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武侠文学历史的,应该是司马迁《史记》里的“游侠列传”,如荆轲、聂政、朱家、郭解等篇什;而真正奠定中国武侠小说在古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则是唐朝的几篇传奇小说,最主要的是《红线传》、《昆仑奴》、《聂隐娘》、《虬髯客传》与《谢小娥传》这5篇,此外还有《冯燕传》、《贾人妻》、《无双传》等若干篇。(呵呵,其中多数篇什以女性为主角。看来在咱巍巍大唐,女汉子或曰巾帼豪杰还很多哟!就连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不也是出现在大唐吗?)
文学史专家评价说:“《红线传》、《聂隐娘》等篇,反映了当时藩镇间尖锐斗争的现实。篇中所写的侠士,或能腾空飞行,或有超人武艺,实际上是把侠士神化了,这种情况为过去的侠义故事所未见,当是受流行的宗教迷信(主要是道教)的影响,成为后世武侠小说的滥觞。”
唐朝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坚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
一、《红线传》:智盗敌方珍宝迫使其停战
《红线传》是唐末袁郊(字之乾,一作之仪,陈郡汝南人,一作蔡州朗山(今确山)人。懿宗咸通年间官祠部郎中,又曾为虢州刺史,昭宗时为翰林学士。与温庭筠友善)所作《甘泽谣》9则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则,后收入《太平广记》。明代梁辰鱼据以撰《红线女》杂剧,无名氏又将它与梁的另一剧本《红绡》合为一剧,称为《双红记》。京剧中《红线盗盒》亦取材于此。
有些学者将《红线传》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对这个观点我表示异议,先且别说更早的《史记》“游侠列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了,就是唐代传奇里也有几篇比它的年代还早些。不过,这部小说的艺术水平、写作技巧,在唐朝传奇里的几篇武侠小说中确实算是最高的。
《红线传》讲述唐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与潞州节度使薛嵩两个藩镇之间的矛盾斗争。据史载,薛、田均为安禄山部将,降唐后各霸一方。小说中的田承嗣飞扬跋扈,骄横凶戾,残民以逞,作为叛逆朝廷、妄图吞并邻镇的反面人物;薛嵩则拥护皇室,思守封疆以报国恩。红线是薛嵩的侍婢,具有超人的力量,她以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承嗣枕旁取回其供神金盒,薛嵩随即遣人送回。这一有节制的威吓行动,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回书表示悔过自新,并遣散了其强悍骄纵的亲军“外宅男”。红线则在“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之后功成身退。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平息藩镇纷争、维护国家安定的愿望。但篇中也带有明显的报恩思想。
此作成功塑造了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文情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人物对话骈散结合,恰到好处。据计有功《唐诗纪事》载,薛嵩确有一名叫红线的侍女,善弹阮咸琴;因其手纹隐起如红线,因以名之。她离开薛家时,冷朝阳曾赋诗相送,诗亦见于这篇传奇,则其事虽虚(或夸张),其人或有。
金庸先生评价道:《红线传》在《唐代丛书》里被视为杨巨源作,但《甘泽谣》中其他各则故事的文体及思想风格和《红线传》甚为相似,相信此文当为袁郊所作。当时安史大乱之余,藩镇间又攻伐不休,兵连祸结,民不聊生。郑振铎说此文作于咸通戊子(868),该年庞勋作乱,震动天下。袁郊此文当是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想望。
故事中的两个节度使薛嵩和田承嗣,本来都是安禄山部下的大将,安禄山死后属史思明,后投降唐室而得为节度使,其实都是反覆无常的武人。
红线当时19岁,不但身具异术,而且“善弹阮咸,又通经史”,是个文武全才的侠女,其他剑侠故事中少有这样的人物。《红线传》所以流传得这么广,或许是由于她用一种巧妙而神奇的行动来消弭了一场兵灾,正合于一般中国人“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的理想。
唐人一般传奇都是用散文写的,但《红线传》中杂以若干晶莹如珠玉的骈文,另有一股特殊的光彩。
文中描写红线出发时的神态装束很是细腻,在一件重大的行动之前,先将主角描述一番:“乃入闹房,饰其行具,梳乌蛮髻,贯金雀钗,衣紫绣短袍,系青丝绚履,胸前佩龙文匕首,额上书太乙神名,再拜而行,倏忽不见。”
盗金合的经过,由她以第一人称向薛嵩口述,也和一般传奇中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同。她叙述田承嗣寝帐内外的情形:“闻外宅儿止于房廊,睡声雷动;见中军卒步于庭下,传叫风生……时则蜡炬烟微,炉香烬委。侍人四布,兵仗交罗。或头触屏风,鼾而鞍者,或手持巾拂,寝而伸者。”似乎是一连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电影镜头。她盗金合离开魏城后,将行二百里,“见铜台高揭,漳水东流。晨飚动野,斜月在林”,17个字写出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红线叙述自己生前本为男子,因医死了一个孕妇而转世为女子,这一节是全文的败笔。转世投胎的观念特别为袁郊所喜,《甘泽谣》另一则故事“圆观”也写此事,那自然都是佛教的观念。(呵呵,本博主并不认为这是败笔。)
结尾极是飘逸有致。红线告辞时,薛嵩“广为饯别,悉集宾僚,夜宴中堂。嵩以歌送红线酒,请座客吟朝阳为词,词曰:‘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歌竟,嵩不胜其悲。红线拜且泣,因伪醉离席,遂亡所在”。这段文字既豪迈而又缠绵,有英雄之气,儿女之意,明灭隐约,余韵不尽,是武侠小说的上乘片段。
二、《昆仑奴》:襄助小主与美貌歌女幽会
《昆仑奴》是裴铏(懿宗咸通初(860年前后)在世,曾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僖宗时以御史大夫为成都节度副使)所撰《传奇》中的重要一篇,讲述唐代黑人飞檐兼走壁,艺高人胆大,金庸先生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太平广记》收录此篇。明代梁辰鱼据以撰写《红绡》杂剧,梅鼎祚则写有《昆仑奴》杂剧。这也是当今中国改编最多、名气最大的一部古代武侠小说。著名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曾演出过黑人“昆仑奴”。还有1993年新加坡的同名20集电视连续剧、同名网络小说和游戏等。
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他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幽会相好。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
唐代自安史乱后,出将入相的勋臣,大抵生活骄奢淫逸。篇中穷奢极欲的一品勋臣,正是当时权贵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势掠夺民间女子为歌妓,红绡便是被他出镇朔方时“逼为姬仆”的。昆仑奴磨勒拯救被压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故事结尾处,老仆昆仑奴磨勒在围捕中“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颇具浪漫传奇色彩。
我们似乎都忽视了,摩勒原来是个黑人大侠。葛承雍教授说,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黑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的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因此这一点也能够佐证他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
本篇语言简洁,叙述婉转。篇中描写崔生看见伎人时的腼腆,红绡对崔生以手势示意的动作﹑独坐空闺长叹盼望的心情及面诉苦衷的言词,都很生动传神。
三、《聂隐娘》:得女尼授高超剑术自嫁平庸夫
聂隐娘也是裴铏所撰《传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太平广记》亦收录本篇。罗烨《醉翁谈录》所录宋人话本篇目中有《西山聂隐娘》一目,当是据本篇编写。清人尤侗据以编为戏曲《黑白卫》,颇受文坛领袖王士禛欣赏。
聂隐娘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10岁时被一女尼用法术偷去,教以剑术,能白日刺人,人莫能见,5年后乃送归其家。而身怀绝技的聂隐娘,又自择一个仅会磨镜、馀无他能的少年为丈夫。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欲令聂隐娘暗杀之,聂却转而投刘。主帅另派妙手空空儿前往暗杀,隐娘又以法术破之。后刘昌裔入觐,聂告别而去。刘死后,聂又至京师刘柩前恸哭。
本篇内容诡怪荒诞,但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真实。中唐以后暗杀之风盛行,藩镇之间相互残杀,必须收罗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侠士作为爪牙。这些侠士,或出于个人恩怨,或取舍于藩镇势力强弱,实际上充当了藩镇争权夺利的工具。惟本篇和《红线传》两篇写的都是女侠,为后来女侠小说的雏型。
该小说中聂隐娘的武功训练方式,尤其对后世影响深远。亦由聂隐娘自己以第一人称介绍:“隐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几里。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猱极多。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岁。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尼与我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可断。逐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猱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于都市,不知何处也。指其人者,一一数其过,曰:‘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刀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至瞑,持得其首而归。尼大怒:‘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某拜谢。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曰:‘汝术已成,可归家。’遂送还,云:‘后二十年,方可一见。’”
四、《虬髯客传》:与李世民争天下而主动放弃
《虬髯客传》是晚唐五代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太平广记》、《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等均不署作者名氏;《容斋随笔》、《宋史?艺文志》等以为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今属浙江)人。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作;《说郛》、《虞初新志》等则题张说作;今人所编《唐宋传奇集》均署杜光庭。按苏鹗《苏氏演义》载“近代学者著《张虬须传》,颇行于世”,苏鹗与杜光庭同为唐末人,不当称杜为“近代学者”。大约此传曾经杜光庭删节,收入其所编之《神仙感遇传》,后人遂以为是他的作品。但张说所撰说也无确证。
本篇写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杨素家妓红拂倾慕李靖,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虬髯本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虬髯入扶馀国自立为王。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篇中故事情节和两个主要人物红拂妓﹑虬髯客均出自虚构,主旨在表现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室开国及历年长久,非出偶然,由此宣扬唐王朝统治的正统地位和合理性。描写人物颇为精彩,红拂的机智俏丽、虬髯的豪迈卓异、李靖的沉着英俊,相映成趣,都有侠义之气,刻画尤为鲜明突出,情节展开简练明快,文笔亦细腻生动,让后人印象很深,写作技巧较成熟,艺术成就在唐传奇中属于上乘。此外又如对李世民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气象不凡的翩翩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后世戏曲以其为题材的,有明代张凤翼传奇《红拂记》﹑张太和传奇《红拂记》﹑凌蒙初杂剧《虬髯翁》,以及台湾高阳的历史小说《风尘三侠》等。
五、《谢小娥传》:女扮男装智杀歹人为父报仇
《谢小娥传》为李公佐(生卒年不详,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小说今存4篇,以《南柯太守传》为最著)所作。《新唐书》即据本篇,采入《列女传》。后收入《太平广记》491卷。它描写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女子谢小娥的父亲、丈夫为大盗申兰、申春所杀;小娥女扮男装,佣于申兰家,终于设计杀兰擒春,表现了智勇俱备的侠义精神。
与一般虚构而成的小说不同,《谢小娥传》是一篇实录的人物传记,内容大多实有其事。其中写报梦的谜语与详梦一节,可能是该故事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为人们所加插,借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作者以儒家的封建道德礼教为本,又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加以表扬小娥的事迹。而小娥的志行一经表扬,流传当世与后世遂更广。如明代凌蒙初即依此故事演变而写成《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见《初刻拍案惊奇》),王夫之更依据该故事而铺陈创作《龙舟会杂剧》,可见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篇的内容纪实者多,而作者更参以第一人称写法,置身于小说当中,写自己耳闻目见谢小娥的志行,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写小娥的刻苦、刚强、机智而勇敢,表扬其为父、夫复仇杀贼后而坚苦卓绝潜修的志行与义烈的精神。文中佛教和儒家思想很浓厚,这也是作者人生观的反映。尤其是他以儒家思想为观点,宣扬封建道德及礼教,显然是为帝王与制度服务。不过就实事而言,小娥并不同于封建社会中的愚孝,或不事二夫或终身守寡的“守节妇人”。
她不急于求功,善于掌握时机,等仇敌二人都醉睡然后下手,擒杀二贼及其党羽:“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春擒于内,兰死于外。”又“初,春、兰有党数十,暗记其名,悉擒就戮”。作者寥寥几笔,就进一步把她的机智、沉着、勇敢等个性与品质描写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谢小娥这个人物是应该肯定的。只是我们对她的赞美,可不像作者那样借题发挥来宣扬因果循环报应的佛教哲理,和封建道德及礼教,而是感觉这个人物的确值得敬爱。如果作者能把她擒杀二贼等情节写得更加细致、深刻,而略去说教部分,那么作品就会更显得动人了。
小说中头段已述梦中的字谜,二段又再复述谜语一次,未免重赘,这是作者的败笔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