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北京不多见的时令点心----糕干 *****
老北京在农历二月初一要吃一种大米做的白色糕点,这就是“糕干”。
二月初一正确的节日名称是“中和节”,所谓“中”是指不偏不斜正好当中,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时叫“中”;若情感发泄出来但没有偏颇就叫做“和”。人的道德修养若能达到“中和”也就进入了一种高级的“和谐”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也就达到世界太平相安无事了。
老北京每到农历二月初,胡同陆续响起了小贩挎篮子卖糕干的吆喝声:“太阳糕哎,鸡儿糕!”,这里叫卖刚刚过去,那边又高喊:“太阳糕哎,鸡儿糕!”,声音彼此起伏连绵不断。“太阳糕”是什么?又为什么叫做“鸡儿糕”?
原来,民间传说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旧时以“糕干”五枚一层,上面盖印红色公鸡朝太阳鸣叫的图案以供奉太阳。可是为什么糕干上要有公鸡图案?我想很有可能是因为远古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神鸟或者是公鸡每天准时晨曦报晓太阳初升的缘故。因此无论糕干的外形或圆或方怎样变化可是公鸡的图案不能变,所以民间又把“糕干”称为“太阳糕”俗称“鸡儿糕”。
老百姓二月初一吃“糕干”不外乎是为了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吉利平安。“糕干”又称“茯苓糕干”,以精白米磨面为主要原料加以绵白糖以及中药茯苓,加工工艺细腻考究成品洁白无暇,口感松软适口吃后易于消化,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是老北京春季的时令糕点。
目前正值农历二月初,正是吃“糕干”的恰当时候,可是现在北京“糕干”已多年不见,很多年轻人不知何为“糕干”,更没有领略过“糕干”的美味也不知道“糕干”和当地民俗与节气的必然联系。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杜”姓兄弟二人北迁定居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杨村争讨生活,杨村当时是“地扼转漕之要”,此地漕运繁忙,往去返来的船只客商多是江浙与湖广几省南方客人,杜家兄弟为了迎合南方客人喜食大米的口味,灵机一动把大米浸泡碾成干粉合以白糖蒸成糕点沿街叫卖,把此物定名为“糕干”。果然,众多南方船夫和客商买来吃后觉得软甜顺口,于是争相购买。渐渐杜家“糕干”便在此地有了很大名气生意越做越大,自此世代传承专门制卖这道特殊的点心----“糕干”!
杜家“糕干”鼎盛时期也正值清朝盛世之年。杜家在杨村开设多家铺面名声不胫而走,不久杨村糕干惊动了皇宫大内,便把杨村“糕干”作为上品入选皇宫,康熙皇帝品尝“糕干”后果然不错,龙颜大悦,亲口嘉渝“杨村糕干”为皇宫贡品,并特供南方优质稻米作为原料。后来乾隆皇帝也极为喜爱杨村的糕干,为杨村的“糕干”御笔亲题《女孺恩物》四个大字,从此“糕干”便在杨村一带兴盛起来,不但杜家经营,别家也开始学做“糕干”,使得“糕干”成为了杨村地区的独特产品,多年一直延续下来,直到现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欧洲许多发达国家不了解神秘的远东中国,在巴拿马举办的国际赛会上当中国产品出现立刻引起轰动,中国许多参赛展品获得奖项,其中就有杨村的“糕干”获得了铜制奖章,使得“糕干”又成为著名品牌打入了国际市场。
其实,“糕干”的制作非常简单,先将稻米用水洗浸泡,捞出篦干水分磨成细面,再将磨好的米粉用铜丝细罗筛出粗渣,按比例加入白糖拌匀,待糖面融为一体,放在笼屉内铺平整好压实,划出整齐的方块即为糕干生坯,再将生坯入笼屉上锅大火蒸半小时,待香味飘出糕干即成。
“糕干”吃在嘴里,干,香,绵,甜,一股浓郁的稻米香气。可就是这样一种朴实的点心,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却见不到了?
我怀念味美的“糕干”,我怀念白色的“糕干”上那只昂首鸣叫的红色公鸡,我还怀念胡同里卖“糕干”小贩悠长的吆喝:“太阳糕哎,鸡儿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