下降,收藏。陈皮药性很平和,其药气清香、流通、下行,靠香气去流通,靠苦味去下降,清热下行。
陈皮气清香,但味苦。普通陈皮香味差一点,新会陈皮更清香。
陈皮产自南方,南方气开达,所以,陈皮的气比较清透。
普通陈皮香味和苦味都不是很大,药力比较平和。好的陈皮放置时间越久,气味越清香,行气、下气力量越大,但力量缓和,不急。
3、临床应用
陈皮为常用的行气、破气的药,当气郁未化火的时候,都可用陈皮来行气、破气。我一般柴胡(12克)和陈皮(6克)配合使用,来调气。
一般临床用的陈皮为放置1-2年的陈皮,其气就比较柔和了。
陈皮药性平和,用量没有太大限制。普通用量为6克,气郁厉害可以用到10克,甚至15克,极个别用到30克以上。
但陈皮长时间使用的话,也易消耗正气,引起虚证。所以,明显气虚的时候,不可以用陈皮。若虚淤并存,可以配合补气药使用,单纯气虚最好别用。此外,小儿和老人用的量不要太大。
青皮更苦,药性更急,一般用于一些急症。
紫菀
1、观形色
紫菀外形类似青菜,其药用部分是须根。紫菀花序开展,发散、流通之象。从外形来看,紫菀药性平和、轻柔。紫菀根细长,疏通之象明显。
2、药气分析
紫菀没有太大的气味,没有太大偏性,比较舒缓、流通。但药气相对偏浮,走得比较表浅,不会入得很深。
临床有两种,一种是生紫菀,一种是蜜炙紫菀,蜜炙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柔和流通之性。我比较倾向用生紫菀,流通性更好一些。
3、临床应用
紫菀的药气与肺气相应,疏达肺气的效果就比较好。古人用紫菀流通肺气,止咳,原因就在于它这股轻柔、流通之气,而且偏于走上焦,能把肺气流通开。肺为娇脏,用药宜柔,宜轻,所以,入肺的药,没有很霸道的,如黄芩、百合、麦冬等,但川椒例外。
紫菀一般适用于肺气有点淤,有点虚,需要缓缓流通的时候,在肺气正常流通这种力度的情况下去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把紫菀理解成非常微量的麻黄。
紫菀流通肺气的力量最柔和,相对也最安全,适当多用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一般用量12克左右,至少6克。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出现便秘时,用紫菀在流通肺气的同时,也可间接治疗便秘。肺气流通开后,大肠之气也会流通开。
紫菀基本用于虚证,大部分用在疾病后期。若为实证,紫菀没有太大力量去疏通,救不了急。
提问:桔梗与紫菀都可以流通肺气,二者有什么区别?
桔梗是靠其润滑之性去流通肺气,更润一些。紫菀是靠本身的力量去流通肺气,润的力量不如桔梗。紫菀疏通之象明显,桔梗没什么疏通之力,主要靠润滑的力量流通肺气。
防风
1、观形色
防风叶子发散之象,其花小,伞状花序,分支很多,也是发散之象。防风药用部分是根,大部分精气都藏在根上。
防风切片,皮比较厚,棕褐色,菊花心很明显。
2、药气分析
《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主大风。所谓防风就是防止刮风,息风之意。风为气郁而生,木郁风动。气郁不动易化火,气郁走窜易生风。
防风这股气在身体里就像屏障,把流通的气阻隔开来,气就不能到处窜动,从而达到息风效果。防风之所以能息风,是因为它的那种微微守护的气场,但又不至于守死,而具有流通之性,既发散又守护,就像渔网。
3、临床应用
防风是一个补正气、守正气的药,是一种具有很好流通之性的补药。半滋润,半流通,以守护为主,一般用于虚证,而不用于实证。
防风还可用在气郁而生风,风动较急,需要紧急减弱风向,又不可阻碍流通的时候。
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治疗气虚自汗;“痛泻要方”中用防风治疗拉肚子。
防风止泻如神,最典型的就是治疗拉肚子。当木气不能升达,气转下行,造成腑气郁结,从而引起腹泻,泻气伤阴,用防风止泻。用防风打末吞服,腹泻立止。
防风用量至少12克以上,否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以用到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