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德国二战经典:《生命的讯息》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像一篇动人的散文诗。全片以动听的音乐、古色古香的希腊克特里岛、闲适的人为基调,在此背景下演绎了一个被战争弄疯的德国士兵企图炸毁弹药库而被制服的故事。影片讴歌了和平。克特里岛曾出土过许多举世瞩目的文物,此片中也有表现。 [剧情资料]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编剧: 沃纳·赫尔佐格
主演: Peter Brogle / Wolfgang Stumpf / Florian Fricke / Athina Zacharopoulou / Wolfgang von Ungern-Sternberg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语言: 希腊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68-07-05
片长: USA: 91 分钟
又名: 生命的讯息 / Signs of Life
生命的标记的获奖情况
1968年 German Film Awards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沃纳·赫尔佐格
1968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沃纳·赫尔佐格 《生命的讯息》一片的故事背景是描述四十年代的希腊,一群德国士兵远离家园,驻守在一个荒芜且孤绝的小岛上;整日无事,常做些例行琐事来打发时间。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史楚锡(Stroszek) ,因生活单调且无意义,脾气日趋暴躁不安,精神也日渐异常。直到有次巡逻,见到满山谷象征生命意象的风车,竟发狂以军火库弹药,自制烟火,围攻岛上军民与太阳,最后其叛乱行动被平息。 [精彩影评] 风车渐欲迷人眼 德国入侵希腊,我喜欢的国家虐待我喜欢的另一个国家。本指望看到挺括的一列列军服在闲适的古代人面前肃杀地行进,佐尔巴的班卓琴对抗腓特烈大帝的长笛,黑格尔遭遇第欧根尼,而后两情缱绻,长歌当哭。
可什么都没有。老实说,我愧对于《生命的讯息》。那么两三个德国兵,可不好看,也不打仗,还有什么劲?他们是入侵者,却像是郊游的大学生,有大把无聊可以挥霍。
一个娶到希腊护士当婆娘,让她操心一日三餐;一个用玻璃瓶子罩住蟑螂,兴奋得像阿基米得;一个乐得清闲,去断壁颓垣间寻访古代石刻。
嚯,那古旧的文字真美,安然地装饰着石碑,在草丛里沉默。那是历史,任人打扮。
二战时候,好容易重新建国的希腊努力保持中立,却被墨索里尼垂涎,悍然进犯。可英勇的希腊守军挫败了一次次意大利军队的入侵。意大利破坏了巴尔干的利益,于是盟友德国不得不为他收拾残局,重整河山。德军在伯罗奔尼撒长驱直入,继而控制了整个希腊列岛。希腊态度暧昧,他的统治者不动声色,时刻巴望英国的援助;希腊共产党则躲到山林,发展势力,打起游击。
可这,影片也没表现。除去那些不务正业的德国兵士,希腊的城里人也像法国人一样,照常在路边咖啡馆里消磨时光。那些橄榄色皮肤的漂亮孩子就在德国人的长腿间嬉戏,似乎井水不犯河水。
希腊,最适合假寐,最适合恋爱,最适合怀古,最适合幽思。就如那从天而降的匈牙利流浪艺人,他说他是国王,他也真是个国王,谁也没他自在。
娶了希腊姑娘的德国兵叫斯特罗斯策克,例行上班路过一室,陡闻嘈嘈切切的琴音,才发现他的某个同事在弹奏肖邦。
“肖邦是个革命者”。这个本该待在莱比锡音乐学院里的大孩子兴奋地说,他享受着自己的音乐,说不定还感谢战争给他提供了空间,提供了听众。是啊,蔚蓝的爱琴海近在咫尺,有什么理由不在海鸥和白浪间吟唱呢?
斯特罗斯策克却抓狂了,他当然不是听了肖邦抓狂的。这个欧洲文明的记忆深处总有一种浓重的东西触动了他——或许是不够现代化的盆盆罐罐,那些总也逮不完的蟑螂;或许是时常出没在废墟里的迈锡尼文字,天书一样,威仪得轻蔑任何人;或许是忽如其来的一阵风,刮得风车们滴溜溜转,就像时光的年轮,固执而令人迷惑。
某友说,相较影像,他更注重文字,文字有逻辑的构架,是内在的复写,总之,是引人深思的。他往往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谁谁说了,什么什么如何如何……我向来记不住谁说了什么,我喜欢看原始的形式。我说不出那些如何如何,只要感受那如何如何。比如这片风车,它有什么意义呢?让人发疯的怪物?人力对自然的驾驭?或者是回归农业社会的淳朴?我想,即便是写了《香水》擅长描摹的聚斯金德,又如何给出这样一幅一目了然、又不知所云、却更割舍不下的画面呢?还比如希腊导演安哲洛普罗斯的长镜头,那些浓雾中的艋冲斗帆,夜里披裹黄色雨衣的骑车人,码头赫然吊起的石雕巨手,又如何用文字来铺陈呢?
那风车,让我们挂一漏万。
导演Werner Herzog被人指摘向来是个偏执狂,他喜欢暴戾的事物,也关注暴戾的事物,他乐于揭开不安定因素的平淡表皮。可是他的镜头却不暴戾,拍摄《生命的讯息》时很年轻,还用班卓琴来抚慰我们。
希腊那恬淡的音符消遣着斯特罗斯策克,捉住他,又推开他,狎昵他,再淹没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某一刻他也许跟庄子有了灵犀。他抓狂得也可爱,在黑夜里点燃烟火,扬言要炸军火库。他在要挟谁?当然不是逆来顺受的希腊人,而是他的上司。驻扎海岛的德军长官如临大敌,还把东正教的长老和市政厅的议员都找来,客客气气商量对策。
放烟火的斯特罗斯策克终于被捉拿,夜空恢复了静谧。软刀子一样的静谧。
结局?没有结局,人生的仗,还长着呢。
那年夏天,他发了疯 在执导了几部短片之后,赫尔佐格拍摄了这部处女作长片,Signs of life,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我总不忍它翻译成中文,扭成一个苍白的答案,它就像片中的碑文一样,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似乎是在颂扬上帝,却又独守一段悲情。
空镜头、画外音、班卓琴,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本片的剧情很朴实也很简单,但却不是偏执的新现实主义;本片拍摄手法独特,炎热之下飘荡着万千情愫,却也不是流俗的表现主义。它所蕴含的任性、沉闷、暴躁、伤感让它对一切形而上学和各种主义不屑一顾,它是爱琴海不存在的史诗。
86分钟的片长,有一半多的时间都在作铺垫,估计不少没看过剧情简介的人可能对斯特罗斯策克第一次出现发疯都反应不过来吧,可能都快在那闷热的海港生活中睡着了。大部分的讨论都围绕着斯特罗斯策克为什么会发疯而展开,虽然赫尔佐格隐约给出过自己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该命题的进一步过度阐释。我并不赞同这是对死气沉沉的宁静和虚伪的幸福生活的反抗这一说法,也不赞同存在主义做出的解释。在我看来,这是斯特罗斯策克无法认同幸福,习惯了痛苦而无法自拔的表现。
一个从战场上负伤下来的士兵,突然目睹了硝烟退散,真的会满心欢喜?两个交战中的国家,占领军却和当地百姓相处融洽,还能一起在露天咖啡馆闲坐,仿佛战争不曾发生。贝克每天不是研究碑文就是无聊,文哈德似乎早已习惯了一切,钓鱼,捕捉蟑螂,而斯特罗斯策克的妻子更是想在这里生个孩子。所有人都在安身立命,所有人都忘记了身后的隆隆战火。与落差一样难以接受的是反落差,吃多清淡素菜的人会习惯山珍海味吗?长久孤独的人在面对一份美好恋情时也会退却,只因习惯了形单影只。幸福的生活并非人人向往,也有望而却步的过客。终于,在荒芜的山坡上,看着满目风车的农庄,斯特罗斯策克发疯了。他幻想着那是汹涌而来的千万敌军,他举起枪想要射击,他渴望流血与痛苦。
片尾部分我幻想着它要是一部彩色片该多好,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光彩夺目的烟火。然而他并没有击落太阳,秩序也没有被颠覆,他什么都没有做成,只是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有那么一刻我很希望斯特罗斯策克能跳海自杀,或被同伴的子弹击毙,可幸福也有它残忍与毫不留情的一面,斯特罗斯策克被送上了卡车,结束了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清清冷冷的班卓琴声淹没在滚滚尘埃之中,这是一段走不完的路,这是一场最漫长的告别。 [请您观看] http://player.56.com/v_NjAwODA5NjY.swf 编辑于201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