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剧金山寺 金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寺之首

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位列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为中国的四大名寺之首。

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梁天监四年 (505)梁武帝亲自在这里主持创建了汉传佛教著名大型法会“水陆法会”,深受海内外佛教徒景仰,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及著名画僧雪舟大师都曾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

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

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慈寿塔等景观。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话故事即缘于此。

慈寿塔位于山顶,高约三十六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为金山标志。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有法海塑像。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有一白龙洞,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建筑风格

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中国所有的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在中轴线上前后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唯有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一种“寺裹山”的奇特风貌。这种奇异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为此,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江天禅寺”匾额:在金山寺门口,有“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

夕照阁:阁内保存着7 块乾隆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

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高悬殿额,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气势雄伟庄严。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大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外墙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

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3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3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列56尊罗汉。大殿外墙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毁于1948年春大火的原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

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

楞伽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东南,建筑神巧,傍山驳石而建。自下而上需经三重楼阁,每上一层,疑无去路,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人迷其所在。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的顶峰留云亭。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留云亭:金山顶峰,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这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全城风景最佳处之一。这里留有康熙皇帝曾陪同母亲来金山游览时的古迹。其时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一色,极为壮观。遂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

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

传说故事:在康熙执笔就书时,“江天一览”的前三个字“江天一”是一气呵成,而后一个“览”字因笔划较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一见此情,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之罪。正在为难之际,其中有一位大臣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这是因为繁体字的“览”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好久才勉强写了个“览”字,故这个“览”字显得较小。

七峰亭: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留云亭西北,有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七峰亭。在七峰亭之北的金鳌山下有一个古仙人洞,这是道教的遗迹。

慈寿塔:

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寺。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根据神话传说,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沿白龙洞向右上行不远至朝阳洞,此洞又名日照岩。

日照岩:洞顶的悬岩上镌有"日照岩"三字。每当日出之际,这一带石壁迎着朝阳金光四射,水天尽赤,蔚为奇观,是金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岩壁上所刻"朝阳洞"三个大字系明代滕谧所书。

泠泉: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的石弹山下,池畔石栏上有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此泉曾被陆羽排为天下第七泉,後来刘伯刍根据此泉特有的优点,定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中泠泉水。

宋人陆游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後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才移至陆地上。

传说故事一:

水漫金山又名《降香水斗》。见《雷峰塔》传奇及《义妖传》弹词。弋腔有《兴波》,昆腔、高腔均有《水斗》,湘剧、汉剧、川剧、徽剧、滇剧、豫剧、越剧、粤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剧均有此剧目。

中国川剧金山寺 金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寺之首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

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热烈的追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神奇的传说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人们多同情许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

传说故事二:金山寺开山祖师唐灵坦和尚初到此时一片荒芜,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传说那洞里有一条白龙常吐毒气,人触之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唐释法海(裴头陀)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掸,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传说故事三:南梁武帝一天夜里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向他哀求说:“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们为他释梦,一条大蛇游进殿来,梁武帝见是梦里所见的蛇,就说:“你若是郗氏变的,就开囗说话吧。”那蛇就复述了昨晚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宝志又约请九位高僧,在全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水陆仪轨》,接着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大法会,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亦为后世水陆法会之滥觞。

传说故事四:中国所有的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据“神话”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山门改朝西开。

《西游记》中提到的金山寺

西游记中唐僧刚满月就被抛弃,小唐僧在木板上,顺水流下,一直流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正当打坐参禅,忽然听到小孩啼哭的声音,一时心动,急到江边观看,只见涯边一片木板上,睡着一个婴儿,长老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

唐僧是在金山寺长大的,受了法明大师的指点,在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终成正果。

金山寺镇山四宝

周鼎:西周宣王时期铜器,距今约2700多年,有铭文12行134字,1884年湖北汉阳人叶志先赠金山寺收藏。

《宋牧仲觀焦山周鼎》

鎮江焦山有古鼎一,周物也。高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尺五寸八分,口圍視腹而殺其七之一,耳高三寸,足倍之。

鼎有銘在其腹,其辭曰:「惟九月既望甲戌,王還於周。□□於圖室。司徒南仲右□惠□立中庭。王呼史受冊,命□惠□官司□王□側□作,錫女玄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鸞旂。(上廿廿並列、下亾)惠敢對楊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于□烈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凡蝕二字,疑不能明者八字,此長洲汪苕文所釋也。歙縣張山來所見釋文則稍異,其辭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如於周。丙子,烝於圖室。司徒南仲佑,世惠,僉立中庭,王呼史端,令【疑命之誤。】世惠曰,宣治佐王,頗側,弗作,錫女玄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世惠敢對揚天子,丕顯敬休,用作尊鼎,享于□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新城王西樵所釋則又異,其辭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及還】于周。宓【子】□于圖室。【治征司徒】南中佑□惠□立中庭。王呼【史受】冊命,□惠□官【司治】□王□側□作,錫女玄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上廿廿並列、下亾)惠敢揚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于□烈考,用周,【簠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

鼎故為明代鎮江某巨室物,當嚴嵩枋國時,某官於朝,嚴欲得之,不即獻,因嫁禍焉,鼎遂入嚴氏。嚴敗,鼎復歸江南顯者某。某以禍由鼎作,謂鼎不祥,捨之焦山寺中。康熙己酉夏,商邱宋牧仲尚書與人游焦山,宿海雲堂,曾觀之,賦詩紀事,並勒石於《瘞鶴》銘之旁。

铜鼓:一种鼓状铜器,相传为诸葛亮所制行军炊具,作战时亦可敲击作为进军号令,又称为诸葛鼓,高约8寸8分,直径1尺5寸5分,重23斤8两。

金山图: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金山浮玉般飘浮于烟波浩渺的江水中,青山如黛,画栋雕梁,岁月的茫远一览无遗。画面有文徵明《金山寺追赋》诗一首:“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台殿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磴,帆影参差日堕楼。江汉无声千古逝,乾坤骚首一身浮;从来李白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玉带:苏东坡玉带存在金山寺已有900多年,视为国宝。玉带环宽约2寸、长约2尺,带上缀着24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朴实无华。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途径金山寺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

玉带原系苏东坡所系之物,一次在讨论佛义的舌战中输与好友佛印和尚,佛印随之回赠以衲裙。苏东坡为此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以记其事:“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从此,东坡玉带便一直留在金山。佛印和尚后来在白龙洞前绿水之上仿玉带式样造玉带桥一座,以供游人观瞻。清初玉带被火烧毁四块,乾隆下江南巡幸金山时命予补上并题诗其上。

玉带传说:“宋代熙宁4年(1701)。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那天上午,东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拾级登山。他远远望见佛印禅师,正高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佛印看到东坡上来,也不让座,只高声问道:‘学士从哪里来?这儿可没有您坐的地方。’东坡听了,说:‘既然没有坐处,何不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为四大)用作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便有意难他说:‘贫僧有一佛语上联,学士如能对出,当从所请;若对不上,请留下腰间玉带,永作镇山之宝。’东坡自恃对佛学颇有研究,就欣然答应,并解下玉带,放在香案上面,说:‘请出句罢!’佛印高声念道:‘四大皆空,五蕴(佛教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带收起,永镇山门。’又让人取来一件袈裟,回赠东坡,并赋诗两首,暗示东坡应穿上衲衣,离开仕途。”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7851/759212047398.html

更多阅读

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是谁 金庸笔下第一高手

金庸小说中的第一高手是谁?有人说是无名老僧,有人说是独孤求败,也有人说是达摩祖师,莫衷一是。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第一高手,是一个你不可能猜到的 人,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在金庸作品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只在《碧血剑》中提到过一次),究竟是谁?先卖个

中国音乐金钟奖历届获奖名单 都谁得过主持人金钟奖

中国音乐金钟奖历届获奖名单曹斌锋辑录中国音乐金钟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会共同主办,是与戏剧梅花奖、电视金鹰奖、电影金鸡奖并列的国家级艺术大奖。该奖项共设器乐、大型交响乐合唱作品奖、声乐作品奖、“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

金庸武侠小说中八大没有结局的爱情 神级金庸武侠系统

武侠小说中好像只有一种追求被读者认可,那就是爱情。不论双方的出身、地位有多悬殊,也不管双方的立场是否敌对,只要男女相爱,就应当相守一生。因此小说中出经常现超越家庭、种族、国界、甚至性别的爱情。不过并非所有真诚爱情都能开花

声明:《中国川剧金山寺 金山寺是中国四大名寺之首》为网友超萌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