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上海进入了“立夏”。随着气温步步回升,明媚的阳光下,空气里有了一丝夏天的味道。这两天,今年的第一批西瓜也陆陆续续上市了,一切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夏天的脚步近了…
说到吃西瓜,上海人也有满满一肚皮的故事!今天,请大家跟着小侬一起走进阿拉上海人老里八早的夏天吧!
70年代 | 堂吃西瓜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70年代西瓜是只卖西瓜瓤的。
每到夏天,上海人就要拿着钢宗锅子或者搪瓷面盆,排队去买西瓜瓤。在偌大的玻璃窗后面,你能看到工作人员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熟练地“解剖”每只西瓜,将肉瓤从西瓜皮上分离出来,切成大块大块的红瓤与黄瓤。
店里也提供“堂吃西瓜”,顾客在收银台付钱后,透过玻璃窗口给票,就可以领到装了盘的西瓜瓤。因为堂食占座,所以售价要比买回家的贵一些,大约4,5分钱样子。
而剩下来的西瓜皮,听说店家会给梅林食品厂加工做成酱菜以及罐头,而堂食留下的西瓜籽则会给南货店做炒货瓜子,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在那个时候,除了用脸盆买西瓜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外,还有拿热水瓶去买散装啤酒,买酸梅汤,现在想想真的蛮搞笑的!
80年代| 井水冰西瓜
80年代的上海,还没有高架,还没有东方明珠,新天地。那时候,物质生活并不让人眼花缭乱,却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夏天来了,烟纸店里开始卖冷饮了。赤豆棒冰4分1根,奶油雪糕8分1根,光明冰砖还分大冰砖,中冰砖和简装小冰砖。上海小囡手里的零用铜钿,买根冷饮,还是有点小奢侈。
这时候,西瓜的品种也渐渐多了起来。上海人经常吃的有解放瓜、黑得像地雷的台湾瓜,还有长得像冬瓜的平湖瓜。1角1斤,一般五六块钱可以买上十来个西瓜。
老上海有不少叫得上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井。在冰箱还没有普及之前,人们就想出了用井水冰西瓜的办法。
先把买来的西瓜洗干净,放进铅桶里,再把铅桶放到井里,让井水没过西瓜。一个小时以后,从井水里捞出来的西瓜就会变得冰冰凉凉,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瓜汁一直凉到了心底里。回想起来,总觉得比冰箱里出来的西瓜味道还要灵!
做人家的上海人,把吃下来的西瓜籽晾干,摆到过年当瓜子吃;把吃剩下来的西瓜皮放在烈日下的酱缸里,做成酱瓜,等到冬天再拿出来吃。这样朴素的生活方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90年代| 买西瓜用麻袋装
90年代,上海开始了飞速发展,浦西通了第一条地铁,浦东也成了希望的热土。许多人不再满足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跳槽的跳槽,下海的下海,每个人都在寻找生活的新方向。
这时候,上海人的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甚至空调……这些家电也都没啥稀奇了。
90年代的夏天,大街小巷的水果店门口都堆满了西瓜,有的是卡车停在路边卖的。买瓜老手通常用食指和中指在西瓜上“咚咚”敲几下,就能判断西瓜好不好了。
不太会挑瓜的上海人,会要求对方先从西瓜上切出一只角,看看里面的瓤是红的还是白的,有没有熟透,吃口是不是甜。这时,卖瓜人总是二话不说,很麻利地就从西瓜上割下给你尝。
有时候家里吃的人少,也可以买半只,或者买4分之1只西瓜。甚至开裂的西瓜,买瓜人会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你,就当半卖半送了。
记忆中的夏天,家里也是堆满西瓜的。那时候买西瓜真够壕气!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往家里搬。床底下,五斗橱下全都是西瓜。吃的时候,就每只西瓜挨个敲一遍,看哪个瓜先熟就先吃哪个。
有时候,家里莫名出现“砰”的一声响,检查半天,发现原来是西瓜过熟自动开裂了,便赶紧把西瓜拿出来切开吃了。此时西瓜的肉不再是鲜嫩多汁,变成了软绵绵的口感,上海人讲“个只西瓜沙忒了”。
关于吃西瓜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吹着电风扇,手捧半个大西瓜,边吃边看电视的欢乐时光。
比如,小时候偷偷把吃下来的西瓜籽种到花盆里去,看它长大发芽。
比如,奶奶从灶披间里端出来的西瓜皮炒毛豆,西瓜皮番茄汤……等等美味。
年复一年,我们吃着西瓜,渐渐长大。
最近有一条新闻说:今年上海第一批正宗南汇8424西瓜上市了,销售价格与去年一样,2只装的每箱110元,4只装的每箱170元。另外今年还推出了一只装,便于消费者携带,每箱65元。
爱当家的上海人掰着手指头算算,4只装最划算,平均下来,每只西瓜也要42.5元!原来,西瓜涨价也是蛮吓人的。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
没心没肺吃西瓜的时光
最后,我也很想听听——关于夏天吃西瓜,你有什么特别回忆呢?
文/田小鱼 编辑:田小鱼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系侬好上海原创作品,请尊重知识产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主页面底部菜单,可阅读完整版权声明。
想和萌小侬勾搭吗?
想认识更多有趣的上海朋友吗?
向小侬爆料上海滩吃喝玩乐界最新情报!
萌小侬个人微信号:monmon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