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师”抵达浙西南外围,了解到经过几个月“围剿”,浙西南根据地主要领导人黄富武已牺牲,其他领导干部除个别人走失,也先后牺牲,保留下来的少数基层干部与部队,已化整为零隐蔽起来。白军堡垒工事布得像围棋子一样,保安团队及地主武装仍在继续“围剿”,敌情仍很严重。这种形势下,“挺进师”如主动钻进敌人包围圈,正是对方求之不得的。“挺进师”政委许信焜坚持执行刘英的决定,但粟裕只进入浙西南地区进行几次奇袭,随即转入更广大地区打游击,未“坚决执行”刘英指示。如此这般,更加深了刘、粟之间的裂痕,并在临时省委及部队领导层传扬开来。
在与闽东领导人叶飞的关系上,刘英希望借重闽东独立师恢复浙南根据地,叶飞则认为独立师的首要目标是坚持闽东各区斗争,逐步恢复闽东根据地,再向外发展。此外,刘英提出内部肃反,派政治保卫局到闽东各根据地。叶飞最初不明白“肃反”是怎么一回事,很高兴政治保卫局前来帮助工作。但肃反很快扩大化,一些深受当地民众拥护的积极分子,甚至表现比较突出的共产党员都被杀了,闽东群众一片愤怒。叶飞这才紧急叫停肃反,但许多乡村还是爆发了追杀政治保卫局人员的行为。刘英与叶飞的关系出现重大裂缝。〔《叶飞与闽东六变》(下),《档案春秋》2014年第6期〕
“吃掉”叶飞与粟裕被捕
在失去与中央及上级联系的情况下,浙南、闽东两个游击区自行成立临时省委,双方都有些本位主义、山头主义。浙南方面还以“主力”自居。同时,因不知道遵义会议精神,受左倾肃反扩大化影响,互相都有抓错人、杀错人等误会之事,因此双方都有气。临时省委本应妥善处理矛盾,但刘英却几次提出叶飞留在临时省委工作,藉以调虎离山,使叶飞脱离闽东。粟裕不赞成,认为这样不利于坚持闽东游击根据地,亦不利于协调两个地区的关系,而且也不符合成立临时省委之初衷。同时,对刘英派员出任闽东独立师政委,粟裕认为人选失当,不利于团结。但刘英拒绝粟裕的意见。
临时省委成立后,因刘、粟、叶三位主要领导经常分开活动,省委实际工作由刘英一人主持。刘英常常将个人意见强压下来,不仅引起闽东方面的疑虑与反感,亦使粟裕很为难,“我是经常在外面打游击的,对于这些问题只做了一些调解工作,也没能收到什么效果。”(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2月间,粟裕正转战浙闽边境,碰到闽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便手写一信,托他带给很有威望的黄道同志,希望黄道能出面召集会议,商讨三地游击区的协调配合。黄道为北京高师生,曾参与南昌起义,历任赣东北苏维埃主席团秘书长、赣东北特区委组织部长、闽赣省委主要领导。刘英也曾给黄道写信联系过,但对粟裕此信十分不满,并引起恐慌。3月,刘英致信叶飞,宣布临时省委决定调叶飞兼组织部长,闽东特委设副书记一人,再次要叶飞来省委。此时粟裕是组织部长,他日后谈及此事时说:“这个决定无论在事前或事后,我都不知道,说明刘英同志既想把叶飞同志调离闽东,又想撤掉我这个组织部长。”
1936年2月,叶飞也在福建政和县见到闽北领导人黄道,向他介绍了闽东、浙南的情况,也谈到闽浙临时省委的分歧。叶飞提议成立闽浙赣省委,请黄道任书记,统一领导闽北、闽东、浙南三块游击区。黄道对采取统一行动表示赞赏,但提出一项条件:闽浙临时省委必须对前期工作做出总结,并恢复浙地根据地,然后才能成立联合的闽浙赣临时省委。叶飞回来后,在刘英召集的闽浙临时省委上,直率汇报了与黄道会面的经过,并毫无心机地将黄道的意见摆上桌面。这无疑是对刘英的打击。一直谋求建立三地省委的刘英此时改口:“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已经建立了闽浙临时省委,又何必去建什么闽浙赣省委?有错误我们自己会纠正。如果你们有意见,那叶飞来当书记吧。”叶飞很惊愕,他促成三块根据地的联合,绝不是为了个人权力。他生气地回绝了刘英的嘲笑,临时省委会议不欢而散。
1936年6月,刘英以省委名义取消闽东特委,将闽东特委属下的三个办事处上升为特委,调叶飞到省委工作。这一决定遭到闽东特委的一致反对,决定不执行,叶飞仍实际领导闽东特委。刘英越来越感到叶飞对他领导地位的威胁,终于下决心除去叶飞。
1936年秋,活动于浙南庆元县境内的粟裕,接到刘英以临时省委名义发来的信,要粟裕趁与叶飞见面之机,将叶飞押送省委,并派来一支武装监督执行。刘英手令:
你要借会面的机会将叶飞逮捕,派专人押解鼎平。这是省委的命令,任何影响命令执行的任务,都将视为对抗和分裂省委。监督执行的部队随后就到,望速决。
粟裕十分震惊,不知发生什么事,但认为矛盾应在会议桌上解决,不应采取对敌斗争手段,但不得不执行刘英命令。深秋之夜,叶飞带一个连上浙江庆兴南阳村与粟裕见面,遭到“挺进师”的重兵围捕,即发生了红军火并的“南阳事件”。粟裕掷杯为号,捉拿省委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叶飞。
粟裕深知此时如将叶飞押至刘英处,已负枪伤的叶飞将很危险。“幸喜在途中遇到敌人伏击,叶飞同志乘机脱险。闽东同志随即宣布退出闽浙临时省委”,“南阳事件”导致闽浙临时省委的解体,被认为是我军重大损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