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北辰区参加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比,其中一个项目是案例分析,之后由专家提问,教师进行答辩。
比赛准备了十五个简要的教学片段,供教师作案例分析。这是一种新型教研方式。新课改以来,教研工作根据形势需要,本着教研室被赋予职能——研究、指导、服务的要求,努力转变工作方式,侧重于教师的发展引领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更具有时效性的教研组织方式。
仅就我的所见,以为发生了几个改变:
其一,从简单的政策性宣讲逐步靠拢于更多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教师行动研究,即教研员开始成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领路人。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特定阶段,大家普遍感觉存在视线模糊而危险性增加的问题。这一阶段,单纯依靠政策和理论的引领已经不足,科研的指导力需要加强,一些学科长期积存的问题,注定要借助于科研的方法来解决。而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一些所谓专家的纯理论发言,越来越在教师中失去信服力和影响力。教研员需要把这个推进改革的“接力棒”接过来,成为后续教学发展中教师教学指导可以借助的主要力量。而具体情况也在朝着这个趋势发生改变。教研员的工作模式也在与形势发展需要构筑起来新的吻合性。我们可喜地看到教研员正在改变过去多用的教学经验传授的教研组织形式,而逐渐成为学科教学发展的研究者和理性思考者。
教研员多具有一线教学经验,为“教而优则研”,这便利于他给年轻教师做教学技术改进的指导,也是经验的转化优势。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堂的构建,教研员过去积累的经验已经无法直接应用于现实课堂教学,我们熟悉的课堂与现实的课堂有了显著差异。
这就需要重新奠定教研员发言的合理性,于是客观环境逼迫教研员要重新学习,借用科研的方法,重新审视课堂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的理念应用背景下,给予教师一些科学引领。
教研员工作由经验型发展而为科研型,促使教研室的工作有了上台阶的需要。教研室其政府职能落实的部门功能在坚持下来的同时,也依托于研究机构、各大学,以及学科专业学会等,在学科研究的领域内,发挥了研究基地的作用。这个环境的改变促使越来越多的教研员在新的形势下,在教师发展的引领中开始有了学术贡献,即在教学理论的构建和转化上有了突破。目前一些有影响的学科教师,或者本身就是教研员,或者在学校和区域内成为了学术引领的骨干,兼职于教研工作。
其二,为适应教学发展的个性化趋势,以及骨干教师的教学改进需求,教研慢慢从注重教研员的个体工作,而更加强调构建教研团队,发挥集体效能。
教研员作为区域学科教学的领路人,过去在学科教学的改进和面对这部分教师的教育政策宣讲时,如同政府的教育教学发言人。这是他的官方身份。如今,这种单纯的解读性的发言,已经无法满足教师需要和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形势,必然需要教研员进行角色重新塑造。“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依靠所谓“权威性”,来进行学科教学指导,显然是不可行的。
目前,很多教研员都依赖科研团队、工作团队、教师发展团队、项目团队,以及名师工作室等,推进工作,发展教学影响力等。这种小团队的工作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传播,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三,教研员在发展学科教学特色,以及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探索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即是谋求教研特色发展。
教研员在宣讲时代,只要占有知识,依靠政策解读的占位优势,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教研员,因为那时你的面前不缺乏听众。可是,现在教师在深化改革的探索中,尤其骨干教师,他们也在发生质变,除了形成教学自信之外,也在逐步破除权威迷信。怎样汲取草根智慧,基于教学现实,进行教师行动研究,将是教研工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需要攻坚克难的。
于是,一些在小范围受众,运作成本少,更加集约化,有效性突出的研究方式便涌现出来。例如,说课若单纯呈现教学预设,缺乏教学场景的感觉。为此有人将之变革为,以教师主讲,而其他教研活动中的教师模拟学生,共同构筑一个仿真课堂的教研模型。这里呈现的一般是课堂的一些局部或重要环节。不需要动用学生,时间也比较节约,所以这个课例的观摩和研究价值很高。再如,一些教研活动采用了微型课堂的观摩方式。并不呈现一节课的全程,只是把教师主导性比较突出,或者教研价值集中的环节演示出来,由观摩者分析,探寻其中的经验与问题。另如,之前提到的北辰区的教研活动,截取教学环节作为案例,供教师分析。研究教学处理与理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非常便利于集中讨论的教研组织方式。北辰区的案例分析,聘请专家参加,用答辩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这可以更加有效地激活研究氛围。
其四,教研工作的取向更加突出了人本关怀,即教研员越来越意识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教研指导,更为教师欢迎。
教研工作要基于研究的基础,发现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瞄准我们在现实条件下可以做而且能够取得效果的事,不好高鹜远,集中力量坚持做下来,从而客观改变教学局面。而这种改变首先发生在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改变上。因此,有效的改革一定是教师喜欢的,是教师的主动性行为。从政策落实角度推进的改革是从上而下的,在这个话语情景里,教师是被动的。而教研员是上下沟通的桥梁,他居于这样的天然优势,可以借助教师合作的方式,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进,从而形成从下而上的教学改革的推进力。自然,教研员要与其教师团队一起协同作战,其人格魅力,团队领导力至关重要。这又需要教研员摆正位置,做教师的朋友和研究伙伴。
教研工作要植根于大众化的教师,我也叫他们为草根,即教研员不要以权威自居,不要以为自己具有特殊占位而高高在上,要与大众教师一起面对具体教学问题,而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若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量,自然就会被教师接受而成为他们教学改革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