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庄全称为五气混元庄,亦称五气归元庄,是智能动功的第三步功。练五
脏脏真之气的开合、混化使之归于混元,进而使神气交融。五元庄把古法中的开
关、点窍、开窍、音符密部的理论与运用作了通俗的讲解并付诸实践,熔以意引
气、以形引气、音声引气于一炉,所以较已普及的得气快、气感强的捧气贯顶法、
形神庄功法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五元庄属智能气功的中级功法,练过智能动功的
第一、二步功者习练此功,可使身心健康水平向高层次过渡。
Ⅰ、五元庄简介
一、功法简介
五元庄共十三式,分作三段。前面四式为一段,旨在开窍聚气,使人体和大
自然的混元气混融。练这一段功主要是练外混元与形神混元,是练五脏真元的准
备阶段。第二段即练五脏的五节功,这一段是五元庄的正功,每一脏一节功。通
过动作、意念与发音来强化五脏脏真之气的开合聚散,强化五脏的形、气、神的
功能,强化五脏与混元气的整体联系……使人体的身心素质发生质变。第三段是后四节功,主要是通过形神混元的锻炼,强化躯体混元气为脏真混元气的联系与
转化,使混元气内归于中、颐养形神。
五元庄的功法安排与练法,很象阴阳(开合)、五行(五脏)、八卦(八式)
的综合,然而它却不是从阴阳、五行、八卦立论,而是处处以混元气立论的。这
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否。因为混元气是包涵了阴阳、五行、八卦的。《云笈七签·元
气论》中说:"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即是
此意。
Ⅱ、五元庄基础知识简介
一、五元庄中的五脏及与之有关的内容
五元庄中的五脏指心肝脾肺肾而言,与古典气功理论、现代医学中的五脏不
尽相同。这里仅简述其与练五元庄有关之内容。
(一)心:位于胸中两肺中间,下面是膈膜,上限近于膻中穴,下限近于鸠
尾穴(剑突部),其气上至玉堂,下至巨阙。其标位——即气之集聚处,在膻中
穴与中庭穴之间(第四肋间相对于胸骨处)。
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情绪为喜,声音为笑声,气化为长(成长之意),开
窍于舌。
(二)肝:肝在腹腔中,上临膈膜。位在两侧胁肋内(在现代医学中左肋内
是脾脏,有贮藏血液与生淋巴球及噬菌体之功能。与中医理论"肝藏血"、"肝
者将军之官,使之以候外"之功能相符合,故我们把它视为肝。中医理论也有"肝
体在右其用在左"、"肝主两胁"的说法)。标位在期门、日月穴。
肝主筋,主魂灵,肝之情绪为怒,声音为呼声,气化为生(生发之意),开
窍于目。
(三)脾:脾在上腹,胃的后面(即古说的"掩乎太仓"),相当现代医学
中的胰、大小网膜以及肠系膜的有关部分,古所谓"脾主中州"。其标位在建里
穴与下脘之间。
脾主肌肉,主意念,与胃合作完成消化之功,主运化精微与水分。脾之情绪
为思(思虑),声音为歌声,气化主于化(变化之意)。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四)肺:在胸中两侧,上至肺尖缺盆中,下至膈膜,随呼吸而张缩,肺底
可随膈肌运动而降升。其标位在云门、中府。
肺主一身之气,主皮毛,主呼吸与人体生命的基本生命活动(即魄 )。肺之
情绪为悲,声音为哭声。在气化为收(收敛之意),开窍于鼻。
(五)肾:肾在上腹腔两侧,上限接肝(左侧是现代医学的脾),下限平脐,
其精可下降于会阴(男性的睾丸、前列腺,女性的子宫、卵巢均属肾),其气聚
集之标位,前在脐,后在命门。
肾主精主髓主骨,决定着"志"向高低大小与顽强的程度,肾之情绪为恐,
开窍于耳与二阴,气化为藏(蛰藏之意)
五脏位置示意图。(图4-1)
二、与五元庄相关的混元气理论
于五元庄已经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更深层次,因此讲述的混元气理论的
深度也就必然相应地深化。混元气理论是智能气功的整体性理论,在人体中它是
人的精(形)、气、神混化而成的统一体,这一混元气对外界环境来说,又是由
各个局部共同混化的结果。具体来说,它是由精(形)、气、神三部分形成的,
由于精气神三者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与之相
关的混元气也就有了差别。表现在集中的部位、质地、功用……不同,我们可以
把它看成是人体混元气的子系统,下面对此做一简单介绍:
(一)躯体混元气。集中在丹田(脐与气海部位),散布在全身各组织,供
躯体各组织(包括内脏的形)的组成与分解以及各种形式(主要是宏观)的运动
之用,它是人体混元气最基本的内容。
(二)脏真混元气。人体各组织的生成变化,不是各自独立地进行的,它是 受人体的气化规律——生、长、化、收、藏来制约的。而这些规律正是由五脏分
别所主,它不仅与每一脏的体性相关,而且和五脏有关的情绪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之显现了五脏在人体混元气中的重要性。然而五脏又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一
个有机整体。因之五脏又形成了人体混元气中的子系统——脏真混元气。集中表
现在五脏活动之中心——上腹正中——我们称之为混元位。
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的区别在于,虽然也有形体的生成变化——这一点
是和躯体其它组织相同的,但它更重要的是有特殊的功能,而维系这些功能的混
元气与维系躯体运动之混元气不是等同的,如常人的意识活动不能主动地支配
它,却受人的情绪的影响……这就是五元庄功法重在音声引气,重以情绪调节的
理论依据。
(三)神意混元气。这关系到意元体理论,这里不赘述。
当然上述这三种混元气都是人体混元气的子系统,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
条件下互相转化,从而维系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
三、混元位介绍
混元位不是智能气功的混元气理论创造的,在古典气功理论里,也多有论述。
古人认为天地是一个互相连系着的整体,而天为阳、地为阴,连系着天地这一部
位,换言之,即天地交合,混而为一的部位,则称混元。古人认为天地之间相距
8.4万里,天之气占上面的3.6万里,地之气占底下的3.6万里,中间的1.2万里,
则是天地交合处,称此为混元。古人认为人身乃一小天地,把心比为天、为阳,
把肾比为地、为阴,心肾之间相距8.4寸,心是占上面的3.6寸,肾占下面的3.6
寸,中间的1.2寸则为人体之混元。至于混元的位置各家主张与天地(心肾)之
定位有关,主要说法有四种:一种是地(肾)在脐下3.3寸,心在心口(即巨阙
下与上脘之间)部位,混元位在脐上0.3寸至1.5寸之间,相当道家丹道派所说的
脐上有个"黄金鼎"的位置,也就是所谓脐下为炉,脐上为鼎之意。第二种是脐
下1.3寸为地(肾),心下鸠尾为天,混元位在下脘穴上至建里穴上的1.2寸之部
位,此即古法之"雷法玄关"所在。也有以脐为混元位者,此则指人形而言,脐
以上至头为天,脐以下至足为地,以脐之四周为混元位,故脐两侧有穴称"天枢"
——天地相交处。智能气功所讲的混元位,以脐为地(肾),以中庭穴上之心原位为天,以中脘上下之1.2寸处为混元位。需知混元位是体腔内的一定的体积而
非腹皮上的面,它位在人体体腔之中位(而稍靠后),前对中脘后对脊中,此即
《易》之所谓"黄中通理"也。
上述的前两种混元位,是从该门派练功需要出发的。智能气功的混元位则是
从人体生命活动的现实立论的,试分析之:
混元气理论认为,在每一具体物质(包括人)中,混元气凝聚于形内——是
该物混元气的密集存在形式;在该物质周围,有稀疏的混元气存在,而且密度随
距离外延而减弱。正是混元气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的躯体混元气集中在脐与脐
下的气海,而五脏的混元气集中在中脘深处的混元位进行混化。在这部位,上面
是心,下面是肾(男人的前列腺、睾丸,女人的子宫、卵巢都属肾所主,腹部左
右两肾互相维系,其集中表现在前面的脐与后面的命门,故称混元下面是肾),
两侧是肝和肺,而中央是脾,所以混元位是五脏之气的集聚之处。或问曰:肺在
膈上,离此较远如何与之混化、集中?需知此混元位不是五脏形体的集聚处而是
五脏之气的集聚处。按经络理论肺之经络的起始点在中焦(即混元部位),此其
一。另一方面,当肺吸气时,膈肌降,肺之气不仅可降入混元,而且可降入肾之命门。这是因为膈肌是一圆形肌肉,其正点在中心腱,其起点沿体腔四周,前面
起于剑突,两侧起于肋弓,后面连于腰大肌与第二、三腰椎。当膈肌收缩时,则
下降而呈现吸气,舒张时则提起上升而呈现呼气,这也是人体的天之气(胸中之
气)和地之气(腹中之气)混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五脏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
互相转化、混化的动力。
Ⅲ、五元庄功法特点简介
由于五脏深藏于内,且常人的意识活动难以支配其运动,所以欲主动、自觉
地强化其功能,五元庄一方面利用了与之相关的经络效应——动作的安排,另一
方面利用了人的整体特性中与五脏相关的部位,手上的五脏分布——手印法和与
五脏相关的发音和意识的想象。这与密宗的身密、口密、意密相仿佛。下面分述
之:
一、手印法
手印法是佛门的称谓,道家称之为掐诀。我们为了方便仍借用其称谓。过去
的和尚道士把掐诀加以神化,说成是驱鬼役神的手段,多密而不宣。其实是借助
手上一定部位来激发强化人体内在气机和外界的联系。因为人的手上有着各种整
体规律的分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规律。试以右手掌为例说明之:(图4-2)
(一)五脏六腑规律:大指指腹,根节属胃,上节属脾;二指指腹,根节属
胆,上节属肝;中指指腹,根节属小肠,上节属心;四指指腹,根节属大肠,上
节属肺;小指指腹,根节属膀胱,上节属肾;中指中节为心包,四指中节为三焦。
(二)十二地支规律:从第四指根纹开始为子纹,中指根纹为丑纹,二指根
纹为寅纹,二指中纹为卯纹,二指上纹为辰纹,二指顶端为巳纹,中指顶端为午纹,四指指端为未纹,小指指端为申纹,小指上纹为酉纹,小指中纹为戌纹,小
指根纹为亥纹。这也是十二经脉之流注规律。
(三)十天干规律:甲与子同纹,乙与丑同纹,丙与寅同纹,丁与卯同纹,
戊与辰同纹,己与巳同纹,庚与午同纹,辛与未同纹,壬纹在第四指上纹,癸在
四指中纹。
(四)八卦规律:乾与子同纹,坎与丑同纹,艮与寅同纹,震与卯同纹,巽
与辰同纹,离为中指上纹,坤为四指上纹,兑为四指中纹。
(五)五行规律:木与震同纹,火与离同纹,金与兑同纹,水与坎同纹,土
为中指中纹。
(六)天地人规律:天与火同纹,人与土同纹,地与水同纹。三清(玉清、
上清、太清)纹与此同。
五元庄所用手诀,运用五脏六腑规律,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哪一脏时即用指
掐在该脏所属部位,若用脾脏即以中指掐之。二是用哪一脏(多与腑合用)即闭
其余之指,空留所用之指。五元庄(除心脏外)采用后一用法,详见各节功手诀
式。
二、发音法
是指念一定的字、句而言,又称念口诀或念真言。练功之发音属古典气功念
咒(佛家称陀罗尼)范畴,古之念咒亦视为神秘,把念咒之作用归于神佛,其实
念咒之作用在于功夫,有用咒之文义以澄心集神(自己的精神)者,有用其音以
激发气机者,五元庄的发音是依据后者。古典气功依此练功最典型的是"太上玉
轴六字真言",即呵、嘶、呼、嘘、嘻、吹。此法道家的吐纳导引门中最多用之。
也有用五音:角、征、宫、商、羽者,道家的小炼形则是从此化裁而出。以上两
法均以五脏为对象。佛门则有唵、吗、呢、叭、咪、吽以及唵、吗、吽之字诀,
则属三丹田共振。至于武术气功与硬气功的升气、降气、发气叫力以及开合,各
门派用法均有师承,可谓各有千秋。
(一)念诀有三种形式
1、出声念:念字出声,可激动躯体混元气,可借声波振动以影响有关形体。
武功之暴发力,其气刚,发声多厉而猛,短促有力。气功养生则发声柔而长、低 而和。
2、默念:念字不出声,只是自己可以听到,但需保持正确的发音口形。古
亦称"金刚诵"或"炁诵",此种念法不易作用到形。
3、心念:亦称"神诵",即心存意诵。口无念字的动作,也无发音的口形,
只是在意识里想。此念法必须是在默念有成效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起效果。
需知三种念法不同,所激发调动的形气神的层次也不同,不同的音符也可对
形气神的不同层次发生不同的作用。五元庄每一脏都安排了三个音符,每个音符
针对形气神的不同层次,可以都是声念或默念,也可配合不同念法对形气神不同
层次进行选择。
(二)五元庄的五脏音符
形 气 神
肝: tü 拘 灵
心: 心 香 惺
脾: 刚 夫 中
肺: 桑 嘶 松
肾: ei 吁 ying(英)
五元庄每一脏的音符,前面两个音符主要是针对形、气,第一音符(字)是
形中带气,第二音符(字)是气中带形。第一字以声振形而开,但非全开,开而
连于中;第二字是振于气而收,收于混元位。两音一开一收、一形一气,以强化
五脏与混元之统一整体联系。第三字不仅连及五脏之气,而且连及五脏之神,每
一音符都结合每一脏神之功用,因此在发音时还应主动作想象。古之所谓"心存
目观"即指此而言。下分述之:
1、肝的ling音:发此音最好是一声转二声(灵),因为肝藏魂,魂属阳,
魂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必须要灵。当发ling转灵时,心下混元位上会产生一种
振动,此处正是混元灵窍所在,相当于旧说之绛宫所在位,是古典功法中炼气化
神之所在,明了此部位后,即可以集神于混元部位而聚气于此, 此窍是五元庄之
关键所在。
2、心的"惺"音:惺当明了讲。心藏神,神之功能必须明觉,古德谓"主 人翁惺惺否?"就是说,自己的本性是否灵明。发惺(xing)音时,山根、印堂
内有动触感,有的人尚可出亮感,这是性光呈现的征象,发此音时要作想象印堂
内部空明。尤其以中峰指揉转发音,作用尤其明显。当头脑昏乱时,主动念惺并
想象空明,往往是即刻神清心宁。
3、脾的"中"音:脾主中宫,在神为主意念。练气功要求意识领域里空无
所有。此状态古气功中称之为中。古有"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之说,中是不
偏于任何一方,只要着于一点就不是中,有人说中就是空,这实际是误解。空与
有是对立的,着于空则成着一边了,何况宇宙里没有真正的所谓空。若头脑里执
着一空则成了顽空。如何体会中呢?当慢慢发中字音时,尤其是默念时,体会中
宫混元部位那种感觉,细心体会,就是中态一种感受,以后不发音也体会那种感
受,就可很快进入中的境界。
4、肺的"松"(song)音:肺主魄,魄是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当于现代
医学讲的生命反射之类的神经活动。气功认为魄属阴,与有形之体紧密结合。练
气功形体必须放松,气才能容易通达,因此发肺魄之音时,念松字音,意思有形
之体皮肉筋脉骨内脏等都要放松,然而背部第三胸椎下的身柱穴是关键,身柱穴
是肺之连系处,又是一身之支柱(因其与肺、魄相关),所以在念"松"字音时,
要注意身柱穴放松,该处一松,全身自然随之放松。
5、肾的"英"音:肾主志,即志向、意志。练功与做事业都必须"一其志",
所谓"用志不分"。"一"的字音可以作用到肾,但其音太刚,难以和脏真混元
相合,故而把一字音,改念成英的音,i 音要重。
关于练功发音还有几点要说明的是,一要发音准确。二要发音和柔,吸气时
要用鼻自然吸气,口齿微闭,舌尖抵上下门齿缝。三要循序渐进:可先练形之音,
次练气之音,再练神之音,三者皆纯熟可三音齐练,即一口气呼三个音,每练一
个音往往需半月至一月之久,至三音纯熟后,方可默念或神诵。
三、意想
是指意中想象。在上述发音的五种音,已经包含着有意想作用,这里所讲的
指意想不同情绪而言。当练五脏功与发音时,要意想并表现出与之相关的情绪来,
所谓假戏真做,即肝怒、心喜、脾思、肺悲、肾恐。为什么要在练功时发动情绪呢?一是为了锻炼情绪的可控制性,从而增加意识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情
绪来加强五脏的"生长化收藏"的气化作用。
肝之怒有助于气的生发。人激怒则立目瞪眼,气上冲,俗称生气。实际上是
生发的气多了,而常人怒而多郁,故生发之气不能正常运化开而呈现壅结之病态,
练功时意想作怒,此怒而不郁,故可助气之生发,强化练功效果。
心之喜有助于气的成长繁盛。人喜则眉开眼笑,一方面神情得到开放、通达,
从而增强了气的活力;另一方面,喜可使血脉通利,气机通畅无阻,从而长养人
体各部组织与机能。练功时展眉则喜于心中,松吻则笑于面上。
脾之思有助于气之化。意识的思念可以影响气的流行,《黄帝内经·素问》
中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流而不行,故气结矣。"故当深思时,
就可改变气之生、长、流通、运动之性,从而使之发生变化。人体中的很多变化,
都与意识中的思念有密切关系。练脾功深思或沉思,则可加强脾之化变功能。练
功时怎样沉思呢?只要用意念来思念鼻端(为脾所主)就行了。
肺之悲可助气之收。肺主一身之气的敷布与调节,而悲叹之情有助于气之收
敛,常人在哭时,多有咽噎现象,是因悲哭而使心神受伤,故有"悲则气消"之
说,实际练功时作想悲情是悲悯而非悲哀,因而心神无损,只可助气之内收,并
增强肺之肃降之功。练功如何使之悲?念"桑"音时,意想易生悲天悯人的景况
即可。
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蛰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的心情,古人谓"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指此心理状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防止气
外散,加强气的收藏,气收藏到一定程度即可化为有形之物。常人日常之恐多伴
有惊,惊则神无所倚,故过于惊恐,则肾的"收"之功能失控,不仅气不能收,
而所主的前后二阴也不能正常收摄,出现二便失禁现象。练肾功作想之恐,恐而
不惧、不惊,只能使气深藏于内,以强化肾之蛰藏之功能。
五元庄功法
练功开始时先按智能气功体态要求调整身形:两脚并拢,百会(头顶)上提,
周身中正,目平视前方,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图4-3)
Ⅰ、顶天立地 合化混元(第一式)
一、动作姿势
(一)两手以虎口带动(若捧气状)体前上升,升至与小腹平,两手与小臂
向内合拢。(图4-4)
(二)两掌交叉至对侧,左臂在上,右臂在下,继续上升至脐上近中脘部位,
(图4-5)两手掐成混元指环诀:二指弯曲,指甲根部抵到拇指关节背横纹(最长的一纹)头,指尖近拇指根部。(图4-6)
(三)尔后变顶天立地掌:左手直立胸前,掌心向右,指环正对膻中穴(第
四肋骨连胸骨之正中点);右手掌心向下,指环正对中脘穴(脐与胸骨下端——
左右肋弓连接处——连线的中点)——此处的深部为混元部位。左手掌根下对右
手指根(图4-7)。
(四)叩齿:先叩门齿九次,叩左臼齿九次,叩右臼齿九次,再叩门齿九次。
然后"赤龙搅海":舌尖从上门齿中央绕向左上臼齿,左下臼齿,回到下门齿,
再到右下臼齿,右上臼齿,回到上门齿为一周,共绕三周。再反方向绕三周。然
后舌尖抵点下腭三次,抵点上腭三次,抵点上下门齿交缝处三次(旧称此为"开
三皇锁")。如果唾液增多则吞咽入腹。
(五)松开两手的指环,两掌转成掌心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似接触而未接触,两掌向两侧拉开,两手中指尖按在对侧的第四指根部,两手的手指重
叠,而后弯曲互相握住,拇指按在小指与食指之互握部,此手势为混元掌(旧称
混元合印手)。(图4-8)
(六)发音:发eueng(哦翁音)与清字(qing)音。每发一次音自然(鼻)
吸气一次,共发三次。
(七)两掌松开,转掌心相对,指尖向前,置于混元处。两掌距离与两乳头
等宽,大臂贴于两肋。(图4-9)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一)两手捧起时意念要从地底下捧起一个混元气球来,升至小腹向内合拢
时,把气球送入脐内。两手掐"混元环"时,食指要用力圆撑,尤其要指尖用力
抵拇指近根处,此处旧称手部之"天门",通头部之天门穴。两指环分别对膻中、
中脘,要用意念送至体内中心点处。
(二)顶天立地掌,左手指天要与头部天门穴以意相连,合二为一上至天穹。
右手按地要用意念按于地之极深处。两掌微微相接,使气在体内混而为一。
(三)发音时要用一声(阴平)。发第一字音时,e、u、eng三个音素要平
均对待,只是eng音素发音延长时间而已,切不可有强弱分别。发第二字音qing
时,前两音素合为一个复合音,而后续以eng音素。
三、作用
此式作用在于连通天地之气。此天地之气有四层含义:
(一)指天地大自然中的混元气:天之气即虚空之混元气,地之气实际也是
虚空之混元气,因为立地之意念是下面无限深处,而不是具体的实物——地球,
因而连接的也是自然中的混元气。
(二)指胸腹之气:横膈膜以上是心脏、肺脏所居之处,主要接受无形的天
空之气,腹腔内有消化、排泄器官,主要是接受食物与水等有形之物……此属地
之气。
(三)指头顶与会阴而言:头顶是神聚合之所,会阴是精聚集之处。
(四)指心肾之气:心之气位于胸中,上界限在中庭穴与膻中穴之间;肾之
气位于腰腹,下界限在脐。从心至肾古典气功认为共8.4寸,心气占3.6寸,肾气占3.6寸,中间1.2寸为混元位。此式之顶天立地掌式与通过意念作用,可使上述
之天地之气,会合到混元之处,混化为脏真混元之气。而混元合印手与发音,可
以强化混元位中之气的开合聚散作用。
Ⅱ、畅通毛窍 开启三关(第二式)
第一式是通过姿势(包括手诀法)和意念把天地之气聚合到混元部位。本式
则是在此基础上,把人体和大自然之气的通道"阀门"打开。这些通道包括穴位、
毛窍与三关。其中三关是指天关——头顶、地关——足心、人关——手心,尤其
重要。
一、动作姿势
(一)开人关:1、接第一式,两手内合至原距离的二分之一 时,即行外开,至原
位置,往复三次。2、转掌心向上,大臂不动,小臂上抬回收,掌心保持水平状,
至小臂收至胸前,两掌在乳上方,指尖向前。(图4-10)3、指掌向前伸出,与
肩平、等宽,指尖指向地,掌心向前,成丁字掌,外撑三次。(图4-11)4、转
掌指:保持掌心向外,转指尖向外、向上、向内,外撑三次;(图4-12、4-13)
连续转指尖向上、向外、向下,外撑三次;再转指尖向外、向上、向内,外撑一
次。5、保持外撑姿势两臂外展,至体侧呈一字肩,两掌心向外,指尖向前,呈
丁字掌,外撑三次。(图4-14)6、转掌指:保持丁字掌姿势,转指尖向上、向
后、向下,外撑三次;(图4-15)转指尖向后、向上、向前,外撑。(图4-16)
7、保持外撑姿势两臂向前合拢至肩等宽。(图4-17)松腕,转指尖向前,掌心
相对,做开合三次,(图4-18)合时两掌距离不小于肩宽的二分之一,开时还原。
(二)开天关:1、转掌心向上,小臂回收至胸前呈丁字掌,指尖向前,两
掌小指侧并合,(图4-19)上托至眼前,两掌分开转至耳旁,指尖转向后,(图
4-20)边上升边转向后、向内,两臂直伸,掌心向上,两中指相接,上撑三次。
(图4-21)2、转掌心向下,中指相接下落至头顶,两中指点住天门穴(百会至
囟会均属天门范围),手背上拱,两手指背并拢,两手指根相合,沿左、前、右、
后方向转三圈,再沿左、后、右、前方向转三圈,中指下按。(图4-22)3、两
手放平,中指相接,手背向上,上提,两臂伸直,下落至头顶,重复动作2。4、
两手十指交叉,翻转掌心向上,上举,两臂伸直。揉腕:肩臂放松,交叉之双手
如向上托物,作轻轻揉动,两腕交互划由前→上→后→下的立圈,肩、臂、肘配合作相应揉动三次。(图4-23、4-24)上撑。
(三)开地关:1、交叉的双手经体前直臂下落至小腹前,掌心向下,下按。
(图4-25)两手分开,中指相接,掌心向下与臂呈丁字掌,下按,同时两脚的趾
尖上翘,反复三次。(图4-26)2、两掌微向外拉,两中指分开,分别与两膝划
圆,沿前、外、后、内方向划三圈,再反方向转三圈。转圈划圆时两脚尖保持趾
尖上翘姿势。
四)开窍穴:1、两中指相接,转掌心向内,两掌上提,同时两脚趾尖放
平,中指点肚脐。(图4-27)2、两手中指沿腰平转向后至命门点按,转掌心向
后,右手指掌背侧中心点(中指根部)搭于命门,左手搭右手上略呈交叉状。(图
4-28)两手水平向后推,命门部同时外凸,手回收至命门,腰部亦自动复原,反
复三次。3、转掌心向背,中指点按命门,两手分开,水平向前,至体侧章门、
京门穴时,转指尖向下,掌心向内。两掌带动两肘外开,离体约10厘米,回收按
章门、京门,反复三次。4、两手中指沿腰平脐向前,同时转指尖向内,两中指
至脐相接,两掌横于腹。(图4-29)5、两中指前伸,带动手指相合,合至指根,
在两掌尚未合时即行指掌回收至中指点于肚脐。反复三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一)开人关的诸动作,目的是要把掌心的劳宫穴打开,在掌心向前、向两
侧外转的转掌过程中,要注意掌心外突,指尖往回收,这也是做好丁字掌的要领。
外撑时,撑出去不回收,再撑时,只用意与气外撑。在转掌指时要和缓均匀,意
念放至虚空中。
(二)开天关的中指在天门按、提、转动,把意念进入脑内1.5寸深处。当
两手中指背相合按于天门转动时,要用肘催腕、腕催指根,则气感倍增。
(三)开地关诸动作中,把人体重心放在脚心与脚掌,趾尖上翘时,足跟似
乎也在上翘而不能吃力,这样才便于把脚心部位的涌泉打开。同时以脚心部位用
力下踩。在掌、膝划圆时,脚腕要放松,随膝转动,但要注意两脚掌不可离地,
使膝转之力达于脚掌。
(四)开窍穴诸动作是开前后与两侧的诸穴窍。当从命门后推时,意念身后
诸穴、毛窍、腠理皆开,回收时窍穴皆合;两侧开时,意念体侧窍穴、腠理皆开,
内合时,窍穴皆合;手在前面脐部前伸时,体前窍穴、腠理皆开,回收时,窍穴、
腠理皆合。
三、作用
这节功通过姿势与意念的导引,开通关窍、腠理,使体内外混元气融通。可
使练功者进入"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感受。
Ⅲ、鹤企四顾 神守中寰(第三式)
一、动作姿势
(一)接上式,两掌相合上提至混元位,两掌拉开与两乳等宽,内合(约二分
之一的距离),外开回原位。(图4-30)转掌心为上下相对,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
手在下掌心向上,如抱球状。(图4-31)
(二)右阳掌顺右、后、左、前方向磨转,左阴掌沿前、右、后、左方向磨
转,同时使两掌上下距离一缩一舒,共转三圈,伴合两掌距离三次缩舒。
(三)抱球的两手呈撕拉状上下分开,左手贴躯体下落至体侧,呈掌心向下
的丁字掌,右手掌心向内由体前上升(腕与虎口呈向上捧状),高过头顶转掌心
斜向前上方,大臂向前并斜向上约15°,小臂向上微斜向后,腕掌放松。与两手
撕开之同时,左膝上提,至大腿呈水平状,小腿自然下垂,脚腕放松,脚尖朝下。
(图4-32)
(四)两侧肩、肘、腕放松,以肩带动两臂自然推揉三次。
(五)左足跟抵右膝内侧稍上,(近血海穴处)右腿直立。 身体向左转体
90°,(图4-33)转回原位,继续向右转体90°,左足从右膝上方落至右足外侧,
左足与右足呈90°(图4-34)。重心移到左足,提右足与左足并拢。
(六)右手转掌心向内,微照头顶贯气,(图4-35)肘沿体前下落至体侧,
掌落至胸前,掌心由向内转向下,落至心口位置,呈横掌与小臂平。与右臂下落
之同时,左手转掌心向内,提至腹前,转掌心向上,横掌于脐上,与右手相对呈
抱球状。
(七)在下之左阳掌沿左、后、右、前方向磨转,在上之右阴掌沿前、左、
后、右方向磨转,同时使两掌之上下距离一缩一舒,共磨转三圈,伴合两掌距离
三次缩舒。
(八)抱球之双手呈撕拉状上下分开,右手贴躯体下落至体侧,呈掌心向下
之丁字掌,左手掌心向内由体前上升(腕与虎口呈向上捧状),高过头顶转掌心
斜向前上方,大臂向前并斜向上约15°,小臂向上微斜向后,腕掌放松。与两手
撕开之同时,右膝上提,至大腿呈水平状,小腿自然下垂,脚腕放松,脚尖向下。
(九)两侧肩、肘、腕放松,以肩带动两臂自然推揉三次。
(十)右足跟抵左膝内侧稍上 (近血海穴处 ), 左腿直立,身体向右转
90°,转回原位,继续向左转体90°,右足从左膝上方落至左足外侧,右足与左
足呈90°。重心移至右足,提左足与右足并拢。
(十一)左手转掌心向内,微照头顶贯气,肘沿体前下落至体侧,掌落至胸
前,掌心由向内转向下,落至心口位置,呈横掌与小臂平。与左掌下落之同时,
右手转掌心向内,提至腹前,转掌心向上,横掌于脐上,与左手呈抱球状。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此式取意于仙鹤独立,旧称立鹤或宿鹤。练此式要全身放松,百会上提,尾
闾下垂,收缩会阴与小腹。在单腿独立时,意念要注意两足之涌泉(即脚心部位)。
当转体时,要有神游四方环转之意,但神意不可专注在外,而是神定于中,
使外在之虚空连于内。推揉时,要全身放松注意在回收时把外在之气内收于混元为我
所用。此式练熟之后,可加形神庄之鹤首动作。若能闭目独立后,则可加练足跟
提起,若再加以鹤首,则可为练轻功奠定基础。
三、作用
本式是凝神炼精的绝妙庄法,也是广收外界混元气之手段。此式与第一式之
立意虽都主合,但第一式重在聚合于混元之中,此式则中连于外,引外入内。
Ⅳ、展翅翱翔 揉抻弹颤(第四式)
本节取义于仙鹤从静止到飞翔,故分展翅与飞翔两式。
一、动作姿势
(一)展翅:
1、接前式,转掌心相对,两手与两乳等宽,于混元处合开三次,合时两掌
距离是原距之二分之一,开时复原。(见图4-36)
2、转掌心向上,小臂上举,大臂贴肋,掌上托状升至肩前呈丁字掌。(图
4-37)大臂不动,小臂外转,转指尖向两侧。(图4-38)
3、以指尖带动两臂向两侧平伸成一字。(图4-39)小臂回收,两掌如托物,
落肘,大臂贴肋,掌心向上呈丁字掌。(图4-40)
4、转小臂手掌指尖向前。(图4-41)大臂不动,小臂下落,与大臂成90°,
掌心向上,掌与小臂成一直线。(图4-42)
5、小臂外展至体侧。(图4-43)大臂不动,小臂从两侧上举回收至肩旁,
掌心向上,掌臂呈丁字掌。(图4-44)
6、以指尖带动两臂向两侧平伸成一字。(图4-45)小臂回收,两掌如托物,
落肘,大臂贴肋,掌心向上,指尖向两侧呈丁字掌。(图4-46)
7、转小臂,掌指向前。(图4-47)大臂不动,小臂下落与大臂成90°,手
腕伸直。(图4-48)
(二)飞翔:
1、转掌心相对。(图4-49)两臂开合外展,经四次开合两臂外展成一字,
开时两臂斜向外开,合时幅度要小。开合动作以肘带动肩与腕做蛇形运动,开时
肘沿下、外而开,合时沿上、内而合。至两臂成一字时,掌心向前。(图4-50)
2、转掌心向下。两臂向前合拢,四次合开至与肩平高宽。合开动作以肘带
动肩与腕做蛇形运动,合时肘沿下、外方向而合,开时动作幅度要小,肘沿上、
外方向而开。合开动作时保持掌心向下,至两臂到正前方。(图4-51)然后两臂 做开合动作外展,四次开合外展成一字。开合时仍以肘带肩与腕做蛇形运动,开
时肘沿下、外方向而开,合时动作幅度要小,肘沿上、内方向而合,至两臂成一
字,掌心一直保持向下。(图4-51)
3、转掌心向前。(图4-52)两臂掌向混元处合拢,四次开合动作后两掌落
到混元处之前方(即飞翔动作1 的起始姿势)。合时向前下以肘带动肩、腕做蛇
形运动,肘沿外、下方向而合,开时动作幅度要小,肘顺内、上方向而开。四次
开合动作大臂落于体侧,两手指尖向前,于混元处两掌相合。(图4-53、4-54)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一)展翅:此式中有几次直臂掌与丁字掌的变化,关键是保持掌心向上的
水平状,腕部放松,随小臂的曲和伸自然变化,切勿执着。当小臂与大臂保持90
度外展时,注意大臂贴肋,两小臂尽量展成一字,必须张胸、扩胸,两肩胛骨内
合。尔后的小臂上举、收丁字掌至肩旁时,两肩胛骨必须继续用力向中间挤,两
臂外伸时,两肩胛骨拉开,做展翅注意上肢的外抻。
(二)飞翔:做此动作时肩、肘、腕必须放松,动作要自然。尤其要注意两
肩胛要随臂转动,表现在肩关节的部位似乎在划正反立圈的运动。每一次开合实
际上肘部相当划了一个圆圈,半圆为开,半圆为合。做飞翔时注意整个上肢(不
仅在手)在做揉和弹的动作,一般外开为弹,内收为揉。开合时要配合胸部的吞
吐(开吐、合吞),同时配合两下肢一松一紧的自然变化。
练本节时,意念除注意动作外,展翅时注意两掌心,飞翔时注意膻中与背部
两肩胛间。当丁字掌置于肩前与臂旁时,意念中要把掌与肩连为一体,以促进头
部之"灵光"与肩部之"灵光"合一,从而加强飞翔时人在气中之感觉。
三、作用
此式不仅可增强体内混元气的开合聚散,而且可使人体与外界混元气融为一
体,从而增强内脏与外界的联系。当内气强化到一定程度,运臂时则自然出现振
颤,切勿强求。
前面四节功,第一节主要是意气内合,第二节则属气机外开,第三节意、气
外合于内,第四节意、气内开于外。通过四节功的开合运转,不仅促成意、气混
融,而且内外合一得到强化,在此基础上,修炼五脏真气,使之归于混元,则可 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Ⅴ、喜笑助心神 中峰立山根(第五式)
一、动作姿势
(一)转指尖向上成合十手。(图4-55)中指相连,掌根分开,其余八指向
内交叉入掌中,称作中峰指。(图4-56、4-57)转指尖向前。
(二)掌臂向前,伸直与肩平。(见图4-58)中峰指带动小臂向上划弧回收,
头微后仰,中峰指尖点在山根(平两眼内眦),中峰指呈水平状。(图4-59)
(三)掌根顺左、上、右、下方向划圆一周,同时发"惺"(xing)字音,
吸气用鼻自然吸气,每转一圈发一次音,共转三圈,然后反转三圈。
(四)中峰指尖向内沿体中线下降至膻中并点住,中峰指呈水平状。(图4-60) 掌根沿左、上、右、下方向划圆,每转一圈发"心"(xin)字音一次,转三圈,
再反转三圈。
(五)转中峰指尖向前,掌根正对心口。(图4-61)中峰指尖沿左、上、右、
下方向划圆,每转一圈发"香"(xiang)字音一次,转三圈后,再反转三圈。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掐中峰指之诀式时,两中指尽量并合,其余八指向掌内交叉,指尖尽量向对
侧的掌心集中。两掌根尽量靠拢。中峰指点在山根与膻中时,要保持水平状,要
领是两肩胛前扣、含胸、抬肘。转掌根划圆时用肘推动腕、掌转动可增强气感。
在心口转指尖划圆幅度尽量大,但掌根要固定。练这一节功的动作与发音时,要
保持喜悦心情,发音时要认真体会所点穴位内部的气机变化。
三、作用
此节功补益心脏的形、气、神志的功能,强化心脏脏真的开合以及与脏真混
元的整体联系。山根属心,内连于脑,点之发"惺"音可增强心之明觉。
Ⅵ、凸腰强肾志 命门连耳门(第六式)
一、动作姿势
(一)松开中峰指变肾水诀:大指压在二、三、四指的指甲上,小指直伸。
(图4-62)两小指相接,掌心向内,下降至脐,小指点按。(图4-63)两小指沿
腰带向后,至命门点按,翻转掌心向外,小指点于命门。(图4-64)
(二)直腰前弯,头与胯平,塌腰、抬头,下颏回收,泛臀、翘尾闾。(图 4-65)拱腰,命门部上凸,尾闾前扣,头、胸保持原姿势不变。(图4-66)再塌
腰、泛臀、翘尾闾。(同图4-65)如此反复共五次。
(三)拱腰使躯体慢慢直立,小指沿腰带向前至腹转小指尖向内到脐,两小
指相接点按。(同图4-63)
(四)掌心向内,相连之小指沿任脉(腹中线)上升,至胸转掌心向上,到
璇玑穴时,转小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并拢。(图4-67)相合之两肾水诀上升至
山根,两掌根分开,转掌心向内,小指微点山根。(图4-68)
(五)两小指沿眼上眉下向两侧分开至耳尖,两小指沿耳轮脚进入耳道中,
转掌心向前。(图4-69)
(六)头微后仰,翘尾闾,自然吸气。(图4-70)头与尾闾复原时发ei、yu、
ying音,共反复五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掐肾水诀时,拇指压二、三、四指,应尽量将指甲掩住,小指伸直紧靠第四 指。弯腰时要直身前折胯部,小腹回收,头要上抬但下颏必须回收。两腿要绷直,
重心在足根。拱腰凸命门,配合腹式呼吸之吸气,同时收缩会阴以配合扣尾闾。
呼气时塌腰放松会阴,置于腰部的两手要体会腰随呼吸之起伏。两肾水诀沿任脉
上升时,意念要从背部命门沿脊柱上升至百会,随小指入耳而降入耳中。发音时
意念注意命门。前后阴与会阴同时微微收缩上提。
三、作用
此节功培益肾脏之形、气、志之功能,强化肾脏脏真之气的上升以及与混元
之整体联系。耳与二阴为肾窍,练之使肾之蛰藏功用得以加强。练本节功应呈现
恐惧情绪以助肾之蛰藏。
Ⅶ、缠绵中宫意 混元四脏真(第七式)
一、动作姿势
(一)小指从耳内拔出,松开肾水诀,指尖向上,掌心向内置于耳侧,上举
成双峰掌,两臂伸直,转掌心向前。(图4-71)两手臂从体前下落,随即俯身拱
腰,头与胯平,两臂下垂。(图4-72)
(二)转掌心相对,两手有如从地下拔出一气球上提至混元处,两足趾尖上
翘(直至本节动作全部完了再放下),人体重心放在脚掌后半部,两手掌心向上
做相互缠绕动作,方向沿下、内、上、外转圈,两掌上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指
尖与对侧掌根相齐。(图4-73)共缠绕五圈。
(三)两手拉开,中指相接对肚脐部位,拇指相接对上腹部。(图4-74)此
图系拱腰之展示图,勿看成直立。两手沿中线上升至天突穴(胸骨柄上方的凹陷
处),拇指沿锁骨向两侧分开,中指跟随拇指路线外开至肩前。(图4-75)两掌
指向胸部绕乳转圈,沿外、下、内、上方向转三圈,而后再反转三圈。两掌呈横
掌内合,中指尖在天突穴处相接,下行至心口,两手向外分开,从腋下大包穴处
向两侧伸出,掌心向上,两臂伸直前合。(图4-76)至肩左右臂成一字,转掌心
向下,继续前合,从头前下降。(图4-77)
(四)转掌心相对,从下向上捧气至混元处,两手掌心向上做相互缠绕动作,
方向沿下、内、上、外转圈,两掌上下距离不超过10厘米,指尖与对侧掌根对齐,
(图4-78)共绕五圈。
(五)两手拉开,中指、拇指相接,上至心口部位,两手沿肋弓外开,至两
肋部轻轻振颤。(图4-79)两手向后转到腰部,中指点按命门,两掌横敷于腰部揉按,并注意呼吸时腰内的变化。(图4-80)两掌心贴躯干原路退回,经两肋时
微微振颤,(图4-81)回至心口,两手拇指、中指相接,下落到脐部。(图4-82)
(六)两手分开,拇指沿腰带向两侧外分,至肋下章门穴(第十一肋骨端)
点住,脚趾落平还原。掐脾诀:大指外腆直伸,其余四指握紧。(图4-83)吸气
至腰部,呼气发音,发gang、fu、zhong音,(图4-84)共五次。身体慢慢直立,
身体左右微转三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此式之弯腰是拱腰,即腰部上突。注意收小腹,缩会阴,腰部放松,脚趾尖
一直上翘。两手缠绕时,要意想两手似有微丝相连而缠绵不断。在缠手时要把两
手手中的气往混元深处贯送。本式两手在躯干的运行路线是旨在联络心、肺、肝、
肾,所以到手之处,意念要深入于内,不可仅在皮肤上运行。
初练此节功时,应直立发音,即掐脾土诀点章门穴后即慢慢直立身体,至体
中正后即可吸气发音,待发音熟练,于发音时中宫脾部有了明显的音符振动感后,
再行按拱腰体式发音。否则开始即拱腰发音,中宫的音符振动感不易产生。
三、作用
脾在生理上主消化与水谷精气之运化,有敷布四肢清阳之功能。由于脾主意
念,故于传统功法中,无论是在"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之过程,还是"情
性相合"、"肝肺相亲"之过程,都需要借助脾之意念。智能气功认为脾之位是
混元位的一部分,因此心、肺、肝、肾四脏之真气与混元真气混化,与脾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功的动作主要是往返于四脏,因而不仅强化了脾脏之形、气、神意之功能,而且强化了四脏与混元窍的联系,是五脏脏真之气混化为一整体的
关键的一步。
Ⅷ、展臂护日月 转目炼肝魂(第八式)
一、动作姿势
(一)松开脾诀,两掌向内,两臂前伸并向内拢气,小臂向体对侧回收到体
前。右臂在上,掌置左乳部位,左臂在下。(图4-85)右掌从左乳房部位斜行下
落至右肋部之期门穴与日月穴处,掌心敷于肋部。与此同时,左手变阳掌带动小
臂从右肘下向正前方掤出,与肩等高,目视食指端,体随臂运行,以臂带动向左
转身,至90°掐肝诀:大指压三、四、五指甲,二指直伸。(图4-86、4-87)继
续转身,左臂直指后方,变阴掌。(图4-88)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
八次。 以臂带动身体回转,至体左侧90°变阳掌,转回正前方,再转向右侧至
90°变阴掌,继续转身同时屈小臂,掌臂直向正后方。(图4-89)掌指向后方点
出,一点一缩,共点八次。左小臂外展伸直,回转至90°变阳掌,掌臂带动身体
回转至正前方。
(二)左手回收到右胸前近乳部,右手沿腹横向左肋部,转成阳掌,置于左
肘下方。左手松开肝诀,斜向左侧肋部的期门穴与日月穴,掌心敷于肋部。与此
同时右掌从左肘下向前掤出至正前方,与肩等高,目视食指端直至臂回收,以臂
带动向右侧转身,至90°掐肝诀,继续转身至身后,变阴掌,掌指向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八次,以臂带身回转至右侧90°变阳掌,转回正前方,再向左转
至90°变阴掌,继续转身屈小臂,掌指向正后方点出,一点一缩,共点八次。小
臂回转外展,伸直至90°变阳掌,回转至正前方。落肘收回按于右侧期门、日月
穴处,左手变成肝诀,按于左侧期门、日月穴处,指尖向下直伸,指根对乳头。
(图4-90)
(三)发音:自然吸气,呼气发音,发tü、ju、ling音,共五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此式多系直臂运转,注意肩、肘、腕的放松,不可僵硬用力。掌指向后点缩
时,要配合两肩部的伸缩。掌指回缩时,肩往回收,对侧肩微前扣,带动臂掌按
肋,意念送入深处,使外气入内以养肝。外点时按肋之掌微松,肩关节微后收,
好象往对侧肩部传动,外点臂的肩、掌指都外抻,似乎把肝之气通于外。此式要
求目不转睛地看着食指端,注意力从肋部的日月穴上合于头部的上星穴(鼻中线
直入发际一寸),然后两目集中看食指端,天目穴(以两眼内眦为底边所形成的
等边三角形的顶角处)就会自然而然地起变化。当左右换式,右手从右肋部推向
左肋部时,意念把肝之气推到中宫混元位地带。这是融肝气于混元位,促进混元
位之生发功能的关键一举,切勿等闲视之。若连续做左手亦然。练此式时应呈现
怒的情绪。
三、作用
此式主要是培益肝脏之形、气、神,尤其发ling(灵)音时,心下(旧说之绛宫部)会微微振动,此系借肝之气打开中宫混元窍的诀窍,晓此位置,才能自
觉地把五脏脏真聚于该处进行混化。
Ⅸ、伸缩开肺气 悲心益魄身(第九式)
一、动作姿势
(一)松肝诀转掌心向上呈横掌。随即变肺诀:第四指直伸,大指压在二、
三、五指的指甲上,尽量多地掩住指甲。(图4-91)两手四指于胃部相接掌心向
上,(图4-92)沿任脉上升,至心口转掌心向内,上升至喉部,大臂呈水平状。
(图4-93)
(二)大臂微展向后,两小臂带动肺诀指沿锁骨外拉、张胸、拱手腕,指端外开至肩头(图4-94)。肺诀之指掌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划圈,先沿外、下、内、
上的方向转三圈,再反方向转三圈,转时以肘带动,注意肘勿下落,最好不要低
于肩的高度。
(三)两小臂向上划弧外展,两臂落成一字平肩,(图4-95)掌心向上,两
肩胛骨内缩向脊柱挤合,手腕回收,掌指向上(注意两臂要直)。尔后随腕放松,
指外伸时两肩胛拽开。小臂从上方回收至肩前,(图4-96)在乳外上方之胸部划
圆,先沿上、内、下、外的方向转三圈,再反转三圈。
(四)两臂向斜前方(约45°)弹出,两臂伸直,掌心向上,(图4-97A、B)
转掌心向内,同时腕内收,两手四指相对。两臂向内合拢,至体前两手四指相接、虎口略低于肩。(图4-98)两手回收,四指收至膻中上方(玉堂穴稍下)。(图
4-99)肺诀掌指上升至喉部,大臂要平。(图4-100)
(五)大臂微向后展,两小臂带动肺诀指沿锁骨外拉,张胸、拱手腕,指端
外开至肩前之云门穴。(图4-101)肺诀之指按于云门穴,以肩、肘带腕、掌划
圈,肘沿后、下、前、上方向转圈,共转四圈。转第一圈时发sang(桑)音,第
二圈前半圈发si(嘶)音,而后快吸气发si音(旧称此为"倒吸嘶字加气罡"),
第三圈发song(松)音,第四圈自然吸气。重转四圈发音。然后反转两个四圈,
发音同前。然后松开肺诀,两大臂从两侧下落,手与小臂从胸前自然下落至体侧,
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图4-102)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本节功动作路线清楚,容易掌握,只是指掌在肺尖部划圈时须加以注意,一
是大臂勿下坠,肩部放松;二是意念要注意掌指与肩头相合,这是冲开肩锁结之
诀窍,只有肩部与肺尖气机充盈且畅通无阻,肩头气光才能出现。旧称两肩头与
头顶之气光为"三盏性灯"。动作三与四中,都有两臂伸直,手腕回收动作。但
动作三是在两肩胛向内挤合时收腕立指,气在臂之肘背侧(即阳面),有酸胀感。
动作四是两臂直伸斜前方,腕内扣、平指内伸,肩胛骨处在向外拽开之势,气在
臂之内侧(即阴面),有酸胀感。两者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练时要认真体会。发
音时,当倒吸"嘶"字时,要舌尖抵紧门齿,吸气要短促,丹田自然会猛然间壮
紧,这是增强丹田气的有效方法。发"松"字音时,要把精神集中在身柱穴(第
三胸推下)附近。随发"松"字音,意念导引其放松。练本节功时,应有悲悯之心情,以增加肺之"收"的作用。
三、作用
本节功补益肺脏的形、气、神,强化肺与混元的整体作用,尤其是"倒吸嘶
字加气罡")还可以加强肺气、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的联系与转化,使周身
混元气得到充足的供应。
前面五节功主练五脏之形、气、神,从心脏开始,因心主神明。练五脏气功
必须先练神,而以肺为最后,因肺主气,练气以运全身,前后结合则属神气同练。
前面两节是心、肾,按旧说是水火相交之意。后面两节肝、肺,按旧说有情性相
合之意。而意正位于中节。五节功的排列顺序,按五行关系则属相克之逆行,以
体现气功以逆为用。需知这里的五脏为用与古典功法中的五行不可同日语。
Ⅹ、悠悠鹤步运形躯(第十式)
以下四节是在通条五脏、强化混元窍之后的运形驭气的锻炼,旨在使躯体混
元气与脏真混元气紧密连为一体。
一、动作姿势
(一)接前式,左腿提膝抬腿,重心在右脚,向前蹬出,(图4-103、4-104)
腿直后左足尖向下扣,顺势落腿,脚尖先落地而后全脚踏实。重心移至左脚,右
足跟提起,两臂前伸与肩平,掌心向上。(图4-105)身体前倾,两臂外展,右
腿后伸,脚尖绷直,至躯体呈水平状与左腿略呈丁字腿时,两臂外展至两侧呈一
字肩,同时转掌心向下,抬头、张胸、塌腰维持平衡。(图4-106)
(二)两臂继续向后展转,右腿收胯、收膝,小腿随膝下落回收,脚心向上,
躯干渐向上起,两手同时从胯部向前掏出。(图4-107)躯干向上直起,右腿继
续回收,以膝带动收胯,大腿前抬,小腿与大腿保持接近90°位置,脚腕放松,
至大腿抬到近水平状,收脚腕,脚尖转至向前,两手收于肋下,掌心向上。(图
4-108)
(三)右足向前蹬出,两手前伸,脚伸直后脚尖向下扣,顺势落腿,脚尖先
落地,然后全脚踏实,重心从左足转至右足,左足跟提起,两臂前伸与肩平,掌
心向上。身体前倾,两臂外展,左腿后伸,脚尖绷直,至躯体呈水平状与右腿略
呈丁字腿时,两臂外展至两侧呈一字,同时转掌心向下,抬头、收下颏、张胸、
塌腰以维持平衡。
(四)两手继续向后展转,同时左腿收胯、收膝,小腿亦随膝部回收,脚心向上,躯体渐向上起,两手从胯部向前掏出,躯干直起,继续收膝、收胯,大腿
前抬。此过程中小腿与大腿保持近90°。脚腕放松,至大腿前抬至水平状,收脚
腕转脚向前,脚落地与右足立齐。两手从肋旁前伸,掌心向上。
上述动作可反复进行。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这一节功旨在以神运形、驭气。本式动作取意于仙鹤在浅水中行走,故练此
功时,心神须格外宁静,故称"悠悠鹤步"。展翅要意注中指,收膝须缩腰裹臀。
在提腿前蹬时须寓弹劲于其中,以展示其轻灵矫捷之姿,展臂、收臂均须轻舒自
然,以体现鹤性不争之态。此式可反复多走。
三、作用
强化神意驾驭形、气的功能,不仅是健美身形之良法,而且是练神入形之门
径。
ⅩⅠ、抖翎心宁四末齐(第十一式)
一、动作姿势
(一)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周身中正,百会上顶,松腰松胯,尾闾下
垂。以骨盆两侧为动点,前推后摆,带动躯干、四肢抖动。两脚放松,站立不动。
(图4-109)抖动二、三分钟后停止。
(二)两臂下垂,掌心向后,臂伸直,以肘带动手腕前绷约15°,掌背向前,指尖向下。(图4-110)臂后拉至体侧,坐腕,掌心向下。(图4-111)前绷后拉
重复,共三次。
(三)保持直臂下垂坐腕姿势,身体中正,两足跟提起,分提三次至最高点,
重心在脚掌趾。(图4-112)而后放松脚掌,重心后移,直身下落,足跟快速自
然落地。重复做三次。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抖动时必须以胯为动点带动全身,切不可以臂带动。能否带动全身抖动,腰
与肩部的放松是关键。注意不是臀部左右摆动,而是两胯的前后动带腹部左右动,
牵动胸与肋部动,从而带上肢抖动。另外由于两腿放松、骨盆前后动也必然牵动
下肢相应地动。抖动时要身体放松,精神安宁,意照全身。
动作二的向前绷臂与后拉坐腕,动作要猛而有力,前绷时用力部位在小臂与
手腕的背面,后拉时用力部位在坐腕部。
动作三的向上提身、提足跟,要以百会上领带动躯体上升。升起后,稍停一
会,不得马上下落。脚要五趾抓地。而后放松百会上领的意念,脚趾放松,重心
后移,自然直身下落接地。这样会有很强的震动感直至头部。
三、作用
此式之抖动实际是直接调动丹田中的混元气自然充斥周身。由于以骨盆两侧
为发动点,直接牵扯两肋,因而可使混元中的脏真之气下降入丹田以充实躯体混
元气。因而当脏真之气未充实于混元窍中时,抖动时会有肋痛、混元窍中空痛及
气不足之感觉。练此式不仅可使混元气流溢全身各部,而且可收到丹田、混元融
混之效果。而绷臂与足跟接地震动全身,不仅可以使周身气机平衡,而且有助于
气向更深层次渗透。
ⅩⅡ、逍遥起落神贯顶(第十二式)
一、动作姿势
(一)接前式,松腕转掌向内,两手内合至小腹前变阳掌,中指相接,上升
至混元部位。与此同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第四、五脚趾点地。(图4-113)
(二)两掌上升至胸前璇玑穴处,转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合拢,继续上升至面,尔后边升边两掌分开转指尖向外,两掌根分开,转指尖向后,两臂上伸到
似直非直,两掌在头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成托天掌。(图4-114)
(三)掌臂从两侧下落与肩平成一字,(图4-115)掌心向下,掌臂继续下
落,两腿随着下蹲,至两臂与躯体成15°时,两手拇指与中指内合成"鹤咀劲"
(亦称拈花指)。(图4-116、4-117)两臂从体侧上抬,两腿随之慢慢起立,至
一字平肩时,放开鹤咀成阴掌。(同图4-115)再重复下落,共三次。第四次下
落时,左脚放平。
(四)两手顺势从体侧向体前合,至小腹前,转掌心向上中指相接,身体立
起,两脚并拢站立。两手上升至混元处,右脚跟随之提起,右足第四、五趾尖点
地。
(五)两掌上升至璇玑穴处,转指尖向前,两掌小指侧并拢,继续上升至面。
尔后边升边转指尖向外,两掌根分开,转指尖向后,两臂上伸至似直非直,两掌
在头上方,掌心向上,十指相对成托天掌。
(六)掌臂从两侧下落平肩成一字,掌心向下。两臂继续下落,两腿随着下
蹲,至两臂与躯体成15°时,两手拇指与中指相合成"鹤咀劲"。两臂从体侧上
抬,两腿随着慢慢起立直身,至一字平肩时,放开鹤咀劲成阴掌。再行下落,重
复三次。第四次下落时,右脚放平。顺势两掌体前合拢,至小腹前成阳掌,中指
相接,两腿随着起立直身。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本式动作一、四之第四、五趾点地是虚悬轻点,不可使之吃力(防其变实),
上提之膝盖不可外撇,否则气不易上升。动作二、五的全部动作旧称掌托天门,
动作要连续。两手到头上方上托时,要闭目内观两中指之间的天空蓝天。动作三、
六中的起落,要潇洒自如,下降时沉肩、落肘、坐腕而下,上升时肘腕放松而升,
切忌两臂直挺而僵。身体随着上升时,不是两腿用力,而是百会上领配合收下颏,
两耳根上提,拉动颈部大椎带动身躯的起落,"神贯顶"即指此而言。与此同时,
意念专注两手之鹤咀。
三、作用
此式动作旨在将全身混元气还归于中,使下、中二田之混元气充养上田。四
肢的动作均为此而设。
ⅩⅢ、混元一气连天地(第十三式)
一、动作姿势
(一)两掌上升至混元位,两掌左右重叠(左上右下)。两手大指微微相接
(此手式旧称"定印")。(图4-118)两手上升到膻中转掌心向内。上升至额
前翻转掌心向外至额上。(图4-119)两手拉开,从两侧下落成一字,继续阴掌
下落与胯平时,内收两掌至小腹前,两手相合,左右重叠成定印手。此后重复上
述动作,共三次。第三次两手于小腹前相合重叠后,不变成定印手,而是变成双
环定印(两手大指与二指成环,两手大指端相接),上升至混元位。
(二)转左手掌心向下覆于右掌,而后两掌臂向两侧拉开,顺势转两掌心为
斜相对,以肘带动外展成一字平肩。然后转掌臂向上划弧,至额前两腕相交,左
手在上呈立掌,右手在下呈横式阴掌。(图4-120)两手沿中线下落至混元位成
顶天立地掌。(图4-121)右手转掌心向上,左手合覆于右掌,而后掌臂拉开,
重复上述动作,共做三次。
(三)放开两诀,左手覆于右手,两手拉开,中指按于对侧第四指根,两手
相互握住成混元合印手。(图4-122)端身正立,自然吸气,呼气发qing(清)
音,共发五次。
两手还原体侧,收功。
二、动作要领与意念
动作一之两手定印上升时,两拇指不可抵紧,同时要意念注意两大指端之相
合处。至额上两掌拉开时,注视两手先后拉开顺序,两手分开下落诸动作,要用
目之余光照顾,两手体前上升时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动作二之诸动作
也是如此。当两手至头前上方时,亦尤需注意注视两手动作与姿势,必要时头可
微仰,但不可过,否则影响气机。发音只发qing音,以收气归于混元位。
三、作用
此式是导顺气机还归于混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