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复国 犹太人 以色列复国

从以色列复国看《圣经》预言的准确性

本文拟将以色列历史分主前、主后两部份罗列,并简列出《圣经》对以色列亡国之预言,以及上帝应许以色列复国的预言经文。

主前历史事迹

主耶稣基督诞生前,以色列重要历史事迹依时间远近,整理罗列如下: 主前1003年,以色列王戴维(David)打败耶布斯人,占领锡安城堡;将当时名为「耶布斯」(Yevus)城改名为耶路撒冷(Jerusalem)城,定为国都;日后又称其为「戴维城」(City of David)。 主前1000年,戴维(David)登基,在位40年。

主前97040年。

主前968年,所罗门在山上建造圣殿。

主前957年,戴维之子所罗门建立第一座圣殿(Holy Temple)。

主前931 主前722年,北方以色列国亡于亚述帝国(叙利亚)。

主前587Nebuchadnezzar冷城;王室平民均被掳至巴比伦(Babylon,伊拉克)。此后耶路撒冷荒芜50年,「第一圣殿期」(1st Temple Period)至此结束。

主前586年,南方犹太国亡于巴比伦帝国(伊拉克)。同时,第一圣殿被毁,毁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

主前538年,波斯帝国(伊朗)征服了巴比伦帝国(伊拉克)。

主前537Cyrus建圣殿。

主前516年,即大利乌王第六年,圣殿重建工程完成,为历史上「第二圣殿」。

主前333AlexanderPtolemies)、叙利亚西流古王国( Seleucid)之统治。西流古王安捷阿哥四世(Antiochus IV)统治期间,不仅将耶路撒冷极度希腊化,且多方亵渎圣殿、压抑犹太人宗教习俗,最终导致犹太民族群起反抗。

主前331国版图。

主前164年,继犹大‧马加比(Maccabbean)带领犹太人击溃西流古人,犹太人几经挣扎奋战,重修圣殿,建立短暂的哈希曼王朝(Hasmonean Dynasty),首都建于耶路撒冷,推行政教合一,统治达一世纪之久。

主前64年,强大的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入侵。

主前63Pompey 主前37年,罗马统治时期,分封王希律(King Herod the Idumen),史无先例地兴建许多纪念性建筑物,将圣殿装饰得庄严富丽。

主后历史记录

主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后,有关以色列的重大历史事实,整理罗列如下:

主后70仅留下西边一道残墙,即今日之「哭墙」(Wailing Wall),「第二圣殿期」(2 Temple Period)至此结束。 nd

150多万人。三次起义激怒了罗马王哈德良(Hadrian, 117~138AD),因此对犹太人施予最严厉残酷的惩罚:

1. 将犹太人立国之地改名为「巴勒斯坦」,用以羞辱犹太人;因Palestine乃取自犹太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被定名直到今日。

2. 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犹太人沦为一亡国流浪民族。历史记录显示,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1800多年。

主后132年,罗马帝国将耶路撒冷改建成典型的罗马城市,易名为凤城(Aelia Capitolina);另在圣殿遗址上盖一座邱比特(Jupiter)神庙,又严禁犹太人进入。

主后135年,罗马帝国将以色列人放逐出境,将犹太地改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主后326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后海伦娜到耶路撒冷朝圣,发现主耶稣的坟墓及十字架,乃在其上盖建圣墓教堂。往后三百年之间,在城中盖了许多教堂和纪念建筑。

主后380年,罗马帝国承认基督教是唯一的合法宗教。

主后614(

主后622Muhammad, 570~632AD

主后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占领麦加,势力进一步扩大。

主后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扩张势力,形成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巴勒斯坦也包括在内。大批阿拉伯人入住,伊斯兰帝国于焉兴起。

主后637年,回教徒兴起,占领巴勒斯坦,将耶路撒冷改名为圣城(al-Quds,参赛52:1,尼11:1、18)。在圣殿遗址上建奥玛回教寺;因为传说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使得耶路撒冷与麦加、麦地那成为回教三大圣地。

主后691年,哈利发奥都马力(Abd al-Malik)将奥玛寺改建为堂皇的圣岩圆顶寺,又兴建毗邻的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

主后902一个王朝阿巴斯王朝,宣告结束。

主后1095年,教皇号召十字军东征。

主后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将圣岩圆顶寺改为主殿教堂。

主后1187Salah de-Din

主后1229年,十字军再度占领耶路撒冷。

主后1244

主后12918月14 主后1453年,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在土耳其崛起,消灭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

主后1520克转向土耳其。

主后1860年,由欧洲移来的犹太人开始在旧城西边屯垦,所谓耶路撒冷新城(西耶路撒冷)兴起;「锡安运动」(Zionist Organization)──锡安复国主义,也因应而生。

主后1897Theodor Hezi复国主义大会,奠立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信念。

主后1917Allenby)于12月9取得耶路撒冷。

主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主后1919年,国际联盟宣告,巴勒斯坦由英国托管。

主后1920

主后1922年,国际联盟委任由英国统治巴勒斯坦。

主后1933

主后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专以屠杀犹太人。

主后1945年,希特勒败,自杀身亡。被杀害之犹太人共约600万人。

主后1942David Ben-Gurion 主后1947年,联合国大会11月29日通过议案决议,将巴勒斯坦分为以色列国和阿拉伯国,但耶路撒冷交由联合国管理。

主后19485月14物馆(Tel Aviv Museum),向全国发表立国宣言。数小时后,阿拉伯联军攻入以色列,爆发第一次以阿战争。

主后1949年,历经十月苦战,1月7日双方于停战。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拥有耶路撒冷南部及西部;但东耶路撒冷含旧城在内仍为约但所有。

以色列复国 犹太人 以色列复国

主后1956年,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为「苏伊士战争」(The Suez War)。苏伊士战争以英法侵略军的失败告终,其在中东地区数百年殖民统治的传统势力丧失殆尽。

主后19676月5日发动「六日战争」(Six Days of War);6月10日结束,以色列已占领耶路撒冷旧城、西奈半岛、约但河西岸、戈兰高地,总面积相当于原有领土的三倍,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独眼戴扬」(Moshe Dayan)来到哭墙(Wailing Wall)面前朝圣,情绪激动的说:「我们回到圣地的至圣所,永远不再离开了。」但是,基于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安考虑,以色列仍让阿拉伯人拥有圣岩圆顶寺的管理权。

主后1973年,埃及总统沙达特(Sadat)和叙利亚总统阿塞德(Hafez al Assad)秘密协商、精心策划一场战争;趁10月6日以色列历法上的「赎罪日」,两国分别从以色列的南北发动突袭。

耶路撒冷哭墙边多人聚集,呼求上帝的帮助,高声诵读赎罪日经文。19日,战局逆转,以军北越戈兰高地,南过运河直指开罗。24日双方停火,以色列在美、苏调停下撤出占领区。此役又称为「赎罪日战争」(The Yom Kippur War)。

主后2001年,耶路撒冷消息:以色列极端宗教团体「圣殿山忠诚者」(The Temple Mount Faithful)7月29日在东耶路撒冷圣殿山上举行仪式,为犹太教「第三圣殿」奠基,导致以巴双方再度发生冲突,造成20多人受伤。 以色列亡国预言 (1)

以色列要复国,表示先有「亡国」。有关以色列将要亡国的预言经文,简列如下:

「耶和华必使你败在仇敌面前,你从一条路去攻击他们,必从七条路逃跑。你必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申28:25)

「在那些国中,你必不得安逸,也不得落脚之地。耶和华却使你在那里心中跳动、眼目失明、精神消耗。你的性命必悬悬无定。你昼夜恐惧,自料性命难保。」(申28:65~66)

「必有刀剑临到埃及。在埃及被杀之人仆倒的时候,古实人就有痛苦,人民必被掳掠,基址必被拆毁。古实人、弗人(或作利比亚人)、路德人、杂族的人民,并古巴人,以及同盟之地的人都要与埃及人一同倒在刀下。」(结30:4~5)

「我将他们分散在列国,四散在列邦,按他们的行动作为惩罚他们。」(结36:19)

「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布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我必出令,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好像用筛子筛谷,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摩9:8~9)

复国应许的预言(1)

「你被赶散的人, 就是在天涯的,耶和华你的 神也必从那里将你招聚回来。耶和华你的 神必领你进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使你可以得着。又必善待你,使你的人数比你列祖众多。」(申30:4~5)

「耶和华说,我必被你们寻见,我也必使你们被掳的人归回,将你们从各国中和我所赶你们到的各处招聚了来,又将你们带回我使你们被掳掠离开的地方。这是耶和华说的。」(耶29:14)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犹大被掳的人归回。我也要使他们回到我所赐给他们列祖之地,他们就得这地为业。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0:3)

「我必从各国收取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引导你们归回本地。」(结36:24)

的酒。修造果木园,吃其中的果子。我要将他们栽于本地,他们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这是耶和华你的神说的。」(摩9:14~15)

更奇妙的是,亡国前分裂的南北两国,将「成为一国」的预言,破除了长久以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间不相往来、彼此仇恨世代沿袭的紧张关系──

「 ……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结37:11~14) 「……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结37:15~22)

无花果树的预表:

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三十二节:『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我们还是继续来看中东局势与圣经预言,我们刚才所读的这段圣经,告诉我们说: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祂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预言;祂预言说:以色列在亡国许久以后有一天要复国,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主耶稣祂所讲的那句话:无花果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我们已经看见过无花果树在圣经里面是代表以色列;不只代表以色列,而是代表它的四方面,第一是指着以色列国;第二是指着迦南地,就是神所赐给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那个迦南美地;第三是指着圣城耶路撒冷还有就是圣殿,我们上一次已经看过,在主耶稣讲马太福音二十四章这个预言以前,祂用行动,用一个动作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预言;我们都知道,祂有一天从伯大尼出来,祂肚子饿了,祂看见一棵无花果树,祂要找果子结果没有果子只有叶子,所以祂就咒诅那个无花果树;我们说过这个是一个行动的预言,主耶稣用行动告诉我们将来所要发生的事。

主耶稣从伯大尼出来不可能饿的,因为那里有马大来事奉祂,那么服事那么周到的马大不可能让主耶稣饿着肚子出来的;所以我们知道那个饿有更深的意思。原来无花果树所代表的不光是一棵树,它所代表的乃是以色列,所以这个就是后来主耶稣咒诅那个无花果树,结果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上一次我们看见这一个预言,其实是很奇妙的应验了;在主后70年的时候,我们说过提多太子率领大军围困耶路撒冷,然后终于把耶路撒冷城攻陷,放火烧了整个的圣殿,那么因为有金子和银子熔到石头里面,所以将军上面就下命令说:把所有的金子跟银子从石头缝里面挑出来,那么这就应验了主耶稣所说的:一块石头不留在一块石头上,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预言果然就是主耶稣所说的那个,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那果然从主后70年,或者如果我们再放宽一点,就是主后130几年,那么以色列就正式的走入历史。

意思是说,从此以后,以色列这个国家就在地球就消失了;从此以后它就漂流到全世界各地,经过了大概一千八百多年的漂流,到了1948年的时候,五月十四号,果然在大家惊奇之中我们发现主耶稣所说的预言果然应验了!祂说: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本来那个无花果是被咒诅的,是从根开始枯干的,应该是没有果子的,不光没有果子,连长叶子也没有希望;但是很希奇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我们知道在政治史上是一个很大的奇迹,因为根据政治的常识,一个国家如果亡国亡了五百年就没有复国的可能,也没有复兴的可能;很自然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居然以色列经过了一千八百年的漂流,他们还能回到他们自己的故乡,而且能够独力建国;以色列这个国

家再一次的在地球上出现,那么这个果然应验了主耶稣的那句话: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其实在1948年以前一百年、二百年,许多基督徒读圣经就预言说这件事情一定要发生,以色列人最后一定要回到他们的故乡。

哥白尼生平

托勒密的天文理论 现在几乎每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会自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但是,大约在二千多年前,正当科学萌芽之际,许多哲学家对宇宙、星象的观察作出各种不同的说明和解释,这些学说大都是采用「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希腊最受尊敬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更是进一步用此「地心说」(就是: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意思,也有人称为天动说)的观念来解释当时的天文现象。后来公元二世纪时,亚历山德拉城的学者—托勒密,将这套理论汇整成一本《天文学》,里面融合了古代天文学理论的精粹、并且完备记载各项观测的结果,成为科学史上最早一本有系统的天文学书。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都是当时的科学权威,所以托勒密的书也成为天文学的圣书。托勒密的著作到了中世纪被教会所采用,并把「地心说」发展成基督教的宇宙观,当时基督教会控制了整个中古欧洲,顽固守旧的教义弥漫整个欧洲,根本谈不上学术自由和创新思考。于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就这样支配整个天文学界长达一千多年。

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时空中,随着观测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越来越多学者投入天文学的研究,发现有许多天文现象是托勒密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而天动说的理论也逐渐暴露出许多盲点,但是,一方面是没有人汇整足够的数据来印证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害怕触犯基督教会的教义而被迫害,因此错误的天文学理论一直被当作「金科玉律」来遵守,直到哥白尼出现,著书立言倡导「日心说」(地球绕日的学说,又称地动说),才把整个天文学带进科学革命的洪流。

博学多闻的求学生涯

哥白尼在1473年出生于波兰多伦城。哥白尼的父母都是出身于大户人家,父亲尼古拉.哥白尼先生是一位法官,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 哥白尼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哥白尼十岁时,不幸父母亲相继因病去世,哥白尼家中四个孩子由当牧师的舅舅鲁卡斯收养。鲁卡斯是一位学者,后来受任为主教。他对哥白尼的教育非常关心,在那个时代,年青人通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军,一条是当教士。哥白尼受到舅舅的影响,选择传教做他的终身职业。所以十八岁的时候,哥白尼就被送到教会办的科瑞克大学念书,这所大学在波兰是一流的大学。当时哥白尼认识了2个杰出人物,一个是著名诗人—卡里马赫;另一个是数学和天文学的教授沃伊切赫。他们都是具有新思想的人文主义者,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哥白尼在这些老师的熏陶下,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更学会了用怀疑主义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学问,进而用实证的精神挑战传统权威。

1489年哥白尼的舅舅当上了主教,他运用影响力帮哥白尼在意大利当上神父,并为他申请到一笔助学金让他继续深造,于是,1496年,24岁的哥白尼转入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就读,因为当时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是全欧最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为了阅读古代天文学家的著作,他去学习了希腊文,为了翻译阿拉伯数学,他还学习了阿拉伯文。

在哥白尼进入波隆那大学不到半年的时间,哥白尼一位指导老师,天文学家多明尼各.戴诺瓦拉 发表了一篇批评「地心说」的文章,对地球不动且为宇宙中心的论点感到怀疑。这篇发表在当地学报上的文章,引起学术界、校园内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大家没有接受这个教授的批评,但是对哥白尼后来提出「日心说」有相当大的影响。

白天是神父,晚上是科学家

1502年,哥白尼修读完硕士学位之后,又到巴多瓦大学攻读教会法律和研究医学。哥白尼在意大利 一共住了10年,到1506年才返回波兰故乡,担任舅舅瓦克金路德主教的秘书兼教会的医生。行政工作和行医变成了哥白尼最初的主要工作,哥白尼的医术在当时算是比较高超的,他曾购买大量的医学书籍并加以研究,这些书籍在17世纪瑞典和波兰战争中,被瑞典人抢走了,留下来的医学书籍上还有他亲笔的批注和药方。

哥白尼也具有高尚的医德,对于教区的穷人找他看病,他也从不推辞,不收钱还送药给他们,穷人们都称他为「阿卡拉司再世」,阿卡拉司是古希腊的医神。不过哥白尼最钟爱的还是他的天文学研究,常常白天他是一位神职人士、一位医生、一位行政官;到了晚上摇身一变成为科学家、天文学家。

1512年哥白尼的舅舅去世,新的主教接任之后,哥白尼被任命管理一个在波兰福龙堡山丘上的一座小教堂。以后数年哥白尼 就住在这个教堂的一个碉楼上,这个碉楼现在仍然存在,大家都把这座碉楼叫做「哥白尼塔」。这个碉楼是哥白尼的卧室,也是他的天文台。由于当时天文观测的仪器非常缺乏,哥白尼以自己制作的日晷、三角仪…等,来观测星象。从1512到1529年,哥白尼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察,并累积关于行星运行、日月蚀等大批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他可以完全确信「托勒密的地心说」是错误的。在这段期间哥白尼先提出一篇关于天体运动假设的论文,后人称为《浅说》的论文,概括的阐述「日心说」的理论,不过,内容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哥白尼再接再厉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最后完成了《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一书共分六卷︰

第一卷是运行理论的基础与全书概要;第二卷是球面天文学与地平天文学; 第三卷是以地动说为基础的太阳运动;第四卷是月球的运动;

第五卷是行星在赤经方向上的运动;第六卷是行星在赤纬方向上的运动。 哥白尼「日心体系」概略的要点:

一、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月球轨道的中心。

二、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环绕着太阳转动。

三、日地距离和众星所在的天穹层高度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四、每天看到的天穹周期性地转动,是由于地球绕其自转轴每天旋转一周所造

成的。(地球自转效应)

五、每年看到的太阳在天球的周期性运动,并不是太阳本身在动,而是地球绕

着太阳公转所造成的。(地球公转效应)

六、目视到的行星顺行和逆行的现象,是地球和行星共同绕着太阳运动的结果。

天体运行论的初稿大约在1530年就已经完成,但是哥白尼鉴于教会势力庞大,贸然出版,只会徒然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他将初稿藏于书斋里,一直没有公诸于世,只是将自己的见解,透过天文同好和其它的科学家传播出去,所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知道哥白尼的理论。一直到1539年,有位任教于威汀堡大学的数学教授雷替克斯,他阅读哥白尼的短文后深受感动,亲自到哥白尼住处拜访,并以2年的时间整理出埋没多年的稿子,改正其中的计算错误;并在1540年发行一本摘要来介绍哥白尼的学说,这本摘要并没有引起教会太大的反弹,于是哥白尼才决定将天体运行论出版。但是在出版前二个月,哥白尼身染重病,1543年5月24日,当这本书送到病榻前时,哥白尼的眼睛已经瞎了,只能用手抚摸这本改变后世天文学家观念的伟大著作,当天哥白尼就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岁。

最后的胜利

哥白尼过世后,他的论点引起极大的骚动,除了少数科学家之外,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反对,包括罗马天主教、马丁路德、约翰卡尔文等宗教家都予以大力的抨击,并将之列为邪说异端。但是,天文学的真理之火已被哥白尼燃起,拥护「日心说」的学者前仆后继,第谷、克卜勒、布鲁诺、伽利略、牛顿…….,其中甚至有人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真理。

我们从哥白尼的一生来看,他虽然也是一位神职人员,但是他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并且耐心的用长时间的科学观察来发觉真理。哥白尼在他活着的年代也许只是一个医术高明的神父,但是,时间证明了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473年二月十九日在波兰北部的桑城(Thorn) 出生,父亲经商非常成功,育有四个子女,哥白尼是老么。但因父亲早逝(当时哥白尼只有十岁),哥白尼由当主教的叔父扶养长大;由于叔父热衷教育,使哥白尼得以接受优良的教育。1492年,他在波兰南部最优秀的学府科拉科 (Krakow)大学攻读美术与数学。次年,叔父劝他学医,理由是可以替更多人服务。1496年起前往意大利北部留学,他在波隆那(Bologna) 大学学习教会法,同时也跟随天文学家诺巴拉从事星象观测,也到过罗马观测行星。后来在帕度亚(Padua) 大学获得教会法的博士学位,之后在罗马大学教授数学和天文学。他因怀疑托勒密的行星理论而不愿再教书,1502年回到波兰悬壶济世,受到大家的爱戴,同时在叔父服务的教会担任牧师,叔父去逝后,更掌理教会的行政工作。他是罗马天主教的神父,更是现代天文学的创始者,他致力于研究太阳、行星、和月亮对恒星的相对运动,穷其一生对星象的观察,大致获得下列结论。

一、地球是圆球体

证据是:越往北移动,北极星就升得越高;越往南移动,则越低。

二、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并且大气层随着地表运动

如果大气不随着地表运动,应该会有连续的风由东向西吹。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东升西落,表示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三、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以圆形的轨道绕太阳运转,但是圆形的轨道不以太阳为圆心;因为观察行星在天空中移动的速率,并不是等速率的。

四、外行星以相反的方向绕行太阳

当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在「冲」的位置时,看起来会渐慢而停止,再向后移动一些,又停止一次后,再向东行。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地球在内轨道越过它们所造成的相对运动。

五、太阳由西向东运行,星星则相反方向

因为地球以圆形轨道绕着太阳运转,看起来太阳在星空中移动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反之,星星则以由东向西的方向移动。和我们今天观察的现象吻合。

六、行星到达冲的位置时最亮

因为行星到达「冲」的位置时,离地球最近,所以比其它时间亮。

七、火星的逆行运动比木星大,木星又比土星大

火星的逆行运动比木星大,木星又比土星大;逆行所造成的圈线是透视的效果,表示火星比木星靠近太阳,木星又比土星靠近太阳。

八、越在外侧的行星,绕太阳作公转的时间越长

「恒星周期」是指行星绕转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恒星周期越长,行星离太阳越远;火星的周期 687天、木星将近12年、土星大约30年,因此土星离太阳最远,木星次之,火星则是三者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而地球的周期是 365天,显然比火星还靠近太阳。水星和金星永远无法完整地绕转天空一周,因为它们的圆轨道在地球轨道内绕太阳运转,周期分别是88天和 225天,可以知道水星最靠近太阳,金星远些但仍比地球近。由于水星与金星在地球轨道内运行,从地球观察会有盈亏现象,但因此现象无法用肉眼看见,而不能支持哥白尼的观点。 哥白尼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正逢文艺复兴最盛期,在新思想接二连三地被提出的环境中,他读了纪元前三世纪时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 的著作,受到很大的影响;阿里斯塔克斯出生于希腊的萨摩斯岛(Samos) ,该岛位于爱琴海中的一小岛,他的书写着:「不是太阳绕地球运行,而是地球绕太阳运行。」,对哥白尼主张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观贡献很大,他指出恒星并不会因为视差而产生岁差的现象,因为恒星实在是太遥远了。

1530年哥白尼完成了他的著作,但仍继续做修订和编辑的工作,手稿却在欧洲学者间四处传阅。1539年,德国人雷替克斯 (Georg Joachim

Rhaeticus,1514-1576)是数学教授,任教于Wittenberg大学,因制作当时最精密的三角函数表而闻名。他阅读哥白尼的论文深受感动,亲到佛隆堡(Frauenburg)哥白尼的住处拜访,并住下来一起讨论了两年。1540年就出书介绍哥白尼的学说。罗马教皇读过雷替克斯的书后,肯定其价值,力劝哥白尼出版全部论文,后来哥白尼就把著书捐给教皇。随后哥白尼又在1541年出版了工作摘要,标题是Narratio Prima(意为:首次报告) 长达三十八页,立即引来罗马天主教、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约翰卡尔文(John Calvin)、和Melancthon等宗教家的抨击。

在那同时,因为雷替克斯必须离开乌天堡,故将哥白尼的手稿委托朋友出版,他是路德教派的牧师奥西安得(Andreas Osiander,1498-1552),他深知路德反对此学说,于是未经哥白尼同意,自己写了一篇序文加上去,说明该书的论点并非绝对真实,而只是计算行星位置的方法,手稿交给Nurnberg的出版商Petrejus,并在

1543年出版了,当时立刻轰动整个欧洲;书名叫做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意为:天体运行说) ,出版后两个月 (1543年五月廿四日下午二时) 哥白尼因脑溢血去逝,使得哥白尼永远没有机会看到序文;他若看到序文,可能死得更快。后来世人还以为懦弱的序文是哥白尼写的,评价大幅降低,直到1609年才被刻卜勒揭开真相,再度提升哥白尼的地位。

天球的运行一书共分六卷,第一卷是运行理论的基础与全书概要,第二卷是球面天文学与地平天文学,第三卷是以地动说为基础的太阳运动,第四卷是月球的运动,第五卷是行星在赤经方向上的运动,第六卷是行星在赤纬方向上的运动。 位于路德教派中心地的乌天堡(Wuttenberg),有一位莱茵荷德(Reihold) 教授赞同哥白尼地动说的观点,制作了「行星运行表」,1551年他在阿伯特(Albert)公爵的资助下出版了「普鲁士表」;他修正哥白尼一些计算上的错误,可以证明地动说的正确性。一直到1627年德国的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家刻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 根据椭圆轨道计算出「鲁得夫表(Tabulae Rudolfinae)」后,才取代该表。

由于教会的打压,使厄运降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身上;在哥白尼的书出版后五十七年,布鲁诺强烈地认同哥白尼对行星运行的观点,并使用法 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从事演说,阐述地球就是行星之一。1600年,他被控告严重的罪行并且受到严厉的审问,迅速的审判之后,处以火刑。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ililei,1564-1642) 后来也因为提倡地动说而受软禁处分。

对于金星和水星一直没有环绕整个天空,只在太阳附近摆动的问题?哥白尼是第一个给我们正确解释的人。金星只在太阳的东方和西方47度的范围内摆动,水星则是28度,那是因为两者的轨道均在地球的轨道内。

哥白尼解释行星「逆行」的运动是因为行星间的相对运动;外行星在「冲」附近时,从地球观测将发现顺行渐慢,然后停止(天文学称之为留),再逆行(由东向西)一段时间,又发生「留」一次后,继续顺行。「冲」的现象是行星与地球最接近的位置,也是二者与太阳成一直线时的位置,火星每780天发生「冲」一次,木星是399天,土星是378天。

波兰人以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与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 为荣,称赞二人为波兰之光。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说:哥白尼把地球为宇宙中心转变为太阳,使人们对地球的价值观,甚至宗教观与哲学观都有重大的「哥白尼式转变」。今天,太阳为宇宙中心的宝座也已不保,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平凡的恒星,银河当然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越了解宇宙的真理,自我似乎更渺小了!而知道这件事的第一人,正是--哥白尼。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300)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公元前300)是著名的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生于希腊东部萨摩斯岛,卒于他林敦(即现时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早年曾受教于伊奥尼亚学派的安纳西曼德,以后游历埃及、巴比伦等地,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天文、数学知识。回乡后一度讲学,后为摆脱暴政,移居西西里岛,最后定居克罗托内,在那里广收门徒,建立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秘密团体,后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后来对柏拉图(Plato)产生很大的影响。该团体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到破坏,毕达哥拉斯本人逃到塔兰托后被杀害。

毕达哥拉斯的主要贡献在数学,以数的理论而著称。他研究数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是想通过揭露数的奥秘来探索宇宙的永恒真理,信奉「万物皆数」,认识到音乐的数学性质,并借着「天体的音乐」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宇宙万物神秘的数字谐和性。他的主要成就有:将学问分为四类,即算术、音乐(数的应用)、几何(静止的量)、天文(运动的量);根据「简单整数比」原理创造一套音乐理论;将自然数进行分类,如奇数、偶数、完全数、亲和数、三角数(1,3,6,10,…)、平方数(1,4,9,16,…)、五角数(1,5,12,22,…)、六角数(1,6,15,28,…)等等;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和勾股数(西方称之为毕达哥拉斯数);发现五种正多面体;发现不可通约量等等。由于该学派将一切发明归于首领,且秘而不宣,因此后人不知这些成就具体是由何人何时发明的。此外,在天文学方面首创地圆说,认为日、月、五星都是球体,浮悬在太空中,天体的运行都沿着圆形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第二个重要学派,其思想学说对希腊文化有巨大影响。

法拉第

法拉第发明了全世界第一部发电机,为 人类开发了一个永不枯竭的金矿

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出生在铁匠的家庭。十三岁时,便失学在书店里做学徒,闲暇时间就阅读店中的各种书籍,对科学方面的书 籍很有兴趣,其中大英百科全书以及玛西夫人 (Jane Marcet)的化学对话对法拉第的影响最大,奠定了法拉第的科学基础。1812年是法拉第一生的转泪点,法拉第听了皇家科学院德维爵士(Sir HumphryDavy,1778-1829)的演讲,并做了详细的笔记,而有机会于次年进入皇家科学院工作,他从清洗瓶子做起,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代科学巨擘。他对科学的贡献非常大,1825年发现了化合物「苯」,1833年提出电化学定律,奠定了整个电化学的基础,后来人们将「96500库仑」的电量称作l「法拉第」。1831年法拉第提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他的实验装置其实就是一个变压器,后来导引他建造了第一部发电机。另外,有关电解、电解质、阳离子、阴离子等名词都是法拉第与一位饱学的牧师惠威尔(William Whewell,1794-1866)一起创立的。法拉第也是个杰出的示范实验表演者,每年岁末时的「耶诞讲堂」,吸引大批观众观赏法拉第做科学示范,这个传统流传至今。法拉第自十三岁失学,在书店做装订工作,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成功,一生的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至为深远。

一百多年,前全世界都还没有发电机、没有电橙,也没有马达,「电」只不过是一个名词,或者可以说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一种「玩具」。为什么称之为「玩具」?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科学家们都是一点神经质,经年累月的坐在臭味扑鼻的实验室中,玩弄散乱在桌上试管、铁片、金属线和肮脏的瓶罐。尽管科学家们知道「电」是自然界最迷人的东西,想尽办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但是其它人则认为「电」和日常生活丝毫没有关连,用不着费心思去注意,精明的商人,更不会投资于这一项没有回报的电气事业。

然而一件伟大的发明,往往不是在瞬间爆发出来的,而是历经许多年代,无数的科学家埋头钻研、互相切磋、交换心得,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刻,假如有适当的人才出现,便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事例,当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这种人才便及时出现,「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翻开「电磁学」的历史,美国的富兰克林、德国的葛利克、法国的法易、英国的瓦特逊在电磁学上,都有不可磨灭的页献,集其大成的则当推英国法拉第。

法拉第在一七七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出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位制铁的工人,健康情形很不好,收入仅够一家的温饱。法拉第的双亲是以温善勤俭闻名乡里,教子有方,从来不以家中贫困而气馁。他们很想把法第送进学校读书,却又没有钱供应这一项奢侈的花费。而且,当时英国的阶级地位非常明显,人们一出生就注定了所生长的社会阶级;法拉第的父亲是做工的人,所以法拉第也必须去做一名学徒。但是法拉第小小的心灵,并不以此自卑,他常常鼓励自己要力争上游。

法拉第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十三岁就到一家书店学习钉书,成为一名钉书匠。法拉第非常卖力勤快的工作,性情又开朗温和所以得到主人的欢心,试用期满之后,主人就和他订了七年的契约。这一段时间,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一位没有机会进学校的孩子,在这里可以每天接触到知识的宝库、奇异的粮食--书。

他曾经仔细研读传教士华滋所著的「思想的改造」一书,这本书告诉对于一件事情的判定,需要自己亲身尝试及试验观察后,才可以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避免做一个过早论断的人。

七年的学徒生涯,使得法拉第研读了许多关于「电学」方面的知识,拾取书中所提到的几位科学家所遗留下来的启示;同时他对化学实验也深感兴趣。他曾读到马西特的论著「谈论化学」,这本书把化学反应、电性关系、热光现象囊括在一起,给初入化学之门的人很清楚的概念。他并且节省零用钱,去买一些简单价廉的仪器,照著书中的说明去做实验,没有一本关于科学的书能逃过他的注意,他要为贫穷和没有进过学校念书的自己,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这时英国皇家学会最负盛名的科学家戴维,将做连续四场的演讲,讲题是「自然哲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当时法拉第也想去听演讲,但是入场券却需要花钱购买。这里流传了两个说法,一种说法是法拉第厚着脸皮向一位顾客提及他的愿望,这项要求是不合情理的,但是这位顾客却意外的给了他买票的钱;另一种说法是法拉第找他长兄商量,他的长兄承袭父业做铁匠,收入较多,答应了他的要求。无论如何,法拉第是如愿以偿的去听那四场演讲,并且做了完整的笔记。

一 生 的 转 捩 点

法拉第渐渐的厌倦了他的职业,他冒昧的写了一封信给戴维,内容不外是对戴维的崇敬,以及希望获得他的帮助,并且希望帮他介绍工作。同时他还附上笔记,做为他专心听讲的证据。大部分的都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怎么会肯花时间为一个穷苦的钉书匠回信呢?但是戴维却回信了。隔了一段时间,戴维又写了一封信,询问他是否愿意担任实验室的助手,法拉第迫不及待的答应了,薪水是每星期二十五先令。起初,法拉第的工作仅是保管实验用的仪器。没多久,由于法拉第杰出的表现,就正式成为戴维的实验助理。

戴维这时准备到欧洲去考察科学,戴维的夫人也一同前往,她是一位高贵的妇人,需要一个仆人侍候,法拉第被要求随行侍候,当戴维的缮写员和料理琐事的杂务员,并兼作戴维和他夫人的仆人。这位夫人为了显示她的高贵和权威,经常蓄意侮辱他,不准他和他们同桌吃饭,这位十七世纪最敏锐的电学家,只得逆来顺受,委屈求全。

法拉第幼时曾立志终身不娶,二十七岁的那一年,遇到一位银匠的女儿撒拉;巴纳德,一见钟情,继而结为夫妇。她可以说是一位十全十美的贤妻,对法拉第一

生淡泊,从事科学研究,从不怀疑。在她的脑中,没有嫉妒、没有贪心。法拉第拒绝了许多次致富的机会,她都表示赞同,法拉第收入微薄,却很慷慨,她没有任何怨这。她曾经说:

「虽然科学对他来说,是如此的扣人心弦和兴奋,而且时常剥夺了他的睡眠,但是我却满足于做他思想的枕头。」

这个时候有人请戴维发明一种矿工用的安全灯,这是一项艰巨重要的工作,因为这关系到数千人的生命,法拉第立即研究这个问题,并且提供戴维许多聪明的建议。第二年,安全灯就在地层底下亮起光明,这使得戴维不得不对法拉第另眼相看,可是法拉第却宣称这种安全灯并非「绝对安全」,爱慕虚荣和名誉的戴维大为恼火,造成二人交恶的开端。

法拉第不仅从事电学方面的研究,也做化学实验,相信气体也可以变为液体。他写了篇论文给皇家学会,戴维看到那篇文章,并加上一些批注,表示这个论文的实验有某些部分,他曾经参加过意见。法拉第当然没有异议,于是这篇论文便在会中宣读了,但是戴维却无法容忍,一个钉书匠又是男仆的法拉第,居然会得到那么大的荣耀,戴维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不愿意有人抢了他的风釆。

因此,当有人提议让法拉第成为皇家学会会员的时候,戴维便坚决反对。而投票的结果,仅只一票反对,其它人都赞成,于是法拉第顺利的成为皇家会会员,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科学家们研究。

第 一 部 发 电 机

科学家们都知道,用电流环绕一块钢铁,能使它成为磁石,既然电能变为磁,磁能不能够产生电呢?法拉第时常想着这个问题。有一天,他得到一块圆柱形的长条磁石,厚为四分之三吋,长为八吋半,他以二百二十尺长的铜丝,绕成一个中空的圆柱形,他把这铜丝附于电流计上,结果发现铜丝中没有电流。幸运往往跟随一个不怕失败的人,法拉第突然的把整块的磁石,快速插八入中空的铜卷中,电流计上针就移动了;他又赶快把磁石抽出,指针仍然在移动。

于是一种电流以感应的方法产生出来了,这是法拉第一生中最重大的发现。 这一次成功的实验,和以往的实验有什么不同?以往的实验,磁石和金属线都是静止的,要产生电流,必须让磁石和金属线作快速的相对运动。他又做了几次实验,证明指针的移动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于外来的影响,而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次实验鼓舞法拉第再向前迈进,终至发明了全世界第一部发电机。当然,这一部发电机是很简陋的,却是日后复杂发电机的始祖。他把一块铜制平面板的边,放于一块有永久性磁石的两端之间,又把一片狭长的铜和一片狭长的铅,放在平面板的边上,做为收电之用,然后又装上一个电流计,当平面板旋转时,电流计上的指针也随着移动,这样,一种有变化的电流,就在磁石中产生出来了。

法拉第把这一项发明公诸于世,为人类开发了一个永不枯竭的金矿,但是他却放弃任何金钱的报酬,再度回到实验室工作。

法拉第的研究成就除了在电的性质方面外,对溶液的电解研究也有卓越的贡献。后来的科学家为纪念他在物理学上伟大的贡献,就以的的姓「法拉第」做为占计算电容量的单位名称。

耶 诞 节 的 演 沟

法拉第和他的妻子巴纳德结褵四十年,但是却没有一子一女承欢膝下,所以当他们想出去散心的时候,便向邻居借几个小孩子,来与他们共享旅行的乐趣。在旅游途中,法拉第很热心的为孩子们讲解自然景物的奥秘,例如天空中为什么有云?雷声为什么总是在闪电之后出现?河水为何总是向下流...,这一类令小孩子感到奇妙的事。当时英国学术界流行一种风气,反对在学校中教授自然科学的课程,令法拉第觉得十分惊奇与不解。他研拟了两个计划,第一个计是举办讲座,名为「星期五晚上的演讲」,讲座和讨论的活动都是非正式的,其中有听众亲自参与的实验,也有大家在一起提出问题试着解答的讨论,使得青年人对科学产生很大的兴趣。第二个计划是比较正式的活动,就是和另外一些热心的科学家朋友,带领一群经过选择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研讨一系列事先安排好的演讲,内容有大家参与的实验,以引导孩子们的科学思维。由于施行日期订在每年的最后一周和第二年的第一周,所以被称为「圣诞节的演讲」,效果非常良好,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个时候法拉第已经是六十九岁的高龄,但是对于科学的热忱依然不减,令人敬佩。

法拉第一生安贫好学,不愿意庸庸碌碌做金钱的奴隶,拒绝了多次致富的机会。他曾经说:

「报国是我的本分,我的能力尚未衰退,对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应该责无旁贷。」 全世界的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争先恐后的致赠他学位,但是他拒绝了这些荣誉的标志,也拒绝了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和爵士的封位。

一八六二年,因为体力渐渐衰退,记忆力也几乎丧失,法拉第才不得不停止对孩子们的演讲,到了一八六七年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与世长辞了。

法拉第从小受宗教的熏陶,认为宇宙是统一和谐的;神是无比仁慈的关爱人类,因为人类本来就是纯真无邪的。终其一生,法拉第完成了他的工作,使全世界享受到电气化的便利,以后的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也将继续享受这一项福祉,这一切,我们应该归功于法拉第的天才和他的勤奋。

牛顿

年轻的牛顿一直在想:苹果会掉下来,但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牛顿谦虚的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就是刻卜勒和伽利略。

前言

伽利略死于1642年的元月份,大约十一个月后的圣诞节,一个小孩出生在英国的乡村,他的名字叫艾塞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在四大天文学家的辛勤耕耘之后,牛顿开始扮演开花结果的角色。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就是指刻卜勒和伽利略。 牛顿的一生

牛顿于1642年的圣诞节十二月廿五日生于英国伦敦北方两百公里林肯郡的农村乌尔索普(Woolsthorpe)。牛顿性格十分内向,勤奋好学。父亲经营农场,但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就去世了,母亲改嫁,与牧师再婚,幼小的牛顿与祖母相依为命。1661年牛顿就读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由叔父提供学费,修习数学和物理。大学时代初期没有特殊表现,后来在巴洛教授(Isaac Barrow,1630-1677)的指导下才迅速展露非凡的天份。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但几个月后,因为淋巴腺鼠疫流行,大学关闭停课。牛顿便回到乌尔索普,在此后两年间,牛顿利用这段被强迫『放假』的时间,认真思考自然界的规律问题,这两年也是牛顿自认为一生当中独创力的颠峰时期,最重要的发现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万有引力就在此时发现,因而有『乌尔索普的苹果树』的传说。力学与微积分也都是此段时间发明的;圆与椭圆部份面积的计算是当时数学家挑战的难题,居然被25岁的牛顿解决了。直到1667年初,牛顿带着一流的研究成果回到剑桥,

当年即被指定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有了薪水,悉数购买实验器材,开始制作反射望远

镜,并且定居下来。1666年他发现光的散射现象,波长短的蓝光或紫光,通过棱镜时偏折较多,波长长的红光,偏折较少。1668年,他获得硕士学位。

素描牛顿的老师巴洛教授是当时顶尖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影响牛顿的光学成就极深。他对于牛顿的研究成果非常惊讶,两年后,他辞去教授的职位,让给牛顿,1669年,年仅27岁的牛顿就当了剑桥大学的教授。

此后,他醉心于化学实验,包括炼金术在内;直到1684年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劝他从事理论力学才罢休。1672年牛顿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主题是

关于光的实验,登在?哲学学报?上,尽全力于理论力学的工作,1687年发表了旷世巨作?原理(Principia)?一书,1689年牛顿作为大学的代表,当选为下议院的议员,当时议会通过保护人权的强大法律,确立议会具有高于君主的地位,牛顿开始参与政治。1695年,牛顿担任造币厂的督察,负责重铸因内战而贬值的银币,任务完成后,于1699年担任总监,一直到1727年逝世为止。1703年,胡克去世后,他便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长,也是担任到死为止,当年,他又发表了?光学?一书。1705年受到安妮女王的封爵,是第一位获得如此殊荣的科学家。此后,他热衷于研究炼金术;宗教的神秘主义;诠释圣经;寻找长生不老药。 牛顿的苹果

年轻的牛顿一直在想:苹果会掉下来,但月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伽利略的惯性定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沿一直线作等速度运动』。牛顿把它运用在地球与月球的系统上;如果地球对月球没有任何作用力的话,月球将沿着圆形轨道的切线方向飞出去,然而月球并没有飞出去,依然在圆周上绕着地球运转,表示月球一定受到地球的引力而被拉住。换句话说:月球一直沿着圆形轨道的切线方向飞出,但地球的引力一直把月球拉着掉下来,结果,月球永远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地球会吸引月球,当然也会吸引乌尔索普的苹果往地上掉了,这是两个同性质的力的作用,牛顿的灵感太伟大了!

?原理?一书是所有的科学著作中最伟大的一本,用拉丁文撰写的。全书论述周密,文风雅正,表现超脱,接近于现代真理的科学文体,是为其它的物理学家而写。全书分前言及三卷:前言和第一卷是他著名的运动定律,讨论在无阻力的状态下,物体运动所遵循的定律。第二卷研究物体在阻力下的运动情形。第三卷论述万有引力,并以天文学的应用为实例说明。

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对于苹果和月球都有相同性质的吸引力,那么这个引力有多大呢?在定性的问题解决之后,牛顿接着想到的当然是定量的问题。

根据月球的圆形轨道半径与其公转周期,可以得知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是月球在地球旁边时所受引力的1/3600倍,月球的轨道半径大约等于地球半径的60倍,牛顿想:这是否代表引力的大小与离开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于是,万有引力

定律产生了:『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彼此有一个吸引力的作用,其大小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那么,行星与太阳之间有没有这一种力呢?根据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行星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在两个焦点之一。牛顿把行星的轨道假设为圆形,予以简化;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就像月球绕着地球运动一样的情形了。

再与刻卜勒第三定律验证一下?该定律说:行星轨道距离的三次方与行星周期的平方的比值是固定的。牛顿利用行星的轨道距离与周期的关系,来计算太阳与行星之间的作用力,居然与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吻合。这样,牛顿确信这个定律能够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物体。

光学成就

在牛顿离开剑桥之前,由于制作望远镜而开始对白光的本质感到兴趣并且进行实验;他用一块玻璃三角棱镜把日光分成彩虹的七色光,再用另一个棱镜恢复为白光;光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且有色散现象。望远镜的透镜没有经过色差的校正,使成像的边缘带有彩色;为此,牛顿认为折射望远镜无法做到无色差的程度,于是,他在1671年制造了第一台反射式望远镜,口径只有2.5公分,在伦敦的皇家学会展示,因为此项重大发现,在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结语

牛顿可以明确地描述运动定律,更能准确地预测物体的运动状况,在古典物理学上有卓越的贡献。当英国的天文学家哈雷称赞牛顿在天体物理学上的成就时,牛顿谦虚地回答: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我们研究物理学或天体物理学,都把理论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就像当年牛顿的研究,都建立在四大天文学家的研究结果上一样,意含着科学研究在承先启后上的意义。四大天文学家分别是:哥白尼、第谷、刻卜勒、和伽利略。

J.E. VAN ZYL, UNVEILING THE UNIVERSE-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Published by Springer-Verlag London,1996

1642年的圣诞节,在英国.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一个天才人物 –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两年后,他母亲改嫁,牛顿便由他的外祖母抚养。到了十二岁,牛顿在舅父的资助下进入皇家中学。可是这时的牛顿

并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学校里的功课都做得很差,而且身体也不好,性格沉默和爱发白日梦,几乎没有出众之处。他的超人才智竟然是被一个野蛮的同学无理地在他身上踢了一脚而唤醒的!他跟那个同学打架而且打赢了,可是那个霸道的同学在功课下却远比牛顿好。于是牛顿便决心发奋,誓要在功课上超越他,结果他不单在皇家中学中名列前茅,十八岁时更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1665年,正当牛顿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学士课程之际,欧洲蔓延着恐怖的鼠疫,于是牛顿便回故乡了。在乡间,牛顿利用自制的三棱镜分析出太阳光的七种色彩,并发现了各单色光的曲折率的差异。

但奇怪的是牛顿对这非凡的发现三缄其口。原来他自知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大学生,如果公开一个如此革命性的发现必然会触怒教授。结果五年以后,当他晋升为授才把昔日的发现公诸于世。

在乡间的那段期间,牛顿更创立了积分的方法,并将之广泛应用在物理和几何学上。有一夜,牛顿坐在乡间的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于是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他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引力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可是,由于牛顿的性格孤僻及固执,他在二十年后才发表这理论。另外,牛顿亦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最后总结出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牛顿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

牛顿 (Issac Newton)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诗90:10)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 一位-----那就是牛顿。」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 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成为七个分光组成;他将数学 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为更精确的学问;在牛顿 的运动力学三定律里,奠定了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种种杰出成就,为他羸得今日「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之父」的尊称。

市面上有许多牛顿的传记,大多歌颂牛顿的科学 成就或是提到那颗掉到

地上的苹果,却遗漏或扭曲了 牛顿的信仰。 例如牛顿在解释宇宙间为什么会存在万有引力, 他基于科学的假设说:「宇宙间可能有一种物质叫以太(ether),是引力的传导。」结果有本着作中翻译成:「宇宙间存在有诸神,诸神是引力的传达。」硬是把牛顿扭曲成了多神教徒。 本文的目的在于:很据牛顿自己的手稿,说明信仰在牛顿科学出涯中所占的地位。

哈拿的祷告

牛顿 (Issac Newton)生于1642年12月25日午夜,是一个早产儿。在那个婴儿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一个早产儿能够活下来是很少有的事。牛顿的父亲是不识字的农夫,与个性坚强的妻子哈拿.艾思克 一起经营在英国为乌斯扥普的小农场,夫妻俩都属于「清教徒」-----一群信仰坚定的基督徒。

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病逝,缺乏人力 的小农场没有收成,家境更是贫穷。等到牛顿出生时,家徒四壁,哪有钱去购买营养品来喂养这个早产儿?哈拿才死了丈夫,眼看惟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 最绝望的时候想起圣经上也有一个名叫哈拿的女子, 在难过时向上帝的祷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 眷念不忘背婢女, 赐我一个儿子, 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 」(塞缪尔记上一章11节)牛顿的母亲怀抱着她的早产儿,向上帝发出同样 的祷告。

笔记间的沈思记录

在牛顿的一 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于他的个性与信仰他有很深刻的影响。牛顿在成长过程留下的最早记录就是他的祷告,他经常在课堂笔记空白处记下祷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写下:

上帝啊! 若我心偏于邪恶,请勿成全我;

不容我单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

不以爱上帝做为我不爱人的籍口;

不是为得祝福来跟随你;

不是只在教会中渴慕你;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着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牛顿经常思索上帝当年听他母亲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到牛顿三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母亲只好再嫁给邻村一位六十三岁的鳏夫----- 巴拿巴.史密斯牧师。史密斯牧师靠着微薄的薪水把牛顿养大,八年后过世,母子俩领了一些辅恤金,牛顿下课后还要替人看牛管马才够生活。

牛顿的风筝

原来牛顿住的乌靳扥普村,是英国生产马车最有名的地方。这里的小孩长大后的愿望大多是做个马车夫。牛顿可不同,他的个性安静,尤其史密斯牧师给他留下一大堆包括圣经、神学、诗歌、数学、历史、 法律、机械等类的书籍,成为他家里最好的宝藏。他经常在藏书的阁楼看书,连看牛看马时也带著书去看。他的母亲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发现这小孩真有点不同。

牛顿进中学时,开始显出他的特殊天才。 学校要做风筝,许多学生立刻动手去裁纸、绑支架,牛顿却先在书桌上放一张纸,仔细设计风筝的尺寸,计算一番才开始动手做。他的风筝交得最慢,但是一试飞,让全班同学连老师司扥克斯都吓一 跳:牛顿的风筝怎么飞那么高又那么快?事后司扥克斯老师对牛顿的母亲说,无论如何要让这个孩子去念大学。哈拿微微一笑:她早就准备好这孩子的大学学费了。

一六六一年六月牛顿进剑桥大学。当时剑桥大学 的纨姱学生流行喝酒、打牌,称这是「单纯的娱乐」。牛顿是个穷学生,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的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意中使他接近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成为牛顿后来的名言:「我看的比别人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一所大学的优秀,决定于三个条件:一、老师的素质 二、图书馆与仪器设备,三、学校的建筑物与校园的气质。其中尤以第一项最为重要。许多人进了大学,不曾漫步在大学的回廊,不曾倘佯在大学的草地上呼吸学术的自由,真是浪费大学的资源。

好学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不但不浪费任何资源,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牛顿的读书法

亨利.摩尔是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老师。摩尔是数学家,也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说:「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使人认识他,寻求他,感谢他。若有人轻看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没有的才算神迹,那是自大。」摩尔认为把数学放在教育中的目的在于:「教育是一种道德与思考的培育,数学课程的设立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他们 的思考更精密。长期受数学教育,对学生是一种有压力的操练,为的是要激发一个人有刻苦的心志。有刻苦的心志才能使人长期持守道德的准则,而道德的准则来自上帝。因此数学与信仰是相辅相成的。」

摩尔教授以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的不同。他发现牛顿每学期开学以前, 先利用假期,将要上课的所有课本都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

牛顿自己也写道:「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老师。」 这种读书法会令一般老师备受压力,摩尔却找牛顿来,给他更深的书,像开普勒 的「光学」,桑德森的「逻辑学」,并把自己拥有的一千八百本藏书 ,成为「随时向牛顿开放的图书馆」 摩尔也长期支付牛顿的生活费。

除了读书方法与人不同之外,牛顿因为家里贫穷,仔细记录他的支出,他认为「用钱谨慎将是基督生活的基本学习」。牛顿经常在日记中或课本空页写下自己的祷告, 有些记载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他写道:「企图光以迫切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 我想牛顿大概不会做那种「祷告后,考试都考到我昨夜刚读到的。」之类的见证,因为这样,上帝对平时用功的学生就太不公平了。踏实的信仰绝非寻找成功的快捷方式。 金钱的享受对一个穷学生是一种莫大的吸引,牛顿写下:「主啊,赦免我,因为我的心想以赚钱为乐,多于渴想你的同在。-----但是在主曰擘饼(圣 餐)聚会里,我的心又重新与你联合。」牛顿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经常在校外分发圣经给穷 人,向他们传福音,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苹果与花园

一六六四年,牛顿开始利用课余进行自巳的研 究。他首先以三菱镜研究光的结构,发现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一六六五年至一六六七年,英国发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学宣布停课,政府并且下令所有 人不准离家远行,以免传播或感染黑死病。当全国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下,风声鹤唳之际,牛顿事后写道:这两年多没课可上、没地方可去,是他「人生思想迈向颠峰的时刻」。在这时他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里创立了一门很重要的数学--------微积分。

事后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他能够有这么伟大的发现,牛顿答道:「我始终把思考的主题像一幅画般摆在面前,再一点一线的去勾勒,直到整幅画慢慢的凸显出来。这需要长期的安静与不断的默想。」

牛顿对科学的思索与他的祷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 他想到信仰。在一六六六年他开始思索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转,并且计算运转时的电力与离心力的关系,一 六六九年他在笔记上写下他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Law of Gravity)。你知道吗?宇宙里如果没有这一条不变的定律,所有的物体, 小至一粒沙,大至一个星球,都将乱飞乱撞,成为混沌(chaos)。

牛顿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答道:「牛顿经常在花园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来了,对我说他看到一位苹果掉到地上,想到了万有引力。」这粒苹果后来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标志,其实更重要的是,牛顿有独自来到花园祷告与默想的习惯。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一九六八年在他所著的(牛顿传)中写下:「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啊 ,原理!

当时许多科学家、教授都看不懂牛顿的杰出发现,甚至讥讽为:「又是一群解释天体论的陈腔滥调。」幸好这时有贝若(Isaac Barrow)的支持。 贝若是当时欧洲的光学泰斗,剑桥大学首屈一的数学与天文教授,是少数能仔细验证牛顿数学与物理观念的人,也是一位基督徒。他找牛顿来,对这个最优秀的学生,私下给与最严格的要求。贝若要求牛顿:「回到

物理学上最基本的假设,精密地验证每个假设,一次、一次又一次,几乎无止境地反复验证, 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以免浪费在无用的芝麻小事 上。」然后贝若申请退休,让才二十七岁的牛顿接续他的职位,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

剑桥的教职并不是牛顿的桃花源。当时贝若的职位有多少人在背后垂涎,牛顿一接任,立刻尝到号称学术自由、独立的大学里面,众多的派系纷争、人事倾轧;喜欢安静思考、不爱交际的牛顿,也被排挤成为权力圈外的边缘人。

牛顿的老友魏克金斯写下:「牛顿看起来更孤独、沉默,三十岁不到,头发已经半白。」

牛顿立志不涉入这些纠纷,他定睛永恒,不管人家怎么论断、怎么中伤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学的研究,与对基督的信仰上,而不陷入被中伤后的自怜中。牛顿写下:「我的心经常是认真与安静,不陷入忧郁。」 慢慢的,他将更深的思索与实验结果写成旷出名 作《原理》(Principle)一书。这本书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复提到他的「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

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的旨意,没有最后的判决,属于必朽坏的受造之物。

书中不断提到「掌管」(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他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做为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他能力的法则。爱因为坦说:「宇宙里最奥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这个宇宙。」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写着:

如同生来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神的形像没有人看到、听到、接触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我们只能在他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权,我们都在他的掌管下。而假神没有掌管的权柄,没有永远的看顾,没有创世的起初,不过是虚无、有限,与大自然一样。-------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他是主(Lord)。我们是他的仆人,不过是有限与不完全。

死荫的幽谷

一六七二年牛顿加入英国皇家科学协会------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协会。〈原理〉的出版,对全欧洲的科学界是一大震憾,引来称赞也招来攻击。虽然如此,牛顿仍在皇家科学会里提出「星球运转椭圆轨道的原理」(1676~1677年),与「万有引力的数学证 明」(1680~1684年)。 牛顿的学生艾斯顿后来写道:「牛顿讲话慎重、缓慢。他尽量避免意气之争,不见利忘义,不奉承人,宁愿默默忍受侮辱,也不愿披挂着一身的装甲去与人争战。牛顿说。「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巳的脾气,脾气将控制你。」引导牛顿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气。」

牛顿并非是科学研究上的常胜军。他从一六六九年至一六九一年长期研究实验化学,也没有获得什么发现,不过因此结识了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的博伊尔,两人通信长达十六年。

年长敬虔的博伊尔,不仅帮助牛顿研究工作,而且在牛顿遭受猛烈抨击的时候,他的榜样更坚固了牛顿的信仰。

牛顿身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白自己 的信仰,又有个不擅与人交际、喜爱独自安静工作的个性,现实的社会对像他这种善良、单纯的人,有时是非常残酷的。

当时宗教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科学,却有三流的神学;科学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分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三流;有人看他孝顺母亲又终身未婚,就中伤他心理不健全,现今还有人说牛顿有恋母情结;有人看他对学 生好,就说他有同性恋。这种种无情的攻击搞得牛顿几乎发疯。 一六九二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力抨击牛顿,谑称他是「伦敦先知」, 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 非科学的发现,------他必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写到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入科学范畴。」

拜特一开炮,许多人就群起围攻牛顿。平常没有想到防备的牛顿几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学的刑场上,接受无情的攻击。一六九三年九月三十日牛顿写下:「我陷在极端的难过中。过去十二个月,我无心进食也无法安稳地入睡,我心动摇,无法思想。」

无情攻击持续下去,一六九四年有人黑函中伤牛顿与女人搞性关系;一六九五年牛顿几乎精神失常,各地都传闻牛顿死了。牛顿百口莫辩,更退出人群;他写道:「史宾赛着的《希伯来律法》一书成为我困难中的安慰」

在英国国王出面,任命他为「英国皇家协会会长」后,这些攻击就突然消失了。

牛顿在以后数十年,根据过去两年半受中伤的经验,坚持给科学界建立「诚实的体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范。

成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是博伊尔在死前(1691年)给牛顿及以后所有科学家最好的劝导,博伊尔写道:「我老了,这该是我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写下来的时候了。这些知识,有的是经过多年的实验;有的是与别人仔细讨论而得。我认为是确实的,就尽力写下来;有些是困难不易明白的,我尽可能写清楚,好让后来的人能够仔细判断。我把每个研究细节一一写下,透过真实无伪的记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下去。

但是,尽管我尽了所有的努力,我仍无法窥得知识的全貌。现今,我把一生的成果放在你们的手中,愿你们像鉴赏家鉴定艺术品一般。在那一刻,是我呈现对人类与化学深爱的献礼。」

不让别人的错误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苦难并没有离开牛顿。当时间的脚步进入十七世纪末,忽然有些基督徒自称是上帝派来的先知,到处呼喊「世界末日就要来了」。

这波「世界末日说」传自法国,Cevennes。野火般的烧遍英国各大城。许多人起来附和,声称看到异象:有一艘满载鲜血的船在英国大街上飞过;有人说看到许多人浴血倒卧沙滩边,说这是上帝要来审判的先兆。 短时间内成千上万的贩夫走卒跟随末世先知,连皇家科学院的一些优秀科学家也趋之若鹜,因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也可能因着对宗教的无知,而陷入异端的泥沼。

牛顿本人是基督徒,他长期的研究圣经但以理书与启示录,相信圣经里提到的这个世界有结束的一 天,那是基督耶稣要来审判的时候,但是没有人知道那是哪一天,而且面对末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感恩, 多于恐惧,坦然多于逃避。因此他不赞同这些到处宣传末世的先知。他认为敬虔的信仰是在热忱中带着节制而非放纵,真正的被圣灵充满,是由上帝的灵主动,而不是出于自称先知者近乎催眠与暗示的教导。

牛顿对这批先知的反对,立刻引来许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评与责骂。

这种误解实在伤透牛顿的心。 牛顿的一生中有一段漫长的信仰动摇期(1698~1707年)就是在这个时候。

对基督徒而言,来自其它基督徒无情的咒诅,比被一般人伤害更难受。伤害容易使人走向极端,后来 许多人要证明牛顿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是引自牛顿这段时期的言行。不过信仰的成长,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常经忧患。

一七○七年英国国王下令,这批所谓的先知,已经利用宗教得到太多不法利益,便把他们送入伦敦监 狱。世界的末日尚未来到,他们的末日倒先来到。自 此,末世之风才逐渐平息。

捡贝壳的男孩

时间往往是最佳的疗伤剂。牛顿从苦境中转回, 他的信仰又逐渐坚固,并且能区分信仰的真实与偏激,能够分别顺服在圣经真理前与在人话语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数学与光学。他在再版的《原理》上写着:「让人知道我是带着对神的信仰来完成 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这本书最大的喜悦。」

牛顿晚年名满欧洲,贡献普获肯定。他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小孩玩耍。有一天他对他的小侄儿讲:「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死于1727年3月20日,晚年写下:

「不管任何环境下,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与最大诫命------爱人如己。」

光的波粒二重性

可是光其实是甚么?光其实是一种能量,物理学家马克斯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曾预言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的存在,

果然后来有人发现光即是电磁波,是电波与磁波的混合体.所以光拥

有一切波的特征:

那么光是靠什么传播的呢?我们知道任何波都需要媒介传播,例如

水波要靠水的传播,声波要靠空气的传播,光呢?科学家一直认为宇

宙中存在着一种叫以太(ether)的物质,光就是靠它来传播,可是科学

家一直找不到以太存在的证据,而事实上,答案是光可以在真空中传

播,不需任何媒介(虽然那不是事实之全部,但当中涉及之多次元理

论并不在此课中).

可是有时光某些行为并不可以用波来解释,爱恩斯坦发现光也拥有

粒子的特性(光电效应替爱恩斯坦取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可以透过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解释为何光拥有粒子的特性.我们设好

以下的仪器,先放已带正电荷之棒入electroscope中,开着紫外线灯,

会看见棒被排斥,那是因为锌板也带了正电荷.为什么?

因为光子撞坎了锌板上的电子令它带正带荷(这种'撞击'波就做不

到).

所以我们说光有波的特性,也有粒的特性.我不是说光是一粒粒子!!!!光只是有粒子的特性!请紧记!!!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6551/872783023110.html

更多阅读

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犹太复国运动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897年由西奥多.赫茨尔发起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尤其对中东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个运动,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犹太民族及其历史,而且对全面深入了解并把握阿以矛盾和中

以色列复国 以色列复国是哪一年

以色列复国  无花果树的预表  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三十二节:『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

声明:《以色列复国 犹太人 以色列复国》为网友帅叔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