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
首席专家:潘鲁生
此文撰稿:刘旭
银器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使用银器都非常普遍。由于部落的差异,银器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蒙古族使用银器的历史较早,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元朝初期,随着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从欧亚各国和中原地区俘虏的众多金银工匠,则使得银器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到了元代后期,银器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贵族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
进入明代,蒙古地区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当时蒙古地区的职业金银工匠还不是很多,只是牧民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手工金银珠宝制作,无职业倾向,也没有规模。到了清代光绪年间,由于朝廷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山东、山西等地的百姓陆续来到草原地区,此中有不少是金银工匠,他们的到来使蒙古地区的金银作坊渐渐多了起来,有些蒙古人也开始放弃了牧场放牧,学习银器的制作,并且逐渐成为职业的银匠师傅。
现在,蒙古地区仍然有很多小型的银器加工作坊。这些作坊的工匠师傅们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制作出各种银饰品,这些饰品不但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纹样,(例如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回纹、各种动物、龙凤以及各种花卉图案,)而且图案布局合理,疏密得当,主次分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银饰品,在蒙古族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装点了生活,也美化了生活。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从古到今,蒙古族银饰品的工艺水平不断走向完美,善于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俗、审美情趣,在细节上不断创新,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