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是一部反应中国农村生活,农村教育的影片。他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之作,它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不了解的一些农村教育的现状。这部电影纯朴,自然,简单,情节感人,在播出之后广受好评。作为国产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大奖。这样的殊荣对国产影片来说绝对是个意外。几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感动依然在胸中隐隐回荡。
水泉小学的唯一老师高老师,因为老母病危要请假离开一个月。村长老田找到一个年仅13岁的叫魏敏芝的女孩子来代替高老师上课。带课的报酬是50元人民币。这个魏敏芝其实只是个刚刚小学毕业的学生,难道村里面没有其他人了吗?还真没有其他人了,在这个水泉村,像高老师和魏敏芝这样有文化的人是再也找不到几个了。根据村长老田的指示:魏敏芝的任务就是牢牢看紧了这帮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这个任务简单明了,但真正操作起来可不简单!魏敏芝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都很不足。她上课就是让孩子抄课文;为了不让学生外逃,她索性把学生锁在教室里,任凭他们打闹一概不理会。目的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她对老田的话可是记得牢靠。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出现了一只漏网之鱼——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张慧科——逃跑了——而且是去了城里!这回事情变得严重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都与魏敏芝寻找张慧科有关。为了寻找张慧科,魏敏芝可算是吃尽了苦头。步行到城里,在车站借宿,一日三餐都不保,写了一大堆寻人启事最终却成了废纸一堆。最后,情急之下,她找上了电视台,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魏敏芝的行动感动了台长,在电台播出魏敏芝哭泣的画面后。失踪的张慧科也找到了!而最重要的是,因为电视台的报道,水泉小学的教育现状被外界所了解。
影片故事主线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魏敏芝因为50块钱去学校代课,而高老师交代的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成为了她50块钱的责任。另一条是当第二个学生出走,找会这个学生已经不是50块钱的责任,而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是师生情,是爱。在两条故事主线连串的发展下电影的内容、人物、主题思想不断的得到升华。
第一条故事线的内容是水泉小学的老师休假,村长50块钱请魏敏芝代课,魏敏芝是这一故事线的核心人物,责任就是50块钱一个月不让学生流失,无论学生们在课上怎么调皮捣蛋,魏敏芝都不管,让人觉得这个老师不尽责任,然而我们该看到这个老师自己也是小孩,她的责任是不让学生流失,上课怎么样不是她的责任。说到这一主线的主题思想突出表现在学校的一个学生被体育老师看中带她城里搞训练,而魏敏芝却不让这个学生走,甚至把这个学生藏起来,因为学生走了她就失职了,一种为职而做出的责任让我们看到了魏敏芝的死板,甚至是无知,因为她不知道这是这个孩子走出山村的最好机会,但我们也看到了她的倔强,也正是有了这种倔强的精神才让电影有了第二故事线的出现,可以说这一段是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有一个画面让笔者最为印象深刻、最为感动,魏敏芝找电视台帮忙却不能进到里面找人,便在外面等,从白天到第二天的清晨,魏敏芝靠在电视台的大门边上在睡觉,一个摇镜头,从她的脸一直要到摇到她手边随风aIhUaU.com飘起的寻人启示单,让笔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一种心酸,老师为找一个学生能这样做,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管她学历高低、年龄多大,她就是一个老师,体现这责任、爱和爱的责任。这一整段把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平凡却有真挚的话:“你为什么还不回来,我找你三天了。”更是把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本片是张艺谋风格的一大转变,也是他的影片质量下降的开始,虽然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有所回升,此片还捧红了章子怡,但总体上是处于下坡路上的。本片部分内容其实很《我的父亲母亲》有一点相同之处,都说到了中国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视野由批判中国封建残余转移到了反映中国山区教育问题上去了。这里多少有点不对劲。不过,对女性心理的清晰刻画还是他影片的一贯主题。我认为要反映中国教育以及贫困方面的问题,不如拍一些纪录片更加实在。
本片的特点,就是朴素,真实,平民化,一种现实主义的风格,让我想起伊朗的电影《白气球》,但是他以前的电影如《红高粱》,《菊豆》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并且风格显着,色彩动人。这种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活着》让他开始尝试现实主义的电影,但是这样朴实的风格实在不适合他,尽管得到了承认,他还是在又一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加入了浪漫色彩和多彩的山色。以至于到后来走向了极端,在《英雄》中耗尽了所有的颜色艺术细胞,到“黄金甲”中彻底变成了“色盲”。从后两部失败之作中还可以看出张艺谋不适合拍史诗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