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也称注夏,又称夏痿,是由于体质的虚弱和天气的暑热所产生的一种季节性病症。
中医理论认为,素体脾虚者,在气候炎热、雨湿较多的夏日,暑热下逼,地湿蒸腾,湿热相合,导致疰夏。疰夏常发于稚孩和儿童,表现为心烦、身倦、汗多、食减、消瘦等症状。
现代医学也证明,夏季高温下,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平衡易遭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常不稳定,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有时伴有头痛和失眠。同时又由于高温下肾脏排泄功能大大减弱,影响了胃肠消化液的分泌,轻者食欲不振,重者会导致胃肠病症,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疰夏既然是暑热所致,所以常有季节性发作的特点:每年夏季来临时犯病,夏季过后一般都能自愈。当然,疰夏也可以用生脉散、清暑益气汤等药物治疗。
我国民间历来就有预防疰夏的习俗。预防疰夏常始于“立夏”前后(也即阳历五月初,我国多数地区还处于暮春时节)。据梁章钜的《浪迹丛谈》记载,温州人清明时折樟树叶烧成灰烬,待立夏之日和面做馒头给小孩吃,上海人也有立夏吃茶叶蛋的风俗。这些习俗至少反映了人们预防疰夏的意识。
当然,预防疰夏的关健在于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起居饮食。从暮春开始,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注意保护脾胃,不食或少食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要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另外,在夏季到来之前,可服用一些如香砂六君丸、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等药物,以达到有效预防的目的。
进入夏季后,要时常注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防暑降温、降湿工作,尽可能地避免中暑现象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疰夏症状的患者,绝不可贪凉露宿,以防伤风感冒,加重疰夏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