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d Hagemann在上海工作的6年里,拍摄了700多张中国人以千奇百怪的睡姿随时随地睡觉的照片。虽然身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国人却随遇而安,这种的状态让Bernd着迷。
德国人Bernd第一次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看到不需要床垫和枕头也能以奇怪的睡姿睡着的中国人时,觉得惊讶而新奇。他离不开床垫和枕头,也从未在德国看到这样的情景。
2002年,Bernd被公司派到北京工作。第二年,他来到上海。走在这座“繁荣、昌盛、文明”的城市,他在各个角落——货车底下、路边石头、工地砖头、跷跷板、报刊亭、公园长椅、外滩陆家嘴的石栏、肉铺的猪肉边、菜市场的南瓜上——都能看到打盹儿乃至打鼾的中国人。
Bernd用相机拍下了这些在吵杂公众场所里仍能以各式各样的姿态安稳睡着的中国人。他甚至有点儿敬佩这些中国老百姓们,“这些沉着、灵活、适应能力强的人,却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使命。”
在德国,Bernd接受的是典型的西方主流教育。他在大学学习经济专业,同时兼职了4年的体育新闻编辑。他对中国的看法,和其他人一样,“沉睡的巨人”,“新超级大国的诞生”,“巨龙的觉醒”,诸如此类带点潜在寓意的词汇。
在上海生活的6年里,Bernd才发现自己被那些刻板印象唬住了。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看起来“相当平和”。它不仅有你争我抢快速前进的建设者们,还有随时随地掸下灰就能睡的疲惫的人。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Bernd惊叹。
2008年,Bernd被公司调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离开了中国。他把在上海拍摄的700多张“睡照”建了一个网站,网站名叫“睡觉的中国人”。
他把这些照片里睡觉的人分成3类:“硬睡族”,“软睡族”,“群睡族”。
“硬睡族”适应力最强,在看似艰难的环境下都能睡着。比如,在超市的购物车上、在带椅把的长椅上、在跷跷板的弧形顶部……
“软睡族”对睡觉的环境稍微讲究些。比如在载满货物的货车上、在两袋包裹上、在货车底下搭个吊床……
“群睡族”的照片最意味深长。几个人睡觉时的睡姿无形互相呼应,他们彼此互不打扰,却“志同道合”。比如在公园长椅上对坐着睡、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在猪肉摊上睡一列……
尽管这个网站已不再更新,但其8年里积累的300多万浏览量仍在上升,甚至在你打开网站的同一时间,全世界还有好几人也在打量着这些安静的中国人。
▲网站左下角标明当前访问人数和总访问人数
编辑/钱杨 编译/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