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者:Hetica
其实有时候分手没分成都是因为懒......
解谜:这个时代,亲密关系有多依赖于网络手段?
研究显示,情侣每天通过网络社交工具进行联系的时间在0-30分钟的占了将近30%,30-60分钟的占大约20%,每天网络联系一小时以上的占大约50%。在网上和对方一起玩游戏,聊天,视频对话,微博互动,秀恩爱都是新的恋爱模式。
1.初识阶段:Faster than faster?
过去,两个人从认识对方,到愿意告诉对方更多而深入了解对方,需要无数次的约会和情感的积累。而如今,只需要一个名字。脸书,人人,微博,微信,社交媒体上我们的痕迹无处不在。对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到我们的过去,兴趣爱好,生活状态,甚至可以通过我们与别人的互动推测分析我们的人格特点。你身边一定有那种福尔摩斯,人肉能力炉火纯青(也许就是你)。
那么这种高效的方式有什么问题么?有。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资料是不全面的,也不完全真实的(有形象塑造的因素在其中)。通过这个方式收集到的大量的资料,会给你一种“我很了解这个人”的假印象,而让你很难怀着一个开放的态度,去用你的心从零开始认识这个人。就好像读书的时候,你觉得自己都懂了,上课就不会好好听。
其次,两个人之间信息暴露的程度,是需要和亲密程度匹配的。比如说,我们无法承受路上擦肩而过的人忽然停下来对你说他睡觉喜欢抱枕头。或者,你的闺蜜可以告诉你她和男友之间的事,而你的老师不会这样做。在关系中,随着彼此感情的加深,对对方的包容和信任加深,我们会更愿意暴露更多的信息,也更能够接受对方各种各样的信息。可当我们通过社交网络认识一个新约会对象,我们就在感情积累之前,先不加筛选地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说,你不喜欢伴侣说脏话。在一个没有网络的环境中,你们可能相处半年,他才第一次在你面前暴露出他说脏话的习惯。你虽然不喜欢,可你已经发现了他身上更多其他让你喜欢的地方。你就有可能会改变想法去接受他。但如果是刚认识,你就在社交网络上发现了这一点,你也许就觉得没有再接触的必要了。与亲密程度不匹配的信息暴露,会带来过快的判断,过快升温或者过快放弃。
2 相处阶段:
异地恋的可能:
作为一个异地七年终成正果的个中前辈,不得不说网络恋爱是异地恋情侣们的福音。视频通话的重要程度大家都明白,无论是对于精神需求而言还是对生理需求而言…… 智能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是加深了异地恋人的陪伴感,如Pillow Talk情侣枕头,TAP TAP情侣手环,传递亲吻的kissinger,以及(以下少儿不宜)杜蕾斯Fundawear遥控内裤,虚拟啪啪啪设备LovePalz等(请加公号索要购买链接)。
沟通的局限:
移动通讯和社交网络的交流,真的能传情达意么?你们有没有过,收到对方一条文字消息,每个字都认识却苦苦思索对方真正的含义的体验?人类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形成面部情绪识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际交往,尤其是情感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没有了面部表情的辅佐,文字和语言变的生硬而充满歧义。Emoji和颜文字是无法取代面部表情的功能的。
爱不爱的新标准:
秒回,毫无疑问是现在爱情的一个新标准。对方半小时没有回复,就开始疑神疑鬼,这是以前打固定电话的人怎么也体会不到的痛苦。
回得长,是另外一个新标准。你给我发10个字,我只能回给你8个。你发给我15秒语音,我就不能说30秒。不然我就是伤自尊没面子。
其实每个人的做事方式不同,对如何表达重要的理解也不同,这样的纠结无异于画地为牢、庸人自扰。
秀恩爱死得快:
恋爱自从登上了社交网络之后就再也不是两个人的事了。看客们不但无处不在,而且往往非常入戏。俗话说秀恩爱死得快,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在秀恩爱的时候,与其说是出于炫耀的目的,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昭告天下的确信感和安全感,昭告对方的朋友,前女友,“想象中潜在的情敌”。就算都不是,也是向自己昭告“看,我能得到这样的爱情”。因此这类人是本身其实缺乏确信感,而需要通过他人的眼光来找安全感的。而看客们的眼光又何曾尽如人意过呢?这种寻求是多半会落空的。
3 分手阶段
移动通讯和社交网络背景下的分手撕逼就更有意思了。明天图说文字栏目将推送一篇改写自自全球知名性成瘾专家,作家,教育家Robert Weiss (LCSW, CSAT-S) 的文章,就这一点进行深入探讨。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由斯芬克斯工作室(WorkshopExpertise:做最专业的工作坊)授权壹心理发布,原始出处为微信公共平台KnowYourself。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