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在这个消费男色的时代,
一大波女明星,
被誉为“男神收割机”,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
讲的这个奇女子,
早在一百多年前,
就已经把艺术界男神睡了个遍。
一百多年来,
他被世人奉为奇女子,
那么她究竟有什么魅力,
让艺术界的男神纷纷,
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阿尔玛·玛利亚·辛德勒
(Alma Maria Schindler),
1879年生于维也纳,
一个文化名流之家,
父亲埃米尔·雅各布·辛德勒,
是著名的奥地利分离派风景画家,
母亲安娜·冯·贝尔根是歌唱家。
阿尔玛从小就很崇拜父亲,常常在画室里陪伴父亲创作,她自己在音乐和文学方面的才华也渐渐显露。
然而在她13岁时,父亲突然病逝,母亲不久后就改嫁了卡尔·莫尔(Carl Moll),莫尔是母亲婚外情的对象,也是阿尔玛父亲的学生。
阿尔玛的母亲
讽刺的是,年少的阿尔玛,
把这视作母亲对于父亲,
不可饶恕的背叛,
然而多年后的她,
却也不可避免地,
重蹈了母亲的覆辙。
卡尔·莫尔是当时维也纳的知名艺术家,家中也常有名流聚会,16岁的阿尔玛就已经凭借美貌和博学多才成为了聚会的焦点。
在卡尔的资助下,爱好艺术的阿尔玛开始向指挥家、作曲家亚历山大·冯·哲林斯基学习作曲和钢琴演奏。
哲林斯基此时将近三十,但当他第一眼看到阿尔玛,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眼前这个气质出众的女学生,从此为她魂牵梦引。
亚历山大·冯·哲林斯基
可惜襄王有心,神女无梦,阿尔玛对这个大八岁的老师的总是态度冷淡。
不久之后,阿尔玛遇见了继父的好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并与之相恋了。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你可能没听过克里姆特,
但是你一定认得这幅画,
克里姆特的《吻》。
《吻》
对阿尔玛,或许那意味着朦胧初恋的开始。阿尔玛为克里姆特的魅力和才华而倾倒,以至将自己初吻献给了这个不羁的画家。
但克里姆特身边从来没有少过女人,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少女的初吻,仅次而已”,他也许是这样想的。
在几年后创作的那幅经典作品《吻》中,没人知道他是否会想起那个活泼的少女。
阿尔玛和克里姆特的恋情因为母亲和继父的反对而终止。阿尔玛这时终于接受了哲林斯基的爱情,或许仅仅将他作为“偷”走自己初吻的那个画家的替代品。
她允许哲林斯基的亲吻,但两人始终没有过界。其貌不扬的哲林斯基感到痛苦,他没有意识到,在阿尔玛的以后生活中,他终究只是个过客。
尽管他愿意给予的爱,并不比任何人少。
让这段恋情中止的,
是阿尔玛的第一任丈夫,
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当时已经不惑之年的马勒,作为维也纳国家剧院的总指挥,声名显赫。尽管崇拜者众多,或许因为不幸的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他一直没有结婚。
马勒
22岁的阿尔玛,在维也纳爱乐音乐厅观看了41岁的马勒指挥的《魔笛》,那也是阿尔玛第一次马勒,她未来的丈夫,第一任丈夫。
马勒和阿尔玛那次晚宴上的会面并不愉快。阿尔玛措辞激烈地指出了马勒作品的缺点,然后扬长而去。
马勒诧异地望着这个冒失的小姑娘的背影,极力地平息着因喜悦而激烈的心跳,宿命般地被她身上的某种特质所深深吸引。
第二天,马勒给阿尔玛全家送去了剧院的票。马勒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一十九岁的女子,短短几个月,他为阿尔玛写了近百封情书。
此时的马勒41岁,而阿尔玛只有22岁,而且还是如此漂亮,过去她习惯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马勒却喜欢离群索居,与世隔绝……
但在爱的感召下,马勒和阿尔玛结了婚。
阿尔玛和马勒
开始两人的婚姻生活表面看来是美满幸福的,阿尔玛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一心支持丈夫的事业,在他世界巡演时陪伴左右,出席各种聚会场合。
当年十一月,阿尔玛生下了大女儿玛利亚·安娜·马勒(Maria Anna Mahler)。两年后,第二个女儿安娜·玛利亚·马勒(Anna Maria Maler)诞生。
阿尔玛和她的两个女儿
由于双方兴趣年龄的差异,诸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
阿尔玛已习惯于社交场所的灯红酒绿。而多疑的马勒,对年轻貌美的年轻妻子充满了不信任。
马勒开始限制妻子的外出,禁止她私自会客。强烈的占有欲背后,出自对妻子的爱和对失去她的恐惧。
此时的阿尔玛,已经是马勒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
1907年大女儿病逝,让阿尔玛陷入了深深的抑郁。
随后,丈夫马勒的音乐作品在巴黎巡演时受到德彪西的批判,悲痛中的阿尔玛还要打起精神安慰受挫的丈夫。
这仿佛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处于崩溃边缘的阿尔玛无力再承受。
1910年春天,在医生的建议下,阿尔玛前往温泉疗养院进行休养。
六月的一天,年轻俊朗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出现,让她眼前一亮,浪漫的邂逅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样。
在疗养院分别之后,格罗皮乌斯开始天天给阿尔玛寄信,而回到马勒身边的阿尔玛,同时享受着来自年轻追求者的炽热爱恋和成熟稳重的丈夫的宠爱。
年轻时的格罗皮乌斯
说到格罗皮乌斯,他就是著名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中年时期的格罗皮乌斯似乎更有味道)
有一次,格罗皮乌斯把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误寄给了马勒,阿尔玛的背叛被无情地揭示在马勒面前,马勒恐惧了。
他想要竭力地弥补和挽回妻子的心,重新开始为她写情书,一把年纪了却像个孩子一样紧紧守着她,出去巡演时也会常常寄电报回家,不停派人送鲜花和礼物给阿尔玛。
而此时,格罗皮乌斯反复写信劝阿尔玛离开马勒,都被她拒绝了。
阿尔玛愿意给自己、给马勒、给八年的婚姻一个机会。1911年5月18日,马勒因为心绞痛发作去世,讽刺的是,那天正是格罗皮乌斯的生日。
感受到“背叛”的格罗皮乌斯回到了柏林,并拒绝了阿尔玛搬去柏林的请求。
随后的一年中,阿尔玛不断写信,格罗皮乌斯也几乎不再理会她。感情失利的建筑师开始构建关于包豪斯的一切。
对马勒的去世,阿尔玛一方面痛苦哀恸,然而在另一方面,束缚被打破,阿尔玛也感到了久违的如释重负。
她重新得到了自由,幸运的是,此时不过三十出头的她,依然是一个自由的充满魅力的成熟女子。
1912年,通过继父的介绍,阿尔玛结识了“维也纳最粗野的野兽”,狂暴而放肆的奥斯卡·柯科西卡(Oskar Kokoschka)。
和比自己年轻七岁的画家,阿尔玛迸发了从所未有的狂热的爱情。
他们不分昼夜地疯狂地肉体交欢,激情过后,柯科西卡也为妩媚性感的阿尔玛画了大量的肖像。
奥斯卡·柯科西卡
柯科西卡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让儿子神魂颠倒的寡妇,她给阿尔玛写信说,“如果你再见奥斯卡,我会用枪毙了你。”
在这时,阿尔玛怀孕了,柯科施卡满怀希望地去求婚。而且阿尔玛一口拒绝,还执意堕胎,去医院打掉了孩子。
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柯科西卡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风中的新娘》。
《风中的新娘》 在惊涛骇浪中,“新娘”依偎在“新郎”旁,安详地熟睡着。而“新郎”不安地睁着双目,似乎预感到身边的她即将离自己而去,透露出绝望和怨恨。
最终失魂落魄的柯科西卡,订制了一个完全按阿尔玛形貌的,真人大小的人偶。五官具全,嘴巴会长开,有牙齿和舌头,甚至有生殖器官。
然而,当这个由布料和刨花制作的“阿尔玛”放置在柯科西卡面前时,他异常失望。人偶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无法替代那个“风中的新娘”。
此时,阿尔玛和格罗皮乌斯重新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地结了婚。
格罗皮厄斯,一个恭敬、礼貌和慷慨的男人,一个绅士。
或许正是因此,除了一个美丽的女儿玛侬·格罗皮厄斯(十六岁那年因脊髓灰质炎而死亡),这段五年的婚姻在阿尔玛的这一生,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记。
此时的阿尔玛,或许需要的并不是平静如水的婚姻生活,而是永不锈蚀的激情。
1917年,阿尔玛再次红杏出墙,这次的对象是比她年轻十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弗朗茨·魏菲尔(Franz Weaver)。他把阿尔玛看做是救世主,是女神,是顶礼膜拜的偶像。
或许是第一次,阿尔玛感到自己如此被深深地需要,第一次感到不受天才的压抑。
不久,格罗皮厄斯平静地退出了阿尔玛的生活。
1929年,50岁的她和魏菲尔开始了第三段婚姻。在阿尔玛的激励下,魏菲尔的创作才华达到了最高峰,他的小说《穆萨·达赫的四十天》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二战爆发,二人的生活辗转移居美国。
1945年,弗朗茨·魏菲尔在好莱坞去世。
1954年,阿尔玛·玛利亚·辛德勒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墓碑上刻着的名字是阿尔玛·马勒·魏菲尔。
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她的感情故事就是,
一部维也纳的艺术史。
她出生在艺术之家,极早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和绘画天赋。
她太漂亮,太多情,太早地收获了父亲艺术家朋友太多的赞美,反而成为一生的困惑。
她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位好艺术家还是一位好情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爱上的是艺术家,还是艺术。
她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在任何地方,阿尔玛都是一切注意力的焦点。她就像黑洞一样,吸收着周围所有的光和热,爱和荣耀。
人们感叹到:“有人为阿尔玛谱曲、绘画、写诗,在此之前,尚没有人为她做弥撒。”即使是上帝的仆人,也无法抵挡阿尔玛的光芒。
但无论如何,在马勒的旋律,
在格罗皮厄斯的钢铁建筑,
在柯科西卡狂野的线条和构图,
在魏菲尔的诗歌和小说中,
阿尔玛得到了永生。
图片源自网络
来杯轻体美颜下午茶
?
艺 非 凡
| 极 致 生 活 方 式 发 现 者 |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艺非凡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点击一下, 来杯轻体美颜下午茶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