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书院
仰山书院,位于江西金溪县城王家巷,是金溪人民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陆象山先生的场所。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存斋。金溪县青田人。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国子正,为大学生讲授《春秋》。淳熙十年至十三年在敕所任删定官,编理、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绍熙二年,出知荆门军,绍熙三年腊月,病死于荆门任上,归葬于金溪,赐谥“文安”。明嘉靖九年(1530),被列入孔庙配祀。陆象山在官时为政清廉,爱干实事,不喜空谈,他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陆学又称“心学”,他提出“心即理”,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与当时理学家朱熹齐名。淳熙三年(1176),陆象山与朱熹在铅山鹅湖寺聚会,对“太极”、“无极”和治学方法展开了一场辩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辩”。陆象山还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在南宋思想学术领域内独树一帜,自南宋以来,历元明清至中华民国,统尊他为“百世大儒”。后人将陆象山生前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凡36卷,他的学说后由明朝王阳明继承和发展,称为陆王学派。为纪念陆象山先生,清乾隆二年(1737)在南宋朱熹与陆象山曾经讲学过的崇正书院遗址上兴建了仰山书院。仰山之名渊源《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据《金溪县志》载:清乾隆二年知县阎廷佶倡捐,买邑人桂氏房屋改为义学,请学使赠写“仰山书院”门额。书院占地1078平方米,嘉庆年间扩大规模,请江西学政王鼎题写匾额,光绪末年改为官学堂,民国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一直是金溪培育人才的地方。书院环境幽雅,有池塘、竹山,曾受到破坏,但书院建筑保存完整。1992年金溪县重修了书院,古老的书院又焕发了青春。1993年在书院开设了陆九渊纪念馆,1996年成立了金溪县陆象山研究会。现在正厅为“陆九渊纪念馆”,安放着陆象山先生半身塑像,陈列着陆象山先生生平图片。上堂还辟有金溪历史人物展厅、书画和石刻展室等。正厅右侧为“先儒祠”,是学子们春秋两季开学时祭祀陆象山先生的地方;正厅左侧为居室厨房等,是学生和先生们歇息、用膳的地方。书院现由金溪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96年金溪县委批准仰山书院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7月省政府批准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目高山怀陆子;
心存大哲究天人。
一家兄弟学;
千古圣贤心。
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
事属分内,千圣有□□。
景仰思贤,此地同山川显胜;
悟机述教,本心与宇宙交辉。
仰止挹春风,碧桃和露传春帐;
山前延晓月,白鹤倚云弄晓笙。
仰山书院幸存,历沧桑几沉几起;
鹅湖理坛未果,问朱陆谁是谁非。
归仁书院
归仁书院,位于江西临川。明代汤显祖曾在玉茗堂设帐讲学,为振兴临川教育,力倡筹创临川“崇儒书院”。在其影响下,其子汤开远又在临川创立“归仁书院”,其后裔追思先贤,又在温泉汤家创立“玉茗书院”,这三大书院在临川盛极一时,箕裘克绍代有名人,临川今日被誉为“中国教育之乡”、“神童之乡”、“才子之乡”,汤显祖教育之功不可没也。
未尝不知,嚜嚜已中来复;
如有所立,循循天下归仁。
文比韩苏欧柳;
行追稷契皋夔。
大成书院
大成书院,位于江西乐安县云乡南岸。明嘉靖年间,邑人董翀建为族人讲学之地。
大人开道学之源,明德新民止至善;
夫子道中和之极,金声玉振集大成。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鹿冈书院 位于江西宜黄。宋嘉祐间处士杜子野建,并讲学其中。王安石自临川负箧来游,受业其中。熙宁(1068-1077)后即荒废无闻。后人赋诗怀念,长沙熊少牧有“子野才堪介甫师,鹿冈书院鹿冈陲”之句;明黄濯缨为诗曰:“落日荒村处士庄,至今井畔是方圹。乔林几许迎新主,还有游人说鹿冈。”另有“荒晾四代拏云馆”及清人黄爵滋“宋社邱墟七百年”之追忆。清代黄云诗“宅是香林寺,祠仍拜宋贤”,知香林寺即其遗址。
盱江书院 位于江西南城。宋景祐、宝元间李觏建于城北隅雍熙街兴文里(一说新城鸬鹚石,一说泸溪赤境桥),讲学其中。乡俊异从而师之,东南闻风至者常数千人。宝祐二年(1254)郡守杨镇设“兴文堂”以祀觏。开庆元年(1259)知军曾埜改兴文堂为思贤堂,重建书院于其右。有明伦堂、洙泗堂及诚意、正心、致知、格物四斋。景定二年(1261)知军钱应孙增创殿宇讲堂,塑先圣先师像于其中。拨籍设罪民田3000亩以供经费。元末毁。明正德七年(1512)提学副使李梦阳移建城西南,立正经、上达、志伊、学颜4堂,旁列学舍20楹,以庙租138.7石并拨鸣山废庙等处田租224石以充经费。十一年知府韩辙、同知何恩增学舍20楹。嘉靖三年(1524)迁城北清源庙阴阳医学废址。九年改小学。万历三十七年推官陆键始复之于府学射圃,课诸生于其中。明末毁。清康熙间知府于翔汉改名凤冈书院。雍正七年(1729)复名盱江。乾隆九年(1744)知府杨宏志修葺,聚5县生童延师课之,拨租田计385.38石以充费用。十八年,新城进士陈道捐银2000两,职员江元洪捐银300两,黄道镇捐银200两入院。颁银两支配规定。二十年改建于武冈山上。于志伊堂南之泰伯祠内增祀曾巩、罗汝芳等8位先贤。讲堂右有虚斋,其南有聚星塔、德馨堂及步云桥,环吟亭、静观斋、盍簪、连菇、光风霁月堂等建筑。院墙外为雨化门。二十二年复迁回府学右。嘉庆四年(1799)盐运司曾燠捐纹银3000两助学,新增生童膏火20名,提高生童奖赏银。道光四年(1824)童生王师孟捐租田30.3石,监生杨孟元捐租田4石,每年折交钱4000。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同治八年(1869)知府达春布同5县绅士捐资修复。
进修书院 位于江西资溪。北宋石松建。松字和甫,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严州桐庐县知县,升右从事郎、信州司户参军,与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相友善,不附青苗之议。因受元辅党案牵连而罢官归里,于四都建馆以处学者。
槐堂书院 位于江西金溪。又名槐堂书屋、陆氏家塾。宋绍兴间陆九皋创建于延福乡之青田,为讲学授徒之所。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以进士归里,讲学其中。教学以“求放心”为依归,以“立志”为先。“其有意作文者,先收拾精神,涵养德性。根本既正,不患不能作文。”故不甚注重于条规学约,“先生既受徒,即去今世所谓学规者,而诸生善心自兴,容体自庄,雍雍于于,后至者相观而化,猗欤盛哉!”一时名流踵门,问道者常不下百千辈。若李缨、朱桴、朱泰卿皆“甬上四先生”,来自浙江四明,遂成心学理论与陆学学派之开创基地。位于江西金溪。宋绍定六年(1233)知县陈咏之建于县治偏西。有屋5间;祀陆九渊、陆九龄兄弟。聘傅子云主教。淳祐十年(1250)知县王中立请于知州叶梦得,增置田产,鼎创新祠于其前,以两庑分为四斋。敞门径,崇墙垣。“桂楼”、“滋兰”各加整葺,悉存其初。延李子愿为堂长以主教事。职事生员各立定数。叶梦得有记。元至正末废。明天顺六年(1462),江西巡按御史吕洪即废址建二陆祠,增祀陆九韶。正德十二年(1517),参政程果重修,定每年二月十五致祭。十六年分巡佥事胡琏建造牌坊祠,岁仲春仲秋知县二祭。清咸丰六年(1855)祠毁。十年,知县罗荣绪捐修。同治三年(1864)尽毁。
临汝书院 位于江西抚州(今属临川区)。又名南湖书院。原名南湖道院,宋淳祐九年(1249)江西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司冯去疾建。有尊经阁储经及群书。饶鲁、程若庸先后为山长,游其门而知名者有程文海、吴澄等。元延祐二年(1315)尊经阁等毁于火,七年山长黄镇与同知总管马合睦共新之。吴澄有记。至正元年(1341)照磨王坚孙,山长张震重修殿宇、讲堂、门庑、斋舍。虞集有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同知蔡元伟兴复。中为讲堂5间,后为宴息之堂。有学舍40间。陈九川有记。
兴鲁书院 位于江西抚州(今属临川区)。宋曾巩兄弟世居抚城香楠峰,于所居之侧建讲学之所,以传曾子之学。后久废。清乾隆四年(1739)知府刘永锡重建,前为大门,中为讲堂。前后列斋舍为学子肄业所。后为极高明楼,祀曾巩于楼下。延李绂主讲席。四十九年知府陈朗重修,以李绂之孙适园主讲席,并订有《每年额定支销项》,规定院长束修银240两,供膳银80两,聘仪银4.8两,年节三次共银14.4两,跟班工食银6两;每年生童开馆散馆酒席银共8两;旧额正课生员10名,童生15名,新广额生员5名,另加正课10名(乡试之年归入生员正课额内;岁科两考之年归入童生正课额内);正课膏火每名每年银6两,作20课算;每课生童奖银5.6两,每课生童饭食银每名5分卷价5厘。道光二年(1822)知府郑祖琛、耿维祐等捐修。咸丰六年(1856)兵毁,暂移刘公义学。因经费无出,停课六七年。同治六年(1867)知府吴祖昌饬潘贻恩及郡绅等清复故田,且并入刘公义学租息,始得开馆课士。游凤庚记其事。
水云书院 位于江西南丰。元初刘勋建于城南水云村,为读书讲学之所。明正德间遭兵火焚毁,仅存灵光殿改为公署。后又为民侵。清康熙十五年(1676)推官狄宗哲应士绅之请重建。有讲堂一所祀刘勋,题名“寿文堂”。前列若干楹,以明刑部尚书何乔新所题“绍述麟经”悬额,外有总门,额以“水云”,植新花竹,尽复旧观。
鳌溪书院 位于江西抚州(今属临川区)。元大德四年(1300)学者夏友兰请于邑尉明安墖儿,捐田500亩建于东门外鳌溪旁。中建讲堂、旁列两庑,门外有书舍6楹,祀先贤。皇庆元年(1312)赐额,置山长1员,训导1员,直学1员,学吏1名,门子2名,库子1名等。吴澄有记。元统二年(1334)友兰子志学增捐田160亩,以赡多士肄业。增铸祭器,奉旨勒石。明初毁,学田遂入儒学。后夏氏子孙上控,转拨租80石归书院。隆庆六年(1572)知县穆世杰将基址改社稷坛,院田入官。万历元年(1573)穆乃捐俸重建于城隍庙右。有正堂3间,旁2斋,选士主教。穆自为记。后久废,仅存夏子祠供祀,祠门仍榜曰鳌溪书院名。明末清初均有增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陈洪勋率监生孙学纯筹捐钱1360缗改建于邑明伦堂后。
管陶书院 位于江西广昌。元至元间刘君举建。群举字秀贤,南丰人,后徙广昌。宋末举进士不第,荐不就;初从广平王磐学文章,后师事保业刘因3年,尽得其传,以疾辞归,作书院教授终身。
南丰书院 位于江西南丰。元至正四年(1344)知州史文彬捐资倡建于原宋代曾氏学舍旧址。中为孔子殿,以颜、曾、思,孟配之。左为书院,祀曾巩兄弟3人。后为讲堂,斋舍18间。旁以长廊翼室,缭以周垣。前为二门,慕道来学者不特族裔。每年伏、腊日释奠于孔子及曾氏。史文彬自为记。
康斋书院 位于江西崇仁。又名小陂书院。明洪熙、宣德间吴与弼建于小坡。陈献章、胡居仁、娄谅、胡九韶俱从游受学于此。其教学以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三者结合为中心,以躬行践履、率己化人为根本,以早枕夜卧之际的思考省察为途径,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为手段培养生徒。尝率诸生披蓑笠负耒耜,一面并耕雨中,一面讲解和体悟乾坤八卦之义于田中。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陈献章凌晨未起,与弼手自簸谷,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劳动态度与劳动观点的养成,也从师之身先士卒而来。“日刈禾,镰伤厥指。先生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割如初。”故馆中人才多笃行之士,若胡九韶、车泰、饶烈、娄谅皆然。育人重践履,必从至危至难处试验,贫贱患难处立任脚跟,俾学者心性纯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两忘,惟知有理,方成动时省察功夫。饭后令坐东窗,俾四体舒泰,神气清朗后方始读书。夜间老师讲授,共同讨论。于早兴夜寐之际,常令思日间之所学所行,如先明“己德”然后“新民”之道理等。遇贫困、事务繁冗、疾病忧愁愤躁之时,必教徐整衣冠、读书以使意思通畅。凡应事之后即教看书,不使心思顷刻走作。于责人之事,常教以厚责己薄责人为准则。后即址为祠,久废。
鹤城书院 位于江西资溪。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陈王廷追拨废寺田15亩,欲创书院未果。清康熙三年(1664)建文会馆于县西城隍庙右。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杨焯见其规制太狭,修廩不给,合七绅移建于县西南儒学左、李盱江祠前,初名养正书院。并劝捐田亩,以资月廩。工未毕杨调任。十九年继任顾德懋续成。中有讲堂,左右为学舍,庖、廩、茶亭均备。后有大楼1座。延师掌教,立以条规。修脯及诸生膏火,优等花红俱有定额。二十八年知县高尚礼谓泸溪(今资溪)后学,当以李盱江为宗,遂改名“盱江。”五十四年知县贾文召以府已有盱江书院,县宜有别,更名“鹤城”。道光八年(1828)知县张澍全面增修。九年延教谕甘君主讲。定山长年豆修银60两,共膳银20两,肄业正课生员月膏火银7钱,童生正卷月膏火银6钱。咸丰十一年(1861)拆毁,仅存梁柱。同治五年(1866)知县刘献葵修复,又请厘各都团会田亩归之。其田亩册籍存礼房,出入钱文归官经理,重定山长束修、供膳银及生童膏火银等。
程山学舍 位于江西南丰。清顺治九年(1652)谢文洊建。有尊洛堂、玩占堂及石室等。与同邑邵睿明、李萼林、傅与、甘京、黄熙、曾曰都在此讲学,其讲习以程朱之学为旨归。康熙四年(1665)夏,谢与宋之盛、魏禧在此大会讲,广论程朱学脉等,为当时最盛之举。其名与宁都易堂、星子髻山并重,时称“江西三山”。
黎川书院 位于江西黎川。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卢崧偕邑绅黄祐、陈道等集资创建于城东门之环胜山。有讲堂,后为先儒祠,祀朱熹、李觏、邓元锡3人。崧捐其中膏火之大部并自为记。后钟溪人陈道也捐银2000两。邑人冯行有《先儒记》,二十六年黄祐掌院教。咸丰六年(1856)被毁。同治六年(1867)邑绅陈谦恩筹资兴修。岁收田租店金记于簿册,设立规条若干,如:山长公议,请本县科甲,先甲后科;如上宪荐人,其修金由县署致送,书院不重开销;膏火额数,自同治乙巳年起,生童正课各取30名,每名4800文;附课各30名,每名2400文;官长捐廉广取者,书院不给。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