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两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一位是陶渊明,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拓者;另一位是谢灵运,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
(图)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二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安心做官,都喜欢隐居,都好饮酒,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都热爱大自然。
一般史书把他们分别划分为魏晋诗人和南北朝诗人,这其实是有问题的。陶渊明出生于365年,谢灵运出生于385年,两人仅相差20岁。实际上都是出生于东晋末期而死于南北朝。他俩应为同时代人。
二人还有一个令历史百思不得其解的隐秘,那就是二人坚决不肯相见。
公元414年,也即东晋义熙九年,谢灵运到庐山东林寺找他的好友慧远大师玩。说是玩,其实是想参加慧远领导的白莲社。谢灵运喜欢佛教,但更亲近道家。慧远见他心移不定,一时并未答应他的要求。但慧远告诉他陶渊明就隐居在庐山脚下,应该去拜访拜访。谢灵运委婉地推辞了。
谢灵运为什么会推辞不见陶渊明呢?一来估计是与他的个性有关。谢灵运是个两眼朝天的人,基本上看不起同时代任何人。他曾经豪气满满地说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口气哪里能容得下其他人?文学大才,除了曹植就是他!这不生生把其他人给否定了吗?三曹中还有两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这些人加起来共分一斗!谢灵运也太傲视群雄了吧!二来是因为陶渊明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一年,谢灵运近30岁,陶渊明近50岁。虽然谢灵运一时半会没有认识到陶渊明的意义,但慧远大师却很清醒地了解陶渊明和他诗歌的价值,他与陶渊明也是好基友。也曾竭力想拉陶渊明加入白莲社,无奈陶渊明死活不肯。慧远大师也试探过陶渊明,我这里经常有一位年轻诗人谢灵运来切磋教义和诗艺,我来安排你们见个面吧?陶渊明一口回绝,说我不想见那黄口小儿。大概谢灵运那句曹子建才高八斗,他自己有才一斗的说法不胫而走传到了陶渊明耳朵里,陶渊明又好气又好笑,那小子太狂妄之极。想想看,陶渊明何许人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他的眼界和胸襟。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的眼里也没有你。文人自古都有一种潜意识的毛病,那就是自傲和相轻。自此二人隔山看海,遥唱山水,却就是不互相往来。任凭慧远大师如何撮合,他俩始终敬而远之。
除了慧远大师,陶渊明与谢灵运共同的好基友还有颜延之和檀道济二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图)谢灵运(385年—433年)
颜延之与谢灵运年龄相当,也是个了不得的诗人,他的背景很有来历,是孔子弟子颜回的第30代孙。当年与谢灵运齐名,号称“颜谢”。排名在谢之前,可是他却单单崇拜陶渊明。他俩过从甚密,经常在一起饮酒论诗。颜延之还常常慷慨接济陶渊明。陶死后谢还专门写了祭文《陶徵士诔》,足见其感情之深厚。当然,颜延之与谢灵运的关系也非常要好,也常常在一起品茶饮酒,甚至和诗,那首《和谢监灵运诗》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不过,任凭颜延之怎样劝说谢灵运和陶渊明相见,他们二位就是没有渴望认识的冲动。
檀道济是南朝时期的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军,也是一位作家,那部流芳百世的《三十六计》就是他写的,可算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风云人物。檀道济任江州刺史时就很仰慕陶渊明,喜滋滋地跑去拜访他,还顺便带上美味佳肴请他膳用,并力劝他出山做官。那时,陶渊明因为不满当朝,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因此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陶渊明依然拒绝了来自官方代表人物的这番美意,同时也拒绝了他的酒肉。尽管如此,二人依旧还是很好的朋友,也时常往来于江州和南山。檀道济也与谢灵运的私交甚好,已经达到“每相容隐”的地步。谢灵运上书《劝伐河北书》招来统治者的不满,檀道济还为他说好话并赞同他的“歪理邪说”。檀道济最后被朝廷借故杀掉,这同他与谢灵运与陶渊明这样和朝廷离心离德难以合作的人往来密切有着极大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也拉不拢两位诗人的情感。
陶渊明虽作田园诗,却是真正的寄情山水间,他没有一个像样的田园寓舍。谢灵运虽作山水诗,却构筑有石壁精舍之园林,而偏偏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陶渊明最具气节和精神象征的诗篇为《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最美的诗篇为《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谢灵运最具山水美学意蕴的诗篇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最有灵性的诗篇为《日出东南隅行》:
柏梁冠南山,桂宫耀北泉。
晨风拂幨幌,朝日照闺轩。
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
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有意思的是,两位诗人都与庐山结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和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都是描写的庐山景致。但两位诗人笔下写的南山,陶渊明的南山是指庐山,谢灵运的南山却是指他的故居地南山。这一点要特别指明,以免读者混淆。
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美丽了千年后世的文坛情怀。这两篇散文也可视为诗篇,或者本身就是散文诗。
谢灵运的散文名篇《山居赋》和《辩宗论》,既是人与自然的美学诗篇,也是人生顿悟的哲学诗篇,同样影响着后世的人文精神。
他们二人见没见面,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孔子比老子小二十岁,据传见过面,留下不少故事。谢灵运比陶渊明小二十岁,没有明确的交往记录,但也留下不少故事。这就是历史最有趣味的地方。
依然是庐山东林寺,东晋义熙十年的深秋。那一天,他们终于相见。慧远大师退出寺院,留下二人在庭中单独对话。
谢灵运:哈哈,靖节公!刚拜读过您的《五柳先生传》,我能称您为五柳先生吗?
陶渊明:谢客先生若认定那就是我,也未尝不可。慧远大师太有恒心,强拉我等候多时。来吧,先品品云雾茶。
谢灵运:我是应白莲社之约履行南山的。知道先生常到东林寺,慧远大师特地嘱咐我一定要拜访您。他说我们二人都不是佛家人,但都属隐君子,当得一见。
陶渊明:我看你非真隐者,你不过喜欢到处游山玩水,玩在南山,意在东山——东山再起,重振谢公志啊。然此南山非彼南山,桃花源也非乌依巷。你的祖宅南山,与我蜗居的南山,实不类同。
谢灵运:咱们不都解印辞官了吗?没什么不同。情寄山水,未必不是隐者。像先生躬耕田居,大概久不远出了吧?
陶渊明:归隐就得心无鹜远,宁静淡泊。我已过了登山临水的阶段。早年我也“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乃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谢灵云: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猛志固常在,在下钦佩!
陶渊明:我听说您不媚俗不阿贵。也听说天下你只认曹植才高八斗,你本人一斗,其他人合共一斗。你这是自谦呢还是自傲?
谢灵运:惹先生笑话了,那时轻狂,未知天下有先生,现在再不敢狂言。
陶渊明:现在处于变易的年代,好动者性格易冲动,冲动者易遭厄运。朝廷是一帮小人得志的地方,禁锢言论,罗织罪名,你要多加小心才是。
谢灵运:谢先生提醒!先生喜静我喜动,先生喜田园静谧我喜山水动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都是乐在自然,所以我们都崇尚老庄。
陶渊明:你不也喜佛吗?
谢灵运:我喜佛却不崇佛,就如先生爱儒却不崇儒,道理一样。因为我们骨子里是道家人。慧远大概是担忧我心太杂,未允我进白莲社。听说慧远多次邀请先生入社,先生均拒绝,此为何呢?
陶渊明:我喜独处,不愿受约束,虽然白莲社允诺我可以饮酒,但我总怕累及他人。此外我对佛学兴趣不大,唯恐惹慧远大师不高兴,故而愿离群索居,做一个彻底的隐者。
谢灵运:先生言之有理。我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而我一生好游,就算入了白莲社也不会太认真,可能慧远大师预见到这一点,终不肯答应。说到饮酒,先生写诗处处有酒,能不能来一瓶真的好酒啊?
陶渊明:雅酌还是豪饮你定吧!我不像先生,脚著木齿屐,身穿时尚衣。我只剩诗和酒啦!
对话到此,二人开怀大小。当然,这只是一个流传的场景,甚至是臆想的场景,没有多少依据,连野史都算不上。不过,总寄托了不少文人雅士们的心理,陶与谢二人若见过面或相交,像李白杜甫那样,那该是多么可歌可泣的佳话啊。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贫困中病逝,他始终不肯与统治者合作,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归隐天地间的大自然歌者。
六年后,公元433年,谢灵运被统治者以叛逆罪杀害,他的魂魄在山水间漂泊,这也是一个归隐大自然的歌者。
陶渊明开田园诗风,重在意境;谢灵运领山水诗风,重在灵性。一个真隐士,一个真行者,不同道家风尚,却引后世不同追慕之风。
*作者:易道禅,诗人、作家、自由撰稿人。出版有诗歌、散文、小说、专著等多部作品。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