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成语出处: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那么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各位读者详细的介绍一下。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中文发音:jiàn wēi zhī zhù。
成语解释: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成语使用: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发音技巧:著,不能读作“zhuó”。
书写技巧:微,不能写作“徽”。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英语翻译: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谓看到事物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班固 《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準今,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造句:
1、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2、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WWw.aIhUaU.COM悟出“规律”。
3、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4、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5、本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6、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7、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8、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9、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0、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作者韩非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作者韩非思想是什么?
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相径庭,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
简单说,韩非子仅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但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解老》与《喻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韩非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韩非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以上就是今天爱装网的小编为各位读者整理的关于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