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难得的暖秋,易得的晴朗天空,这样的天气再不出去扫扫街实在太对不起魔都了!
扫街设备50月不变:SONY NEX-5R+1018/4
12点出了南京东路地铁站来到这里,扫街要好好补充体力,大壶春生煎从小就爱吃,但这家四川路分店一直没来过,这次让我很惊艳,特别它的底脆而薄,完全是童年的味道,云南路名气最大的那家分店从此在俺脑中被删除了。PS:6元一两4个。上海的生煎,从来不是以皮薄、个大、汤多著称的,甜甜的馅,松松的皮,脆脆的底才是真谛。
地址不用说了,看到这个路牌就闭上眼,应该闻得到香气了。
很奇妙的感觉,四川南路36号,是洋泾浜圣若瑟堂,也是四川南路小学,他们居然在同一个院内。该天主教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建于1860年。一个是平时忙,一个是周末忙,倒也不冲突,嘿嘿。
不知不觉走到新永安路,一条通往外滩的小马路,开满了卖衣服辅料的小店,二十多度的天气,哪里像秋天?
给汪星人打扮一下。
右面是外滩22号,外滩最老的建筑之一。
从历史走向未来。
来到外滩了,平时一直在北外滩徘徊,今天换个地方。
先乘着人少赶紧按一张。
这标准像很多人看的要吐了,少拍几张。
弄点前景。
比较喜欢用红旗做前景,颜色很显眼。
天空划过大流星!
走走南外滩,看看近一百八十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也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
一排码头,十六铺自从世博会后都快认不出来了。地理意义上的十六铺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吴凇江下游有一条支流名上海浦(即今十六铺处),岸边逐渐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处交换商品,饮酒聚会。
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位于中山东二路以东,黄浦江以西,北至新开河路,南至东门路,岸线长630米,有12个黄浦江游船泊位。这处建筑主体在堤岸下面,堤岸上的部分以白色为主色调,有巨大的钢结构和玻璃顶棚,玻璃顶棚都呈现波浪起伏状。
海盗船一直在晚上看到,白天原来是酱紫的。
估计考虑到像俺这样无知的人很多,居然用了三种文字来表达16。
这个据说是这里的地标,很霸气的。像一个放大无数倍的拴船的柱子。
而地名学上“十六铺,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团练组织———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由铺内各商号共同承担。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里的规模很大,还有楼下商铺和饭店,不过还没弄好,人很少。
异国他乡的感觉,有木有!有木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也带不走一丝云彩。
慢慢逛到老码头了,它前身为上海油脂厂,现在摇身变成上海滩创意产业园。
龙舟在默默地待命,估计晚上才会一现风采。
附近的工地热火朝天,临江的商铺和住宅都是天价。
颜色真美,黄色和蓝色很和谐,还有些红色点缀。
这里是摆渡口,对岸就是滨江大道附近。
三巨头,嘿嘿!
老码头改造之前,是上海的果品集散地。一到夏天,住在老城厢的人,骑着自行车就去买西瓜了。
度娘一段 : 老码头将文化艺术注入现代商业、休闲产业,以商业、休闲产业的特色化和国际化,演绎上海时尚休闲、购物的新标杆,成为上海时尚创意商业文化的“斗秀场”。老码头主要布局是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
这一片的涂鸦墙还不是很多,墙也不高,有点可惜。
总算找到一个贴切点的赶脚。
两个外国小孩在飞檐走壁。
一个网,捞起一座大厦。
感谢昨天的雨,还能玩点倒影。
贴一张晚上老照片,对比下。
可以感受到一丝丝沧桑伐?
哪里是黄金荣和杜月笙的仓库?据说2号库是黄金荣的,4号库是杜月笙的。下次来仔细研究研究。
17号仓库。
老码头广场现在的区域基本是利用旧建筑改造的,房屋曲折错落。除了中心喷水池旁的石库门建筑是移植复制的,其余的石库门,大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保留着原来的砖石立面,但是内部结构大都重新改过。
再来一张晚上拍的老照片,中心喷水池,越夜越美丽。
走完老码头,开始往西走,穿过中华路,随便拍拍,很多小路小巷。
天空还有痕迹,鸟儿正在飞过。
这个东东有个古怪的名字,叫盘桃会,慢慢体会吧。
这清真寺的寺门正对着小桃园街,故得名“小桃园清真寺”。该寺初建于1917年。
可以容纳500人同时礼拜。
是一座四座园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张摄于15点20分。感觉有点累了,收工上地铁。
从地铁南京东路站开始扫街,至老西门站结束,粗略估算了下5.2公里,走了3个多小时,健身加扫街,收获不小,下一个蓝天白云的日子,想不想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