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权威与纪律时,通常不会注意“建立自信”的问题,但是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养上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孩子向父母挑衅时,通常是想被注意。想被注意,是因为觉得不够。当他乖巧听话,行为符合父母要求时,就想得到“情感的象徽”,即注意力。孩子因此开始主动要求父母注意,开始什么都要透过讨论来获得。家长于是生气、批评或处罚孩子,造成孩子的自尊心下降。得到注意,是一种“焦虑、烦躁与不安全感的情感出口”。
通常父母在发现“自己老是在生孩子的气!”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批评,让孩子以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重视孩子的本质,并成为孩子行为的“引导者”而非“批判者”很重要!
父母若是让孩子感受到他是爸妈的宝贝,就会朝向“改善孩子的自我形象”迈进一大步。但是父母也可能因为批评子女的错误、嘲笑他、拒绝让他承担责任,而破坏了他的自我形象。有时候在盛怒下,只要一句不当的话,就足以摧毁孩子的信心。然而,重建自信,却需要无以计数的关注。
●对待孩子,如同他是个有趣、有价值、值得关注与尊重的人。他会内化此种对待,也会认为自己具备以上优点。
●展现热情,也鼓励孩子有热情。热情是烦恼与气馁的解药。它可以帮助孩子完成目标。
●让他尝试。孩子越能在不同环境,经历不同事物,接触不同的人,他越能发展才能与自信。当然,他会犯错。你正可趁机从旁开导,他会重新爬起来,从错误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你重视孩子朝目标努力的过程多于结果,他会更信任你。
●鼓励独立行为。孩子不论在行为、习惯,以及面对家长时,若能展现独立特质,他就会建立自尊心。
上初中拥有一双球鞋,这是需要。若要求特定品牌,则是想要。吃青菜,是需要,只吃“圣女番茄”,是想要!区分需要和想要,很重要!孩子表达出来的欲望十分强烈,有时会让父母搞不清楚哪个是需要,哪个是想要。
孩子有许多合理需求是父母所知道的。首先是绝对必须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如吃饭、喝水、保暖,被照顾。社交需求:被接受、被关心、被疼爱。安全的需求:不担心被抛弃或排斥。智能需求:玩、学习、探索。以及,生活在一个让他有所发展与激发潜能的环境。以上需要,父母都必须给予保障。
但是,拥有二十个绒毛娃娃或十个芭比、玩旋转木马、只在父母床上睡觉、只吃有新鲜奶油在上面的草莓优格、看电视或不穿鞋等。这些是“想要”而非“需要”。你应该以“想要”来处理。
想要会被表达、分享、讨论,有时还会成为“妥协的条件”。欲望不是坏事,它会驱使我们向前进,也能促使我们发展出新策略或新能力。你可以运用儿女的“想要”来帮助他们向前。但是,绝对不要把欲望当作需要,也不要因为未满足儿女的欲望,而有罪恶感!
幼儿主要受到“快乐原则”的驱使,总是在寻求立即的快乐。他不只什么都想要,而且马上就要!得不到或无法马上得到想要的东西,导致挫折而难以忍受,连一分钟都不能忍。但,请想想他有一百年的生命等在前方,就让他去体会“想要”和“需要”的不同吧!
家长的教养任务,就是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渐进式阻挠部分欲望”,教导他幻灭是人生的一部分。即使你不这么做,人生也会这么做,而且会用更无情的方式,为子女带来更多的痛苦。
把孩子所有的“想要”当作“需要”,然后完全满足他,长期来说,这是在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