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为不规则骨,每块椎骨均有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呈短圆柱状,表面密质较薄,内部充满松质。上、下面粗糙,借椎间盘与相邻椎骨相连结,它是脊柱承重的主体,因此,从颈椎到腰椎,椎体的横断面积逐渐增大。
椎弓是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所有椎孔相互连通形成椎管,其内容纳脊髓。椎弓与椎体相连接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其上方有较浅切迹称椎上切迹,其下方有较深切迹称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后部宽厚呈板状称椎弓板,从椎弓板上发出7个突起,即棘突1个,正中向后突起;横突1对,向两侧突起;上关节突1对,从椎弓根和椎弓板结合处向上突起;下关节突1对,从椎弓根和椎弓板结合处向下突起。棘突和横突是肌和韧带的附着点,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
胸椎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椎体相对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椎孔相对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有一孔称横突孔,其中上6位颈椎的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棘突末端分叉(1、7颈椎除外);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基本呈水平位。成年人第3~7颈椎椎体上面两侧多有向上的突起称椎体钩,它常与上位颈椎相应处形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它的增生可导致颈椎病。
第一颈椎:又称寰椎(atlas),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其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齿突凹。后弓较长,其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侧块上面各有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颅骨枕髁形成寰枕关节。
第2颈椎:又称枢椎(axis),在椎体上方伸出一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为寰椎的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体融合。
第7颈椎:又称隆椎(vertebra prominens),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稍低头时,在颈后正中线上很容易看到和摸到,常作为记数椎骨序数的标志。棘突下方凹陷处为中医所称“大椎穴”。
胸椎(thoracic vertebrac)椎体横断面呈心形,12个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椎孔相对较小,呈圆形;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胸椎两侧与肋骨相连接,故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均有小的关节面,分别称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
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体粗大,横断面呈肾形;椎弓发达,椎孔较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基本呈矢状位;棘突宽大呈板状,几乎水平后伸,末端圆钝,且棘突间隙较宽,临床上利用此间隙进行腰椎穿刺术。
骶骨(sacrum),成人骶骨呈倒三角形,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侧部、骶骨尖、盆面和背侧面。
骶骨底位于上方,即第一骶椎体的上面,其前缘突出称骶骨岬,女性骶骨岬是产科测量骨盆入口大小的重要标志。侧部的外侧有耳状面,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对应,形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有骶粗隆。盆面凹向前下,有4对骶前孔。背侧面凸向后上,中线处有棘突融合而成的纵形骶正中嵴,其两侧有4对骶后孔,与骶前孔相通,其下方有形状不整齐的骶管裂孔,向上通骶管,此孔两侧有明显的突起称骶角,临床上以骶角为标志进行骶管麻醉。骶骨尖向下与尾骨相连。骶骨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长而窄;女性短而宽,它是为了适应女性分娩的需要。人体直立时骶骨向前倾斜约45度。
尾骨(coccyx)由3~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一般30~40岁才融合成。尾骨形体较小,上与骶骨尖相连接,下端游离称尾骨尖。
躯干骨的连结—系统解剖
(1)椎体间的连结:椎体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结。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稍偏后,是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纤维环环绕在髓核周围,由数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质坚韧,其前部较宽,后部较窄,牢固连结相邻椎体,并保护和限制髓核向外膨出。因此,整个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除对椎体起连结作用外,还可缓冲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并保证脊柱能向各个方向运动。脊柱向前弯时,椎间盘前部受压变薄,后部因弹性而增厚;脊柱伸直时复原。整个脊柱有23个椎间盘,其厚薄不一,腰部最厚,颈部次之,中胸部最薄,故脊柱腰部活动度最大,损伤最多。当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称椎间盘突出症。
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是紧密附着于所有椎体及椎间盘前面的扁带状、坚固的纤维束,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的作用。
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为附着于所有椎体及椎间盘后面的纵长韧带,并形成椎管的前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结:主要是韧带和关节。
黄韧带(ligamenta flava)为连结相邻椎弓板间的短韧带,与椎弓板一起共同构成椎管后壁。它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坚韧有弹性,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棘间韧带(interspinal ligaments)为连结相邻棘突间的短韧带,前接黄韧带,后接棘上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棘上韧带(supraspinal ligament)为附着于各棘突末端的纵长韧带,也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 joints)是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的联合关节,属于微动关节。
(3)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寰枕关节由寰椎侧块上的上关节凹与枕髁构成,属于联合关节,可使头前俯、后仰和侧屈。寰枢关节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三个关节联合运动可使头左右旋转。
3.脊柱的整体观 脊柱(vertebral column)因年龄、性别和发育不同而有差异。成年男性脊柱长约70cm,女性约为60 cm,椎间盘总厚度占脊柱总长度的1/4。
(1)脊柱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到骶骨上端最宽,并可见前纵韧带纵贯脊柱全长。
(2)脊柱后面观:可见棘上韧带纵贯脊柱全长;棘突纵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形态各异。颈椎棘突短,末端分叉,但隆椎棘突长而突出;胸椎棘突长,斜向后下方,并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伸,棘突间隙较宽。
(3)脊柱侧面观:可见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即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是生后发育过程中,随着抬头和坐立而形成;胸曲和骶曲凸向后,在胚胎时期业已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及缓冲重力和反弹力。
4.脊柱的功能 脊柱具有支持体重、传递重力和缓冲震动的作用;具有保护脊髓和内脏器官的作用;并具有多种运动功能。
(二)胸廓
1.肋(ribs) 由肋骨和肋软骨两部分组成,共12对。
(1)肋骨(costal bone):呈细长弓状,属扁骨。肋骨后端稍膨大称肋头,与相应胸椎椎体的上、下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的部分称肋颈,再转向前方为肋体,颈、体交界处的后外侧有一粗糙突起称肋结节,其上有关节面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肋间血管、神经行于其中,体后份的急转角称肋角。
(2)肋软骨(costal cartilage):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2.胸骨(sternum) 长而扁,位于胸前壁正中皮下,全部可从体表摸到。前面微凸,后面微凹,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胸骨柄上部宽厚,下部窄薄,上缘有3个凹陷,中间的称颈静脉切迹,外侧的称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柄的两侧有1对肋切迹,与第一肋相连接。柄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胸骨角,是确定第2肋的重要标志。胸骨体是长方形的扁骨板,外侧缘有6对肋切迹,分别与第2~7肋软骨相关节。剑突薄而窄,形状变化较大,上连胸骨体,下端游离。25岁前,胸骨三部分呈分离状态,由软骨相连接,40岁左右,胸骨三部分完全融合为一体。
3.肋骨的连结
(1)肋椎连结:肋后端与胸椎之间形成两个关节,一是肋头与相邻椎体上、下肋凹构成的肋头关节,二是肋结节与横突肋凹构成的肋横突关节,二者合称肋椎关节
(2)肋前端的连结:第1~7肋,其前端直接与胸骨侧缘相连称真肋,其中第1肋与胸骨柄相连,第2~7肋与体相连;第8~10肋,其前端不与胸骨直接相连,而是借肋软骨与上位的肋软骨依次相连形成肋弓称假肋;第11~12肋,其前端游离于腹壁肌中称浮肋。
4.胸廓(thoracic cagc)的整体观 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胸廓上口较小,向前下倾斜,由第1胸椎体、第1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是颈部与胸腔之间的通道。胸廓下口较大,由第12胸椎体、第12肋和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共11对。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胸廓的形状和大小与年龄、性别、体形、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新生儿的胸廓呈桶状;老年人的胸廓则扁长;成年女性的胸廓短而园。佝偻病患儿的胸廓前后径大,胸骨向前突出,形成所谓“鸡胸”。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各个径线都增大,形成“桶状胸”。
5.胸廓的功能 胸廓参与胸壁的构成,对胸腔内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胸廓参与呼吸运动,在运动中,肋是运动的杠杆,肋椎关节是运动的枢纽。吸气时,在肌的作用下,肋前端上提,胸骨抬高并前移,肋体向外扩展,胸廓前后径和横径都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肺被动扩张,气体吸入;呼气时则相反。
(三)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1.胸骨角 在胸骨柄下方可摸到的横行隆起。其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2.颈静脉切迹 是胸骨柄上方的凹窝,其两侧为锁骨的胸骨端。
3.肋弓 由第8~10肋软骨形成,分为左、右肋弓,居皮下,剑突两侧。是临床上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4.第7颈椎棘突 低头时在颈根皮下可摸到,是确定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
5.骶角 在骶骨背面下端的两侧,可摸到一对小突起即骶角,两骶角间为骶管裂孔,临床上可由此进行骶管神经阻滞麻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