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补充心理营养
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必需的物质营养成分。但是,据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多方面的论证,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它对人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这种精神营养素是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无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关;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关照和爱。如人的童年,主要来自父母、亲人之爱;少年时代,则除以上关爱外,还有师长、社会氛围赋予的爱意和成长条件;青年时代,主要来自夫妻之爱(当然也有亲人、同事、朋友之爱);而进入中老年后,则主要来自夫妻、子女和整个社会生活、经济氛围、人际关系之爱,即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荣誉、友情、亲情、爱情等。
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负面作用;不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正常、有益的精神营养素,还来自亲友、同事、朋友、领导的不断帮助、引导和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导向。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逐渐锻炼和形成健全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毅力和人格、品质;过于依赖和无视心理、精神营养素都是错误的。
当然,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以诉说、交流、疏导和提高自身素质等方式来宣泄生活中的不适感,以缓解矛盾心理和病态心理(如极端自私、私欲膨胀、偏激、傲慢、自以为是、敌意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为了全民族的健康发展,全社会都应当重视新型的家庭、夫妻、人际、社会关系营造和赋予的精神“营养素”。
了解自己的心理弱点
心理弱点就是心理防线上的薄弱环节,最容易在这里出问题,所以要慎重保护。比如,一个心地狭小、好钻牛角尖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苦思冥想,自寻苦恼,进行自我折磨,损害身心健康。这样的人如能认识到自己气度小的危害并努力克服,也就是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劣性刺激在不同人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卫生原则,叫"心理卫生AC,其含意是:
A:代表引发事件;
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即一个人对所发生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即反应的方式与程度;
C:代表情绪反应的结果。直接引起情绪反应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人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B 。按照这个心理卫生原则,欲调整人的情绪,必须首先调整人的认识,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也就是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人信念系统,这才是心理保障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件都能看得准、想得开、认识正确,并采取适当的态度,那么,他就会对种种刺激(包括劣性刺激)做出适宜的情绪反应,而不会损害自己的身心。
提高和强化个人的信念系统主要包括:1.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磨炼意志、陶冶情感,培养良好的个性,提高心理素质,这是加强个人信念系统的心理基础。2.努力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开阔眼界,这是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克服自我意识,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一个人如果能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多想他人,少想自己,烦恼就会减少,快乐就会常驻身边。
顺其自然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常为重复出现的强迫行为或观念而苦恼,如反复地洗手,反复检查门锁,老想用余光看人,脑子里老出现些怪诞的念头等。当事人虽竭力克服,但却无法摆脱。
几乎所有的神经质症的患者,都有着某种程度不一的强迫症状。
对待强迫症最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解除自己对强迫症状的焦虑,对症状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的出现,正是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促成的;这种对抗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强烈地自我反强迫,越是陷入自我强迫中。
“我们不去理睬它”——这正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倘若采取这种策略,那么由于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反应,即焦虑,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感到“无聊”而告退的。而且,焦虑症状的解除,可以调整并逐渐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对于减弱或抑制原来的病理兴奋灶,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此,有许多人总要向我质疑:“你说对强迫症不理睬、不在乎,那怎么可能?你不理睬它,它就会自然消除了吗?要是一辈子这样下去,该多么痛苦啊!”“我在考试时还出现强迫观念,你说我能不理,能不急吗?”
俄国文学家库普林曾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感到了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而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因此,可怕的并不是那些表面的症状,而是他们过度担心、过于夸大了事物消极性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
所以,强迫症患者(包括其他神经症患者)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原先的不良人格结构,代之以正常人的健全心态,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不能仅着眼于立刻消除症状。
要重塑人格,首先就要从改变对症状的态度开始。症状出现时,要学会这样想:就让它出现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对我造成一点不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有限的,可弥补的。如果我能不怕,不与之对抗,我的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强,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会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成功和幸福。
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最重要的是“不怕”——有了“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
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迫症状就会立即消除。所以在内心当中,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怕,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收效。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仅仅喊些“不怕”的口号,光明白了“不怕”的意义,或者只知道了真正怕的是什么,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做到对症状的不怕,那么就必须通过努力和行动,确确实实增强我们不怕的资本和实力。
“顺其自然”,不是症状一来,就放任自流,什么都不做了。它的正确含义是“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也就是说要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比如,你有上课时老爱用余光扫视旁人的强迫症状。“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要让你忍受着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认真记笔记、积极想象、善于质疑、主动举例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旦症状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
有人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并不可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
“顺其自然”也是这样,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做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
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正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对生活的适应性,逐渐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正是:对抗不是出路,出路在于进取!
谦卑的人有福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这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平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把握自我才能把握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利维森认为,到青年期后期(相当于我们的大学毕业),青年还未完全成熟,早期的选择不能永远决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形成一种职业是一个复杂的贯穿整个求职初期(20多岁)甚至更长时期的社会心理过程。大多数人的确在17至29岁之间做第一次严肃的选择,然而,这只是对“兴趣和价值观的一种初步确定”,他们还需要几年的时间“重新在许多兴趣中分出真伪,找到合乎其兴趣的职业。”对于每个面临“抉择”的人而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至关重要。
第一,对自我要有充分而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适于自己的工作。富有冒险精神,且能量较大者,办公司,创企业,从事经商活动等可能会如鱼得水,成功的把握性自然也大。而内向、文静、不善言辞、循规蹈矩的人,也许更适于做研究工作或较为安稳、规律性较强的工作。不要盲从,别人能做的,自己未未能做;别人的优势,可能是自己的劣势;同学一个专业,或来自同一城市,但个性的差异及社会关系的不同,会使人处于不同的境地。“行行出状元”其实并非只是一种安慰。
第二,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国外学者认为,职业成熟是一个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的概念。在你尚未对一种职业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态度之前,盲目地、随大流地决策可能会招致就职后的许多麻烦。
第三,对职业的期望应现实,切忌过分理想化。青年人所以容易选择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大企业或名声好的单位,多半因为收入高、环境好或工作对自己的口味。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单位或地区,你不可能事事顺心;也许工资尚可,但没有住房;也许最适合你干的工作已有人在做;也许会让你仅做一些琐碎小事,与你的志向、专长毫不相干,一个无论学历或水平均不如你的人却是你的“上司”等等。你应当为这种“受折磨”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只会对你今后的职业适应产生不良的持续作用。
第四,要充分把握“自我角色”。应根据自己的“角色”设计行为。若因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或出身名门望族,对周围的人摆架子,挑肥拣瘦,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做些令人服气的工作,那么,恐怕既不会有“人场”,也难以“心想事成”。当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每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或囿于一个位置上的现象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不断面临新的抉择。但慎重较之盲目,谨慎较之草率的抉择,无疑会给社会和自己带来更大的益处。
走出情绪的低谷
情绪是一种能够在数小时、数日、甚至数周内控制和影响人的心境和感受。因此,当人的情绪低落时,就会变得慵懒、丧失主动性,智慧与才能的正常发挥受到阻碍。所以,当人误入情绪的低谷时,应努力尽早走出。
运动在所有自我控制情绪的手段中,户外运动是最有效的一种。
因为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变化,能提高心跳频率、促进血液循环。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进行三四次,每次20分钟可以见效。 颜色纽约心理门诊一位医师认为:“颜色对于心理卫生健康,犹如维生素作用于肌体一样。”他提出:远离红色能缓解烦躁和激怒的情绪,情绪沮丧时,就避免穿戴黑色或深蓝色服饰,也不要处在这种使人情绪消沉的色调环境中,而淡蓝色能给人明快、安全、静谧的感觉,所以这种颜色常被医院采用。
音乐工作一天后,常常感到神经紧张、心情烦躁,如听听音乐会使人感到轻松、心情愉悦。但是,听音乐也应加以选择,应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心境需要的曲子。
饮食饮食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它可使人心境平和,因碳水化合物能促进大脑生产一种使情绪平静的和松弛的物质。饮食中的蛋白质能使人亢奋、精力充沛。但咖啡因如摄入过量则会加剧人的烦躁、恐惧和不安。脂肪摄入过多时对情绪的稳定有不良影响。
光照许多人在冬季会感到情绪低沉,这在临床上称这之为季节性情绪失调,原因是光照时间少。振作精神的方法是多晒太阳,或每天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中多呆上两三个小时。
观念一个人总抱着否定或主观臆断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必然会陷入困境。世上没有完完全全如意的事。人总可以从许多事情上找出不满意之处而自寻烦恼的,所以,改变这一生活态度也很重要。
人的情绪往往受自我感觉的影响,对周围的人应抱以热情和感兴趣的态度。这会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高亢。
男女婚后心理特征及差异
女性婚后心理特征
婚后女性在家庭中表现优于男性,如主动干家务、生活上关心配偶、注意丈夫感情需要、生活较节俭、对爱情专一、有事同丈夫商量、经常鼓励安慰丈夫、修养好等优于男性。缺点为在家中爱使小性子、发脾气。而女性对婚姻的失望程度高于男性。如配偶由心中的白马王子变成平庸的人是男性的3倍,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说法者为男性的2倍,婚后生活由婚前浪漫变为平淡无味者为男性的2倍,表明女性在婚前期望值和对婚姻的理想化程度高于男性。
男性婚后心理特征
90%男性被妻子评定对爱情专一,80%男性关心妻子遇到的困难,70%有事同妻子商量,69%生活上关心妻子,56%能注意妻子感情需要,52%主动干家务,41%较节省,38%经常鼓励和安慰妻子。但在否定项得分高于女性,如有感情转移或第三者介入是女性的5.5倍,有喜新厌旧的情绪为3.6倍,不主动干家务为女性的3倍,自私、遇到困难指责、抱怨妻子,不注意配偶感情需要、有事不能同妻子商量、花钱大手大脚为女性的1.6~2倍。说明部分男性在婚前为追求女性有较好的表现,而婚后则表现不佳存在大男子主义,或目的达到后放松对自己要求令妻子失望。而且从1~4年追踪调查发现,导致姻婚不和谐、夫妻冲突的因素中,男性负有较大的责任。
你和你的同事之间有心墙吗?
“职场”,所辐射出来的问题,不外乎劳资双方权利义务所产生的“冲突”、上下属之间个性不和而引起的“摩擦”、同事间价值观或形式风格迥异而引发的“不快”,甚至个人与该公司企业文化,根本上的背离,所造成的“挫折感”。
表面上看,好像是进入职场,才有了这些“负面情绪”的。其实,真正的根因,是源自于我们从小到大所积存在内心世界的“价值与习惯判断”。
在办公室里,一个生性“急惊风”的人,与一个慢郎中天天密集相处,怎会不“冲突”?一个生性洁癖的人,遇到一个喜欢跟厂商“A”赠品“拿”回扣的人,怎会不“摩擦”?一个自认才华出众者,必须与一个能力较不彰显的人,共负同一专案成败,心中怎会不“郁卒”或“不快”?
一个无法清明自己、掌理情绪,先跟自己和解,也相对能包容别人的“这辈子功课”的人,纵然他有过人的才华与机运,到任何职场,他都容易与共事者,自然筑起无形的“心墙”的。
根本上说,他不是跟同事有心墙,是他跟自己“坚定不放”的价值观与身段,甚或“自己”过不去。
我曾经因为清楚自己与一主管,根底的特质迥异,未来的发展空间有限而决定离职。那不容易打破的“墙”,让我决定两人关系不再是上下属,从此不必理会他的“yes or no”。他怕变化、怕挑战的个性从此不会让我无奈。
离职前夕,两人共餐,气氛缓和温馨。不谈公事,两人可聊的变多了。如今,当我作了自我认知、理清情绪的功课后,我明晰那道“心墙”,来自我对职场的核心价值观、专业实力与应变魅力,界定得太紧了。我自负才华,以它为职场评估高标,相对地,对他的其他优点也就忽略了。
现在,我已学会与自己和解,也相对包容并尊重别人也有自己的“功课”。既然是他的功课,我也无须扛负太多。放下与尊重,“心”真的更宽了!
看过“秤”与“铊”吗!当我们把别人的缺失看得太重时,一如那等待秤量的包袱,整个秤铊都倾斜了。当我们愿意和解,放出空间给别人呼吸,让铊往“包容的刻度往後延伸”,包袱就不再是不可承受之重,而自己与别人也取得平衡与和谐了,相对来说,自己的身心,亦可处处平衡,时时和谐了。
在职场,与其追究心墙的成因,不如,内究自己的功课。功课作得好,墙就堆砌不起来了。
怎样才能使家庭常快乐
家庭生活愉快,可增进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但是,欲使家庭生活经常处于和谐、愉快之中,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一致努力。保持家庭愉快有十要素:
一、家庭主要成员应该性格开朗、心胸宽阔,不计较一得一失,不仅在工作单位心情愉快,回到家里也总是笑口常开,这将对全家人的情绪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有助于实现家庭气氛轻松、愉快、和谐。
相反,如果主要家庭成员成天愁眉紧锁,或常发脾气相互争吵不休,把家人搅得不得安宁,谁也快乐不起来。
二、家庭气氛要民主、轻松、活泼,成员之间有事互相商量,生活上相互关心、体谅,而不是相互责怪或挑剔。那些家长作风霸道的家庭,家中气氛紧张、压抑,很难愉快起来。
三、家庭成员爱好广泛,志趣高雅,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会使家庭气氛活跃,美满幸福。
四、家庭成员无不良嗜好,更无口出秽言不讲礼貌之人,而是人人讲文明,懂礼貌,勤于清扫家庭环境卫生。
五、家庭成员生活有规律,起居有时,饮食有节。
六、进餐时注意精神卫生,不在餐桌上谈论令人不快的事,更不要在餐桌上教训或考问孩子,使全家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餐。
七、对子女要求严格,不随意体罚孩子。父母要以身示教、谆谆教导,绝不溺爱子女。让独生子女在家里欲所欲为,称王称霸,一旦孩子学坏了,家庭便失去了快乐。
八、家庭劳务要讲究科学,不搞突击,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是人人动手,各尽所长,有计划,有分工,全家人通力协作。
九、星期天生活要尽量过得丰富多彩,走出小家庭,到大自然中去,这会给全体成员都带来快乐。
十、定期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孩子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特别要养成尊老爱幼的好家风。
办公室里的心理卫生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办公“硬件”水平逐渐提高,按说,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了吧?其实,并非如此。“硬件”环境的改善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往往是“软件”条件——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这个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白领”们所接受。
当人们走进办公区时的情绪是积极的、稳定的,就会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好;反之,情绪低落,则工作效率低,质量差。如果在办公区内,工作人员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卓有成效。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温暖,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会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表情动作等表情中,均可体现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办公室里接打电话,也能体现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微笑着平心静气地接打电话,会令对方感到温暖亲切,尤其是使用敬语、谦语收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其实,从打电话的语调中已经传递出了是否友好、礼貌、尊重他人等信息了。
办公室的桌椅及其他办公设施,均需要保持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几案精严见性情”那样,心理状态欠佳,必然在几案或其他方面体现出来。
总之,办公室内的软件建设是需要在心理卫生方面下一番力气的,因为“精神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比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更为严重,它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为此,建议在办公室内不断提高心理卫生水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讨一番:
一、学会选择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使工作人员不被“精神污染”。
二、领导主动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情绪周期变化规律,根据工作情况,采取放“情绪假”的办法。
三、工作之余,组织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运用了积极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四、建立心理宣泄室。
五、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并定期组织“心检”,
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寻求解决的办法。
六、经常组织一些“健心活动”,使工作人员能够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稳定的情绪,掌握协调与控制消极情绪的技巧与方式。
压力和健康,怎么平衡?
人人都会有的压力究竟是什么?
压力就是外界的各种刺激对身心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现在由于女性工作紧张,人际关系淡漠等原因,压力问题日益突出。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不过,从反面看,压力会引起不安、暴躁等情绪变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我最近工作比较繁忙,全身疲劳,四肢酸痛,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压力太大的缘故?
压力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初期症状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生理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疼,疲劳,失眠,消化不良,颈痛或背痛,纳差或吃得过多。心理的症状主要包括紧张或焦虑,愤怒,消极,悲观,怨恨,易怒,玩世不恭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等。
什么是"3R原则"?
"3R原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减压原则:即放松relaxation)、退缩(reduction)、及重整(reorientation)。换句话说,是将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放松自己、重新调整要求或期望值三者结合起来,在已有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与过度的压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各方面来缓解压力?
可以从小事着手来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积极思考:停止消极的想法,重新考虑事物,变消极为积极。计划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坚持运动:制定一个锻炼的计划,有固定的锻炼时间、锻炼方式和锻炼频率。
注意饮食:有计划地多吃一些能促进健康的食物,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合理。
扩大交往:努力扩大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
适当放松:雕刻、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试一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给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留些时间。
如果以上针对个人的减压方法不起作用,可以求助于专业机构或人士,例如心理医生或心理热线的工作人员。让这些专业人员来提供减压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 服用保健食品对减缓紧张,缓和压力有用吗?
如果你承受的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有效地工作时,服用于保健食品来减缓压力或者遵医嘱服用药物来帮助睡眠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证实。
暗示与鼓励
在医学界有个疗法叫“暗示疗法”,其实在教育界,暗示的作用也显得很重要。不信,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个十分出色的班主任,当他接手一个出名的“乱班”后,并没有把学生召集起来训斥一番,更不曾破罐子破摔,不管不问,而是先打印好许多封信,每个同学发一封,然后让大家照此复制一份并写上自己的姓名寄给家长。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上面这样写着:换班主任以后,我比以前大有进步。我变得遵守纪律了,学习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一定珍惜这个小小的进步,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新的进步。
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大家都把信寄出去了。然后,这个班主任在班会上对大家郑重表态:“虽说这封信是我写的,但我坚信这一定会成为现实!”从此以后,每过半月,这个班主任都要起草一封类似的信,让学生们寄给家长。于是,奇迹也就悄然出现了。由于这些信的作用,学生们个个都有了转变,而且即便是原来最捣乱的那几个“坏学生”,也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些后进生呢?这就是教师巧妙地使用了暗示与鼓励的方法。这位聪明的班主任在信中给学生写的“我进步了”、“我变好了”之类的“标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标签”上的暗示约束自己,朝着“标签”所示的方向前进。
《亚洲医药网》
学会冷静
堵车堵得厉害,交通指挥灯仍然是红灯,而时间很紧。您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了绿灯,可是您前面的车子迟迟不起动,因为开车的人思想不集中。您愤怒地按响了喇叭。那个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终于惊醒了,仓促地挂上了第一挡。而您却在几秒钟里把自己置于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之中。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他还就此写了一本书《不要为小事情浪费精力》。这本书在10个月里销售了420万册。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
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应激反应这个词从50年代起才被医务人员用来说明身体和精神对极端刺激(噪音、时间压力和冲突)的防卫反应。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在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恼怒情绪中,大脑也会命令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以便为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吸入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大,心脏加快跳动,血糖水平升高。
埃森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说:“短时间的应激反应是无害的。”他说:“使人受到压力的是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他的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61%的德国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胜任;有30%的人因为觉得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有压力;20%的人抱怨同上级关系紧张;16%的人说在路途中精神紧张。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他的建议是:
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到高兴,您的自我感觉会更好;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会使您的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别人也会更喜欢您;每天至少对一个人说,您为什么赏识他;不要试图把一切都弄得滴水不漏。只要找,总是能找到缺点的。这样找缺点,不仅会使您也会使别人生气;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会没有必要地花费许多精力。不要老是纠正别人;常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不要让别人为您的不顺利负责。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实──天不会因此塌下来;请忘记事事都必须完美的想法,您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样生活会突然变得轻松得多。
如果抑制不住生气呢?这时您要问自己:一年后生气的理由是否还那么重要?这会使您对许多事情得出正确的看法。
(亚洲医药网)
自我暗示有着惊人的力量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普拉顿诺夫认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皮层过程与过去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有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自我暗示的现象。例如,清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下,如果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会心情舒畅,这是一种积极性的暗示。如果在镜子中,发现自己的脸色不好,眼皮略有浮肿,怀疑自己肾脏可能出了毛病,于是就感到了腰痛,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每个人的自我暗示性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自我暗示性很高,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女士曾经观看过一位著名催眠家的表演,对他非常佩服。一天,这位女士和丈夫正在餐厅吃饭。碰巧看到那位著名的催眠师也走进餐厅,并朝女士身边的空座位走过来,这位女士心想:“看样子,他要坐到我对面了,就要给我催眠了。”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到催眠师坐下来,女士的面部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微闭了,头也低下了,很快就睡着了。
自我暗示性高的人,有时也可导致可怕后果。曾经发生这样一个事故,一个人偶然被关进了冷藏车,当时车中的冷冻机并没有开动,可这个人却被冻死了,这是自我暗示起作用的可悲结果。
自我暗示运用得当,可以避免一些不幸后果的发生,还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国外有一种治疗癌症的独特心理治疗法,称作“内视想象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是让病人想象自己的白血球正在不断地击败入侵的癌细胞,有的患者靠这种方法使病情得到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疗法。这种自我暗示疗法被广泛应用。一些人到医院看病,听到别的病人讲,某某医生医术高,治他患的这种病特别有办法。碰巧他挂到了这位医生的号,于是就想,我真幸运,看来这个病很快就会好了。这种自我暗示和医生的治疗、服药一道发挥作用。
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应用于运动员的自我训练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运动员往往由于比赛前与比赛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如怯场、紧张等,而不能很好的临场发挥。因此,对运动员进行自我调节的自我控制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有重要意义,这种自我控制训练,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自我暗示训练。这种自我暗示能够达到自我调节,可以自我控制思考的内容,引起积极的情绪,消除紧张、慌乱的情绪,使运动员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
帮孩子鼓起勇气
夏夏今年四岁了,大大的眼睛很招人喜欢,可是,爸爸妈妈却发现夏夏越长大,胆子却越小。非常怕见生人,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为此,爸爸妈妈非常焦虑。
其实,在生活中像夏夏这样的孩子还是很多的,常常表现为怕见生人,怕与陌生的小朋友交往;好哭,精神紧张,说话声音很小;不爱运动,走路缓慢且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不敢到幼儿园,也怕去陌生的环境,家里来了客人不敢露面;做事畏首畏尾,缺乏主动性„„。这种异常的行为在4~7岁儿童中较多见,若家长视而不见,不加以重视,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畏缩、自卑、胆小、易受伤害等不良性格,对以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由环境和教育不当引起的。有些家长工作忙,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少和外界接触,孩子活泼天真的天性被窒息,就容易变得胆怯;溺爱型的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事事代劳,孩子形成依赖性,对新情况不知所措,从而产生自卑、胆怯;另外,如果家长管教太严,动辄批评、指责孩子,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失去自信。
当发现孩子有胆怯心理时,家长应分析原因,具体对待:
(1)多鼓励、表扬,批评要慎重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肯定,经常鼓励他:“你能行!”帮助他树立信心。即使做错事,也不应粗暴禁止,当众训斥和羞辱,否则会使孩子自暴自弃。
(2)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实现那些合理而又可能达到的愿望,不要过多的限制和包办,但不可勉为其难。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喜欢做的事,对消除孩子的懦弱感是一个自然而有效的方法。
(3)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提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答对了请大家为他鼓掌;做游戏时,让他担任容易的角色;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倒茶、递糖,和客人一起聊天或表演一个节目等;平时多带孩子走亲访友,参观游玩,用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4)创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或家庭其他成员之间要互敬互爱,父母有分歧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吵闹,不要粗暴地对待和恐吓孩子,以防孩子产生恐惧不安心理。同时,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榜样。
《亚洲医药网》
单身汉须摆脱失落感
新时代的生活观念的确对社会的族群产生了影响,以欧洲的法国而言,6000万人口有1800万人因未婚、鳏居或离婚而过着单身的日子,几乎占了1/3。
法国人调查保持单身的男人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一、悠闲自得者,他们非常能适应孤独,讲究生活。
二、天生爱独身的人,很吝啬。
三、工作不定的男人,爱乱花钱。
四、爱享乐的男人,不喜欢受拘束。
五、爱自由自在的男人,容易激动。
六、富有却矛盾的壮年男人,喜欢独身又害怕孤独。
单身男人过了中老年之后应该如何处变不惊、庄重自强?
第一、就是要参与社会的活动。我们常说,在生活上是单身,可是在社会上绝非单身,人到底不能一个人活着,从社会活动中去交朋友、去感受快乐的气息,去培养更多的人生乐趣,那么您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男人。
第二、不要让自己停下来,不管是工作、运动、伴侣,中年以后,都要有规律地保持下去,人体就像一部机器一样,谁停下来谁先生锈。
第三、随时调适生活和情绪,单身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意愿和规划。在比较缺乏随时的鼓励与支持的时候,单身的人要越过挫伤与失落。如果永远能健康快乐,其实单身也很好。
金钱心理学
以金钱对于人性的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称为金钱心理学。金钱作为货币是生活水平的标志,没有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在心理学研究中一直把金钱看作是一种行为的诱因但当人有了一定数量的金钱以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又如何呢?
这以成为近年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许多调查表明,较高的收入和对己对人的积极态度有相关关系,报酬水平和工作满意也是相关的但把积极态度和教育水平作为对象研究时,也发现有类似的相关。
至于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何者对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更重要的因素还不清楚。另有一些对中彩票者(从5万至100万美元)的调查表明,中彩者并不比未中彩的邻居感到更幸福,相反,未中彩者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享受(包括友情、饮食、娱乐等)的评价比中彩者高得多,的些中彩者甚至抱怨他们中彩后反而弄得他人的关系很拘促。金钱心理学是一个新的领域,这方面的开拓研究是H.C.林德葛兰P.布里克曼等做出的。
教养从“心”开始
孩子的行动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心”,父母是否有“心”去了解孩子?父母是否用“心”去教养孩子?这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命题。出题的是一个年仅13岁的花季少年、湖南省初一学生刘志毅。
不堪重负的学业负担、不近人情的教育管理、同学间冷漠的人际环境,使这个内心丰富、善良体贴、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的孩子稚嫩的心灵再也承受不了无情打击,最终走上了人生不归路,他是走得那么无奈,走得那么令父母、令全社会痛心!
刘志毅用其年幼的生命给学校教育改革留下了命题,给父母亲及千百万家长留下了思索的课题。
天底下没有做父母的不关心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当父母的未必懂得怎样关心疼爱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和学业成绩相比实在是太重要了。
当前,孩子过重心理负担往往来自父母过分关爱和期待,尤其是母亲的过度期待。当孩子觉得必须实现父母的期望,却又发现自己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心情上的紧张惶恐即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刘志毅的母亲非常爱儿子,但她只知道要儿子学习好,却忽视了儿子的天性,压抑了本该属于儿子的天真与快乐。刘父在儿子为人处世、学习功课、生活能力等方面给予了很好的教育和培养,但也忽视了13岁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和情感、意志的教育。他们尽了当父母的责任,却没有用“心”去关注儿子的那颗“心”。
家庭理应成为孩子与父母互相体验不同情绪的实习所,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分享欢乐、诉说委屈、排解烦恼的知心朋友,却未必要成为权威。
一个好的家庭,不但能让它的成员表现出爱、体贴、互助、共鸣、亲切等正面情绪,也允许他们自由地宣泄出嫉妒、羡慕、攻击性、增恨、无力感等负面情绪。这样,孩子才能通过家庭、通过与父母交往、沟通、体验到不同的人际关系。
高考录取分数线一公布,不少落榜生的家长忙着为孩子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此时此刻当家长的可能不会顾及孩子的意愿。我担心这样一种“关爱”,会再度使孩子缺乏自信、缺乏自尊、缺乏进取的动力。
但愿当父母的早日学会用“心”去理解孩子那颗“心”,用“心”去教养未来一代。 《青年报》
心理治疗在国外
心理治疗主要是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特殊服务行业已非常普遍。
莫斯科有个社会心理救援服务站,专门帮助抑郁不乐而又无力自拔者摆脱困境。“信任电话”是他们的服务项目之一。通过电话交谈,抑制心情抑郁者向情绪冲突的极端发展,教他们正确思维和摆脱抑郁的有效方法。
这种电话服务目前已遍布世界各地。它首创于美国纽约,随后,英国出现了“乐善好施者”电话服务,澳大利亚建立了“对厌世者的医疗救助”组织,匈牙利类似的组织取名为“生命”。无论他们具体的服务侧重于哪一方面,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有效地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在瑞士,还有一种暴力心理热线。这些热线都由司法机构主办,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和热心人士赞助。妇女受到威胁,不但可打电话求助,律师还可帮助其免费打官司,同时还为她们吃住以及安全提供保障。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旦人们遇到心理障碍,就会去看心理医生,甚至连心理医生也要去看心理门诊。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大都配有私人心理医生,当感到自己心绪不佳时,就会让心理医生把这种情绪尽快摆脱掉,以免“传染”给雇员和家人。
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
九○年代日本厚生省对国民健康意识调查,发现八成的人民对于健康相当关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感受压力的可怕。的确,现代社会是一个“压力的年代”。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压力的刺激中,“生、老、病、死”无一不是压力的变化过程或结果。如果不能和压力好好相处,则会立刻或逐渐造成压力累积,进而受到压力的不良影响。
当工作环境改进及迈入开发国家后,以压力不良反应为主的焦虑、忧虑、愤怒、过劳等精神疾病困扰和心身疾病成为关注的焦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北美地区因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超过二千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因为压力所造成企业的损失就超过三百亿美元,在英国由于压力所耗损的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毛额(GNP)的百分之三点五强。
有鉴于此,许多有前瞻性的企业陆续引入相关压力管理和训练课程,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更发现可以有效增加产能和减少保险给付,平均投资一元在压力管理,在五年内可达廿倍以上的资金回收效益,所以,目前职业压力的处理和相关症候群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企业组织内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研究压力于人类身心影响最有名的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影响,
本来人类在其一生中,就是无法摆脱压力(若无地球的大气压力,早就像在月球上眼晴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了)。
既然无法逃避压力,就要学习与压力共处,若无法和平相存,甚至克服压力来获得回馈,则可能导致各种身体与精神疾病,天天受到压力的折磨,不仅对工作人员及家庭生活造成伤害,同时也导致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下降,甚至无可弥补的损失。
职场压力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指突发性的职场事件或政策变化所造成个人工作经验的改变,后者则是长期累积性职场人事物所导致的个人工作经历耗损有关,但同样曾造成各种职业性精神疾病和职业压力症候群,因个别工作人员的人格特质和因应方式不同而有各种症状表现。
常见职业性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症(如恐慌症、畏惧症、强迫症等)、忧郁症、适应障碍症、心身症、身体化疾病、睡眠或饮食障碍及酒药瘾问题等。常见职业压力症候群则有枓技压力症侯群、燃烧症候群、妇女职业症候群及人事异动症候群等困扰。
为有效预防及治疗,并做好心理调适,在职场所需要的精神科技巧也明颢增加,包括新一代的抗焦虑及抗忧虑剂的适当服用,全方位的生理回肴及肌肉松弛疗法,特殊性的团体和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多元化的压力管理及自我训练课程,以协助职场工作人员做好自我调适来应付和转化压力。
迈入新的世纪,面对十倍速,甚至不可计数的变化职场,今日的硕果可能就成了明日的黄化。唯一不变的是工作人员自我稳定而弹性的心身状态,可以掌握的是不断学习和接纳回馈的人生深度。
“毋恃敌之不来,正恃吾以待之”,您无法控制压力的人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做的是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认识产业趋势的变化历程,承担企业转型的苦痛责任,接受支持系统的回馈指导,以上新的自我转危机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
(亚洲医药网)
坦然提高自己的情绪
当你听到别人对你有什么批评时,不要因此觉得痛心、伤心或忧郁,自己对自己是怎样的看法才是重要的。
看见自己完全的实相,经常在心中描绘并赞叹实相的完美。
在上班的车上,在购物的出租车中,都是默思完全的自我实相很好的场所。而且,因为在交通工具内瞑思索散发出来的气氛,可以调和交通的杂沓之气,也就不会发生交通的意外事故了。
当你在说别人的坏话因而产生快感的话,其实人格是十分卑劣的。
说坏话的快感,其后令人感到的是恶;赞美感谢他人的快感,其后令人感觉到的是善。
有些人在某人面前尽是说些赞美他的话,在他离去后便立即改说它的坏话,是卑劣性格的典型。
在人的面前直言不讳地指陈对方的缺点,如果你真的基于爱的缘故,对方也会欣然接受的,因为你能坦然的在他本人面前说实话,从反面来看,是和赞美那个人的优点有着同样的心境。 (亚洲医药网)
心理平衡十要诀
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和敌意等不良情绪使人易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而且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加速人体衰老过程。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认为,“心理压抑是20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值得我们借鉴。
1.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2.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3.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4.暂离困境。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5.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6.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7.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8.帮助别人做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9.积极娱乐。生活中适当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新的知识和乐趣。
10.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
堵车堵得厉害,交通指挥灯仍然亮着红灯,而时间很紧。您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了绿灯,可是您前面的车子迟迟不起动,因为开车的人思想不集中。您愤怒地按响了喇叭。那个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终于惊醒了,仓促地挂上了一档。而您却在几秒钟里把自己置于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之中。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他还就此写了一本书《不要为小事情浪费精力》。这本书在10个月里销售了420万册。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应激反应这个词从50年代起才被医务人员用来说明身体和精神对极端刺激(噪音、时间压力和冲突)的防卫反应。
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在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恼怒情绪中,大脑也会命令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以便为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吸入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大,心脏加快跳动,血糖水平升高。
埃森医学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说:“短时间的应激反应是无害的。”他说:“使人受到压力是长时间的应激反应。”他的研究所的调查结果表明:61%的德国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胜任;有30%的人因为觉得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有压力;20%的人抱怨同上级关系紧张;16%的人说在路途中精神紧张。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他的建议是: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觉到高兴,您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会使您的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别人也会更喜欢您;每天至少对一个人说,您为什么赏识他;不要试图把一切都弄得滴水不漏。只要找,总是能找到缺点的。这样找缺点,不仅会使您,也会使别人生气;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会没有必要地花费许多精力。不要老是纠正别人;常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要让别人为您的不顺利负责。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实——天不会因此而塌下来;请忘记事事都必须完美的想法,您自己也不是完美的。这样生活会突然变得轻松得多。
如果抑制不住生气呢?这时您要问自己:一年后生气的理由是否还那么重要?这会使您对许多事情得出正确的看法。
情绪减压要则
尽管我们前面讨论了一些情绪管理问题,但还不可能面面俱到。本文算是对情绪问题的一个总结,做为处理你所面临的各种情绪问题的基本准则。
接受:你可能从小受过一些不恰当的情感教育——“愤怒是不道德的”、“害怕是羞耻的”、“悲伤、抑郁是软弱的”„„你不能按受你的真实情感,必然导致你对这些情绪体验本身的焦虑和压抑,不利于自信的形成。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体验,你都要接受。
自觉与认识:如果你从前对你的真实情感采取拒绝的态度,那你已经习惯于压抑它们,并且无法在意识层面发觉它们的存在。这是很危险的状态,因为每一种情感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有消极情绪都在提醒我们:“有情况,请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对它们有所自觉并认识它们的意义。常问自己:我现在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假如你感到沮丧,你可以想想,我为什么事而沮丧?我能为此做什么?该改变的是什么?
表达:你还可能受过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情感的教育:“有修养的人不能喜形于色”、“男儿有泪不轻弹”、“忍耐是一种美德”等等。如果你真地照此办理,那你就会成为受害者。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像记忆其他事情那样记忆每一种情绪,没有释放出来的情绪都会在你的身体里“储存”起来,当你的身体“装不下”的时候,它们就会爆发。
宣泄:如果你已发觉某些“超压”的信号,你可以用宣泄的方法把它们释放出去。宣泄有不同的方式:
谈话式找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倾诉,畅所欲言,把你心中的烦闷、苦恼、担忧等等都说出来。 书写式写日记、写不寄出的信给伤害你的或你爱慕的人,把你爱他、恨他、痛斥他等等所有想说的话全写出来。
运动式对着枕头猛击、撕烂一大堆废纸、拼命地跑步,或任何不伤害他人又让你“痛快”的运动。
哭泣独自一人或当着你的倾诉对象痛哭。哭泣被心理学家称为“自然的安全阀”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要相信“英雄流血不流泪”的鬼话。
呻吟呻吟有减轻疼痛感的作用。心理医生还发现,呻吟也有助于解除精神痛甘,他们建议你把呻吟当成一种运动,每天找个没人的地方呻吟20分钟。
喊叫到山上、到海边、到没人的大操场开喉咙把你一肚子的积怨喊出来。
检查你的思想:如果你对情绪的态度是放任的,通常你会觉得产生消极情绪是理所当然或无能为力的。那么,你应该检查一下你的思想是否客观,你的期望是否现实。
《亚洲医药网》
请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心理疾病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青少年其实也有心理疾病。据统计,我国3-15岁的儿童中就有10%存在着心理疾病。
儿童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障碍,心理不能正常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
类,一类是非精神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是精神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儿童心理偏异大致有以下几种:智力落后,依赖性格,做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别人;放纵行为,任性困扰,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逆反心理,不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还要对着干;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没有热情,特别讨厌学习,常毫无目的地转悠。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心理变态的表现主要有: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自控能力差,学习受影响。抽动症,身体某些部位常出现不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快速肌肉痉挛现象,性格上则表现为紧张、胆怯、自卑。焦虑症,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恐怖症,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心理。失眠症,入睡困难,不时惊醒、哭闹。攻击症,整日东奔西窜,经常搞恶作剧,摔打物品成癖。嫉妒症,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难以容忍,常常诋毁别人。贪婪症,极端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物质占有欲强烈。懦弱症,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遇事没主见,受人欺负也不自卫。
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看其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看其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如家长发现孩子有心理异常表现,应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多引导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心目中力量和智慧的化身。父母应当注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坚定、从容和自信,切不可经常哀声叹气,精神沮丧和怨天忧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