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是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诚信思想入手,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高校素质教育中诚信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和谐
一、中国古代诚信思想
诚,即真实,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即重诺言,讲信誉。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世代所推崇和提倡,我国诚信思想古而有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是一种道德信仰。据《孟子?离娄上》记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他认为诚是运动和变化的前提,他认为诚信是自然规律,不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荀子也非常重视“诚”,他认为“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周易》也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说法。而《礼记?中庸》则认为至诚则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二、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言必信,行必果”,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曾涌现出一大批重承诺,讲信用,视言行的信士。从春秋末期鲁国著名思想家曾参杀猪的故事到北宋词人晏殊信誉的树立;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到楚汉时期韩信奉千金报答漂母的故事,我国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古人关于“诚信”的教育思想,对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诚信作为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其普遍性和初始性,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富兰克林曾指出“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可以说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人无信不立”,诚信已经成为人类道德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诚信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指出:“要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诚信教育要使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将诚信教育转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和习惯,直至影响整个社会风气。诚信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真正形成了诚信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诚信教育无疑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三、大学教育诚信缺失现象
我国当代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总体状况呈良好态势,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团结合作的道德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极大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不断滋生,以至于在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现象较为突出,不守诚信似乎成为一种可以具有更大优势的生存手段,部分大学生潜意识中的诚信思想变得匮乏,大学校园诚信缺失事件不断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考试作弊、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违法违纪惩罚措施,然而高校内作弊队伍不断壮大。优等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和年级排名,为了荣获奖学金及各种评优的荣誉,不断的跻身作弊队伍;差等生更是心存侥幸,绞尽脑汁更新作弊手段。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的人生观缺乏思考,极端的认为考试作弊是在“赶趟时髦”,靠真水平答卷子太“老土”,以至于对作弊行为不是进行制止,反而趋之若鹜。考试抄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有效且比较普遍的应试手段,从打小抄到传小条,从替考到手机发短信,从考试作弊专用笔、专用耳塞到考场外远程遥控,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事情,以至于出现了“不递小抄就不是好兄弟、好姐妹”的扭曲心理。
(二)违背助学贷款条约,骗取特困生补助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推出的无担保政府行为的助学工程,然而个别学生在贷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信用危机严重地破坏了大学生整体的信用形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而其助学贷款违约率已达28.4%,少数高校的违约率甚至高达50%以上。在经办银行审查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时,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伪造见证人签名的现象。不可否认,大学助学贷款违约率攀高与高校诚信缺失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特困生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困群体。然而在发放特困生经济补助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却出具虚假经济困难证明,甚至拉帮结伙,恶意骗取特困生经济补助,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近几年,大学生诚信危机一直备受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的焦点。
(三)随意毁约,频繁跳槽,导致就业诚信缺失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依然频频参加各种招聘会,一旦遇到待遇更好的单位就随意毁约。高毁约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陷入诚信危机。据一项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喜爱自己现有工作的人数比例反而越少。随着学历的增高,“很喜欢”现有工作的青年比例从初中文化程度群体的34.9%逐渐下降到本科群体的19.4%。然而由于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认为跳槽是寻求更好工作机会的合理手段,而并未将签约不履约视为失信,甚至有人偏激地认为跳槽频繁程度可以与社会活动能力成正比。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淡化使得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毕业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严重损害大学生及学校的声誉的同时,也极大地扰乱了我国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
四、解决高校诚信危机迫在眉睫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有73.21%的同学认为失去诚信的主要原因是拜金主义的滋长,58.64%的同学认为是“从众心理”导致很多人不能冷静的辨别是非,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与高校诚信教育淡化有很大的关系。诚信危机已被列为高校教育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加强诚信教育无疑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切实加强“两课”教育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素质教育要不断增强教育实效,重点围绕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努力扩展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高诚信道德修养,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诚信的真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把握个人诚信选择的方向,自觉做到诚与信结合,知与行统一,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基本行为准则,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不断创新诚信教育思路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校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大学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把诚信作为校园行为的基本准则,真正做到时时、处处、事事讲诚实,守信用。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和思想压力,使其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通过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不断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随波逐流现象,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诚信评价,建立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水平,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良性循环。科学完整、规范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可以成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大学生主观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更有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将对整个社会建立诚信体系提供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道路上刚刚起步,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过程。诚信评价体系只有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复杂变化,才能真正具有其实效性。这也将成为今后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诚信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诚信带动起来的诚信社会的过程。在中共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占据了重要地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的希望,高等院校应肩负起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切实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朝夕.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考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乔丰强.深化大学生诚信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2004,(4).
[3]向欣.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6).
[4]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8451/875312928701.html

更多阅读

社会治理与OtoO电子政务模式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赵新 蒋瑶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将多元主体多平台引入到社会治理中,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契机,迫切需要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发展,逐步形成新型

构建和谐班集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怀柔张各长中学 房春茹和谐教育,并不是陌生的名词,但却是我们崭新的课题。和谐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探索学校、班级因素合理配置与协调运行的机制,促使教育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作为现代的班主任教师,要使班级工

2011中考复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3分)2009年4月18日下午,在白下区三条巷路口,两名歹徒对市民实施抢劫。看到这一幕,于葆林、张定华等市民立即上前与歹徒斗争,在搏斗中,于葆林、张定华被歹徒捅伤,于葆林壮烈牺牲。接到警情,市公安部门迅

声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网友荒唐后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