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_完整复习资料_行政组织理论

第一章 绪论

1、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2、组织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1>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实现共同目标的工具,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之中,最初出现的人类组织是家庭、氏族、部落,以后逐渐产生了阶级。

<2>组织是两个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3、行政组织: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4、行政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在议会制国家中,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及地方行政机关

(2)在总统制国家中,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以总统为首的立法、司法机关相独立的行政机关,以及各级地方行政机关。

(3)在我国,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系统,其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法律、政策和决定,并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5、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核心,首先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并对选择的程序和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经费(是维持行政组织运营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物质设备(是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精神要素:目标(从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的基本功能,组织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和工作目标)、责权结构(指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工作单元,以及各组织成员、工作职位之间在工作任务、权力和责任方面的一系列从属并列关系)、人际关系。

6、行政组织的性质

1.一般性质:

<1>静态的组织结构;<2>动态的组织过程;<3>生态的组织环境;<4>心态的组织意识。

2.特殊性质: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表现的特性:

<1>阶级性,是行政组织的核心,行政组织建立及运行的 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贯彻统治阶级的意志。

<2>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

<3>权威性,行政组织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的突出特征。

<4>法制性,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基础,行政组织的任务、责任、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必须以法律为基本依据。

<5>系统性,行政组织从纵向看,主要以分层管理的方式开展工作;横向看,横向职能部门划分,分工领导和管理各有关的事务。

<6>主动性,是现代行政组织的特征。

7.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现代社会存在五大组织系统:国家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群团组织和政党组织。

<1>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组织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企业、事业、群团组织以本组织或本群团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为管理对象);

<2>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行政组织为社会提供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各项事业的规范及达到规范的措施;企业、事业、群团组织则提供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局部的行为规范);

<3>活动依据不同(行政组织以国家权力运行规律为活动依据;企业、事业、群团组织则以本领域内的发展规律、规章为活动依据);

<4>活动目的不同(行政组织的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秩序和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企业、事业、群团组织以追求一定范围内的物质、精神利益为目的)。

8、比较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区别

(1)企业组织只是以本组织为管理对象,行政组织除管理自身组织外,更重要的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2)企业组织以从事物质、非物质商品生产和流通为活动内容,行政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即达到目标的重要措施。

(3)企业组织主要以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和各种社会中的基本经济规律为自己活动的依据,行政组织则以国家权力运行规律为自己的活动依据。

(4)企业组织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和营利,故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行政组织的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秩序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9、行政组织的功能:是指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主体的各种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10、行政组织功能的内容

<1>政治功能,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其核心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

<2>经济功能,组织经济建设成为行政组织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3>文化功能,主要包括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4>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提供社会保障(2)促进公证的收入分配(3)控制人口增长(4)环境保护。

11、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

<1>广泛性与有限性,行政组织的功能涉及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又是有限的,表现在:(1)行政组织功能发挥的领域和程度要以社会需要为限。(2)私人生活领域,只要不触犯法律,行政组织就不干预。(3)行政组织功能发挥要以法律为依据。(4)行政组织自身的能力也有限。

<2>稳定性与变异性。

12、行政组织生态和心态研究的内容:包括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3、行政组织动态研究的内容:包括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变革

14、行政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

行政组织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统治阶级实现对社会统治的工具,又是国家政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决定了行政组织既有特殊的阶级性,又有各个不同国家共有的社会性。

1.行政组织的阶级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对同一种行政组织现象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2.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对同一种行政组织又有着某些相同的评价。

15、行政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行政组织理论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行政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又是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

2.行政组织理论与管理学的关系

<1>管理学研究主要局限于组织自身,管理学研究是全面的。 <2>组织学是管理学的分支。

3.行政组织理论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1>行政管理学先于行政组织理论而产生,行政组织理论是从行政管理学中分离饿独立出来的。

<2>行政组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4.行政组织理论与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对行政组织理论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16、研究行政组织理论的意义

(1)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体系。

(2)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3)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4)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

17、研究行政组织理论对我国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行政组织改革是我国当前开展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进行的必要条件。还没有根治职能滞后、权力过分集中、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官多兵少、人浮于事等弊端,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呼唤着行政组织理论的深化。

18、研究行政组织理论对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素质的作用 (1)国家政权是由人来掌握的,人是行政组织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行政工作人员是政府功能的的履行者、机构的组成者和权力的执行者。如何调动行者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行政工作人员的潜力,是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一个重大课题。科学的行政组织管理,就能有利于调动行政工作人员潜力。反之,则相反。因此,认识掌握行政组织自身管理规律,有利于由于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

(2)研究、学习行政组织理论,使行政工作人员能够自觉地按照行政组织建立、运行的规律办事,也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有助于行政工作人员素质提高。

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

1、古埃及行政组织

(1)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早期王朝就开始建立起中央集权机构,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国王称为法老,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无限的权力。法老之下设宰相,主管行政、司法、经济,协助法老处理全国政务。宰相之下设一批大臣,分管财政、水利建设和各州的事务。在地方,行政长官是国王的命官-州长,他们同时握有行政权与司法权,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警察,为国王征收赋税、征发劳役,管理地方水利工程。

(2)古埃及的行政组织是高度混同的,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及官员之间的权限虽有所分工但没有明确的划分,法庭也未从行政机关中分离出来,祭司在国家机构中占显著地位。

2、古希腊行政组织

(1)出现了许多政体各不相同的城邦国家,雅典是其主要代表

(2)雅典的城邦制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他颁布了民主改革的宪法。

<1>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和监督执政官

<2>四百人会议:负责准备和审理公民大会的提案

<3>民众法庭: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可推举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

<4>五百人会议:由四百人会议改编,负责行政事务,并选举了负责军事的十将军委员会

<5>元老院:是贵族会议,可以监督、干预公民大会的决议,有权审判执政官的渎职罪

(3)雅典的行政组织具有原始的民主行政特征;强调依法行政;行政官员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报酬;行政职能简单。

3、古罗马行政组织

(1)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行政组织

中央机关由人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长官三部分组成

人民大会:是立法机关

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

执政官:是高级长官中最高官职,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

检察官:主要负责税收,对公共工程的监督

保民官:是平民的代言人,职责是维护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民主制的一大特色

营造官: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

(2)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行政组织

帝国时期建立了独裁性的元首制度。人民大会的作用越来越小,执政官、财务官、罗马市长的高级官员的选举转归元老院,人民大会只行使一下批准的手续。从公元前30年屋大维登上罗马政治舞台开始,确立了

绝对专制的元首制度。大约在公元1世纪的克劳狄王朝时期,主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已经形成。

4、奴隶制时期外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行政组织的特点

(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行政职能的内容多限于宫廷内部的管理。

(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分工。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权责划分既简单又统一。

(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

5、封建制时期英法两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①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②中世纪末期,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

③地方行政组织较之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已初具规模,为近代各国地方行政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6、英国封建制时期的行政组织

(1)中央行政组织的演变

<1>国王和贤人会议:公元前9-10世纪,贤人会议由贵族组成,是由国王不定期召集的中央会议,还是全国最高法庭,权威高于国王个人。

<2>贵族会议和御前会议:威廉时期,御前会议的出现意味着国王和国家行政组织开始从贵族会议中分离出来,意味着王权的上升。

<3>上下院:14世纪中叶,由御前会议演化而来,上院由国王指定的僧侣、大贵族组成(贵族院),下院由地方代表组成(众议院)。

<4>枢密院:都铎王朝时期,小型精干的班子演变而来,其下设一些专门委员会,枢密院大臣各司其职,负责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

(2)地方行政组织的演变

由郡、百户区、村社三级组成,其行政长官由郡会议、百户会议产生。英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上半自治的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故有“地方自治之乡在英国”的说法。

7、法国封建时期的行政组织

(1)地方分封的封建君主制:国王名义上是最高的封建领主,实际上各封建领主各自为政,不聆听国王的政令。各封建主还有自己的行政机关。

(2)等级君主制:指三级会议与君主并存。三级会议由高级僧侣、世俗贵族和富俗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

(3)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三级会议被解散。由国王和他的几位亲信大臣组成最高国务会议。检察官的设置,是法国完成中央集权化的行政框架的重要标志。

8、英国内阁的职能

(1)行政职能(2)决策职能(3)立法职能

9、英国地方行政组织的职能

(1)管理交通道路(2)维护公共秩序和治安(3)搞好环境卫生

(4)制定和实施城乡计划(5)发展公共事业(6)提供福利服务

10、美国独立管理机构的性质及特点

(1)专业性强,管理职能单一。其首长通常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2)具有独立性。由于专业技术较强,其法律、政策不因政府的政策变动而变动,故在法律范围内他们自行决定执行中的政策权利。

(3)行使混合权力。独立行政机构不仅有行政权,而且有准立法权、司法权。

(4)办事效率高。由于权力集中,办事程序简化了,再加上管理职能单一,管理者对同类问题具有丰厚经验,因而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独立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各种专门委员会,如中央情报局、民权委员

会、人事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储蓄系统等。

11、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

(1)联邦政府最初由13个州,现在由50个州组成。州政府根据州的宪法加以组织,和联邦政府一样,也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

(2)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制,不存在直接的领导和从属关系。州政府有权在本州范围内征税,有关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治安和警务等方面的事务由州自主负责。

12、美国市政府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1)市长-市议会制(2)市经理制(3)委员会制(4)大都会区制

13、法国地方行政组织的特点

即每一个层级,既是地方的国家行政机构,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其机构为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长官,同时又是地方团体自治行政机关,其机构是议会及议长。前者负责国家在地方的事务,后者负责纯地方事务。

14、美国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特点

(1)美国的内阁不决定任何政策,也没有集体的政治责任。在美国,政策由总统决定,政治责任由总统承担。内阁仅仅是总统的顾问机构和各部部长之间交流信息的机构

(2)美国内阁只向总统负责,不向国会负责。总统与阁员是上下级关系。而英国的内阁则要向议会负责,阁员与首相是同僚关系,若议会提出不信任案,内阁应集体辞职。

(3)美国内阁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没有固定的会期。

15、法国地方行政组织与中央行政组织的关系

有地方自治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中央集权(如英国);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地方权力(如法国)。如此看来,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16、法国与美国总统职权的不同特点

法国总统:具有任命总理及政府成员而无需议会批准的权力,由主持部长会议、签署部长会议决定的法定权力,有仲裁政府各部门不同意见的权力。享有最高行政权。

美国总统:政策由总统决定,政治责任由总统承担;内阁会议由总统自行决定。

17、美国地方行政组织

(1)美国县政府组织,职能是执行州的行政职务

(2)市行政组织,职能主要有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公共教育、财政及市场管理

(3)镇行政组织,职能为办理镇的选举、济贫、修路、管理小市场、排污供水

(4)特别行政区,职能是防火、供水、排水、土壤保护、河流管理

18、资本主义时期外国(英、法、美)行政组织发展的特点。

(1)行政组织日趋独立且职能不断扩大,行政组织总量不断增加。行政组织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科学化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演变的历史表明,行政组织职能不仅扩大,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经济和社会职能为主。这表现在近年来各国行政组织机构中负责管理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行政权力越来越大。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都把三权分立作为政府体制运行的基础,但行政权力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4)在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的关系上,有地方自治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中央集权(如英国);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逐步扩大地方权力(如法国)。如此看来,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是市场经济下各国的共同要求。

19、三公九卿制

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总管军事)、御史大夫(皇帝的私人秘书,负责监查);

三公之下下设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20、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1、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特点

(1)强化中央集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人之手,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发展的主流。皇帝是国家权力的垄断者。

(2)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的演变具有前后因袭、循序渐进的特点。行政组织体制经历了由独相制到三公制;由三省制到一省制;由一省到内阁的演变。

(3)中国古代行政组织结构严谨,分工精细,层级节制,集中统一。

(4)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具有强烈的宗法色彩。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具有由“家”而“国”,由“私”而“公”,由“内”而“外”的特点。

22、孙中山的五权并立制

在国民大会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并立的思想。

23、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特点

(1)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在其初创期,接受了西方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别执掌,设参众两院,建立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行政组织的设置也开始初具现代特征。

(2)孙中山提出的政权和治权相区别,在国民大会下实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并立的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孙中山逝世以后,这一体制并未得到真正实现,因为实际上国民大会所拥有的权力很小,而总统的权力很大。

(3)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法律规定政府主要长官都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

(4)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国民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军权制主张,而是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军阀割据并存。

24、中华民国总统制与内阁制演变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913):先是总统制;1912年,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实行内阁制。

(2)北洋军阀时期(1913-1928):在内阁制、总统制、帝制中变动。

25、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及其与国民党的关系

国民政府由五院组成,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

(1)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选任。行政院院长总揽全国行政,其角色近似于内阁首相。

(2)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与监察院分别是国民政府下属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考试机关与监察机关,其院长均由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选任。

2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195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是新中国行政组织诞生的标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监察四个委员会。

◇。第二阶段:54年宪法体制时期(1955-196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国务院——(地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组成) 总理、副总理、部长、主任、秘书长。

(领导体制) 集体领导(通过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进行工作)。(组织结构) 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办公机构、秘书机构。

(总理产生) 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然后国家主席任命。

◇。第三阶段:文革及拨乱反正时期(1967-1974):

军管会、革命委员会(先是四权合一、后成为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机构)、75年宪法(国务院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提议任免)。

?1979年的《地方政府组织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从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专司行政。

1979年起,各地方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

◇。第四阶段:1982年宪法体制(1975-1982):

国务院——(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总理产生) 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任免。

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的特点

(1)新中国行政组织具有充分的人民性。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新中国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3)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来保证的。

(4)新中国行政组织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由于分工过细,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由于过分强调对口管理,造成了上下级或中央与地方之间权责不清,从而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虽然过去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但往往都陷入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方式是导致这两个怪圈的根本原因。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在进行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就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前提和基础。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的组成、职能与机构设置

(1)组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地方行政正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乡长、镇长、秘书长、部门首长组成

(2)职能:<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2>执行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财政预算,管理本区域内经济、文化建设和民政、财政、公安、司法行政、监察等工作<3>领导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撤销它们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议<4>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等。

(3)机构设置:(1)政法管理部门(2)经济管理部门(3)综合管理部门(4)经济和社会的监督部门(5)教科文卫管理部门(6)其他管理部门

第三章 外国行政组织理论

1、柏拉图的行政组织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与《政治家篇》里。他的主要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分工是国家行政组织存在的基础。人们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从而产生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等级构成:监国者治理城邦、五十保卫国家、工匠从事物质生产。

(2)“无学识者不能治国”,只有集知识与权力于一身的哲学家才能承担。

(3)治国者必须以教育为“第一要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手段。

(4)柏拉图晚年提出了依法行政的思想,因为他感到要实现德才兼备的好人治国十分困难。

2、亚里士多德的行政组织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在他的《政治学》里,他表达了其行政组织思想:

(1)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雏形,即无论那种整体的国家都应该包括三中机构: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审判机构。

(2)设置行政机构的依据在于:城邦事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行政机构的设置要以管理的业务或对象为依据;

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

(3)提出了行政组织应当具有一定的职能,如城邦监护职能、公共财政、军事职能等。

(4)行政人员的任用的原则是:适用、专任、德才兼备。

(5)建立行政监督机构对行政人员进行监督。(6)崇尚法治。

3、马基雅维利的四项组织原则。

主要体现在他的《君主论》与《讲话集》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过国家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的人。这些原则主要有四项:群众支持原则;组织内聚力原则;组织领导者必须具有超出常人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的原则;持续存在下去的原则。

4、官房学派及其理论观点。

官方学派是指16-18世纪德意志、奥地利的一些财政及行政改革学家和学者,由于彼此观点接近而形成的一个特殊集团。他们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

(1)建立统一的、完整有效的行政组织制度与方法;

(2)主张选用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国家官职;

(3)主张国家行政组织机构应将管辖的事务分为若干部门来管理,并提倡简化礼仪和行政手续;

(4)加强国家及政府的权利,强调人民对国家行政管理的服从。

5、汉密尔顿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联邦党人文集》里。他的主要观点为:

(1)主张扩大行政部门的权力;

(2)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统一、稳定、充分的法律支持、足够的权力)。

6、密尔的行政组织思想

主要体现在《代议制政府》里。他的主要观点为:

(1)衡量一个行政组织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

(2)政府的职能应该以不妨碍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

(3)行政组织合理分工,实行个人负责制;

(4)政府的全部工作都要由有特殊专业性的人才来担任。

7、对外国早期行政组织思想的评析

由于受社会分化及国家各类组织分化水平不高的限制,外国早期行政组织思想大都包含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往往与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含混在一起,没有单纯的行政管理思想,更没有单纯的行政组织思想。 尽管如此,西方早期行政组织思想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关于行政组织的职能、行政组织的分工和机构设置、行政组织的用人原则、行政组织的内聚力原则、行政组织的法治管理以及依法行政等思想,都成为后来行政组织理论的渊源。

8、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三个时期

(1)工业革命的完成、要求企业组织管理科学化

(2)民主共和国政体的建立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行政组织管理科学化。

(3)政治学理论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为行政组织学的独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②西方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基础,致使经济组织理论研究的代表常常成为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先驱,③由于种种原因,行政组织理论与一般组织理论的质的差别没有得到科学的说明。

9、威尔逊的行政组织思想

威尔逊是独立的行政科学的创始人,他在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了其关于行政组织的思想:①要求首先明白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任务;②倡导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法;③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公众信赖的机关。

10、泰罗的科学管理组织原理

美国工程师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于1911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他主要以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的组织思想有四点:①主张将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开来;②强调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③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程序化;④强调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理,即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适当放权。

11、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五要素

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2、韦伯的三种权威类型

(1)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权威(2)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权威(3)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

13、古立克、厄威克的组织理论

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组织理论”这一学科名称。

(1)古立克总结出了管理的七要素: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这七项的英文首字母架在拼成:POSDCRB.

(2)古立克与厄威克共同整理出了管理的八条原则:目标原则、权责一致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

14、官僚制组织的特征

第一、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占有一个明确说明了具体职权的职位;

第二、组织内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固定,并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第三、组织内层级节制,强调隶属关系;

第四、强调组织的专门化;

第五、组织靠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

第六、组织管理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

15、传统行政组织理论有什么特点

答案:首先,由于理论家所处的国度,以及自身的经历与专长上的差异,是科学管理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管理的行政组织理论与官僚制的行政组织理论无论在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还是在研究与论证问题的方法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其次,由于理论家处在一个相同的经济、政治时代,其基本价值观又有相同的取向,所以其理论也有相同之处:第一,都追求组织效率;第二,认为行政组织就是一个目标明确、专业分工、指挥统一、层级节制、幅度适中、权责相称、协调一致、法规完备的体系;第三,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第四,采用静态、机械和理想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一时期的理论既有突出的贡献,又有明显的片面性,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他们在强调行政组织的制度、法规、程序重要性时,没有看见制度、法规之繁荣可能对组织目标毫无用处;第二,提出的一般组织原则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基本思想,但过分追求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与完美性;第三,强调行政组织非人格化和理性化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要求;第四,只看到行政组织的内部各环节的协调而没有看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6、分析传统时期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1)贡献

①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的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管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

②总结概括出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理,作为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组织

③倡导“理性化-法律化”的政治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

(2)不足

①他们只研究了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

②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

③只将组织当做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17、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梅奥是早期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人际关系学说也是行为科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工业文明里的人的问题》。梅奥与其合作者为研究人际关系,于1923-1926和1927-1932两次实施了有名的“霍桑实验”。梅奥的基本思想是:一是提出了“社会人”理论,认为人除了要求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希望获得安定、友谊和归属感;二是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说法,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妥善对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三是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者,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来激励人的“士气”,以提高组织效率。

18、巴纳德的组织要素与平衡理论

(1)组织:是有意识调整了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系统。

(2)组织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

(3)权威来自接受:组织中管理者的权威是自下而上的。具备四个条件:①组织领导者的命令必须让组织成员理解,凡是无法被理解的命令不可能具有权威性②命令必须与组织的目标一致③命令必须照顾组织成员的利益④命令必须具有可行性

(4)组织平衡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能否维持组织的内外平衡。①组织的内部平衡即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组织对成员的满足能否保持平衡。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也应当有所变化。

(5)非正式组织:是由组织中的个人接触、交互影响、自由结合形成的联合体。①具有促进信息传递的功能②能够影响和激发成员为整体服务的愿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③正式组织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组织控制过多过滥,有利于保持个人尊严。

19、西蒙的决策组织理论

西蒙是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他以巴纳德思想作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全面、成熟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尤其主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决策理论。他是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其代表作为《管理行为》(或《行政行为》)。西蒙的行政组织四项主要包括:①组织是一个决策系统,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决策。②组织的目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由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手段和目的上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整合,因而职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③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一方面,组织要为个人根据其贡献提供一定报酬,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同时又必须对组织做出贡献。④他提出了组织影响论,即研究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有:权威、组织认同、信息沟通、培训、效率。⑤他提出了组织设计论,认为组织设计要有利于组织决策和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工作;要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应当:建立组织的目标体系、进行分工、确立组织的工作中心、进行组织的权力配置。

20、对行为科学行政组织理论的评价

(1)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特点

①注重对组织中的人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提出组织应当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使组织研究从传统的静态研究转入动态研究。

②注重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③注重对组织决策问题的研究。

(2)行为科学行政组织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揭示了组织的社会心理特征,批判了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在这方面的不足,为行政组织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足:①过分偏重对人的研究,贬低了结构、法规与制度对行政组织的重要意义;

②过分注重对个别的事实的研究,而忽视对组织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致使研究日趋支离破碎,缺乏有力的理论统御

③这一时期组织的研究仍然是带有封闭性质的

21、柏森斯的行政组织理论

柏森斯代表作是《社会系统论》、《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进程》。他认为任何一种组织,其本身就是一个

处在各个社会系统中的社会分系统,在此社会系统之内又包括了许多小的社会系统。处在社会系统中的组织,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质:适应环境;达成目标;统一协调;形态维持。这四个方面的特质主要通过组织的三个层级来维持:①决策层级,负责决策和组织方向;②管理层级,负责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活动和组织与外部团体之间的接触;③技术层级,这是组织目标的直接完成者。这三个层级有着明确的界限。

22、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行政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理论)

他们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继柏森斯之后,于1970年合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其主要观点是:(1)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接受足够的投入,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同时提供足够的产出给外部环境,以便保持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关系。(2)组织是一个整体系统,一般由这样五个分系统构成: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3)提出了组织的权变观念,认为权变观点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变组织理论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权变理论强调如下思想:①组织具有多变量性,应当具体地研究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②每个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分系统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于所有环境的组织原则和管理方法。③权变理论致力于谋求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

23、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认为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1957年,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雷格斯发表了《农业型与工业型行政模式》一文,1961年出版《行政生态学》一书。其基本思想如下:

(1)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传统农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其他立法、司法组织混同,行政组织内部分化也很低;棱柱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行政组织,既有现代的因素,又有传统的因素;衍射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与立法、司法组织分开,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也很清楚,各司其职。(2)雷格斯重点分析了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组织。雷格斯指出:棱柱型行政模式有三种特征:①异质性并存,即在同一社会中呈现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规范与观点。②形式主义,即法律与现实的严重脱节。③重叠性,即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结构彼此重叠。一方面有国会、行政机构、选举制度,另一方面又有影响很大的家族、宗教团体等。(3)考察了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社会沟通网络、政治制度、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等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形态之间的制约关系。只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并根据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的行政组织,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24、行政组织中的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1)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是1909年出生的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行政学理论家。他在1958年出版《帕金森定律》(或为《官场病》),剖析了英国行政部门的种种弊病,其中所反映的这些“弊病”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在各国引起反响。他认为官场通病主要有三种:其一,职工人数与工作量毫不相关,职工人数总是不断膨胀;其二,现代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其三,组织的低效源于自发的嫉妒病;其四,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是组织衰退的征兆。

(2)彼得原理 美国管理组织学者彼得与记者霍尔在1969年合作出版《彼得原理》(或《升官病》),作者认为,每个组织都充塞着不称职者,每个人都想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如果每个人都降一级,做他能胜任的工作,就会使组织效率大大提高。人类任何有组织的事业都受到彼得原理的支配,行政组织也不例外。

25、新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行政学界最活跃的一个学派,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不应当是效率,而应当是社会公平。传统行政学坚持政治与行政分开,过分强调效率,结果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出现了各种社会危机。应当赋予现代公共行政以伦理的内容,以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感,让管理者承担其社会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及其基本行为的出发点。

(2)主张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的变革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应减少层级节制,分权、放权,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组织设计应遵循两个目标:顾客导向;应变灵活。(3)提出公共行政组织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感情等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①分配过程,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中心内容。应从公共行政项目效益的角度,来处理相关群体中人的物质和服务的分配问题。②整合过程,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过程。主张采用非结构、非正式和非权威的整合技术,来增强行政组织凝聚力。③边际交换过程,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群体之间(比如立法机构、利益团体)建立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的过程。边际交换方式的发展,首先需要服务对象更多地参与,其次是要发展新型的政府部门间的关系。④社会情感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情感的训练过程,同时又是行政体制改革基本工具。功过训练,降低行政人员对权威层依赖,提高行政机构整体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力。

26、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

企业家政府理论也是美国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行政学派,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不勒在1992年合著的《重新创造政府》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经营的一些成功经验运用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能够注重投入,提高行政效率,以重新塑造政府形象。这种理论主张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希望政府能向企业一样充满活力,能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作出快速的反应;企盼政府能像企业那样引入竞争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视服务对象为上帝;能简政放权,放松规制,从而建立一个花钱少,办事效率高的政府。他们认为企业局应当具备十大特征:①掌舵而不是划桨②要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③注重引入竞争机制④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⑤重产出而不重投入⑥树立“顾客意识”⑦、重收益、重集资、重赚钱⑧重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⑨重分权模式和合作式组织⑩、重视市场机制调节,并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27、彼得斯提出的四种政府治理模式

(1)市场式政府模式(2)参与式政府模式(3)弹性化政府模式(4)解制式政府模式

28、休斯归纳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征

(1)该模式意味着传统行政管理的重大改变,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个人的责任

(2)一种脱离官僚制的趋势,目的是使组织、人事、任期等更具灵活性

(3)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以便用明确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工作业绩

(4)公共管理人员更具政治色彩,而不是政治中立或无党派立场的

(5)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市场检验,应“将掌舵与划桨分开”

(6)通过民营化或市场检验以及合同外包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

29、登哈特对企业化政府组织理论的批评

(1)抨击了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官僚制形式主义的非人格化扩张所带来的长期社会问题

(2)批评了以企业化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政府组织不能像企业那样来运作,政府有些问题不能被简单地“管理”或“市场化”

30、对现代行政组织理论的评述

(1)通过对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批判,现代组织理论提出要建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有机性和总体性)特征的新型政府主张。他们注重对组织的系统性、生态性、权变性的研究,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并且是与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个开放系统。

(2)现代组织理论也有不足:一是强调组织被动地适应环境,很少研究组织应如何主动地促进环境的改变;二是过分强调组织的变数,忽略了对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运行规律的研究。

(3)目前,现代行政组织理论不断倡导变革,要求政府放松规制、下放权力、重视民主参与、提高应变能力、重视服务对象。

第四章 中国行政组织理论

1、孔子“礼”的行政组织思想

①维护严格的等级秩序;②强调组织内的和谐;③如果选拔正直的人来参与管理。

2、孟子“仁”的行政组织思想

孟子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其主要的行政组织思想表现在:①主张以人为本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仁”是国家行政的目标,又是行政组织内部的组织原则 ②主张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对于贤能的人,一要尊重,二要给与优厚的生活待遇,要重用;③专业化分工的思想。指出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是管理者,有人从事体力劳动,是被管理者。

3、荀子“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思想

荀子是儒家行政组织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是:他主张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思想,认为礼法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论述了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性,认为“分”是组织管理的手段,是社会有序化的标志;指出“义”是人类组织的行为规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有了义,才能使组织团结一致,战胜自然,并使组织生存和发展;他也提出了选闲任能的用人思想,认为应当把选贤任能放在提高行政组织效率和国家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4、法家(商鞅和韩非)的行政组织思想

(1)商鞅的行政组织思想。其主要观点是:以法为本,特别重视法,认为法是行政组织活动的准绳;强调组织领导的统一性,认为领导权应该为君主所独揽。(2)韩非的行政组织思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早期法家的“法、术、势”的思想兼收并蓄,完善了以法为中心的法家行政组织思想。他的主要思想是:他分析了法、术、势各自的含义,认为法就是行政组织规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术是统治术(即君主根据行政任务授予臣下一定职位,并进行考核),势是君主的绝对权威;他主张用法、术、势兼用的手段治理国家和行政组织自身,他强调势是法和术的前提,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强调中央集权;他强调组织分级管理与监督原则,认为君主责任是考察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去治民

5、道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崇尚“无为而治”,主张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提出善下的用人思想,善于用人的人应当对人才谦和,以把人才吸引在自己周围

6、道家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与今天的“有限政府论”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管理者不要过多干预,上层管理者应当尽量按客观规律办事。(2)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从本质上看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管理方式,它采取的是一种听之任之,完全顺其自然的方式,这样的管理最终既不会有很高的效率,更不会获得大的效益。今天人们所提倡的“有限政府论”与老子的“无为而治”行政组织思想相比有着很大差别。它从根本上而言,不是让政府不管,而是要尽量少管一些具体的、业务上的事情;它采取了分权的思想,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团体或社会中介组织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分工,各司其职。政府从一些具体事务上脱身出来,可以集中力量抓好宏观管理,集中力量办好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有限政府”最终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率和高效益。

7、墨家的行政组织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行政组织思想主要内容是:①提出了尚同的组织原则。认为应当政令统一,实施自上而下管理;②主张尚贤用人原则。贤人一旦被录用,就应当使他们有职有权;③强调组织中上下沟通必要性;④认识到组织中参谋、智囊人员的重要性。主张领导人员应当博采众长;⑤提出了“节用”“非乐”的组织经济原则。

8、对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源远流长,其内容比外国同时期的行政组织思想更为丰富和深刻。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缺乏系统性。其中,有很多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例如政令统一的思想、权责统一的思想、组织和谐与内聚力思想、组织与效率思想等等。同时,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当时的行政组织思想大多是片断地、不系统的,而且没有对行政组织专门论述,更多的是隐藏在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方略之中。

9、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

(1)创五权分立原则,谋求“万能政府” ①孙中山主张按五院制形式构建一个高效率的“万能政府”。

提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原则),并主张按五权分立原则采取(五院制)形式来构建中华民国政府,即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②他认为为了保证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应当由独立与行政部门的考试院来选拔人才。同时,用来监督和裁判官吏的监察机关也应当独立,以保证行政机关公正行事。 ③孙中山“五权分立”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权能分立学说,他主张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他的“五权分立”是对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重大发展,目的是要把中华民国建成世界上最完善、最健全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倡导地方自治,提出均权制主张 ①孙中山认为,应当使人民直接在基层行使民权,这是民主制度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希望。同时,他在倡导地方自治的同时,也强调国家的集中统一。②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孙中山提出了“均权主义”的思想。将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地方的自治相结合,凡是全国性事务由中央管理,适合因地制宜的地方事务则由地方政府惯例。

(3)重视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强调人尽其才。

10、孙中山行政组织思想对我国当代行政组织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1)孙中山主张五权应当在民意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基础上由政府来管理。这对于我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颇有现实意义。(2)他提出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这种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3)他重视人才,主张量才使用,反对人浮于事,任人唯亲。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思想。

11、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

是以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思想为渊源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新中国国家行政管理实践的长期探索而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性质

①我国行政组织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根本标志。②我国行政组织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③我国的行政组织必须坚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职能

包括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两个方面。总的趋势是:政治职能逐渐减弱,社会管理职能逐渐增强。

(3)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设置与运行的原则

①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运行必须贯彻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②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将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原则。

(4)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

主要提出了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思想。既要维护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着重强调的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12、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

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行政组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体现在他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的主要行政思想有:

(1)行政组织应以经济职能为中心,强调我国政府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行政组织必须进行改革(比较重要)

①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应该“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行政组织改革,只有改革行政组织中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的现象,才会更加有力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要改革行政组织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职权的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邓小平一面强调“中央要有权为”,另一方面也主张让地方有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应该有计划的大胆地下放权力,而且地方个政府也有一个权力下放的问题。③要改革党政不分的问题,理顺党政关系。④ 要改革政企

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⑤要进行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四次改革都要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特别是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绩斐然。

(3)行政组织必须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邓小平指出,“克服官僚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克服官僚主义斯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目标。

(4)行政组织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①必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使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②重视组织机构的编制立法。邓小平坚持主张用法规的形式来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③主张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一是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二是要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三是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④ 强调建立科学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第一,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第二,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第三,加强对干部的任职任期惯例,健全干部的招考、任免等各项制度。第四,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注重能力。

13、现阶段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组织思想

(1)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们曾多次进行政府机构改革,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收获,但总的说不理想,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情况反复出现,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则

①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③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④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烈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4)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政府改革的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必须着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14、对中国近现代行政组织思想的评述

(1)孙中山的行政组织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中国古代的治国经验与西方的治国之规结合起来,梦想建立一个“万能”的政府。尽管他的许多主张在今天看来是有局限的,但是其中的不少主张在今天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2)毛泽东、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构成了当代中国的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建设和改革的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行政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根据地建设和新中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政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这为我国行政组织的建设与官吏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原则、方针。改革是邓小平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的行政组织思想,实际上是对毛泽东行政组织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 行政组织目标

1、组织目标的核心内涵

(1)组织目标对于组织成员的活动具有公共指向性

(2)组织目标代表者一种未来状态

(3)实现组织目标需要投入特定资源

(4)组织目标具有评估组织及成员绩效的工具作用

2、行政组织目标含义:指一个社会组织(企业组织、行政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努力争取达到一种未来状态。

3、行政组织目标的特征:强制性、服务性、和谐性、复杂性、动态性

4、行政组织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整合作用、管理工具作用

5、行政组织目标结构

(1)纵向目标:意味着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未来状态具有纵向性,它不是对原有目标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方向上的发展性或传递性。

(2)横向目标:意味着行政组织所要达到的未来状态具有横向性,它是对行政组织原有目标的范围或内涵的超越,也体现为行政组织所要实现的具有平行地位的目标。

(3)外部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外部目标就没有行政组织的存在,行政组织只有通过实现外部目标才能生存和发展。

(4)内部目标:组织在实现外部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内部目标,这是组织完成外部目标的充分条件。

(5)战略目标:是行政组织在特定时限后所设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它的未来指向性很强、激励作用明显。

(6)战术目标:是行政组织在短期内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它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与量化性需要投入的资源不多。

6、行政组织目标的类型

(1)消极目标:是一种具有较强限制性的目标,它主要是用来规制特定主体的某种行为,以免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2)积极目标: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激励性的目标,它主要用来调动特定主体的积极性,从正面引导行为主体朝行政组织希望的方向发展。

(3)经济目标:市场和国家是两种配置资源的基本体制,行政组织是国家的载体和化身,它的外部目标中有一些属性具有经济属性,属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性质。

(4)文化目标: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行政组织目标中还包括许多文化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5)社会目标: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的成熟以及行政理念的深化,社会目标逐渐成为行政组织目标中的又一重点。社会目标强调公平导向、以人为本。社会目标的主要制定和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7、行政组织外部目标的内容

(1)维护社会公平(2)提高社会生产效率(3)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4)提供公共服务

8、行政组织目标的二分法:外部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导向,内部目标是行政组织实现外部目标的依托。

9、行政组织如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调控投资规模和速度,具体运作和监管重大工程项目,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协调区域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0、行政组织如何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①行政组织应当把回应社会公众作为一种理念坚持下来②行政组织应当把回应社会公众要求的目标纳入工作议程中去,把任务在组织成员中间进行分解,使组织成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自主的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③为了促使行政组织成员真正、有效的回应社会公众要求,行政组织还要建立、完善和实施考核机制,系统、双向、开放地考察其回应效果。

11、行政组织如何提供公共服务:①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表达自己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具体方式包括:参与选举活动,向权力机关的代表表达意愿,通过各种媒体向机关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传达信息,参与各种利益团体的活动。②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组织整合这些关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制订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和计划,安排具体的公共项目③以政府行政组织为主通过各种方式执行其政策和计划,管理公共项目。

12、行政组织内部目标的内容

(1)管理资源(2)绩效管理(3)机关管理(4)组织发展

13、行政组织如何管理组织资源

(1)高层次管理者是组织的领导层,负责根据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拟定资源使用规划

(2)中间层次的管理者负责协调基层组织的成员使用要求

(3)基层组织成员负责具体运用组织资源实现具体的组织目标

14、行政组织如何进行机关管理

(1)研究拟定中央国家机关事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2)研究拟定中央国家后勤体制改革的政策和办法并组织实施

(3)指导后勤服务单位业务,推动机关后勤服务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4)负责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有资产的产权界定、统计评估、清产核资和处置,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5)协调指导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6)负责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的编制、配备、更新、报废

(7)管理外宾赠送国家领导人和各部门的礼品

原则:服务、高效、廉洁、科学化制度化

15、行政组织如何成功的进行绩效管理:效率与公平并重,效率与民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

16、行政组织如何推动组织发展:确定组织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分析、判断的结果决定是否推动组织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估,形成新的组织发展循环。

17、目标管理内涵:是对于行政组织目标的管理,它有特定的主体,主要包括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相关联的纵向和横向行政组织,其他组织和个人,视具体情况、具体情势而定。

18、目标管理的演进:①从企业组织到行政组织的转变②目标管理的工具属性的改进

19、企业组织与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差异:由于所有权上的根本不同,企业组织一向坚持效率和利润导向,对于提高管理效率的方法、技术的追求和实践非常积极。行政组织由于承担着政治责任,无法单独追求效率,而是要兼顾政治多元性和回应性,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和竞争压力;加之行政组织的目标具有模糊性,因而行政组织通常表现为效率低下,进取心不足。

20、制定组织目标的原则

(1)民主参与(2)系统协调(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现实可行性

21、制定组织目标的方法和技术

(1)目标分解法(2)目标综合法(3)目标滚动法(4)坏境适应法(5)资源规划法

22、目标执行的主要工作

(1)目标与人力配置(2)目标与组织资源配置(3)组织协调与监管(4)目标修正

23、目标评估的标准

(1)回应性标准(2)数量标准(3)质量标准(4)成本标准(5)满意度

24、目标评估方法

(1)数据分析(2)现场评估(3)自我评估(4)内部评估(5)外部评估

25、如何在行政组织中正确开展目标管理

(1)适于目标管理的组织与形式(2)组织的成熟度与组织成员的素质(3)合理组合组织目标

第六章 行政组织结构

1、行政组织要素

(1)第一种,人、目标、特定的人际关系

(2)第二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组成,物质要素由人员、经费、物质条件所构成;精神要素由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所构成

2、行政组织结构:单位、部门、层级、整个国家行政系统

3、行政组织结构功能

(1)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满足行政组织目标的需要。

(2)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稳定工作人员的情绪,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合理的组织结构,能使组织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4)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微观和宏观行政效率的前提条件。

(5)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推动行政方式的创新

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

(1)任务与组织平衡(2)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比例配置

(3)分工明确、合作良好(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

5、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因素

(1)战略与结构(2)规模与结构(3)技术、任务与结构

6、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

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是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是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它是指政府为了有效地发挥行政组织的功能,首先要将国家所管辖地域分成许多块,由不同的行政组织进行管理。为此,除了设置管理全国社会事务的中央行政组织外,还设有管理局部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

宏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层级越高,管辖的范围越广,但组织的数量越少;层级越低,管辖的范围越小,但组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行政组织之间管辖的职能,既有相同的一面,即都要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又有不同的一面,一般而言,凡是属于全国性的宏观问题,归中央行政组织管理,凡是属于本地方的事务,归地方行政组织管理。由于行政组织的多少与层级成反比关系,故从总体结构上看,它呈现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

7、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

(1)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是指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内部层级的分工。(2)微观纵向分工的原因: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承担本辖区范围内或本部门的行政任务,为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就必须将任务层层分解,直至落实到每一个职位。(3)微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标准。。由于各系统的职能可以分解为许多子系统,故它们之间的领导也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垂直领导关系。

8、行政组织微观纵向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

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决策层,负责制定本部门行政的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最大努力满足社会对

本部门的需要,最优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行政组织。 中层行政组织为协调指挥层,负责执行本部门最高行政组织制定的总决策、目标、方针和政策,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具体工作对象的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等工作。因此,中层行政组织为半开放半封闭系统。 基层行政组织为技术操作层,其任务是执行中层行政组织的实施方案。它基本为封闭型。

9、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分层负责,使各级政府在各自管辖地域范围内,能做到事权集中,统一指挥;②行动迅速,能及时地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决策,就地实施;③、能发挥各个层级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④、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

(2)缺点:①、行政首长管辖的事务过多,难以事事精通;②容易形成地方政府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容易犯地方主义的错误,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10、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就是行政组织的部门分工。

11、横向分工的种类有四种:

(1)按行政业务性质分工(2)按行政管理程序分工(3)按管理对象分工(4)按地区分工

12、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必要性

(1)适应行政管理有效性的需要;(2)适应行政管理专业化、技术化的需要;(3)适应行政管理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需要;(4)适应行政管理程序化的需要

13、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①职能不同,分工管理,使行政组织成员在专的基础上精通业务;②从上到下形成条条,因此在对同一业务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中,易于形成统一的方针政策,有利于社会各项事务有秩序的健康发展;③各个部门分工负责,使各个层级的行政首长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全局的大问题。

(2)缺点:①易于形成各个部门条条分割,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和协调;②自上而下的各部门形成的条条伸向各个基层,不利于地方层级的行政组织因地制宜地贯彻上级的政策,抑制了地方的积极性。

1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

(1)①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横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职能制。②层级制形成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体现着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上下级之间沟通越及时,执行决策就能更加及时、准确;反之相反。因此,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层次越少越好。③职能制形成管理幅度。它包括各级政府的分部化,以及各级政府所管辖地区分部化所产生的下级政府的数目。管理幅度越窄,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高;管理幅度越宽,行政首长对其管理的效率越低。

(2)在同一个行政组织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在一定的被管理工作量或地域条件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即幅度越大,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级就越多,这就是行政管理层次和幅度相互关系规律。

(3)对实际的行政管理的启示。根据上述规律,当管理幅度能够增大时,就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精简行政组织机构,使行政领导接近基层,有利于及时处理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当管理幅度过大时,上级机关及领导者超负荷运行时,就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时应当适当增加管理层次,缩小管理幅度。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运行。这种选择的科学性体现着管理的艺术,关健在于必须根据国情和行政管理的需求加以确定,根据各管理因素的变量关系来确定其最佳的适度点。

15、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有关

(2)下属工作的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3)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

(4)管理者的素质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

(5)集权、分权与授权的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6)下级单位所在地的集中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

(7)技术装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第七章 行政组织体制

1、行政组织体制:体制是指一个组织的制度及运行方式,行政组织的体制指的是其制度化的权力分配关系,以及运行方式

2、行政组织体制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组织体制与行政组织结构的关系: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的载体,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则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没有权力的分配,也就没有结构的分工;没有权力中服从与被服从、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行政组织就无法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

(2)研究行政组织体制的意义:行政权力分配科学与否,关系着行政组织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完成的好坏,关系到行政组织效率的高低,因此,必须加紧研究行政组织体制,以促进行政权力分配的科学化。(3)行政组织体制的分类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看,有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从决策权归属来看,又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从层级与部门关系看,有完整制、分离制。

3、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的正确运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

(1)制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关系的两个因素:

①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经济上的需要。②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国家多实行集权制;凡实行联邦制的

国家,多实行分权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①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总体要求。决定了政府具有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维持市场秩序、保障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提供的职能。这三大职能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这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关系的基本内容。②市场经济要求中央政府具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③市场经济要求地方政府在中央统一法制规范下主要负责实施本地区的各种保障职能。④中央适度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即均权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凡是属于宏观的经济及社会事务,由中央政府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管理,地方政府不得染指;凡是属于地方事务,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法制规范下,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独立经办,中央政府不加干涉。只有少数事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这种按事权的性质进行的分工体制有两大优点:第一,它们之间是按职能分工的,不是按管理程序分工的,两者各管一块,不会出现职能不清的问题;第二,按职能分工基本上不会造成中央集权过多或地方分权过多的问题。它们之间的权力界限基本上是清楚的,因而也能稳定,不会造成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

4、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集权制优点(1)政令统一,统筹全局,防止政出多门;(2)层级节制,指挥灵便,令行禁止,有利于提高效率。(3)集中全国的能力、财力、物力用于重点建设,避免人财物分散、盲目建设及资源浪费。 集权制缺点(1)事事听从中央政府安排,必然压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处理本地事务。(2)容易导致中央独裁。(3)层次繁多,不能及时果断地处理政务。(4)下级对上级过分依赖,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及工作能力的培养。(5)无法有效满足地方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差异性要求,妨碍了地方政府行政方式的创新。

分权制优点(1)政府能够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处理本地事务。(2)分权分工,可以防止上级专断与个人独裁。(3)分级治事,符合民主原则则,可以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激发其责任心,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4)可以有效满足地方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差异性要求(5)有利于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作用,培育公民的参与精神,完善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

分权制缺点(1)地方分权过度,容易形成地方本位主义,甚至导致国家分裂。(2)分权过度,必导致全国各地经济的畸形发展,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3)地方权限过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统一的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均权制优点可发挥集权制和分权制之长,而避二者之短,即可保证中央的政令统一与指挥灵便,又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或下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均权制缺点若均权制不当,则会扬集权制和分权制之短,而避二者之长,既不利于中央的统一指挥,也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5、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的正确运用

首长制、委员会制各有利弊,并无绝对优劣,应该视情况而灵活运用,不可偏于一隅。决策中最重要的是办事迅速,交给一人办比交给多人办更好;决策要深思熟虑,交给多人比交给一人办好。也就是说,首长制运用于行政、执行、技术、军事等性质的事务,委员会制则运用于顾问、讨论、立法、决策、调节等性质的工作。

6、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首长制优点:①事权集中,办事果断,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③责任明确,权责利统一,可避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无人负责等弊端的发生;③易于保密,减少扯皮。

首长制缺点①首长个人独揽全权,易形成个人专制;②若无有效的监督,首长易滥用职权,拉帮结派,营私舞弊③首长一人智力、精力有限,若不充分发挥民主,易陷于短见,对问题的考虑难以周详。

委员会制优点;①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多人的智慧,考虑问题比较全面;②集体承担责任,利于协调一致地推行计划;③互相监督,不易营私舞弊。

委员会制缺点①责任分散,且很不明确,对决策后果易出现争功逶过现象②委员之间地位平等,权责相同,难于彼此协调,人多嘴杂,也难以保守国家秘密。

混合制优点;①可同时兼顾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弊端,既有利于权责集中统一,又便于集思广益。既可避免个人独裁,又可避免无人负责。

混合制缺点;若运用不当,则会同时兼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之弊,一方面是个人专断,以权谋私,另一方面是权责不清,争功诿过

7、完整制、分离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8、完整制优点①在一般政府内权责集中,指挥统一,可令行禁止,防止迟缓推诿;②各部门互相合作,协调配合,可减少单位间的摩擦与冲突,并避免单位间的工作重复。

完整制优点缺点①权力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易形成一级行政首长的个人专权;②易形成地方本位主义,不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宏观控制

分离制优点; ①领导权力分散,并互相牵制,可防止一级行政首长的独裁专权;①实行二元化领导,既有利于上级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也有利于下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实施。

分离制缺点: ①权力分散,易导致多头指挥,政令冲突,使得任何一个领导机关均指挥不灵;①政出多门,易导致下级无所适从,或利用矛盾为自己服务。

9、完整制与分离制的正确运用

完整制与分离制各有利弊,主要应根据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或联邦制的不同而加以灵活运用。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成员单位这一级政府内,实行完整制,该级政府部门只受本级政府领导,不受联邦政府领导;但在成员单位以下的地方政府,仍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成员单位政府同一部门的领导。在单一制国家,凡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级地方政府的各部门均实行分离制,既受同级政府领导,又受上级政府的同一类部门领导;凡实行分权制的国家,高级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一般只受同级政府领导,基本上不受中央政府同一类部门领导。一般而言,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级地方政府主要适宜采用完整制。

10、名誉市长制、市经理制的定义、优点和缺点

名誉市长制优点:权责集中,机构精简,可有效避免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名誉市长制缺点:①没有一个统一负责的行政首长,各行政部门之间难以协调;②行政、立法职能由同一委员会行使,使行政失去了立法的控制与监督;③议会或与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选举产生,难以保证其能力和专长适宜于其所从事的行政工作。

市经理制优点:①有一个统一而高度负责的行政首长,便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②行政首长由市政专家担任,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③市经理对民选的市委员会负责,市委员会对选民负责,使得专家的特长与民选的意志得以较好结合。

市经理制缺点:市经理制的弊端是它可能产生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10、统率机关特点: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指挥与决策中心,在整个行政机关中发挥统率作用。

11、被统率机关特点:执行性与辅助性

12、咨询机关作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与论证,为行政首长决策提供建议或方案,或对需要由首长进行决策的问题进行审议。

13、业务机关与辅助机关的关系 在被统率机关内,又可以按照业务性质将行政机关分为业务机关与辅助机关

(1)业务机关的职责:①计划②法制建设③考核④报告

(2)辅助机关的职责:①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②深入实际,收集研究信息

③上传下达,综合协调④管理本机关的人、财、物

14、临时机关的性质和作用:是为解决某一临时性专门问题而设置的机关。一旦问题呗解决或任务已完成,该类机关随即撤销。

15、信息机关的重要性

它是指专门负责收集、加工、储存与传递有关人、财、物等各方面信息的机关

(1)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代决策离不开信息

(2)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往往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正确与否

16、决策机关与执行机关之间的关系

(1)决策机关 它是指在行政活动中做出决定、制定规划、发布命令的机关。其职权同统率机关的职权基本相似。(2)执行机关:它是指对决策机关做出的指示、命令、决议等加以贯彻和实施的机关。其主要任

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指令。

17、如何正确处理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的职权:①根据宪法与法津,制订行政法规、发布决定与命令②规定各部、委的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④规定中央与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县、市的建置与区域划分⑤审查行政机构的编制,依法任免、培训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⑥领导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科学、民政、公安

等各项事务⑦改变或撤销各部委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命令、决议与决定。

(2)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地方行政机关是指活动范围仅涉及一定行政地域范围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负责管理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事务。我国地方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根

椐“双重负责制的原则开展工作,其职权主要包括:①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与命令,完成上级

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发布决议与命令,制订行政措施;③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公

安等事务,依法任免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④保护社会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公

民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⑤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所属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命令。

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_完整复习资料_行政组织理论

第八章 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

1、行政组织的界限:是指行政组织用以过滤外部环境的投入与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产出,防止外部环境的干扰,并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边界。具有开放性和可渗透性。

2、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含义:是指处于行政组织界限之外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3、行政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①地球环境②地球之外的宇宙环境

4、行政组织外部社会的构成:①国际社会环境②国内社会环境

5、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1)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①行政组织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②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行政组织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③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和非物

质要素都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这是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又一表现,具体包括: ①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但它不可能接受外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8151/193100633995.html

更多阅读

行为科学各激励理论对比分析报告 组织行为学 激励理论

人的观点为何会不同?这是因为一个整体存在个体差异现象。个体差异的存在,使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不一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提出这一理念:主公要想取得胜利,就要注重“道”,也就

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 微策略招聘

3、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由于细化理论只强调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及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而未提供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指导,即未涉及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因此光有细化理论还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把它和“成分显示理

领导理论发展状况的综述 组织理论发展综述

1、领导与领导理论领导是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同的究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中,Robbins认为,领导是领导的一种能够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1】;Northouse则认为,领导就是

解读学习型组织理论

解读学习型组织理论张鸣雨前言不久前,参加学习型组织创建研讨会,深感许多单位,特别是一些企业对组织的学习型化认识尚有偏颇。这些认识,不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根据本人的理解、认识与实践,就学习型组织作如下解读。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

声明:《行政组织理论 行政组织理论_完整复习资料_行政组织理论》为网友朕略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