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概述,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揭示发生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简称学习论。一般说来,关于学习的知识可以采取科学方法逐步积累。这些知识经过充分检验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原理。当这些原理按某种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时候,就构成学习的模式。模式的精制即是众所周知的学习论。学习的原理、模式或理论形成以后,往往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日趋完善,也可能出现新的形式。

认知学习理论_学习理论 -概述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 学习理论主要分为2大理论体系: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概述,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S-R),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试误)。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或顿悟,是认知结构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2大理论体系有接近的趋势。如加涅的累积学习论(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认为是对2大理论的兼容并蓄。

[wWW.aIhUaU.com]认知学习理论_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1849—1936)、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班杜拉(A.Bandura,1925— )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1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桑代克的联结学说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1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即可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1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斯金纳的强化学说

继桑代克之后,美国又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1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1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1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即可吃到一颗食丸。开始之际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1步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1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5851/38598295847.html

更多阅读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 荣格的理论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齐亚玲一、情结的提出:“情结”(complex)一语由TheodorZiehen于1898年所创,荣格最早使用。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1904-1911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在词语

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概述,弹性理论-分类

弹性理论,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的理论。供给弹性_弹性理论 -概述弹性理论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

瓶颈理论 瓶颈理论-概述,瓶颈理论-基本要点

瓶颈理论,又称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瓶颈工序_瓶颈理论 -

情境领导理论 情境领导理论-概述,情境领导理论-准备度

情景领导理论,由行为学家保罗・赫塞博士(Paul.Hersey)提出,认为领导者应随组织环境及个体变换而改变领导风格及管理方式,国内常见的领导力课程及其他各类研修等均对情景理论有所介绍。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若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善

声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概述,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为网友血染刀下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