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批改作文,看到这样一个结尾:
第一次滑冰的经历,让我尝到了学习一样本领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经过这次滑冰,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只要有一个目标,并且努力地朝这个目标奋斗,那么这个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变成事实。
读到这里时,我在旁边写了几句批语:
结尾点明了中心,但是语句表达比较生硬拘谨,需要修改。
这名学生交来修改稿,结尾没动。
想来学生学业繁重,为了省事,我模仿学生的口吻,在尊重学生本意的基础上,按照自己之前批语的想法替学生写了一个结尾:
回想自己第一次滑冰的经历,我感到滑冰玩的就是一个“惊险”。今天我在冰面上自由滑行,感觉就是一个“COOL”!为了这个“COOL”的感觉,我摔过跤,但是没什么,我成功了!
写这段结尾时,恰巧一个“职业写手”闺蜜在旁,我读给她听,问她怎样。这位“70尾巴”说:“如果让我写一个结尾,我的落脚点会放在滑冰给我的体验上,而不注重所谓的‘成功’。”
我突然意识到,我与我教育下的这名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困苦、挫折、失败之后,经过努力,最终“都”获得了成功!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成功”是“必须”的,失败写得很少,给人感觉经过努力就一定有回报。
“我成功了!”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成者为王”呀!谁让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太在乎“成功”了呢!但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恐怕“失败的”居多吧,而且有些事情努力了也不见得有回报。然而,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注重结果,而且是“成功”的结果不是“失败”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所谓的“励志”呀! 这能不能说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种误区呢?
“70尾巴”闺蜜对我说:“意识形态培养下的孩子,就是这样!这就是教育的结果,不教育还好点!你们所谓的教育就是‘扯淡’!你们关注过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吗?写作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她在指斥我的作文教学,她在指斥我心中神圣的“教育”,她的“离经叛道”的言论不但没有激起我的反感,反而让我汗颜!
闺蜜的一顿“教育”振聋发聩,我立刻把先前写的结尾改成这样:
回想自己第一次滑冰的经历,我感到滑冰玩的就是一个“惊险”。今天我在冰面上自由滑行,感觉就是一个“COOL”!为了这个“COOL”的感觉,我摔过跤,但是没什么,我享受这个过程,我爱这种体验!
“我成功了!”这样的字眼被我删除了。
当时我就在想: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真、善、美的生命体验不是更重要的吗?再进一步说,“真实”的生命体验最为重要。
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如果是“没有可说而又强要说”,那自己就是在“扯淡”!学生在作文中“没有可说而又强要说”,尤其是很多学生在语文老师授意下在作文结尾处发表所谓“人生感悟”不就是一种常见的“扯淡”吗?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
言不由衷的“扯淡” 充斥着我们这个社会。
言不由衷的“扯淡” 充斥着我们的教育。
言不由衷的“扯淡”充斥着我们教育者的头脑。
言不由衷的“扯淡”也充斥着我们学生的头脑。
孩子,请在作文里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悟和体验吧。如果没有,就不要“强说”。
语文教师,请教孩子别在作文里“扯淡”!这是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 (作者单位: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本文选自2015.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