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读后感:探春之恨(作者:dinowang,来自夜看红楼)。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这句话是秦可卿托梦与凤姐所说的,令人观之无不叹息、悲哀,多少泪洒向此十四字!贾府中众多男人们,没有一个看出他们的家族正在末世,而可卿却深知“树倒猢狲散”的道理;没有一个能够有理家的真本领,而凤姐却是“裙钗一二可齐家”。知道了这一层,便可以看出雪芹为什么单单让可卿对凤姐说出这番惊心动魄的话来。
“三春”或有诸多含义,但现在我想要说说的便只是:贾家三春――迎春、探春、惜春。意谓迎探惜都离开贾府后,其他的各位小姐姑娘也都要散尽了,只有各自寻求各自新的归宿了。为什么“三春”如此重要呢?端的不在迎春、惜春,而在于探春。幸好雪芹留下了第八十回,让我们知道了懦迎春是怎样被赦老爷抵进“狼窝”,怎样被其夫君“优待”的!也幸好还有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使我们晓得了惜春终于矢志入佛门,而在街头缁衣乞食。她们都薄命极了!然而相对于前面的“幸好”,对于探春的结局,雪芹不但没有使后稿幸存下来,也实在在前八十回中暗示的不多,真是憾恨交加!但至少我们还是知道她远嫁番外,与骨肉家园永远分离了,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薄命,诚然关系到宁荣这样百年望族的存亡,绝非耸人听闻。
以绣春囊事件为导火索,王夫人来了一次罕有的抄检大观园。难道仅仅一个绣春囊就足以使王夫人下此决定吗?原来是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在献殷勤,言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的模样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云云。这可碰到王夫人的心坎上,如何容得下这等狐媚子来蛊惑宝玉,必得清查一番。那王善保家的倒也遂了意,乘机可除掉那些平日不敬她的丫头们,出出心中的恶气。只因这一事件,致使宝玉的晴雯、四儿,迎春的司棋,惜春的入画,通通被逐。奇怪的事,探春的丫头如何个个清白?
凤姐等人离了潇湘馆,到得探春院内。探春却不像别的姊妹都已安寝,而是早得到消息,开门秉烛而待。我们想想此刻连荣府大媳妇李纨也都吃了药睡着,对“抄家”不闻不问,便可知探春的可贵了。大家早起都在议论甄家被抄,除了贾母有些不自在,其余的个个以为与己无涉,不必担忧,仍旧高乐去了。只有探春说出了发自肺腑的话:“可知这样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抄检大观园,探春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奴才面前保持主子的尊严,却立马想到家族之生死。我说探春的志向是远大的,她和湘云一样“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从不自怨自哀,她痛的是男人们的不争气,恨的是婆子们的搬弄是非。说到底,就是一种家族之恨!
为了使大观园物尽其用,探春曾兴利除宿弊。却偏偏有人说这种芥豆般的措施挽救不了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族。他们却不知:探春并非真正的管家之人,没有实在的权利;而且她还是庶出的姑娘家,偏有些不知好歹的混账女人拿着庶出做文章!且看王善保家的就如此认为:“况且又是庶出,她敢怎样?”探春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其尚无实现大抱负的条件。的确,探春的小利在荣府的挥霍前微不足道。如果荣府上下都有探春的一丝想法,这样的家族又将何去何从呢?当看到自己的兴利被无情利用,她的恨向谁诉说呢?
于是,探春只好期望不要自杀自灭起来。然而,偏又自杀自灭起来,她说:“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能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她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这是忿极之言。探春未必就比众人歹毒些,她与她的下人是互相信任的,连凤姐都赞待书“有其主必有其仆”。有哪个丫头听到像探春这样为她们辩护而不心存感激的?实在强于迎春无助之下、惜春无情之下的丫鬟。
这又自然牵涉到探春的等级观念。有人说,从其对待生母的态度就可知道她的等级观念之深了。探春是赵氏所生,不错。但探春在赵氏的眼中不过是个工具罢了,有她,不过是为了“拉扯拉扯他们”,她竟“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试问:一个从未得到过母爱的人,又怎么去真心对待自己的母亲啊!别说当时,就是在现在。这种具有高尚的“宽恕之心”的人也不会太多吧?
探春秉公办事,从来不怕得罪人。得罪赵姨娘不要紧,她竟连王夫人也敢得罪呢!探春可没有凤姐那么“乖”,她在凤姐面前无不嘲讽地说:“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置我去自领。”她不会由于重重顾虑而掩盖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就是公然表示对王夫人的不满!难道还有第二人敢如此吗?于是,“拣高枝儿飞”之说便不攻自破了。她为什么要笼络王夫人?她终归是要嫁出去的,不再是贾家的人,她如果真得这么做,有什么必要呢?她常常悔恨道:“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不满于贾府中的男子,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却“生于末世运偏消”,此又一恨!
探春落在王善保家的脸上的那一巴掌,惊醒了多少人。是那么得痛快,却又是那么的沉重!对于接踵而至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探春心中无限的怨气总算在此爆发了一次,然而却没有再次诉恨的机会了。“清明涕送江边望”,探春最终远嫁而去,心中的恨留在故地,永远不得了断。如果把迎春惜春的恨不妨看作个人身世的恨,那么探春之恨便是英雄之恨!
可卿身在宁府,凤姐又有酷弊,这还犹可。探春终于远去,诸芳“各自须寻各自门”便成了唯一的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