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毅现身青茫校园行 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 作者:郭韶明

李宏毅现身青茫校园行 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 作者:郭韶明
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 作者:郭韶明 《校园忙与茫》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页面。
校园里繁忙着迷茫着:校园忙与茫(选载) 作者:郭韶明


自序郭韶明(1)
每个人的青春都如同一场迷局,在拨开云雾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清晰。
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也在梳理自己的成长脉络。仅仅一年多前,我还感觉自己一直在向前走,和身边的每个同龄人一样,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可却停不下来,总在为“前方有什么在等着自己”而忧虑不已。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一直在为各种目标而奔忙,似乎焦虑和紧迫永远在身后追赶。大一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痛定思痛后重新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大二、大三一直在本专业和“方向”专业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应对突然而至的恋爱;大四则里里外外一团糟,毕业论文、找工作、实习,相同的流程我要同时走两遍,因为我跨了两个专业……
当考取硕士的消息切断了找工作的艰辛之路,新一轮梦想的追逐随之而来,这一轮的时间又是三年。眨眼之间,登记表上的年龄就从18岁跳到了25岁,身份也从“校园人”更换为“职场人”。
在“青春热线”这一年一直被我标定为第8学年,前7年的困惑与不解、迷茫与焦虑都在这一年沉淀下来,一方面成为策划的专题素材,一方面又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小娅和汪文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不仅为我的困惑寻找出口,还带我走上为他人寻找出口之路。主管“青春热线”版的王永午老师则玩笑地称我为“问题孵化器”,好像所有的成长问题都能在我身上或我周围的人身上找到印证。
事实上,哪一段青春不是积累了厚厚一沓“困惑”?哪一种成长不是在相似的“结点”上向前延伸?
这些“困惑”与“结点”包括:
大一时惶惑不已:能否在新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离开了旧有的人际圈子,能不能迅速建立新的支持系统?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是不是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应该怎么办?……
到了大二、大三,适应的同时又诞生了新的问题:开始寻思逃课,开始尝试恋爱,开始攀比消费,开始盲目考证考级……在投入的过程中,依然会有疑虑:课堂缺席该不该愧疚,恋爱应保持怎样的安全距离,奢侈的攀比之风如何看待,考证考级是进取还是无奈……
临近毕业,则开始彷徨失落:心中怀着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对以往不如意的追悔;许多毕业矛盾也随之而来:人际关系因面临竞争而变得微妙,校园恋人因即将分离而变得凄然,未来职业因缺乏规划而变得迷惑……
相信多数人,都能从这些轨迹中找到自己无助的影子,或者再为这些轨迹增添一些新的素材,因为青春总是在寻找和迷失中变得更加充盈。当问题与困惑越来越少,破解的乐趣也会随之减少。
专题中的专家点评,并未提供具体的解决途径,因为在心理问题的化解上,从来就没有灵丹妙药。他们帮助大学生们理清的,仅仅是他们真正的需要,调动的是他们内在的能量。
前段时间刚读大二的表妹发来邮件,列举了自己的优势和种种未来——包括出国、二学位、国际企业实习、考研、就业等,让我帮她分析,最后小心翼翼地问“自己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当然,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读了大学,目标的单一性被打乱,前途突然分叉了,出现了诸多可能性。很多时候,他们是追寻着别人的脚步去做自己的决定,而很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想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现有的努力与实现目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一位生涯规划师曾建议有同样困惑的同学“先停下脚步,好好规划一下,不要盲目地胡乱奔跑”,那位学生的回答特别有意思,“我怕停下来就来不及了,还是边跑边思考吧”。
“边跑边思考”,典型的压力心态!在不知道下一步要落在哪儿时已经抬起了脚。因为年轻,所以脚总是抬得很轻易,放下得也很坦然。在每一次抬起与放下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种选择,放弃了很多种可能。可如果他们的脚抬得慎重一些呢?比如,认清当时的状况,分析自己的处境,问问自己的内心,做个合理的规划。选择的确耽误了一会儿时间,但这绝不是浪费,而是借了一盏探照灯,把未来的路看得更远一些……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序郭韶明(2)
大学生中还有一种典型的心态就是“为比较而累”。学业上,我为什么不能总是第一;人际交往上,我为什么不如别人八面玲珑;消费上,为什么别人穿名牌用名牌而我不能……
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比如,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在能力发展方面、在与人交往方面、在认识自身方面是不是有所进步?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人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答案也因所处的具体环境、内心倾向、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出现许多差异。所以,当再出现困惑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喜欢这样一句哲人的话:请赐给我宁静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一切;请赐给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并赐我以智慧,去认清这二者之间的分别。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每一次求学经历的变迁,都会带来新的人际环境,进而产生新的竞争氛围。
成长坐标不断变换,你是否还在寻找过去的优越地位呢?在大学的舞台上,很多优秀的人都在“跳舞”。不能永居第一,做做第二又何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惶惑布阵
在校园的舞台上,有很多优秀的人都在“跳舞”。升入大学,“尖子”云集,你是否在新环境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
专家点评:找准定位适应角色变化接纳现实重新发现自我
进入大学后,世界仿佛突然变大了,漫长的地平线是如此空阔。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
专家点评:度过梦想间歇期
专业与兴趣、能力倾向相协调,才会产生动力,有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如果事与愿违呢?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
专家点评:转专业不成先安心学习 职业辅导是未来趋势
处于陌生环境,青春洋溢的年轻人都渴望真实的友谊,却猛然发觉——上了大学,突然没了朋友。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
专家点评:寻找友谊渴望远离孤独掌握技巧减少交往盲区
从宁愿悄悄关上自己房门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开始长大了。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
专家点评:独处:青春期的主动选择成熟期的基本形态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一个人的博弈(1)
走进大学校门,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融入比逃避艰难得多。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
专家点评:心理贫困制约现实发展 找到自我才会豁然开朗
只要是名牌,再丑也可以骄傲;如果不是,再漂亮也要低头。那个被称为符号的标签,真的那么有价值吗?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
专家点评:品牌时尚体现社会进步盲目跟风造就不良风气
没有风险,扭头就走!大学里,逃课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专家点评:压力缺失造成课堂缺席智慧品格激活学生兴趣
他们的亲密举动是情之所至,还是一场浮华的表演?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
专家点评:浪漫爱情需要表达私密公开应有边界
每月、每周、每天,他们都会按照星座的各类运程指数安排生活。
寄居在星座的非典型生活
专家点评:预言暗示是把双刃剑何必用星星限制自我
新的算命游戏“塔罗牌”风靡大学校园。恋爱要算、工作要算、前程要算,有时连个感冒都要算……
浮在卜卦游戏上的青春谜团
专家点评:校园算命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把握主动增强控制外界能力
通过动漫人物和情节,他们建构着自己对是与非、善与恶的评价系统。
动漫一族:躲进襁褓VS驾船启航
专家点评:虚拟世界规避现实压力理性思考有助心智成长
除了兴趣诉求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理解,也能在这样的社团找到。
校园里的“异类”社团
专家点评:个性协会体现兴趣诉求志同道合追求认同理解
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更多的人裹挟到压力的大魔盘中,原本轻松惬意的校园也是压力密布。
别让青春在压力中湮没
专家点评:活在当下感受灵动生活学会包容构建支持系统
收官,没有输赢
消费无序、混乱、情绪化……有钱就花,没钱就借,反正有父母在背后撑腰。
大一大四消费清单
专家点评: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消费认识自我做好理财规划
大家都考研,所以我考研;父母要求我考研,所以我考研;考研能改善就业环境,所以我考研。
考研无意识:前途僵局还是青春迷局
专家点评:目标缺失造成前路迷惑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奔跑
相处快四年的宿舍室友,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突然变得陌生。
毕业前夕和我上铺的兄弟反目
专家点评:毕业矛盾转折期的应激反应日常关系尚不成熟
当你在强化自己的“个性特征”时,招聘者看中的是“职位特征”。
应聘时我曾马失前蹄
专家点评:面试从踏进大门的3秒钟开始
是个人秀场还是团队合作?在这里,大家命运攸关,荣辱与共。
面试遭遇无领导小组讨论
专家点评:正确看待面试形态避免陷入形式误区
种种签约心态,折射种种毕业心情:对过去的怅惘,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憧憬……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
专家点评:毕业焦虑困扰学生群体职业探索是个动态过程
在工作定下来到离校这段时间,似乎处于一种责任的真空状态,他们恣意放纵着……
分别在即,为何不能安静地离开
专家点评:非理性行为弥漫大学校园建设性引导贵在理解尊重
以前可以给予鼓励、支持、帮助、指导的人统统不见了,只剩下自己被孤独和寂寞包围。
毕业了,人不漂泊心漂泊
专家点评:理想现实冲突带来心理落差自我心态放开寻求群体支持
生涯规划是一股力量、一种反思、一段调整,它让我们从懵懂的状态中尽快走出,不至迷失。


一个人的博弈(2)
职业规划:我要飞得更高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1)
CASE1
被社团拒绝的风云人物
考进名牌大学新闻系带给我圆梦般的欣喜,而在开学后第二个星期,我就遭受了被社团拒之门外的挫折,有一种梦破灭了的感觉。对于好强自尊的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从高一起,我就是校广播站站长和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在我的策划和组织下,广播站和宣传部的工作受到一致好评。进入大一,学校里很多社团开始“招兵买马”、广纳新人。我也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通讯社、广播台和学生会宣传部的初试。可是,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全军覆没”。
至今,还记得获知我在三个社团全部落选的那一刻。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袭上心头,但在同学面前,我还要克制着自己的泪水,保持坚强和自尊。到了晚上,我再也无力掩藏,躲在蚊帐里悄悄啜泣。宿舍里的每个同学都顺利地进入了各个社团,只有我被抛在一边。
高中和大一之间的落差对我的打击太大了。好像从那时起,学校成了我的伤心地。我的家就在这个城市,我变得开始恋家,尤其军训结束后,只要一没课,我就往家赶,哪怕坐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也不在乎。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小屋,好像在这里才能找到安全感。与此同时,我仿佛越来越不适应集体生活,总觉得寝室脏乱差,不堪忍受。后来发展到几乎不能使用学校的洗手间……其实,我自己明白,我是在逃避,不敢面对现实,但我总是找不到出路。
而且从此以后,我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变得“愤世嫉俗”,很容易偏激。比如,我认为学校的一切选拔制度都是不公平的,都是腐败的“暗箱操作”,包括社团选拔、学生会干部选举等等。我向大家宣布,自己不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但是,我每次和同学发表完感慨,就会马上想起自己的落选。假如别的同学谈论社团活动,我就一言不发,悄然离开。
我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到书本学习中。此后的几个月,我早出晚归,穿梭于图书馆和自习室之间,希望自己能在期末考试中有优异的表现。可是,考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越发失落伤感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这个昔日的“风云人物”变得更加沉寂。
一切出现转机是在大一暑期实践中。也许是不服输的我还想证明些什么吧,7月,我联系到当地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社实习。刚开始我也遇到了诸多不顺,老师们都很忙碌,没人带我,但我工作积极主动,很快进入角色。当时正值抗洪抢险,我满怀激情地对军民奋力抗洪进行了连续报道,每天都很忙碌,也很充实。一个月的实习结束,我共发表了6篇新闻作品,近两万字,让我压抑许久的心情第一次迎来了阳光。
由于实习成绩突出,我当年获得了“校级实践先进个人”的称号并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学校的学刊还主动找我做编辑,早已消逝的成就感又渐渐地回来了。最重要的是,我的自信心又恢复了。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是适合新闻工作的。大二的时候,我主动参加了艺术团,组织同学连续两年拿到了校级比赛二等奖,我又成为学校里的一名活跃分子。
现在回顾大一的经历,觉得最庆幸的是我遇到了较好的实习机会。要不是那段经历,我还不知道自己要在阴霾中走多久。但我常常想,机会总是偶然出现的,如果它不来,我就该任凭自己消沉下去吗?或者说,为什么一旦周围环境不接纳我,我就全面否定自己?其实,施展能力的天地不一定在校园。在校园的舞台上,有很多优秀的人都在“跳舞”。同样,我也有自己的长处和发展空间,才能的展示也不拘于一时一刻,关键是如何认识和面对自我。
(殷禹/讲述陈磊/整理)
CASE2
睡在我上铺的“天才”
在遇见她之前,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认识了我的上铺以后,我的看法彻底变了。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2)
我们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她的高考英语成绩是148分,全省第一。要知道,满分是150分啊!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天才”!
开学第一星期,英语老师拿出去年的四级试卷对我们进行摸底测试,我考了58分。作为高中毕业生,我对这个成绩还算满意,可她考了72分,惹得英语老师大加赞赏。
接下来她展现出的英语天分让人叹为观止。她能准确区分每个单词的美式和英式读音;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无需查字典;一篇英语文章,她看两遍就能背诵;最让人吃惊的是,她睡觉时说的梦话都是英语,听得我们同寝室的女孩目瞪口呆……
很快,她成为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焦点,大家把她奉为仅次于老师的英语权威。除此之外,她别的才华也十分出众,中文写作课上,老师讲评最多的就是她的文章,让我们这些曾经的“才子才女”们相形见绌。
不仅如此,“天才”还是个娇小可爱的漂亮姑娘,忽闪着一双纯真的大眼睛。她的才气和美丽迅速吸引了无数倾慕者,赢得了“校花”的美誉。课间休息,总有其他系的男生挤在教室门###头接耳,竞相一睹芳容:“快看,她就是‘148分美女’!”
美女性格柔顺,善良真诚。我说过她是我的上铺,也是我在大学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我们成了好朋友。但从此,我也成为光彩夺目的“天才”旁边一个灰暗的影子。
每次考试,她总是第一,我永远是第二,但这第一与第二之间可不是差几分,而基本上差一个档次。她的出现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有如此之大。过去,我也常常被赞美为“才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我在市、省和国家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多次获得全省和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在语言方面还是挺有天分的,特别是记忆力,我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我背英语单词的能力。
可认识了她,良好的自我感觉被彻底打碎。刚开始还觉得,你语法好,但口语不一定比我强吧?你英文好,中文又怎样呢?然而渐渐地,随着“天才”光芒的照射,我几乎彻底地否定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日俱增的自卑感。越感到她的出众和优秀,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愚笨。
我经常为此辗转反侧,老师和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天才出自于勤奋。不是人人都相信天道酬勤吗?我也曾尝试通过刻苦学习来弥补差距,但她却像一个无法逾越的标尺,总是能轻松地把我甩得很远。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天外有天”。也许命运如此,她就是上天的宠儿。
慢慢地,我对她的感觉开始复杂起来,起初是羡慕,可后来却发展成为一种敬畏和恐惧。不知从哪一天起,晚上睡在“天才”的下铺,我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感。她睡觉时发出的英语梦呓让我紧张得夜不能寐。我觉得自己非常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是我的低智商造成的。于是,我只要和她在一起,就会发挥失常。
比如,我得了“英语考试恐惧症”。最莫名其妙的是,我怕的不是考试,而是她。因为我俩学号排在一起,所以每次考试我俩总是坐在一起。每当开考铃一响,她就飞速做题,似乎立刻变成了一个发送正确答案的考试机器。她跟我讲过,上高中时,老师总是训练他们提前15~30分钟答完题。听着她哗啦哗啦的翻卷子声和沙沙的写字声,我就精神紧张,心里不断嘀咕着:“她做到哪儿了?是不是已经做完了?而我一个字还没写,怎么办?完了完了……”我越急,速度就越慢。越提醒自己别想,就越忍不住去瞧她。我都快被这种感觉折磨疯了,真担心哪天会因为无谓的胡思乱想而崩溃。
恐惧的另一个表现是逃避。一次,系里组织英语短剧比赛,我和她都顺利入围,可是正式排演的时候,我突然主动提出,愿为大家做“后勤工作”,谁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放弃。当时需要的演员很多,而有她加入,我连当配角的勇气都没有。只要她在,我仅存的一点儿自信就会荡然无存。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3)
可是,“天才”不知道我的痛苦,我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如果她不愿赴男孩暧昧的约会,就求我同去,当她的挡箭牌。可她不知道,做一个地道的“陪衬”是什么滋味,有多么尴尬。
当然,我没有“变疯”。现在想来,之所以最终走出“天才”的阴影,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支持有莫大关系。
在最彷徨无助的大一,我几乎每周都打电话回家倾诉,告诉爸爸妈妈我的学习生活和与“天才”的交往。从小到大,每当我遇到困难,父母总是给我全部支持,我也总是能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安慰。在电话中,妈妈坚定地告诉我:“‘天才’很优秀,但你也是优秀的,不要怀疑自己。作为妈妈,我最了解你,我们从来都相信你。”有时候听到这些话,我几乎落泪,父母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爸爸妈妈鼓励我在别的方面积极发展和提高。大二时,我们开设了日语课,这对我们都是全新的课程。通过努力,我的日语成绩超过了她。我对哲学、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这几门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我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其他社团,并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大量活动。“148分美女”虽然成绩优秀,但这些,都是她所没有的。
通过不断磨合和调适,我渐渐克服了自卑心态。因为我发现,虽然我在英语语言方面也许不能超越她,但是我却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现在终于明白,其实,压力表面上是别人给的,实际上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别人似乎比你强,但通过努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临毕业前,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说:“知道吗?其实我一直都在暗暗羡慕你,因为你比我优秀。”
(石墨/讲述陈磊/整理)
【专家点评】
找准定位适应角色变化接纳现实重新发现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
“上了大学,我不再优秀”是许多大学新生的真实体会。升入新学校,换了新环境,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建立新的成长坐标。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这个适应与发展的课题。
在适应中成长
实际上,适应与发展这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生命始终。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适应的目的是通过我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的每一次发展与成长,都需要我们去适应变化,而每一次适应过程也就是一次成长。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社会的适应。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从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发展到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统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大学的免费教育到适当收费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进程之中,学会适应是一门必修课程。也可以说,人生的升学、就业、升迁、婚恋等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都是一个适应过程。
对他人的适应。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在人际交往中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例如: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异xing茭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
对自身的适应。这方面的适应问题主要包括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一致?
为什么不和自己比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
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唯一的办法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你可以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书包网 www.aIhUaU.com

在新的坐标系中遭遇成长之痛(4)
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能力发展方面——我比中学时在与人交往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认识自身方面——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
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做第二又何妨
生活的海洋总会有波峰与波谷,“人生不如意事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成长有时也会痛,就像蚕的蜕皮一样,是自我的挣扎,自我的再次觉醒。
大学里总有一些相对逊色的同学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不知有多少人,他们在刚上初中或高中时就已经体验过从优秀的位置上掉下来的失落感。暂时失去优越地位并不可怕,糟糕的是由失落而造成严重的挫折感,产生强烈的自卑,这对大学生活十分不利。
的确,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在集体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为人爱慕。一个学生想考试成绩第一,超过别人,这是好事。但是,在一个群体的每项活动中,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毕竟只有一个。坐上了,自然很荣耀,但也容易迷失自我。
据说,在国外有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口号:永争亚军。不是“勇敢”争取,而是“永远”争取。他们的理念是,第一的人不会永远在冠军的宝座上,他会因失去竞争对手而失去参照系统,产生盲目性。而第二名总能从与第一名的比较中找到差距,改进不足,鼓舞自己不断进取。
这个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要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并不一定要争名次上的第一,关键是将你的视点放在哪里,是放在争取第一的名次上,还是放在自己竞争的实力上。
当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时是否一定要责备自己?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订得过高?学习上是否有漏洞?这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总结。当你认真、冷静地面对自己时,相信优秀仍然属于你。
进入大学后,世界仿佛突然变大了,漫长的地平线是如此空阔。除了极有限的课程与书本之外,我们有了太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心里反而有些失落,不知道该做什么。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1)
CASE1
仿佛许愿池里的硬币轻轻叹息
一样微黑的脸庞、一样稚嫩的表情、一样整齐的口号、甚至一样响亮的拉歌声……远远望着操场上军训的新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那种感觉似乎触手可及,又恍如隔世。
一年前,我如愿以偿进入了这所著名学府,所有的期待都写在满面春风里。虽然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什么,但我总觉得,肯定要做些什么,而且都是自己愿意做的,从小到大在规定的轨道上旋转了太久,拥有自由的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期待中全新的生活方式、一个崭新的自己迟迟没有出现。在最初因没有早自习、晚自习,没有那么多课,没什么作业而产生的兴奋过去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日子一下子空了。从来都是时间不够用,现在一抓一大把,可有了这种支配权好像不是享受,而成了一种沉重的责任——连睡觉都有愧疚感。姐姐笑话我穷人乍富,不知道该怎么挥霍金钱一样的时间。
早晨,一睁眼总是近十点,晃一晃就该吃午饭了;下午睡一觉,再和大家打打球、聊聊天、看看碟;刚吃完晚饭没多久,一抬眼看表,稀里糊涂就九点了;周末在网吧,好像四五个小时都在QQ上和陌生人打招呼,等到眼睛发痛回到寝室一推门,一群人叫:“来来,玩几把八十分……”
“这好像不是我啊!”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软弱地叫喊:“明天一定要早起”、“这个星期要看三本经济类书”、“今晚就去自习”……闹钟定了一次又一次,从六点定到七点,又从七点定到七点半;扑克牌扔了一副又一副;电脑上的游戏一次次被删除……然而闹钟总是被狠狠按掉;宿舍里总是出现崭新的扑克;不知道什么时候借的厚厚一摞书总是蒙着灰尘被送回图书馆。
说实在的,我们的课程并不难,想混是容易的,但如果能深入钻研,也会收获颇丰,可没有动力似乎根本无法勤奋。那天去了一次自习室,坐下了才知道晚上有场重要的球,于是又逃出来……
我总是在想“必须要做点儿什么了”。我给电脑贴上纸条:“愿望不会向你游过来,你只能自己向它游过去。”有时候我甚至会怀念高中的时候有规律的旋转,尽管那段日子不堪回首,但毕竟是有目标的生活,真受不了眼下的空虚……
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早就被高考、学校、家长和老师这些决定命运的“手”拽得紧紧的,虽然我们会痛恨它们,但已经完全受制于它们。当它们突然消失后,我们自己这张弓根本没学会用力,更不知往何方射出最远的箭……
后来,我加入了学校最有规模的社团,毕竟,这也是锻炼能力的机会。从此我开始了每周两次的例会,不定期的活动,写不完的策划书……就这样被淹没在杂务的海洋里。
我去拉活动赞助,这是社团中难度最大的事。从超市的货架上、从电话本上淘出了数十个企业、公司的号码和地址,一家家打电话,真是什么人我都遇上过。在整整一个多月打了数百个电话之后,终于做成了一笔。那几天,很多人都称赞我,我也稍稍有了些成就感。
但与此相关联的是,我很久不去教室和图书馆了,将近一个学期,都忙于贴海报、借场地、搬运用具、招收新成员……一回宿舍总是问同学:“今天点名了吗?”
夏天到了,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特意找我谈了一次话:“你进学校的时候拿的可是一等奖学金啊,现在你看看你的学分……”班主任的表情多少掺和了一点儿天气的焦灼,“你自己看看!”那张薄薄的成绩单在我面前被抖得稀里哗啦。
那天晚上,我来到自习室,心里乱糟糟的。似乎在想很多事,但目光却不知道该凝聚到哪一点上。我知道我的心很难沉静下来,浮躁得令自己难堪。
我确实在社团做了一些工作,锻炼了能力。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做社会工作可能会耽误学习,但首先肯定是我安排时间有问题。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2)
有一种遗憾,是一种隐约又很具体的疼痛,想要倾诉却又无法倾诉。大学的第一年就带着这样的遗憾匆匆过去,蓦然回首的一刹那眼睛里空落落的,就是这种遗憾,仿佛在许愿池边,听到池底那些自己曾经投进去的一枚枚硬币在轻轻叹息。
(亦舟/讲述毛颖颖/采写)
CASE2
自由的氢气球带着我去飞
最喜欢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自己进入大学时的感受:你用尽全身力气去搬起一块看似沉重的大石头,结果摔了一跤。原来那是一只氢气球,你根本抱不起来。因为它太轻,原本就不是要压着你,而是要带着你去飞。
在高三那段太长的日子里,两点一线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轨迹,闲暇与自由始终是一种奢望,那种沉闷的日子是如此真切。我们只与一小块模式化的现实和谐相处,视野里是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厚厚的练习册、令人紧张的成绩单以及晚自习后满天的繁星。
但这一切令人踏实,觉得自己正在做着什么。而进入大学后,世界仿佛突然变大了,漫长的地平线是如此空阔。除了极有限的课程与书本之外,我们有了太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心里反而有些失落,不知道该做什么。似乎要做的事情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做。也许,我们早就只习惯在画好的圈子里跳舞了。
我们有自由,却没有使用自由的技巧,因此我们的日子一片空虚。大一时一次班会,题目是“大学生活里有什么”,结果黑板上的文字令大家难受:“逃课、打游戏、上网、60分、抽烟……”
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我去听了一场历史系的讲座,现在还记得那位头发花白、滔滔不绝的老教授说过的一句话:“任何结论都只是思维的暂时停顿,丝毫不能证明我无比正确。要是大家能够有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那才有价值。”
当他说完微微欠身给同学们鞠躬时,我的眼睛突然模糊了:我头一次感觉到自己很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见到这样的人。此后只要有文科的讲座,我一定会出现。我知道,其中总会有某些人、某些想法令我欣赏,而欣赏又是一种多么令人鼓舞的感觉。
大一下学期,我开始有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源于一位老师的训斥。当我捧着笔记本来到他面前请教“应该读什么书”时,他翻翻空白的本子,“啪”地撂回到我面前:“你没有任何准备怎么来提问?你都看过哪些书?哪方面知识最强、哪方面最弱?哪些书你不知道该不该读?”我无语。那本笔记本成为我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扉页上写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读书笔记本的号码编到了“8”,当我捧着《苔丝》在图书馆哭泣,当我觉得各种书中不同的观点像在空气中跳舞时,我终于明白,原来有些问题,与其问人,不如自问。我很感激那位老师的“当头棒喝”。
同时,我加入了系里的报社,为支撑起小小的版面煞有介事地采访。为了学校门口饮食摊点的管理问题打数十个电话质询,在各个管理部门间奔走;去临终关怀医院拍照,在那位许久无人探望的老人床前流泪;调查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红着脸鼓起勇气向老师和同学提问……
记得那次我们的报纸策划了一次“为贫困儿童捐书捐物活动”,我们抱着海报在食堂门口、教学楼前等热闹地点散发,在人群中迎着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将海报塞到每一个人手中:“请来看看我们的活动!”、“你一定可以做一点事情!”
此后的一周里,我们到每个宿舍区收集捐赠物,成包成包的衣服、鞋子、书刊,甚至长毛绒玩具源源不断地被我们拎回来,再分类清理,装进收集来的纸盒里,纸盒在几个宿舍堆积成小山。那些日子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边摸着掌心的水泡,一边清点着那些爱心盒子,直到福利机构将它们送往郊区。
大学中的集体往往是松散的,散得像稀薄的空气,然而你能缺少空气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一个屋檐下的我们是彼此最亲的人,也是相互了解最深、影响最大的人。我不知道我的某种想法到底是谁的观点,正如同不知道我们的嗓门儿怎么都在向一个分贝看齐……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3)
5月,“非典”阴暗的翅膀掠过大地,“五一”长假成为泡影。学校明文规定:“五一不准进市区”。在对这条规定反复揣摩过后,我们宿舍的策划正式出台:自行车郊游。没有自行车,我们就站在路口,问第一个推车经过的同学:“能把自行车借给我们吗?”在略微诧异的眼光中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如愿以偿。
长江二桥的桥洞下,阳光、青草、四个人以及一大堆零食,旁边的收音机在轻轻地唱,色彩绚烂的风筝在长江边的天空中飘荡。回来的路上,买几只氢气球拴在自行车后架上,气球上的米老鼠没有戴口罩,向着街市上每个匆匆过往的行人灿烂地笑……
看过,想过,感受过;会哭,会笑,会欣赏。一年级自由的生命成为一个生动的过程,成为我最值得骄傲的作品。
(施席/讲述毛颖颖/采写)
【专家点评】
度过梦想间歇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中心郑宁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不知所措,其实是大学新生如何安排大一学习和生活的问题。“过于富裕”的时间、“完全自由”的环境、“令人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很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前面两个案例也正反映了这一心态。在大一期间,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平息无所事事的烦躁心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个人都将面临某些方面的转变与适应。大致归纳起来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变化。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学习进取目标上往往会陷入“理想间歇期”。不少学生很早就确立了“考大学”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始终明确的,而且动力充足。而当这一目标实现之后,同学们的选择不再像高中时那么整齐划一,人生目标开始多元化:有人想出国、有人想挣钱、有人想考研……更多的人,对所学的专业还不甚了解,对今后的设想还是一头雾水。困惑、迷茫、缺少目标和动力,这是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大学的学习及教学方式更体现为一种成人化的教学,即一种以学生主动式为特点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会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去让学生学习、掌握和复习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大学的教学进度快、容量大,是“龙腾虎跃”式的。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课堂所学,更要求学生在课下博览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因此,大学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但这些时间是“特意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一些大学新生把这些当成了“可任意挥霍的大把自由”,显然是误导了自己。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也是大学新生的共性问题。
第三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的学习主导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学习管理完全来自于学生的自主、自律,无人督促。课程多为大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很少交流,教室流动,作业很少被批改,家长或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很少过问。这与高中时期那种学校、老师、家长层层施压、处处督促、考试不断、年级大排队的高压状态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一种失控、失重感。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达不到要求就郁闷不已;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只求考试通过就可以;有的同学发展个人兴趣的时间多了,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有的同学要把中学被压抑的娱乐时间补回来,拼命玩……这其中,有不少学生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在大学,一旦学习成绩成为老师所注意的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损失惨重了。
第四是学习心态的变化。高中长期超负荷的学习使得不少学生深感疲惫。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出现松懈感,懒得动书、动笔、动脑,还有的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与同学相处的能力较差,给大学生活带来了新问题,个别学生还因此出现焦虑等情绪障碍。
那么,如何顺利度过这一段迷茫期呢?


大一新生突然成了时间富翁(4)
首先,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新目标,确立一个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现状与发展、社会需求等信息去判断并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即使长远的目标还无法明确,也可给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努力方向。例如,争取一年级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争取拿到奖学金、争取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多少名等等。
第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在没有把握是否能适应之前,可适当将中学时的学习状态沿用一段时间,尤其针对课下学习方面,同时调整好学业和拓展自身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调整。善于主动求教任课老师、辅导员,善于利用高校中提供给学生的课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机构,争取得到更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上来看,一个人上大学所选择的专业应当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相协调,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和动力,并有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总会出现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喜欢、不适应的问题。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1)
CASE1
上了大学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自豪地向别人介绍我的专业。可以前我不是这样想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痛苦和无奈中徘徊、忧郁、焦虑、苦闷、悔恨……甚至还产生过退学的念头。
我那年是以第二志愿进入师范院校历史系的,上这个专业不是我的初衷,我是被调剂到这里的。我所在的中学是重点学校,高考过后,我毫不犹豫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来我喜欢外语,二来上海这个城市吸引了我。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周围的同学都陆续接到了通知书:北大、人大、北外……而我是默默地收起通知书后一个人走出校园的。××师院历史系,一个我既不熟悉也没兴趣的地方。回到家,我大哭了一场,痛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再加把劲儿多考些分数,命运又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尽管心有不甘,但我也没有选择复读,因为我受不了高考的压力和别人的言论。从那时起,我讨厌别人打听我的成绩、志愿和专业。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一概拒绝回答。我的同学大都选择了金融、法律、外贸、英语等热门专业,而且很多都在名牌大学,令人羡慕。而我偏偏学了个冷门儿,大家都替我担忧:将来怎么找工作?有什么出路?
报到那天,校园里人山人海,除了拥挤之外,我没有感觉到什么特别的东西。接下来的生活平平淡淡: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成了我的流程图。渐渐地,一种烦闷的情绪滋长起来。我常常问自己,这就是我高中三年拼命寻找的梦吗?我的专业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为什么我与高中同学的话题总是相差很远?
我正独自在困惑中迷失,期中考试又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有两科成绩没及格,其余几门也不理想。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我愣住了,这还是那个一贯努力学习、考试游刃有余的我吗?怎么会是这个结果?
考试过后,我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家高谈阔论,交流大学生活的点滴,当然还包括自己的专业……我几次试图转换话题,可毫无作用。我坐在一旁听着、想着,一种莫名的自卑感笼罩了我的全身……我找了个借口,退出了那场让我难堪的聚会。
我以前是一个挺豪爽的人,现在却变得敏感起来,生活中稍不如意的小事都会让我烦恼。我变得脆弱、冲动、易怒、脾气暴躁。许多个夜晚,我一个人默默流泪,不知道该向谁倾诉,也不知道下面的路该如何走。我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
在我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我偶然得到了一份关于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材料。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我走进了咨询中心。也正是那一刻,我的内心被照亮了!
面对咨询老师,我一股脑儿地把压在心底许久的话全说了出来,边说边啜泣,我好久没这么释放过了!老师只是静静地听,并没有打断我。我清楚地记得,我整整用了一盒纸巾!
在仔细地分析了我的经历之后,她告诉我这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怀疑、畏惧心理,不敢靠近它,似乎从此就进入地狱深渊了,而这些烦恼更增加了不适应的痛苦。经过她的分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仍没把握。
我开始试着去接近自己的专业。从咨询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历史系是本校最好的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我找到几位任课老师,向他们请教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学习中去。在这期间,我还查阅了大量书籍,有关于历史的,也有关于心理健康的。我发现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师其实很愿意与学生聊天,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最初的志愿也不是历史,但在不断的学习中却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决定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它。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不断地擦拭,才能看到最真的事物。”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些老师不也在不断地努力实现他们的梦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2)
同时,我也开始向亲密好友诉说自己的感受。好友告诉我惠普公司总裁卡莉?费奥莉娜女士大学时获得的就是历史学学位——其实很多成功人士都修过历史专业,我逐渐意识到,学历史的人也可以取得成功!
后来,我和同学合作搜集了古代武器史的资料,写出了几篇文章,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的外语比较好,在学“中古史”时我读了一些原文史料,对照中文译文,找出了几处翻译上的错误……我第一次发现,外语和历史结合起来会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经过几次心理咨询,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心情也逐渐好起来。在学习的同时,我还担任了系主办刊物《杏坛》的编委,时常帮助学生会的同学策划板报。现在,我的生活十分充实,每天忙碌并快乐着。
生活有时候就是一面镜子,你微笑着面对,它也冲你微笑。当你不快乐时,要学会倾诉,勇敢面对。我感谢咨询中心的老师,也感谢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无限回味!
(石缘)
CASE2
是否将荒谬地度过纯真年代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我上大学读会计系就是其中一件。
高中时代,我学得最好的是英语。也许我有点儿语言天赋吧,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
高考失利后,我的外语梦破灭了。面前只有两条路,复读或是上自费学校,这两个选择都让我烦恼。无可奈何之际,一张印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仿佛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落在了我的手中。要知道,这是一所全国重点院校啊!原来,该校本年度第一次开设远程教育实验班,从落榜生中选取。学制4年,完全和正式本科生同等待遇,还能获得××理工大学的毕业证书。
突如其来的幸运使我昏了头脑。我心中充满了上名牌大学的喜悦,没有一丝犹豫,马上注册、交费。我沉浸在上了名牌大学的兴奋里,没有考虑将来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我说过,我外语不错,好到什么程度呢?上中学时,我只要看一遍课文就能背下来。但与此相反的是,数学一塌糊涂,老师说我太偏科了,可我就是学不进去。但是,会计系天天要和数字打交道,我就要没完没了地和我的短处较劲。
第一次期末考试,我数学就不及格。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这一年中我就没怎么好好上课。一方面是享受刚刚上大学的兴奋,另一方面对那些枯燥的课程缺乏兴趣。我在校外租了间民房听歌睡懒觉,或者和同学们彻夜聚会。我渐渐更不爱上学了,甚至不准备参加补考。
但这种滋味并不好受。以前的同学都说我越来越放纵、颓废,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学校也向持续旷课、好几门不及格的我发出了警告:如果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重修完不及格的课程,就要被开除学籍。我有勇气放弃学业吗?还是有点儿舍不得。这个社会需要文凭,只要顺利学完四年,我就能成为注册会计师。况且,我觉得也不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问题,我荒废了最初的适应阶段,对重新设计未来更缺乏信心了。
我觉得这样混日子对不起父母,但仿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无法自拔。内心深处,我渴望积极快乐的生活。可从哪儿入手呢?我学了会计,以后还可以干别的,我寄希望于毕业后能真正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假如我在这几年荒谬地度过,将来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吗?
(付文)
CASE3
奖学金是我的唯一动力
开学第一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还不知道我被调剂的这个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它叫现代教育技术。可是,当负责老师向我们讲解专业特点的时候,我一下子就傻了。
简要地说,它是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电教手段辅助日常的教学工作,听起来挺现代的,也很有前景,但是天哪!它属于理科专业,可我高中是学文的,最大的愿望是上中文系或图书管理系。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3)
上中学时,我酷爱诗歌,我的素描习作也小有名气,人人都说我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另一方面,我一沾数理化就头疼,高考那年就是因为数学考砸了,只得“服从分配”,调剂到了这个专业。
正式上课了,一半内容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科技检索、网络教学设计。这些课程总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完全错了!这个专业是多么地不适合热爱文科的你。该专业是本校第一年招生,绝大部分同学对“现代教育技术”都不了解,几乎都是调剂进来的。你可以想见这种情形下的学风,我们班同学都对专业课程有抵触情绪,厌学之风弥漫。
记得第一学期,我根本看不进书去,简直无法想像自己在电路中绕圈子的样子。怎么也没想到,转来转去,我又开始和物理打交道了。上高数时,我就睡觉、和同学们背诗,一下课,我就找同学玩,拉着她们在街上闲逛。
想起未来、前途,我几乎绝望。我不甘心学自己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的专业,更没有勇气复读,重回高三的黑色生活,但现在该怎么办呢?我哭着对妈妈说:“这个专业我学不了,怎么办呀?”可对于父母那一代人来说,考上大学已经很不错,还挑剔什么专业!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痛苦。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你试试吧,多上几堂课就好了!”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制作陶艺,闷在小屋里做五颜六色的项链、手链、耳环,做一个至少花去整整两三天时间,费时费力。每次做完一件,都会博得同学们啧啧赞叹。但我深知,我是在借做手工消磨时间,实际上依然是对学习现状的逃避。所以我做得再多再好,似乎也没有成就感,所有小物件都让我随手送了人。
终于,期中考试到了,考试的头天晚上,我硬着头皮看了高等数学和物理,所有定理、公式都看得似懂非懂。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好几门不及格。
这个结果把我吓坏了。要知道,如果期末还是这样,累计四门,学校就会直接劝你退学,没有补考机会。我一下子把自己置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我也没有勇气放弃大学生活。没法子,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
我拽着一个男生给我讲解高数和物理题,他一道道地讲,我就一道道地背。不喜欢的东西总是记不住,头天做过的题,第二天又好像没见过一样。但是对学业的恐惧逼着我不得不艰难地学下去,到了期末,所有习题居然都让我背下来了!平时再也不敢旷课,我就这样度过了半个学期。期末考试总算都及格了,我终于松了口气。
借着拼命学的这股劲头,我仿佛对专业学习获得了一点儿微弱的信心。既然能及格,也许能学得更好一些吧!也许还能得奖学金吧!我的笔记明显比过去认真了,接下来的二年级,我的笔记还被同学传抄过。
但我内心深处,依然有对中文系的向往和迷恋,依然有对现在专业的怀疑和抵触。我特别羡慕那些如鱼得水考上自己擅长学科的同学,而自己的未来却一片迷茫。多么可笑,如今奖学金成了我继续学习的动力,可我从来不觉得每天辛辛苦苦背的数学题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既然别无选择,也只好学下去。
(晓阳)
【专家点评】
转专业不成先安心学习 职业辅导是未来趋势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蔺桂瑞
新生专业适应是大学生活适应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来看,个人上大学所选择的专业应当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倾向相协调,这样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和动力,并且有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总会出现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喜欢、不适应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专业不适应的主客观因素
造成专业不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在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做到使每个想上大学的人都能按个人愿望学习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兴趣”与“专业”的矛盾。为了使一些基本够升学条件的考生有学可上,招生部门会将一些未达到本人理想学校或专业分数标准的考生(在高考志愿表中填了服从调剂的)调剂到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造成了一些同学所学的专业并不如愿的情况。如上述文章中的三位同学,想学英语专业学了会计,或学了历史,想学文科的学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等就是这样。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4)
另外,一些父母不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帮助孩子选择专业,而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替他们做决定。例如,父母从事某种职业,也希望孩子选择这一专业。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出身医学世家的大学生,本人不喜欢医学,家人为使其继承父业,非让他报考医学院校,结果上学后非常不适应。也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在某种职业中受挫,坚决不让孩子报考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我也遇到过一位大学生,父母是搞音乐的,他本人的兴趣也在音乐方面,但父母非让他报考生物专业不可,使他很痛苦。还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愿望,从功利目的出发,替孩子选择个人认为能赚钱的热门专业等等。
此外,报考什么样的专业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个人长远发展与人生成功,这是职业指导与生涯发展教育的任务。然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发展缓慢,近几年一些中学和大学开展的职业指导还大多停留在职业介绍上,并未真正将其作为协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并使二者互相配合的方法,很难作为确定专业方向、规划生涯发展的指引。
还有一些同学对自我缺乏认识,也缺乏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能力。他们盲目服从父母或追随社会潮流,导致了专业选择的不满意。也有的同学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审慎的思考,随意填了“服从调剂”。当真的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时,又不能面对现实。有些同学的专业不适应还与他们的消极情绪和不合理的认识有关。
如果不能实现专业调整就要积极调整自我
对于有些人来说,并非专业真的不适合自己,而是当他们一看到现在的专业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就在情感上产生了厌烦、排斥、恐惧心理,干扰了他们对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他们往往终日烦恼,无心学习,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而成绩不理想又被他们认为是由于专业不适合。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致使专业适应更加困难。
其实,所谓“专业”有时候分类并没那么严格、绝对。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能适合某一专业,其他专业就统统不适合。上大学确立了未来发展方向,但专业选择并非只有一次,一次选择不合适,也不见得会导致职业和人生的失败。况且,对某一专业开始不喜欢,就意味着永远不喜欢,并没有能力把它学好吗?在大一新生的心目中对专业存在着诸多误区,阻碍着他们对专业的适应。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学了自己不喜欢专业的大学新生,该如何解决他们的专业不适应问题?如果不能实现专业调整,那么就应该积极调整自我。
首先进行个人调整或寻求心理咨询,排除各种消极情绪的困扰,学会接受现实,积极面对现实。你可以全面了解一下现在的专业情况,也许你就会发现专业中有一些有利于你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而对它产生一种亲切感,增加一点主动学习的动力,也许你就会像石缘同学那样,从不喜欢变得喜欢,从不适应变得适应了。
另外,积极改变自己的一些绝对化的认识。比如,专业分类并不是如同自己想像的那样绝对。因为知识是相互融通的,而且大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这些素质和能力,将来对职业的适应将会更广泛。
国内外许多成功的人士后来所从事的职业,很多都不是当初自己所选定的专业。他们的成功并不在于专业选择,而是在于他们学到了各类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善于活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而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并不是由一次专业选择而决定的。随着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每个人可以拥有多次选择的机会。
比如,你可以通过考研、读双学位进行第二次选择。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其他学习途径,学习新的专业。职业发展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许多的变化和选择,不能用一种凝固不变的观点去看待职业发展。


当专业偏离了兴趣的轨道(5)
此外,一个人对专业的喜欢与不喜欢,与有没有能力学好这一专业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喜欢的,并不一定表明你有能力把它学好;暂时不喜欢的,也不表明你不具备学好它的能力。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最后,要达到专业适应,最重要的是要采取行动。比如,多向老师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多与同学交流对学习的看法,扩大自己对专业信息的了解。
当你转专业不成,又不打算退学时,最现实的做法是先安下心来硬着头皮去学。也许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对专业产生新的认识,产生兴趣。同时,你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选学你所喜欢的专业课,不仅可以平衡一下自己的心理,而且还比别人多学了知识和技能,也为你就业增添了许多优势。当然这其中艰辛与努力是必须付出的。相信大多数的同学通过心理调整和积极行动都能较好地达到专业适应。
总以为上了大学,摒除了升学压力和巨大的竞争力,同学之间可以建立更亲密的友谊。于是很多同学怀着极大热情,期待与大学同学交往,可为什么会猛然发觉——上了大学,突然没了朋友。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1)
CASE1
虚幻与虚伪的友情归宿
早上从网吧出来的时候已经是7点钟了,天灰蒙蒙的,早点摊散发着热乎乎的香气,但我的心却异常寒冷。这已经是我这个星期第四次通宵上网了。每次从喧闹的聊天室中退出,走在回寝室的小路上,总觉得周身冰冷,又要回到现实生活中了,我不喜欢这里!
在这里我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小鸭子。同学们成群结队地走过,而我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校园里飘来荡去。也许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呆板无力,也许是不愿面对一颗颗设防的心,害怕受伤。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同学都带着那么强烈的防备心态与人相处,好像周围的人接近他们都是有目的的。
前两天,张力的钱包丢了,便把全寝室的人都当成贼,他的目光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子,在我们身上扫来扫去。我头天对李明说王磊长得很漂亮,第二天全班都在传说我暗恋她。我有什么心事可以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呢?学校举行网页设计比赛,我动员室友们一起去参加,他们都说没有时间,但是最后却有三个人偷偷报名参加了。交朋友贵在知心,可是每人脸上都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仿佛猜度、防范着一切,这样如何能够交心,如何交友?
本来我以为,上了大学,摒除了升学压力和巨大的竞争力,同学之间可以建立更亲密的友谊。回想我当初进校时,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期待与同学们交往的,但我又遭遇到了什么呢?
我也曾试着检讨自己,是我做人太失败了吗,或者我太挑剔?我甚至宁愿是自己性格的问题,那样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我尝试着毫无保留地去接近同学,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分享,但总得不到真诚的回应。
人们都说上大学已经是半只脚踏入社会了,做人要留个心眼,即使是好朋友,也只能说三分话,不能全献一片心。大家带着面具做人,不愿暴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真实想法。这就是成熟吗?还未步入社会,就已经开始过度保护自己,结交着一些似是而非的友谊。在内心深处我鄙视这些友谊,宁愿不要!
网络在这时迎合了我,虚拟的环境给予我一个真实的世界。每次一进入聊天室,会有很多人跟我打招呼:“等你好久了!”一打开QQ,无数个头像在上面闪动,像多位熟识的故交。他们热情、真诚、坦率,无须寒暄和客套,每个人都活得那么真性情,你甚至可以把内心深处的秘密与他们分享,他们同样也会对你言无不尽。虽然相互连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但你却知道今天谁被女友甩了,谁和上司吵架了。有时候我常常会想,这么多人中,有没有我认识的呢?在面对面的生活中拒人于千里之外,而现在彼此却可以相谈甚欢,岂不是莫大的笑话!
也许对网络过分沉迷更加速了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立吧,我想我跌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每每欢笑着伸出手想要握一握他们的手,只能触摸到冰冷的荧屏。内心深处,我那么渴望现实生活中的友谊,但既然接受了网络,也只能接受虚拟法则。友谊,即使是虚幻的也比虚伪的好。
CASE2
高中的和大学的
在大学同学中我没有朋友,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朋友。我身边要好的朋友都是高中同学。高中的时候,我们是“四人帮”,后来看了《流星花园》就改名F4。上大学后仍在一个城市,所以基本上我的人际交往圈子还是她们几个人。也许这是我交不到新朋友的一个原因。
不知道算不算怀旧,我很看重高中的友情,那是我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四个人爱学也爱玩,最喜欢凑在一起做白日梦,幻想今后租一套房子,一起“花天酒地”。或许是“青葱”岁月中结下的友谊最稳固,或许仅仅是习惯了她们陪伴,每次只要有空,我宁愿和旧友煲几个小时的电话粥,也不和室友们分享闲暇。
当然,也会和现在的同学有交情,但离“朋友”的距离相差太远了!平时,和室友接触最多,但不知道是自己别扭还是她们有问题,总是觉得和她们格格不入。每天回到寝室,她们就知道看书、学习,熄灯后上了床,窝在床帘后一言不发,拒绝卧谈。她们不知道贝克?汉姆,也不知道娇兰和兰蔻哪个牌子的眼霜好,有人开学后竟然连校门都没出过一次。用谁的肥皂洗个手,她们和你怄上好几天的气。除了学习以外,任何事情都一问三不知,我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与她们沟通。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2)
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也不好,任性、自以为是、不拘小节,但这些个性通过与高中旧友的磨合,彼此已经可以接受和容忍。最让我感到可贵的是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即使有些矛盾,也不会真的介怀。而和现在的同学就不同了,我们是在各自特有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天南海北差异极大,而每个人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还有磨合的余地吗?就像我挑了她们一堆毛病,保不准她们也会说我整天就知道玩,除了名牌什么都不懂。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学同学感情再好也赶不上中学同学。复杂的社会、成长的压力让人变得世故功利起来,没有无忧无虑的岁月做依托,到哪里去寻得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呢?我是幸运的,有高中老友陪在身边,只是偶尔我也会问问自己,如果我们不在一个城市上学,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CASE3
一个贫困的小刺猬
又到周末了。在大学里我最害怕过周末,每到这时,寝室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同学们有的约会去了,有的逛街看电影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发呆。她们以前出门也叫上我,但被我拒绝了多次后也就作罢了。她们应该明白,我没钱。
我是孤儿,从小被奶奶带大,用她的退休金读大学,还要做家教赚生活费,这就注定我不能过和同学们一样的生活。高中的时候还好些,因为成绩突出,在同学面前有维护自尊的资本,并且由于我勤奋、纯朴,还真结交了几个好朋友。但是在面前五彩斑斓的高校生活中,我唯一的资本似乎也黯然失色。
每次聚餐,刘星总是慷慨地拍着胸脯说,你那份我掏。学校举办晚会,王铃也总是大方地搬出她的花裙子让我挑。她们是善意的,我清楚,但她们那若有若无的优越感仍然让我觉得不舒服,我常常在心里怨她们多管闲事,又怪自己不识好歹。我知道其实她们都是很好的人,要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也许可以成为朋友。因为穷,我不能总和她们一起玩,再加上要做家教,很少有时间和同学们交流,在捉襟见肘的、为生计奔忙的日子中,我一个人孤傲而又矜持地活着,与同学间的隔膜越来越大。没有深刻体会的人很难了解,物质上的差异就是会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造成巨大影响。
更大的错位是来自于心理上的,同学们越是小心翼翼地想要维护我的自尊,我就越敏感。前天穿了一件奶奶缝制的小袄,王铃啧啧叹道,好有民族风情呀!我立刻反驳,你是想说有乡土气息吧!张炎总是羡慕我长得瘦,我自我解嘲说:“没办法,吃不起好东西,营养不良。”到最后,同学们简直不敢和我说话,惟恐有什么语言上的闪失,又遭我一顿莫名的抢白。
这种错位使我渐渐处于一种被孤立的境地,一个知心好友都没有。我也很痛恨自己这样,总是一副“天下人皆负我”的表情,我也急切地渴望加入到同学们的欢闹与嬉戏中去,但每次加入都害怕受伤。我非常清楚,人与人的相处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态上的平衡。而找不到平衡点,就交不到好朋友。
(施维)
【专家点评】
寻找友谊渴望远离孤独掌握技巧减少交往盲区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赵颖
同学们反映的苦恼,确实常发生在大一学生中。大学生经过多年奋斗如愿以偿之后,渴望友谊,希望在大学里广交朋友,但又常常发现,在大学生活中难以交到朋友。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时间短,没来得及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二是刚入校门,还没有掌握如何结交新朋友的办法。
初次离开以前赖以生存的温暖环境,离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心理上必然会产生想在大学里尽快找到朋友的感觉,甚至为此吃不香、睡不着,学习、活动都提不起精神等。那是因为,我们期待在上学之初就能有个“好人缘”,尽快结识新朋友,让自己避免孤独。


我的友情失落在哪里(3)
“好人缘”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商”,没有人不渴望“好人缘”。因为它标志着你在社会、在一个群体中的威信和认可程度,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无价之宝。但实践证明,能进入这个角色的人很少,能够长时间有“好人缘”的人就更少。因为“好人缘”的标准太高了,不但要求你对自己的情感随时随地都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时时将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且还要求你对他人情感的认识能力也要强,感应快,反应适度,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多,知识渊博,接受新事物快。
如今的大一新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备受呵护。一旦远离亲人,与陌生的同龄人近距离相处,要学习彼此尊重、宽容、忍让,当然会经过一段适应期。
另外,社会风气和环境对象牙塔影响巨大。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能交心,否则就会吃亏上当,这种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校园友谊。
此外,一些大一同学还习惯于过去的交往模式,认为好朋友就应该时刻在一起,所有心事和想法都必须分享,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友情。实际上,大学生进入成人阶段后,需要一定相对独立的空间,而这种彼此尊重,并不意味着友谊断裂。
处于陌生环境,青春洋溢的年轻人都渴望真实的友谊。大学校园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甚至会带入你今后的生活,几乎是你走上社会之前最后的纯洁友情。在大学一年级马上要有个“好人缘”,起码应做到这样几点: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首先要了解自己,有做人的信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顽强意志。做人有骨气,为人有正气。这样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会有吸引力,别人才能喜欢你。只是刻意迎合、讨好别人,那样只能获得一时的“好人缘”,长时间是靠不住的。
大公少私乐于助人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好多事情要涉及个人利益。为此要尽量克服人的自私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怀他人,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别人有求于己时,要热情,但不要轻易许诺,而且言必信,行必果,给人以诚信可靠之感。在求别人时,要多考虑对方,给对方留有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真诚交往宽以待人
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对方,都要有坦诚待人的胸怀,从语言、语气上表现出诚意,虚伪和假正经最令人讨厌。当然,对人坦诚还可以坚持原则,当别人对你提出批评或指责时,只要对方不是恶意,你都可以在表示接受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商榷。
利用相似寻找互补
在交往中要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相似的情趣爱好,增加交往的流畅性和吸引力。同时,多发现、肯定对方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使自己融入群体之中。
学习技巧减少盲区
人际交往也是有技巧可循的,你可以通过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技巧,减少与人交往的盲区。另外,还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各种文体活动,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总之,只有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增加自强、自立的能力,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孤独的滋味是难受的,尤其是独自离家、人生地疏的时候,这时候说“享受孤独”真有点儿矫揉造作的味道。
可是,学会独处又是我们必经的成长过程,从我们宁愿悄悄关上自己房门的那一刻,我们开始长大了。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1)
CASE1
在方言上疯长的寂寞荒草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要不马尔克斯不会发出《百年孤独》的呐喊。然而,我第一次深刻体味到孤独的滋味,是在进入大学的时候。
那年,我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过上住读的集体生活。虽然我很快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但是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和文化,磨合还是非常痛苦。
那座城市的方言,对于只会说普通话的我来说,与爪哇语无异。然而,这种靠方言建立的话语系统,却几乎渗透到我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我用餐、购物、乘车、理发时,由于听不懂、说不清,经常处于“失语”状态。我总算明白了什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而且你所有的孤独感、被排斥感几乎都是从语言开始的。交流的困难使我常常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地人,一个缺乏被群体认同的、常常被孤立的外地人。
孤独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十几年来,我第一次剪断了与家庭的脐带。进入大学以后,我不可能跟别人恣意撒娇、随意倾吐,要学会自己做每一件事,自己决断;什么委屈都要自己排解。而我是个需要依赖和呵护的小女生啊,因此总觉得身边缺乏一种有力的指引。有时候,我心里会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比如我特别渴望再回到母亲的身体里,回到出生前的平静和祥和,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在母亲的温暖中安睡。
记得进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正好是我的生日,不过,我没有告诉我的室友。当时,军训才结束,跟新同学还不熟悉,班里也没有安排活动。那天晚上,月亮很好,学校里很热闹。我一个人靠在床上,看着窗外的霓虹点点,人影绰绰,竟默默地掉起泪来。“热闹是别人的,而我什么都没有”那种凄凉的滋味真不好受。
现在看来,我有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孤独感对每一个刚进大学的学生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说说我和室友的关系。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处友好,但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个人的事要忙。我们是一群有很多交集的集合,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谁也不能指望别人像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你。
就在刚入校的这个学期,由于认识时间短暂,我没有很快交到知心朋友。可是,学习和生活中太多的挫折和委屈,太多的不尽如人意,需要现实的关怀来填充和排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的人更是可怜的。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而我的孤独却很浅薄,它只是一个19岁的女孩在经历生活环境变化时的心理状态:有点儿酸,有点儿苦,还有点儿多愁善感,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陈磊)
CASE2
缘木求鱼是一种脆弱的幸福
刚上大一时,人地生疏,我的性格又比较内向,虽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做事却总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这样的日子非常孤单,于是不知不觉间,她走入了我的生活。
以后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有她的陪伴,我们一起上学、吃饭、聊天、回家,彼此都有“得一知己足矣”的幸福感。我比以前爱说话了,性格也逐渐开朗了,与她更是无话不谈。但是,这种偶然的相逢是如此脆弱,没过多久,她离开了我。
对我来说,那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失意与苦闷。生活突然变得索然无味,我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独来独往的生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同学问我是不是有心事,我只是茫然地摇摇头。后来我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压抑,向一位朋友和盘托出了所有的苦闷,痛快的倾诉使我轻松了许多。
朋友说:“你不能这么压抑地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阴影。”靠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刻,我开始寻求产生困扰的根源。
比如:我总认为她不应该这样对待我。可为什么不应该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她有择友的权利。她和我只是不像以前那样亲密,并非因为矛盾而彻底决裂,况且她并没有意识到我的烦恼是由于她的缘故……渐渐地,我发现我是在自找麻烦。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找回失落的世界呢?我的情况不会比以前更糟。于是,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当然,也不像以前那么内向了,开始给每个人带去微笑,与每个人融洽相处,享受自由和快乐。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2)
这段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特别是后来上过一堂心理健康课后,我真正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所在。那节课教师讲的是“认知失真分析”。所谓认知失真,通俗地说,是我们对环境、现实生活和他人情况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比如说,我们会认为某人理所应当对我们很好,但实际上这可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别人不一定会这么看。我们的看法就是歪曲现实之后的反映,一定会酿造失望。每个人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知客观世界,都会有或多或少认知失真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
假如认知失真过于严重,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态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呢?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试验,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有一种具体做法是,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写出:随想(指自己当时的情绪、心境),认知失真类型及反驳(用客观情况及主观感受反驳随想,使随想不成立)。
比如,以我的经历举例。随想有两点:一,我很痛苦;二,她不应该这样对我。认知失真类型:一,极端思维,主要指我总偏激地认为她对我不像以前那样亲近就是一种背离和决裂,导致我对痛苦感受程度夸大;二,强迫性的内心指令,即我总认为她必须不做某事。
反驳:对于第一点,我们并没有互不往来,只是不像以前接触那么频繁,关系还是很友好的。我所感受到的只不过是挫折后的烦恼和迷惘,还远远谈不上痛苦;对于第二点,她有择友的权利,有选择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权利,我无权干涉。至此,分析完成,达到预期效果:能客观、理智地看待这件事,从而使矛盾淡化、问题消失。
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感谢大一的这段经历,让我收益良多,使我不仅学会了享受独处,还理解了认知失真。其实这种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彼此的近距离接触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与他人相处,才能享受生活。
(肖然)
CASE3
分手才知道恋爱的补丁多苍白
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如愿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而我的他却名落孙山,最终去了南方打工。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像我们的爱情,在长辈们眼中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是调皮叛逆的小混混,而我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乖女。
高中学习,压力很大,但就在那段时间,我们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温暖的小天地。晚自习前,他经常骑车带我去附近的集贸市场逛远近闻名的小吃摊,在我无缘无故地焦虑时,他总是安慰我,舒缓我紧张的情绪。时间长了,我变得非常习惯和需要他的照顾,实在难以想像没有他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心里也明白,现实的差距注定这段感情将无疾而终。我考入大学后,面对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分手了。那句话是我先说出的,电话那头的他用沉默接受了这一决定。而现在回想起来,我根本还没做好没有他陪伴的准备。
从此,我的生活开始混乱,孤独的感觉如影随形地霸占着我。每当我无助的时候,以前那些阳光灿烂的镜头就会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并且被无限放大和叠加。高中的回忆在暂时填补我空虚的同时,又衍生了更多更深的伤感。
我变得有点儿顾影自怜了,晚上躺在床上经常以泪洗面。寝室里的人都不明白我为什么哭,我也不愿意和她们袒露心中的秘密,当然,更不用提向父母倾诉了。同学们说我自闭,后来,连我都怀疑自己是这样。开学两个月了,我和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说过话。我还变得不“乖”了,逃课、睡懒觉。我更愿意一个人躺在寝室里发呆,我觉得班上的同学、老师甚至这个学校都与我没什么关系。
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惧怕孤独。为了填补这种空虚,男孩子可以踢球、打电子游戏转移情绪,而女孩子往往在感情上寻找新的寄托,我又恋爱了。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3)
因为高考成绩优秀,我和同班同学宏都被安排在系里学习部。宏是个善良的阳光男孩,他似乎体察到了我内心的抑郁。在平时生活中,总是不时关心我、安慰我。我伤心的时候会给他发手机短信,他回信说:“你别哭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人。你一哭,我就更着急了。”他还会用具体行动来表达对我的关切,经常约我出去玩。每次一想起他,我心里就会萌生出一种温暖的情愫,应当说,他的出现平复了我的情感创伤。
一天,我突然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能不能认你做哥哥啊?”他马上回复我:“好啊!我正好没有妹妹。”我知道自己正在重复校园里哥哥妹妹之类的老套故事。最终我们的确没成为什么哥哥妹妹,而是开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
再接下来,就是一年后我们的分手。原因很简单,他虽然能填补我的孤独和空虚,但他却不是我的爱情。现在,我偶尔也会孤独,但我也学会了忍受孤独和排遣孤独。因为所谓哥哥的现实关怀虽然能填充内心一时的空虚,却无法成为爱情的理由。
(荇芷/讲述陈磊/整理)
【专家点评】
独处:青春期的主动选择 成熟期的基本形态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蔺桂瑞
我们从悄悄关上自己房门的那一刻开始长大
一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经历孤独。如同三位大学生所经历过的情景一样,从中学刚刚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熟悉的同学和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许多新的问题,但是又欠缺独立的能力,许多同学都产生过孤独心理。遭遇失恋或亲人逝去,感情无处寄托,也会使人陷入孤独。
孤独来源于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能得到满足。孤独会使人变得空虚和无助,消极和沮丧,紧张和焦虑,甚至还会出现抑郁和绝望。但如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孤独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够对孤独多一些正面的认识,我们就能把每一次的孤独看作是个人成熟、成长的机会,我们在孤独时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了。
孤独是成长的需要。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从小到大一直有父母的呵护,大事小事都有父母为我们操心,那时我们觉得温暖、安全。但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变了,变得不愿意让父母管了,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那时,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从那一天起,我们开始长大了。
因为经历孤独,我们能够意识到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逐渐开始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开始走向成人式的独立。这一时期也曾产生紧张、焦虑、烦躁和不安的感觉,那就是青春期的孤独。但是我们必须去承受,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永远躺在妈妈怀抱中,永远依赖别人,不要自己长大。
在生活的困境中锻炼技能
其实,生活中每经历一次孤独都能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潜能,但是,在有他人陪伴的同时也助长了我们的依赖感,丧失了许多发挥潜能的机会。当生活环境发生了某些变化,我们失去了往日的依靠时,我们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去解决问题,应付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增长,就会变得独立。
记得我高中毕业后曾被分配到深山区做小学教师,当时条件艰苦,我们都要自己挑水、烧饭。我刚去就赶上学校放假,老师们都回家了,我因家远,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里。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自理能力较差,什么活儿也不会干,非常想家。那时的我真是孤独寂寞,甚至哭过好几次鼻子。但是没办法,谁也帮不了我,我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度过假期。
我跟着老乡学挑水,可是水桶在井里总打漂儿。硬着头皮练了几天,终于可以打上半桶水了,慢慢地,也能打满一桶水了。刚开始学烧火做饭时,灶火点不着,熏得满屋都是烟。由于火烧得不匀,饭有时候生,有时候煳,弄得我狼狈不堪。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从独处中获取成长的潜能(4)
为了摆脱孤独,我拼命看书学习,还抽时间去做家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度过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假期。我不但战胜了孤独,而且还学会了“生活技能”,读了很多书,熟悉了学生的情况。我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为自己在短短的假期内的收获而欣喜,我由衷地感谢那次独处带给我的成长。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人的思想成熟也需要孤独。当我们寂寞时,孤独就像水中的沙子,清洗和沉淀着我们的思绪,使思想变得更清晰而深刻。独处使我们有机会反思自身,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领悟。肖然同学失恋后曾经非常孤独,在这段时间里,他对自己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找到了自己思维的误区,用合理的认识取代了不合理的认识,使个人的思想获得了升华。
消极的方式只能制造新的困惑
孤独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孤独总是与我们相伴。孤独不仅伴随着我们个人的成长,孤独也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哲学的发展需要孤独,孤独是哲人的品格与宿命。哲学家把孤独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一种品格上的自由和超越。科学的发展需要孤独,正是由于科学家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才有惊人的旷世发现,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文学的发展也需要孤独,任何一部饱蘸辛勤汗水和血泪的作品都是作者默默无闻、潜心耕耘的结果。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存在,它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让我们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生机。但这种变化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那么,这种情绪怎样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呢?
首先要敢于面对孤独。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处理眼前的困境,最终能够超越自我,走出困境。第三,要积极思考,勤于行动。在思考和行动中你会忘却孤独与寂寞,获得充实感与快乐。第四,也是最需要提醒大家的,千万不要寻求一些消极的方式来排遣孤独,例如借酒浇愁,不健康的网上交友,或是只为填补空虚而进行的“恋爱”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暂时让你转移了孤独的痛苦,但是它会损害你的精神,制造新的困惑,阻碍成长。
在积极充实自我的同时,要广泛地进行人际交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交往活动中学会善待自我。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独立,使大学生活更加完美和谐。
进了大学校门,她头一个感受就是新鲜,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
在适应校园、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她经历了种种磨砺和挣扎。幸运的是,她最终走出了困境,就像趟过冰冷河水的人终于上岸。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1)
CASE
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
我考上大学那年,是全县的文科第三名。我们村已经十多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连邻居婶婶、大娘都为我高兴。乡亲们特意送来红包表示祝贺,村头的奶奶给了我20元钱,直夸我有出息。
进了大学校门,头一个感受就是新鲜,我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我没见过火车、没见过大海,没见过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楼房。初进校门,我惊呆了:比家里墙上的画还要漂亮呀!校园依山傍水、建筑物起伏有致……我一屁股坐在校园门口的一棵树下,再也不愿意站起来。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处闲逛。第一次去肯德基是陪一位同学结算暑期工的薪水,那杯加冰的可乐真好喝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肯德基是世界著名的快餐店,心里特别羡慕同学,心想,要是自己有机会来这里打工就好啦!
因为觉得新鲜,所以也很愿意表现自己,主动认识同学,争取给老师多帮忙,但就在表现的过程中,我陷入了尴尬境地。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即便再使劲儿表现也无济于事。上课时,老师带来投影仪,我坐在前排,老师随便点了我过来帮忙,可我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旁边,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学校开了电脑课,这是我头一次瞧见电脑长啥样儿。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旁边的同学熟练地开机、打字、作图。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被人取笑的“土”——我真的很土!
学生会要招新人,我满怀信心地报了两次名,要知道,从中学起,我一直都是班干部。可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被拒收。原因是我无任何特长,书法、唱歌、跳舞、排球、网球,哪样都不灵。我想,要是我长得漂亮一点,或者衣服再光鲜一点,也许他们会让我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吧!可我是个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孩子。我头一次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了全面怀疑。我忽然发现,除了考试,我居然什么都不行。
就连我上医院看病,都被医生数落一番。在校医院,我紧张得不知道该怎样向医生讲自己的病情!还是一个同学帮我向医生讲述症状。我至今记得那个医生轻蔑的眼光:“看看你,再看看人家,差得多远!还是大学生呢,连话都不会说。”
我像被重棒猛击了一下!恨不得一头扎进地缝里。在那天的日记本里,我狠狠宣泄着耻辱感,恨自己的不争气,居然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我愤怒地写道:谢谢你(指医生)告诉我这一点!我发誓,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直到现在,那一页的日记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泪痕。
日常生活中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所有的遭遇仿佛在时刻提醒我,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身上打着农村的烙印!这个烙印带给我太多的不平、委屈,甚至是怨恨,我只能默默忍受,一点一点努力改变。但是,从哪儿下手呢?日常生活中我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因为我口音浓重,连食堂的师傅都会责怪我说不清“四”和“十”。宿舍的同学也经常拿我开玩笑,尽管没有恶意,但次数多了,我心里也很别扭。
我找来词典,把可能会发音错误的字和拼音抄在本子上,一个个地纠正。没人的时候反复练,每天讲话之前都要先想想再说,这样一直坚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我去做家教的那家家长说:“真奇怪啊,你是从农村来的,却没有口音。”听到这话,我真想大哭一场。
同宿舍还有一个农村来的女生。有时候,我们经常悄悄相互提醒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培养城市生活习惯,避免丢人。
一天中午,只有我们俩在宿舍,我正在吃饭,她突然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以后你吃饭不要弄出这么大声音。”我当时真想跑到我妈面前质问她:这些知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后来放暑假时,我还真问我妈了。她很惊讶,因为她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2)
学来的技能好像从未让我感到自信
在大学,同学们的价值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中学,只要你学习好,老师同学就喜欢你。可现在同学们比的是谁会玩、谁能出风头、谁见多识广、谁有组织能力,甚至是谁的家庭背景好、谁的衣服贵、谁有钱,而这些,我都没有。
为了跟同学们玩在一起,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城里同学都会“转笔”:在做作业、思考问题的时候,手指灵活一翻,玩出各种花样。大家还暗暗比较看谁玩得好。为了学会“转笔”,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在宿舍练,为此摔坏了好几支笔。
宿舍里有个同学的姐姐是商场收银员,这个同学因此会点钞。看她点钞,大家都觉得新鲜,都跟着学。我突然发现这项技能是个普遍的“空白”,大家起点都一样,我就拼命练。直到现在,我点钞是又快又准。
我还学过打响指。为了跟上大家时髦的话题,我特意记住了很多名车的牌子,像奔驰、宝马、本田、丰田等。
但是,这些好像都没有让我感到过自信,因为我总在学别人早已熟知的知识,而且“生活方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它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并溶入血液的过程,我学得很累,也很生硬。就算我掌握了很多,可我的独特性在哪里?
整个大一上半年,我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恐慌,经常一个人发呆。实在烦闷之极,就躲在宿舍使劲打被子。我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该来上什么大学。
应当说,我人缘儿还不错,有几个谈得来的好朋友。但我很少求助于别人,宁愿自己摸索、摔打。
一篇作文让我找到扬眉吐气的感觉
我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是在大三。那个教我们应用文写作的、脾气古怪的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小学的作文题目,很多同学觉得与课程无关,草草了事。可我写得很认真,我从小学起,作文成绩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没想到讲评课上,那个老师竟大肆表扬了我一番,这可是“怪老师”从未有过的。他说我有“慧根”、有思想,如果以后好好写作,会成绩斐然,并建议大家传阅我的文章。
同学们纷纷来借我的文章。我想自己当时一定脸红了,但心里美滋滋的。我这个默默无闻的人,第一次被人重视起来。从此,班里、系里的同学都知道我的文章写得好。
不久,系学生会需要一个秘书长,辅导员问我愿意不愿意担任。我当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因为学生会的工作,我认识了更多的人。跟其他同学、老师逐渐熟悉起来。后来,我参与并组织了多项活动,比如矿泉水的市场调查、中央电视台的居民收视情况调查、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等。在日益丰富的活动中,我锻炼了能力,性格也更开朗了。最重要的,是我逐渐找到了“自我”。
在矿泉水调查活动中,我认识了现在的“老板”——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在调查中的表现得到了他的赏识,他主动问我愿意不愿意以后到他的公司工作。也正因为后来加盟到他旗下,我开始接触趣味盎然的管理咨询、职业咨询和心理学。
因为追求成长才会遭遇阵痛
考上了研究生,并学习了心理学之后,回过头来看待那段心态不平衡的岁月,感慨良多:
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怨恨自己、怨恨我的出身。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我与城市同学的差别是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既不是我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如今看来,磨砺中的压力和焦虑都是我的财富。应当说,当环境转换、压力增大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换句话说,因为你追求成长,所以才会遭遇这么多阵痛。
而且你会发现,所有快乐和幸福感都来自你一步步的成长,而不是你目前是什么水平。我从一个起点很低的地方走来,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满足,这是条件优越的同学体会不到的。我是个空瓶子,给我一点儿水,就觉得是收获。而有的人本身就端着盛有水的瓶子,遇到点波折就叫喊:“哎呀,我的水没有了!”不容易产生幸福感。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3)
我还学会了宣泄。以前我认为流泪是不好的,常常躲起来哭。现在我认为,哭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我哭完,也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另外,当你烦闷的时候,找一个信任的朋友聊聊天,或痛快地打一场球、购物,都比一个人生闷气强。
最重要的是积极储备、耐心寻找机会。我常常想,“作文”是我的一个机遇,但是不是我特别幸运呢?不见得。关键在于,我们虽然承受痛苦,却依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我相信,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机会一定会青睐于我。每个人都有优势,只要努力,肯定会有展现自我的那一天。
我至今深深怀念和感谢的,是我们宿舍友善可爱的姐妹们。记忆中的温馨片段是我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剪影。我的很多的“第一次”都是和她们一起度过的,第一次吃海鲜、吃荔枝、坐电梯、学游泳等等。我的第一件棉外套也是在她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下买的,她们怕我不认识路,不会砍价,特意陪我去……这件衣服我穿了整整四年。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那个城市,但我仍然认为那里是我的半个家,因为曾经的岁月,我的同学们和朋友们曾扶持、陪伴我一起走过。
(高艳)
【专家点评】
心理贫困制约现实发展 找到自我才会豁然开朗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蔺桂瑞
高艳同学的真实感受代表了相当一大批高校农村生、贫困生的普遍经历。在经历了转折的阵痛之后,她终于走出“身份”的阴影,寻找到了自我坐标,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有大批的贫困生和农村生徘徊在心理失衡的边缘。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为背负的沉重助学贷款而叹息;当别人穿着时尚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心算计;当别人天南地北侃侃而谈时,自己却因插不上嘴而自怨自艾:同样在一个社会里,同样是一个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平?
在一次次比较中,有的人在同学面前不敢抬头,极端自卑;有的人封闭自我,远离他人;有的人十分敏感,总怕被人瞧不起;有的人则暗暗较劲,既然别的方面我比不过你们,就跟你们比学习,于是一头扎进学习中,其他全都不顾。学习成了唯一支撑自我的支柱,一旦学习失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对生活失去希望。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学生的确面临着经济带来的一些压力。但是,这些压力并不能决定一切。有些同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们自立自强,全面发展,成为优秀大学生,并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压力。
处于贫困家庭的同学首先要认识到,贫困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不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倘若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学,也像你一样生活在偏僻的农村,那些家境好的同学也遇到了你家的种种困难和不幸,他们也会同样窘迫。反之,假如你拥有他们的生活条件,你也会远离贫困。因此,家境贫寒本身并不可悲,而你在心理上选择了自卑,那才可怕。
其次,要学会接纳自我,接纳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贫困的条件会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一些限制,比如,教育条件差,制约着我们外语能力的提高,制约着我们文体活动和多种兴趣的发展,影响见识等。但同时应当看到,在受到限制的同时,我们还拥有困难带来的种种优势:我们没有富家子弟的骄娇二气,少有依赖,能够自立。我们朴实、吃苦耐劳,拥有克服困难的毅力。而这些优秀品质则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不但能够使我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弥补与别人暂时的差距,还能给予我们成就一切的勇气。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换一种认识角度,你就是赢家。


贫困阴影笼罩下的身份自卑(4)
第三,走出孤独,学会交往。要相信你身边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真诚善良的,无论你有什么压力和痛苦,都不要独自一个人承受。大家心理上的关心和实际的帮助,不但能尽快帮你走出困境,而且还会使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真情。接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接受怜悯和同情,求助也并非是示弱。别人无私的帮助会激励你进取,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回报社会,改变贫穷的社会面貌。把自己融入他人之中,才能不断学习他人长处,完善自我。倘若封闭自我、远离他人,不但自己苦闷孤独,而且永远不可能弥补差距。
第四,克服虚荣心理,不盲目攀比。受当前社会心理普遍浮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追求物质享乐,不重视个人精神上的提升。有的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盲目与他人攀比,为了追逐时尚和流行,从事不正当的活动,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这是罗曼?罗兰说的。在充满物欲的环境中,守住淡泊不容易。但是唯有淡泊,才能紧紧抓住大学时代这一宝贵时间全面发展自己。倘若与别人在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一时虚荣,必将耽误自己的前程。无论何时,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远比做一个只有虚荣外表的人要好得多。
来自农村的杏子怎么也闹不明白:品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知晓品牌就是眼界开阔?
城市姑娘晓芸也在疑惑:为什么只要是名牌,再丑也可以骄傲;如果不是,再漂亮也要低头?
那个被称为符号的标签,真的就那么有价值吗?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1)
CASE1
知晓品牌等于眼界开阔?
从一座闭塞的山城考入京城著名大学的杏子,怎么也闹不明白:品牌有那么重要吗?甚至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勤奋简朴的良好习惯怎么在这里就被视为封闭愚昧?知晓一些名牌一下子就变成了眼界开阔?
刚入学,杏子就和室友的关系不怎么好,尽管她极力想改善,但就是难以融入其中。别的女孩子都来自大城市,见多识广、时尚前卫,只有杏子一个人来自农村,没吃过麦当劳,也不知道必胜客。平日里大家大谈特谈的一些话题,杏子都很陌生,就连晚上的“卧谈”都插不上一句话。
起初,杏子满是好奇地听她们谈论,觉得这也是在长知识,心想总有一天自己会像她们一样对那些陌生的品牌如数家珍。可时间久了,别人似乎已经形成一个语境,她更是难以插入。
每天临睡前,寝室都有一番热火朝天的卧谈,话题涉及服装、化妆品、院系文艺演出、篮球赛上的帅哥、英语角的邂逅等等,不胜枚举。而杏子对服装品牌一无所知,对名牌化妆品更是闻所未闻。
她不会什么运动、跳舞,更不知道什么休闲娱乐。在农村,她最大的娱乐就是进城逛书店翻免费书看。中学时在班里,她有一个绰号叫“万事通”,把书上看来的东西讲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夸她见多识广,有时候连老师不晓得的东西她都知道,这让她很是得意。
可当她把这些告诉室友们时,大家满脸鄙夷:“这就是你的青春啊?”
有一次,大家一起逛商场,几个女生热热闹闹、唧唧喳喳,兴奋地楼上楼下到处转。在化妆品区,杏子一脸迷茫地望着那些陌生的英文名,然后指着一个品牌问旁边的女生:“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英文书上没有学过啊?”
女生骄傲地说:“这是×××,法国的牌子。那边是×××……”
杏子虽然记不住同学到底念了什么,但是那个女生的神态她却牢牢记住了——飞扬跋扈。
以后再到图书馆时,杏子不再只是去看《小说月报》、《读书》了,而有意去翻一些时尚杂志,比如《上海服饰》、《时尚健康》、《女友》等等。她发现,确实,那些商场里陌生的名字在这里都能找到出处。为了积累谈资,她不仅默记,还做了笔记,品牌、出产国、风格、适合人群等。
如此做了一段时间,杏子心里踏实多了。至少在别人议论时,她不像外星人一样什么都听不懂了。有时,大家争论得相持不下时,她还会故作高深地发表一番自己的高见。起初大家都没在意杏子的变化,后来发现她的造诣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才纳闷地问:“咦?杏子,你不是‘名牌盲’吗?怎么眼界一下变开阔,成了‘名牌通’了?”
杏子也学商场里那个女生的表情,骄傲地扬起头:“呵,这不是小意思吗?”
杏子还说,是校园的名牌崇拜影响了她,改造了她。她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从一个淳朴女孩变得过于关注物质,而且这种关注在她看来真的毫无意义。后来发生的一件糗事终于宣告了杏子“名牌崇拜生涯”的结束。
有一天在街头,一个小贩拦住杏子兜售化妆品,杏子一看,精美的包装,鲜红的瓶子,正是寝室女孩向往已久,但都没钱买的一款名牌化妆品。杏子停下来,小贩一看她有兴趣,马上滔滔不绝吹嘘开了:“这是面膜,这是眼霜,商场里都卖好几百块呢,我这儿50。绝对是真货,从香港那边免税过来的。”
杏子拿起来看了看,还挤出一点膏体搽在手背上,用食指和中指均匀抹开,就像商场里的小姐拿试用品在顾客手上试用一样。小贩又叫开了:“一看小姐就是识货的主儿。”
杏子看看手上的膏体,感觉就是不一样。想想父母在家挣钱不容易,花50块买这玩意儿,非被老爸打一顿不可。想走,可脚就是不听使唤,因为她又想到同学羡慕的目光,想起扬眉吐气的那一刻。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2)
最终她还是买了一支面部精华液,砍了价,45元。杏子还很得意,又省了两顿饭钱。
回到寝室,大家一片哗然:杏子居然买名牌化妆品了,这可是爆炸性新闻。杏子一一应对跑来观摩“新货”的同学,问到价钱,她泰然自若地告诉她们商场里的实价。她可不好意思说是街边买来的。
杏子开始了自己的幸福旅程,每天早晚洗完脸,兴奋地涂抹那小瓶里的东西,每次都用一点点。她甚至还计划着这瓶东西要用多久才划算。
可刚用过的第二天,杏子脸上就开始出现凹凸不平的红斑,还奇痒无比。和同学一起去校医院检查——是皮肤过敏。医生追问了半天,杏子才说出来龙去脉。
事情传到班里,成为大家的笑谈。杏子尴尬极了,都是自己盲目崇尚名牌惹来祸端。
(郭韶明)
CASE2
符号标签等于价值大小?
本科时的女生氛围,简朴而单纯,大家都以好看与否来评价彼此的衣着。读研之后,班里成分复杂了起来:应届的、往届的、有钱的、没钱的、商界精英、普通大众……于是,有了服装档次上的差异。
当某女生穿着一袭名牌风衣款款飘进教室时,识货的马上尖叫:“宝姿!”顿时,知道这个品牌的和不知道的,均纷纷向女生投射羡慕的目光,因为大家明白,价值肯定不菲。时间长了,小芸发现,不少有身份的女生(包括自己有钱和家里有钱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着衣风格,就像某小报报道的梁朝伟,“我只穿阿玛尼衬衫”。
班里只穿一个品牌衣服的女生时有诞生,无形中,大家得出共识——这,才叫有品位。
可并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有财力这么有品位的,更多的则是在一些名牌打折的时候去淘一些过季的东西。尽管是旧款,尽管必须压在箱底留到明年穿,心里倒是美滋滋的。因为买回去可以在周围几个寝室炫耀一圈,因为衣领上的那个品牌标签足以让很多人心生羡慕,因为被问及这件衣服是什么牌子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
要是穿着没有品牌或名不见经传品牌的衣服,你就等着尴尬吧。
过年时妈妈买了一件新外套给小芸,不是名牌,但很漂亮。要是在本科时,小芸早就张扬地到处炫耀了,甚至还会在某次公共课故意迟到,在众人瞩目中走进教室,这是女生们公认的小秘密——最大限度地引人关注。
可是这次,小芸有点儿怕被问及是什么品牌。因为班里每每有人添了新衣服,大家的第一句话往往不约而同:“是什么牌子的?”而不是:“这件衣服真漂亮。”
于是,好与不好,漂不漂亮往往在第一句话之后作出评价。若是名牌,好言好语都来了:“哎呀,真有眼光。”“这种风格很适合你。”“在哪个商场买的呀?”若不是名牌,一句意味深长的“哦”,就足以让你无地自容了。
不幸的是,新学年的第一堂课,就有一个女生发现了小芸的新衣服,然后兴冲冲地问:“添了新衣服了?”小芸轻轻“噢”了一声,随即马上说,“不是什么名牌。”女生不再追问,小芸庆幸躲过了一“灾”。心想,可不要再有那些好事之人过来询问了。
课间休息,那边一拨儿女生骚动起来。凑过去一看,才晓得一女生添了新包包,起先大家都没发现,因为是深色的,不起眼,女生便把包包从抽屉里拿到课桌旁边,那几个暗暗的字母终于引起关注,大家开始里里外外将她围住,夸赞她的包包。小芸转身时听到几句:“名牌就是不一样!”“真够档次!”“等打折我也去买一个。”
看着那女生一脸满足的微笑,小芸不禁纳闷:校园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样?品牌至上。只要是名牌,即使再丑也可以骄傲;如果不是,那么再漂亮也要低头。是什么造就了这种风气?那个被称为符号的标签,真的就那么有价值吗?
(郭韶明)
【专家点评】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3)
品牌时尚体现社会进步盲目跟风造就不良风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聂振伟
大学生也喜欢追求时尚渴望他人承认
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尚变化飞快的时代,也是价值观多元化与城乡冲突等两极矛盾凸显的时代。即使身处大学校园,身边大多数人尚没有经济收入,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处于经济贫困边缘,你同样能感觉到大学生在服装、发型、饮食方面甚至是恋爱观的变化都与时尚接轨。因为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正处于喜欢追求时尚、渴望他人评价与承认的时代。
面对现实的城乡生活差异,是每一个从农村或偏远地区来到繁华大城市的学生都需要完成的适应课题。
大学生杏子用自己的方式,到图书馆有意去翻一些时尚杂志,她不仅默记,还做了笔记,品牌、出产国、风格、适合人群等,最终不仅摘掉“名牌盲”的帽子,甚至成了“名牌通”。这对杏子并不是没有意义,她从中学习到了知识,相信也会带给她生活的自信。自己不懂可以去了解,城乡的差异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品牌是生活质量的象征但应考虑个人支付能力
品牌在现代生活中是有一定作用的。喜欢或偏好某种品牌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象征,但应考虑个人的支付能力。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来讲,使用部分品质好、价格高一些的知名品牌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非名牌不穿、不用,或只是为给别人看的,则是虚荣心作祟,盲目追求名牌。
莫泊桑笔下《项链》的主人公,为追求一次排场,而付出一生的心血。人若把使用名牌作为炫耀自己的工具,或违心从众,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件痛苦的事情。
时尚不一定是穿衣打扮而是一种内在修养
名牌不一定都是美的,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小芸担心“即使再丑也可以骄傲,如果不是,那么再漂亮也要低头。是什么造就了这种风气?那个被称为符号的标签,真的就那么有价值吗?”
答案是一部分人审美观有问题。追风、追星、追求名牌——其背后的心态是多种多样的。有追求美的心理,有从众心理,有虚荣心作祟,认为只有穿高档才有档次、有品位,才被别人重视、被人看得起。结果有人为追风、追星、追求名牌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我发展的目标。
其实对于服装,无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类型或款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无论在搭配还是在整体的感觉上都要适合自己,不盲目地追潮流,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时尚不仅仅是穿衣打扮,时尚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一种现代文明修养的体现。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着装很时尚、感觉很特别的女孩子,可是当你和她聊一聊,她却无所适从,或谈吐庸俗得很,你就会觉得她白长了一副漂亮的脸,或有糟践了那身衣服的感觉。
不盲从,又不丢失自我。有品位的人当然需要衣着的包装,特别是年轻人,靓丽、赏心悦目、得体的服饰是人有修养的体现,在社会交往中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刻意的追求,不顾自己的家庭收入条件,不顾身体的需要,就得不偿失了。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积极的价值观
大学生活是为走向社会作最后的准备,大学学习具有多样性,既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社会方式、审美情趣的学习和恋爱情感的学习。
广泛涉猎知识,懂得一些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益的,如化妆品知识、营养保健、烹饪技能、编织技能等。一次大学里美容讲座后,不少学生发出感叹:活了20年,才知道应该怎样正确洗脸。
人应有广泛的兴趣,但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应重点发展的目标,才是难能可贵的。
知晓品牌仅仅是眼界开阔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大学生不仅仅要知晓化妆品、服装的品牌,如果你从亲身感受产品的体验中,还了解了这些品牌后面的经营与管理理念,你就会在其中了解适合自己的服装款式、化妆品,在适应社会中完善自己的追求。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大学女生名牌崇拜多棱镜(4)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积极的价值观,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而这一课题常常是需要自我感悟,在生活中自学的。
没有风险,扭头就走!大学里,逃课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
不是老师平庸,不是课程无聊,也不是为了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逃课,仅仅是睡过了头,是想回家,甚至是为逃而逃。
在他们眼中,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1)
CASE1
没风险,扭头就走
昏昏沉沉走上四楼,进了教室,找了个最靠门的位置坐下。过了一会儿,看见教室已被源源不断走进来的人填满,便和同学会意地一笑,拿了书包大步流星地走出教室。
这个老师除了会在人太少的情况下偶尔点名外,也只有超级偶然的机会才布置一次随堂作业。所以有很多人来了,看到没什么风险扭头就走!
其实这个老师挺风趣的,成天讲一些大作家的八卦趣闻。可是你说我们听这么多八卦有什么用啊,现在的网络资源那么丰富,鼠标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何必现在浪费青春,浪费脑细胞去记这些考完试就会不知道飞到哪里去的东西呢?
回到宿舍看电视。幸运啊,看NBA比赛。边吃边看比赛真的是很惬意的事,又想起在教室里听课的同学们,煎熬吧……
饭吃完了,比赛也结束了,想着有什么事可干,复习英语还是做数学呢?不行,眼皮粘住了,爬到床上,就再也下不来。从早上起床到现在又一次睡过去,中间不超过3个小时。我是个罪人啊。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手机响了,一条新信息:“老师说下课前要点名,你来吗?”没过大脑就回了句:“点就点吧,我不去了。”
虽然我知道,逃课是一件不好的事,可我也不是天生就想逃课啊。换一个角度来想,那些无聊的课我去了不是坐在教室里和同学聊天,就是拿一本杂志看,或者是埋头大睡。总的来说,我不出现,留下一些认真听课的人,对老师也是一件好事。
经过一个下午充足的睡眠、休息,晚上精神抖擞地去上数学课。数学课我并不喜欢,但是坚决不逃。因为只要逃一节,接下来就什么都不懂了。数学这东西不同于那些概论,期末画一次重点就能高枕无忧。
今天还是坐在第一排,同学一进门,看见我就说:“好久不见啊!你终于出现了!”
(刘玥)
CASE2
帮助同学,义不容辞
才6:00,宿舍的姐妹们都还在睡梦中,林白却已出发。她的偶像今天免费开歌迷会,如此大好机会,她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星期四是逃课最困难的一天。上午先是计算机课,老师据说是退伍军人,每节课无论如何都要点名。然后是体育课,总共就那么几个人,就算老师名字对不上号,但总会对你的脸印象深刻吧。下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签到还要对号点名,可谓危险重重。
为此林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前就把伪造的假条交给了小新,以备不测。
该去上课了,林白发短信说,她已经和同一个歌迷会的姐妹接头成功,正在去往机场的路上,那个姐妹也是逃课出来的。看偶像的代价还真大。
计算机课,林白早已安排好了小新替她答到。只见小新一脸诡异,一进教室就冲向最后一排,在最角落的位置坐好,开始寻找前面的空位准备插入。因为要帮林白答到,所以要在两个不同的地方,避免被老师发现。还好她们两人的学号之间差了三十几号,有足够的时间转移。
小新左冲右蹿,答到成功!我们这些知情人暗暗松了口气。
上体育课时,我忍受着炎炎烈日,心里也在为林白担心。巧的是,老师干脆直接放了一节课的假,这家伙也就这么顺利地逃过了这一劫。
转眼到了下午,林白虽然写了假条,可我们在替她签到之后就统统睡着了,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个地对人名来着。不过林白知道后倒没怎么激动,“既然选择了逃课就该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突然记起当年和妈妈一起外出旅游,看到中国一家银行里有一幅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那就是在说逃课啊!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哪节课逃的人多就去上,哪节课上的人多你就逃,就像市场机制,多科学,多合理。
(周丽新)
CASE3
放假回家,挡不住的诱惑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2)
“买好票了吗?什么时候回家啊?”“星期三。”“啊?那剩下那几天的课怎么办?”“逃呗。”
快“十一”了,学生间谈论的最大话题莫过于回家。三天前,就陆陆续续有人提着行李回家了。看得我们心里痒痒,家里有多少好吃的、好玩的……还好我们意志坚定,一直安心上课到今天。
一周前,有一个女孩突然闯进我们寝室,拉住丹丹的手跟见到亲人了似的说:“你‘十一’不回家吧,我下周就回去了,周五的英语课帮我去上吧。”
之后不到一天,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要替别人去上好几节课了。
最恐怖的是昨天的计算机课,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五六张卡,开五六台机器,教室总共没几个人,可几乎每台机器都是开着的。谁叫老师那么相信高科技,只用电脑来记考勤,只要用自己的卡号开了一台机器,不管你人在哪里都可以算是上过课了。
这年头,喜欢上课的人还真不多,不要说是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今天上午的课,上课时间已经过去20分钟了,连老师的影子都没看到。难道老师也学会逃课了?
晚上6:00,我们准时坐在空荡荡的数学课教室里。老师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一进门就先发了一张纸下来,让在座的签名。可这哪里能难得倒逃课经验丰富的我们啊,那张纸传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的名字已经赫然出现在上面了。
最后,写得满满的纸回到了老师手里。老师终于被我们折腾得没心情上课了,干脆把这节课改成了期中考试前的答疑复习课,而且早早地就把我们放了。
说实话,很多人进了大学以后就一直没有完全融入这个校园。不去上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躲避某个环境某些人。用刚学过的理论来讲,这就是抵制和规避的一种,是人在体会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渺小脆弱时的一种宣泄和自我娱乐的方式。
(吕丹)
CASE4
成绩单,向我报警
期中考试成绩昨天公布,一向成绩不错的我居然“挂”了两门,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落败。都说大学里考试闭着眼睛都能过,可我考前还突击了一个多月呢,怎么落得这么惨?
今晚,当大家都出去狂欢时,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做高等数学题。看着这些数字头就大,我左手拿着习题集,右手扶着练习本,准备抄它三五遍,肯定会有印象的。毫无意识的机械动作不知重复了多久,我的练习本已经翻过了五页。等意识恢复时,才发现这道题已经被我copy了15遍。天啊,我都快有强迫症了。
回到寝室已近11点。我浑浑噩噩洗漱完毕,上床塞着耳机听音乐。在音乐的刺激下回想起开学半年来我的逃课生涯。
第一次逃课就是高数课。那天午睡起来晚了,大家都匆匆先走了,说帮我占座位。等我风急火燎下了宿舍楼,才突然意识到不知道在哪间教室上课。前两次上课都是大家成群结队去的,跟着别人就走了,大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再说校园这么大,教室这么多,要真“地毯式”搜寻完,两节课也结束了。
逃!这个决定一下,我就立即打车到最近的商场去溜达。不是节日的商场居然也颇为热闹,在买了两件衣服,刷了400多块钱之后,我颓丧的心情突然转为兴奋。
从此,逃课成了家常便饭。高中时从未尝过逃课滋味的我开始陶醉其中。“期末考试平时考勤占30%”,老师放话。才不管这些呢!早就听说考前画重点就能蒙混过关的,何必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听那如同念经般的课!
点名这东西绝对是老师的无奈之举。其实点了又怎样,刚点完名就看到班里的人逃了一大半岂不是更伤心!现在的老师,就是想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至于在教室里干什么他就不管了,只要没打扰到他,他就没意见。按他们的话说,听不听课那是你自己的事,一切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见分晓。按这种说法,是不是去上课不也是我们自己的事了,只要期末考试过了不就结了。可他不干了,非得看到眼前有一大堆人卧倒他才高兴。老师的任务,不是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把学生抓回课堂,而应是怎么把学生吸引回课堂。可是有很多老师还没我们想得明白,真是郁闷。
书包网 www.aIhUaU.com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3)
为什么逃?逃课需要理由吗?既然能自由安排时间,何必浪费生命听从学校的安排?校园里这么多选修课,我爱听什么去听什么,这是尊重自己兴趣的需要。
后果总是来得措手不及。当我还在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逃课理由时,成绩单开始报警。我终于尝到苦头——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去补修曾经逃下的课。
(宝颖)
【专家点评】
压力缺失造成课堂缺席智慧品格激活学生兴趣
“青春热线”总督导陆小娅
看了这几篇“逃课日记”,我可真失望啊!
我原来以为能看到一些有水平、有追求的逃课故事,可是没看到。
我所说的“有水平”、“有追求”的逃课,是为了听一位有真知灼见的老师的课,而逃一位平庸老师的课;是因为投入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放弃无聊的课;是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而做出舍此保彼的理性选择。
但是,都不是。他们的逃课理由,是睡过了头,是想回家,甚至是为逃而逃——如今,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
我不认为大学里的课都有价值,都值得正襟危坐地听。大学生逃课,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拿脚投老师的票。如今是交学费念大学了,虽然选了课挣学分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但要是老师拿着快发霉的教材,再把课讲得昏昏欲睡,听这样的课纯属浪费生命。我相信一个好老师绝不会靠点名这种小儿科手段来约束大学生,好老师能激活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学习。他们用来激活学生的,可不是什么点名册,而是自己的学问、智慧和品格。点名虽然能把一些学生留在课堂上,但谁又能保证学习真正发生了呢?
从另一个方面说,大学生逃课,也是因为迷茫和没有目标。本来,一个上了大学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学。可惜经过了应试教育的“千锤百炼”后,功利性的学习已经取代了探索性的学习,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当上大学已经成为现实而不是一个梦的时候,缺乏学习动力就成了大学新生相当普遍的现象。
有位老师对高中生说,高考的成功者都是只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对此,我是小赞同而大不赞同。如果人这一辈子干的都是应该干而不是喜欢干的事,那肯定痛苦得老想上吊。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变为学习的契机和动力,本来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但是当教育功利化的时候,“喜欢”完全让位于“应该”,甚至学生连探索自己“喜欢”什么的时间都没有,结果造成很多人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干什么。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又大为减弱,逃课还不是必然吗?所以,我看大学生逃课,也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之一。
我觉得可怕的也许不是逃课。有水平、有追求的高层次逃课,至少说明逃课者是有目标的。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逃课是盲目的,随意的,随性的,是消极逃避而非主动追求。这样的逃课背后,是没有目标和没有责任感,这才是令人担心的。
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感,就难以投入。但是,同样是迷茫,有的人仍然不放弃学习和做事,在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会增进对自己、对社会的了解,也就逐渐有了方向感。而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做应该做的事,整天无所事事,或被外界的各种诱惑牵着走,到头来还是找不到方向。
不管大学生如何地愿意称自己为“男孩”、“女孩”,其实已经成年了,自然要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逃课固然轻松快乐,但要付什么样的代价也得想好——你不再是小孩子,不是什么事爹妈都能兜着。逃避也好,宣泄也好,娱乐也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迟早有一天会让你感到恐惧。
寝室里当众接吻、食堂中互相喂饭、自习时窃窃私语……校园恋人的亲密影像如同无处不在的空气,让人无法隔绝、无处逃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逃课是酷,不逃课是呆?(4)
谁都有选择恋爱方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能以影响他人生活为前提。于是,有同学呼吁:恋爱中的人儿请不要挡住我的视线!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1)
CASE1
爱情还是偷偷摸摸来得甜蜜
中学时的爱情是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被维持、呵护的,令人兴奋、充满激情,我们背着老师和家长品尝着爱情的甜蜜滋味。也就是因为其难得,才越发让人珍惜,很多大学生都会回忆起中学时情感的温馨。
大学是自由的乐园,爱情也要享受解放的权利,因此,在校园里爱情被表演得热烈奔放,炉火纯青,大胆、放纵和无所顾忌被当作先锋旗帜,过分亲昵的镜头也成了校园的一大经典。
咱也是性情中人,完全能理解热恋时的陶醉,不就是想炫耀一下爱情的幸福吗?不就是想让同学们见证一段浪漫恋曲吗?还想展览彼此的帅气和靓丽,表现一番年轻人的离经叛道和与众不同……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爱情本身的滋味不那么纯洁了,展示成了最重要的目的,恋爱似乎只是为了说明什么。我倒觉得,那些没完没了当众示爱的人,不一定真的被爱情弄得神魂颠倒。
爱情是杯神秘的佳酿。我个人认为,两个人的感情在不易被人察觉的暗处,在没有压力的空闲时间去表达,更有意思,更甜蜜。本来嘛,爱情本身就有极高的私密性。
(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吴刚)
CASE2
沮丧的“校园光棍”
我周围很多同学都紧紧抓住大学这个好机会,抒写自己的浪漫史。我呢,还没有谈恋爱,至今“孤苦伶仃”,是个“校园光棍”。
作为“校园光棍”,很多时候还是能自得其乐的。我独自一人出去逛街、旅游,但扫兴的是,有时候,我的自得其乐还是要被恋人们的甜蜜所破坏掉。
比如上周五晚上,我上了两个小时的网后,头晕脑涨,想出去到操场上做运动。周末的夜晚恋人特别多,我想像往常一样,先去踏一会儿太空漫步机,走近却发现上面已经站了一对;去爬云梯吧,还没等走近,借着月光,我就看见云梯上已经贴着一对了;再去吊单杠,只见那儿有一个女孩挂着,她的男友正抱着她的腰,帮她做引体向上……
没办法,我只好跑步——这不需要任何器材。可我刚踏上跑道,就看见正前方胡乱地躺着一对。原来那对恋人刚才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跑道上玩,车子一滑,两人摔倒,疼得爬不起来了。
我已没心情锻炼了,决定还是回寝室。一路上树影摇曳处,碰到亲昵的恋人无数……
我想起上大一时,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气功,每天晚上都要到操场的大槐树下去苦练。一天晚上,当我放松入定后,一对恋人嬉笑着走来,他们没有看到我,我们中间就隔着这棵树。两人开始打情骂俏。男孩要吻那个女孩,女孩推推搡搡不情愿。我在另一旁极为尴尬,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幸好这时一群人走过,两人才走开了。当然,我也没练成气功。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没人疼爱,十分沮丧。
(四川乐山师院教育系2002级心理学刘建伟)
CASE3
空气中多了一个人呼吸
我的朋友阿龙是个大大咧咧的东北小伙儿,在北京念大学。很少见他为什么事情闹心,可是临近大四,他却告诉我,他因为莫名的烦恼而搬出了宿舍。
事情是由他上铺的胡哥引起的。胡哥是阿龙的死党,一年前和本校的一位“佳丽”走到了一起。开始,大家都为这个本宿舍率先甩掉“光棍”头衔的哥们儿高兴,然而渐渐地,大家感觉有点儿不对头。“佳丽”回去的时间越来越晚,弄得阿龙他们没法上床睡觉。而且,几次推门而入的尴尬都使他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开门之前一定先敲门,再高喊一声:“我回来啦!”
终于有一天晚上,“佳丽”没回宿舍。从此之后,“佳丽”成了男生宿舍里经常性的“编外”。虽然胡哥的床上有帘子,而且“佳丽”自己也笑得很自然,可是每个人都觉得别扭,尤其是作为下铺的阿龙。
“平时大家转身都嫌挤的宿舍,凭空多出来个女生,弄得我们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天热了,阿龙他们还得穿得整整齐齐,“卧谈会”也悄然结束。大家开始不愿意回宿舍,有人曾几次明示或暗示胡哥室友们的意思,可胡哥却满不在乎。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2)
阿龙是胡哥最好的朋友,宿舍几个同学都指责阿龙偏袒,他就在下铺,明明是最受影响的人,却为此背上了“黑锅”。思来想去,既然下不了狠心赶走“佳丽”,只有流放自己——“不知道的人问我原因,我说是为了考研,其实分明是考验啊!”阿龙苦笑。
通过这件事,阿龙对胡哥还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他自私,宿舍是六个人的,不能只顾自己。”阿龙认为,如果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在外面租房子,那样他们至少保持了二人世界的神秘和温馨,像现在这样,更像一出闹剧,对人对己都太不负责任了。
(南京大学新闻系2000级毛颖颖)
CASE4
不尊重他人的恋情表达有点儿“可疑”
大学生谈恋爱这已是无可厚非的事。学生到了这个年龄,应该自己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我还没有谈恋爱,当然也不反对别人的浪漫生活。可是,有些同学的恋爱方式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让人无法接受。随便试举两例。
其一:我们寝室六人共用一部电话机,按说够用了。但是我们好几个兄弟都要到别的寝室借用电话,为啥?就是因为室友小黄和小张都有女友,每天晚自习下课后,电话成了他们的专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谁要在这时打来电话,一晚上都吃闭门羹。等他们的甜言蜜语结束时,也近夜里一两点了。我们想给别人打个电话,都得提前跟他俩“预约”。
其二:即便是学习场所也能看到恋人亲昵的身影。有一天下午,我想去教室自习,当我推开门的时候,怔住了:一对恋人正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接吻。我仓皇退出。
这样的例子大家也见怪不怪了,我并不是反对别人的恋爱方式。只是,恋人们在表达山盟海誓,传递爱情信号的时候,也要考虑是否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说到底,学校是学习的公共场所,并不是两个人缠绵的爱巢。食堂里互相喂饭,或在伴侣的宿舍赖着不走,这些看似对爱情的执著,实质上表明了一种幼稚心理。这能代表你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吗?
真正的爱情包含了对对方的理解、尊重和爱护。我认为,它还应当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友爱的升华,是你对他人爱心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不应当只停留于浮华的表演。假如你的感情表达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这种爱情本身也带有自私成分,不但颇为“可疑”,而且不足取。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广西电大01中文班梁光)
CASE5
你们的爱情我们的怨情
宿舍里有一个热恋中的女孩晴,她的脸是恋爱的晴雨表。如果她和男友甜蜜相处,她的表情就阳光灿烂;若是哪天脸上阴转多云,说明俩人正闹别扭,我们就要小心翼翼,以免“踩上了地雷”。
晴似乎有意锻炼我们对恋爱中人卿卿我我的承受力。每当男友光临,晴如小女人状,偎依在男友怀里,一会儿摸摸脸摩挲头发,一会儿互相塞吃东西唧唧耳语……我们起初确实不适应,经常出去躲躲,后来见得多了,也躲不及,干脆一笑而过,或“一笑而坐”。
热恋中人的心情也是忽阴忽晴,晴和男友经常不知为何就吵起来。开始是拌嘴,接着越吵越剧烈,继之哭哭啼啼、推推攘攘,两个人脾气都上来了,最后“砰”地一声,男友气冲冲地走了,晴在屋里嘶嘶啦啦地撕东西,不时还踢一下凳子、砸一下桌子。这时我们都很自觉地轻声慢语,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气头上的晴!但长此以往,谁在这时永远保持好心情呢!难免也有室友和晴争执一番。当然暴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男友一遍遍地叩门,一次次地打电话,折腾得我们也像经历了一次暴风雨,一切又都风平浪静,两人依然是缠缠绵绵。
晴和男友的“战争”重复着相同的规律。也许他们乐此不疲,而我们却有点儿心力交瘁了。他们“阳光灿烂”的时候,我们也都说过劝慰的话,两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绝没有下次了!可同样的情形仍然在没完没了地演绎着。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3)
恋爱究竟是很私人的事情。古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好,父辈们的羞羞答答也罢,现代人的“爱他就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也行,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有一点应当是共同遵守的,就是你享受幸福的同时,应当以尊重他人、不影响别人的生活为前提。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1级研究生梅子)
CASE6
真爱不需要太多做作的缠绵
有的情侣天天把海誓山盟挂在嘴上,或每天黏糊在一起,有个别偏激者甚至会以跳楼、自杀相威胁,举不胜举的例子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但是,真正的爱情,不需要太多做作的缠绵。
非典时期,我曾为一张照片所感动。那是一个女生去看望隔离区的男友,他们隔着栅栏,默默对视,目光中有激励,也有信任,有关心,也有抚慰。面对这张照片,你不禁会问自己:如果在面临生死的关头,如果你失去青春红颜,你的伴侣会不会依旧紧紧握住你的手,用同样缠绵的话来温暖你?在这张照片面前,浮躁的心灵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思索自己的爱情。
让我们多一点理性去对待大学中的爱情,毕竟面对太多做作的缠绵,太多泛滥的虚情假意,我们需要睁大双眼。为了让校园空气更加清新,同时也为了别人着想,我们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让我们的爱情变得更加健康。
(南开大学中文系2002级研究生武少民)
CASE7
恋爱中的人儿请不要挡住我的视线
也许我不该这样说,我又有什么理由和权利要求热恋中的你们离开我的视线?
我知道,这句话一出口,就会碰到你们向我投来的惊诧的目光,就会把我们现实的友谊破坏无遗!
或者你会回答一句“关你什么事!”而把我小心翼翼的请求置于九霄云外。
我羡慕你们的卿卿我我,对你们的生活并不表示异议。这原本正常,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自由,两情相悦,又岂能不朝朝暮暮?
我也向往你们的亲密无间,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把人性世界里最美好的情感用各种方式表达和传递。
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始的愿望,给幸福的人儿提个醒:
我是孤单的,但我也需要独立的空间,我有我的安排和生活。请记住,我对你们的建议和意见绝不是缘于嫉妒和无奈!
所以请你们尊重我的空间,不要把过分亲热的身影和山盟海誓的声波传递给我!
这种表达不会令我感动,或者被感染,你们的感情是你们自己的事。这不是网络上的资源共享,二人世界才是你们最理想的空间!
凭什么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凭什么把自视“优越”的概念强加于我?
拜托了,沉醉于甜蜜爱情中的人儿!
(网名ksuc824)
CASE8
爆发之后的压抑令人窒息
室友姓袁,性情温和宽厚,颇得女生青睐。在吃了两份“爱情快餐”之后,相中了热情大胆的女孩侯。两个人可谓性情中人,以闪电般的速度进入了热恋期。每天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玩闹,就连洗澡都一起去,到浴室门口再分开,那股黏糊劲儿比502还厉害。
女孩侯经常来我们宿舍,俩人毫不避讳地拥抱亲吻,用这种无声的驱逐令将我们全赶走。大家用沉默来提醒袁,可没用,时间一长,自然引起大家在背后的诸多不满。老大戏称他们为“猿猴”结合,老三则大胆地推断他们的后代有可能是“狒狒”……在此类玩笑中,我们似乎找到了某种平衡,但也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一次,袁踢球擦破了点皮,侯买了一堆水果来看他。侯伤心欲绝地摸着袁的伤口,嗲声嗲气地说:“太不爱护自己了,以后咱们不玩了好不好?”老三立刻模仿袁的口气说:“好,以后咱夫妻俩双双把树爬……”我们立刻笑得前仰后合,侯却气白了脸。老四边笑边接着说:“不好不好,爬树太危险,还是捉虱子玩最安全。”我们乐疯了,多日积攒的压抑变成了笑出的眼泪。袁愤怒地冲上来要和老四动武,我们连忙上来架开了他。袁一看这架势,气得用颤抖的手指点着我们,随后拉起侯摔门而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4)
从那以后,袁只在晚上睡觉时才回来,回来也是一声不吭,谁都不理。侯也再没来过我们宿舍。我们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宿舍里压抑的气氛更重了。我们几个做得也许有点儿过分,可难道我们就该忍着吗?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阿德)
CASE9
隔着善良的距离微笑
大学三年,身边的人都已出双入对,两情缱绻,我还是形影相吊,四顾茫然。死党们都劝我,找一个吧,别苦熬了。我也不想熬,但恋爱全凭感觉做主。
我们这些单身一族也应得到校园恋人们的尊重与认同。我与他们正面“交锋”过一次。那一次就是遭遇了一对扰人的恋人。
那天,我要完成一份繁重的课业,需要安静,但自修室里并不清静。除我之外,还有一对兴高采烈的恋人。他们一会儿头挨头叽叽喳喳议论着什么,一会儿爆发出一阵夸张的笑声。我心里烦透了,可是,跟他们发一通脾气,能解决问题吗?能让他们理解别人的心情吗?
我是个爱笑的人,欣赏这样一句话:“如果微笑成为你的专利,那世界就会在你面前低头。”我深信,只要你真诚而且善良地对别人微笑,别人会被你打动的。我频频回头看他们,他们也显然知道我的意思,也抬头看我,我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影响到表情,反而报之以微笑。他们的说笑声持续了很久,我的微笑也绽放了很久。终于,那对恋人走到我跟前,小伙子歉意地笑笑说:“哥儿们,真不好意思,打扰你这么长时间。”姑娘说:“大学几年,我们见的全是冲我们摔书本拍桌子,要不气哼哼摔门而去的同学,还没见一个像你这么有涵养的。对不起。”我笑笑:“其实,正是遇见你们这么快乐的一对,我才快乐起来的啊。”后来,我和这个小伙子成了朋友。
那以后,每每听到有朋友大谈受校园恋人惊扰之苦,如何懊恼气愤时,我总会把这件事讲给他听,然后微笑着告诉他,其实,我们可以和他们成为朋友的,因为我们之间是善良的距离。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2001级朱国印)
CASE10
“恋人角”划定安全距离
因为时时处处能感受到来自恋人的干扰,有的同学说,恋人们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感情是自私的,他们也在自私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感情。
对于这一切,我们不可能限制,但是否可以合理地引导?既给恋人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园环境,又能使我们轻松地相处,达到使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我的建议是,可以在校园里设立一个“恋人角”,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环境,在那个浪漫的角落,他们可以畅谈感情,憧憬未来,尽情享受二人世界。在共享的公共环境中,恋人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考虑“施舍”一点快乐给你的同学和朋友,那他们将感激不尽,也会将更多的祝福传递给你。
其实,我们和恋人没有安全的距离,因为我们在同一个校园里,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只要我们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就一定能营造真正色彩缤纷的校园。
(卜耀洲)
CASE11
我们的亲密只有我们看得见
一首台湾流行歌的歌名让我印象深刻,叫做《我的温柔只有你看得见》。歌中描绘的是热恋中的小女人,只愿意在心爱的人面前表现自己娇羞柔情的一面。我觉得将它略做修改,也同样适用于校园情人的恋爱方式:我们的亲密只有我们看得见。
有句话很经典,“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又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在校园里,却总有些恋人在“反解”它。
他们认为“我们的爱情是全人类的事”。当校园恋人在草坪上热情拥吻时,也让路人在视觉上分享了他们的“亲密接触”;当男生声嘶力竭地发出“求偶信号”时,也让整栋楼的女生被迫接收了噪音;当恋人为本该私自解决的小纠纷大吵大闹时,周围同学也卷入断不了的“家务事”中。他们却全然忘我、投入其中,视别人的存在为无物。许多女生有电话煲粥至深夜的习惯。她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你爱我我爱你”的叙说中,却忘记了全寝室的室友也都在倾听他们“爱的呼唤”,并久久不能入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5)
每每我在校园里遭遇上述尴尬时,脑子里总是冒出那首歌。为什么他们的爱情要让大家都看得见呢?是需要赢得周遭羡慕的眼光?还是他们天生就有表演欲望,需要将浓烈的感情予以公示?抑或是情到深处,忽略了他人的存在?我觉得都有可能吧。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酸葡萄心理,其实不然。我一直认同,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无论是甜如蜜的还是淡如水的,不需要周围人去指摘和评判。可是,当校园恋人影响到我的学习生活时,我的心情又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有些人是我的好朋友,看见他们恋爱甜蜜我也欢喜,并常常提醒自己应该多一分宽容;但另一方面,自己正常的生活轨迹被无故打断,心里又多了一分无奈、委屈甚至气愤。
我觉得,校园恋人应该在他们身边画一个圈。在二人世界里,这个圈可以尽情扩大;在公共空间里,就要适当缩小范围。这样,校园恋人既不会把自己的私密空间拓展到他人的生活领域,同时也拥有了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2001级研究生陈磊)
CASE12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记得曾经有过关于“是否应当在校园餐厅里禁止互相喂饭”的讨论。相信很多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更为校领导的万般无奈而深感同情。如今,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张扬的恋爱行为似乎已成为一个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的普遍问题。
如果能出台一个“大学生恋爱细则”,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了。可惜,这不现实。所以,这个问题只能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做法上形成共识。
这个共识是什么呢?我想讲一个听过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在法国开车,突然前面的车都停了下来。他向前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正在马路中央忘情地亲吻!这个中国人气恼地请那对情侣离开,哪知道一位司机冲他嚷了一句:“先生,难道你没有年轻过吗?”——这是法国人对情侣们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的行为的态度。那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我们能持同样的观点吗?我想是否定的。
首先,大学是学习的场所,如果只有情侣们的方便而没有其他师生学习、研究和休息的方便,那大学就谈不上办学宗旨了。其次,拥抱、抚摸、接吻等带有性的色彩,对个人来说是很隐私的事情,不宜张扬在外。再次,中西有别。总的来说,西方人表达爱意更直接、奔放,而东方人则倾向于委婉、含蓄。这两种方式无所谓孰好孰坏,只是在中国的环境下,为何偏要“入乡不随俗”,弄得大家都别扭呢?
也许反对人士会说,表达私人情感没错,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有待开放。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和校园情侣的张扬行为性质不同,至少这种行为不应影响到别人的实质生活。而且,思想解放也不是没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人都有探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并通过实践去认识,但是我们总要遵从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和需要,建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和幸福。“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如果能确立这样的共识,我们不妨在实际生活中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在整个宿舍的人都午休的时候,你就不会贸然去敲恋人的门;在教室里,你就不会随意和恋人卿卿我我了。
事实上,因为大学生恋人总是喜欢沉浸在二人世界里,和其他同学交往减少,还容易导致其他问题,比如缺乏同性朋友,对集体活动不关心,失恋后痛苦得不到有效排解等。大学生活是年轻人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人际交往总是囿于少数人的圈子,对于人格的完善不利。所以,年轻人要享受爱情的温馨甜蜜,也要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心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1级研究生刘亚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我们与校园恋人的安全距离(6)
【专家点评】
浪漫爱情需要表达私密公开应有边界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心理学教师杨渝川
先撇开示爱的“勇敢方式”对某些人所造成的“过敏反应”不谈,我们来看看爱情本身。斯滕伯格说过,完美的爱情是不能缺少激情的。尤其是在青春浪漫的大学时代。的确,不只在运动场上,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还急需其他的途径释放、宣泄旺盛的活力。
就其生理反应而言,爱情本身就是人的大脑中某种使人享受愉悦的化学物质突然迸发并延续的过程。人为意志是难以控制的,自然免不了偶尔冲动——我相信这种大胆方式的背后有纯洁的真爱在“作祟”,并不纯粹是作秀的闹剧。
当然,人各有异。在流行反叛的年代,有些人这么做是为了宣扬个性。毕竟相对于大众而言,这种行为还是少数,特别是对于我们比较保守内敛的传统文化,这样做更显得“另类”。
有些人是为了向对方证明自己爱得炽热,希望让全世界都来见证。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的伴侣也不反对当众亲昵;还有些人则是出于无奈,生活在逼仄的校园,难觅方寸隐私之地,操场、自习室、食堂、宿舍……哪个不是公共场合?
仔细想想,学生在校内公众场所谈恋爱也确有难言之苦:到校外,有情调的地方太贵;像天桥、绿地、河边,路人也是络绎不绝啊!既然形势所迫,大家只好“公共”到底——校园自然是比外头方便多了!
爱情无论如何是需要表达的,但既然是校园恋情,表达方式过激,就有些欠妥。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的。你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也有对他人的一份责任——你的自由不能妨碍别人。公共场所为公众所有,为公众所享,任何发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人。
示爱,是相爱的两人间的私人行为,若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不再具有私密性,而具有了公共性。如果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于不经意间流露出脉脉深情,相信多数人都能够理解乃至欣赏。不过,当众过分亲昵的表达就势必影响到和你具有同等权利的他人,侵入了别人在公共领域享有的空间,跨越了爱情表达的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
自习室、图书馆等场所功能单一,在此表达爱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集体宿舍中,虽然所爱的人占有“一席之地”,但它毕竟也是别人休息的空间,很难隔出一方绝对隐私的地盘。很多同宿舍的人对此敢怒而不敢言,但当你走后,你的恋人将独自面对其他室友,他又如何去面对接下来的尴尬场面?你是否为他考虑到,他不是只为你而存在的,他也拥有除你之外的自己的生活。
另外,不分场合当众示爱还有别的“弊端”。假如有一天,你们觉得彼此不合适,考虑分手,那么,你们所有的过分亲昵镜头都被大家的目光“记录在案”,这是否会给你心理上造成压力?为你选择下一位校园恋人造成障碍?
看到过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真爱不仅耐得住时间的考验,也要耐得住此时此地强烈的愿望和欲求,方能长久不息。
他们年纪虽小,却背负许多东西:父母的期望、改变命运的理想等。
在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签约成了许多人必需的抉择。专业的舍弃,爱人的分离,心灵的背叛……面对那份准备签约的协议书,毕业生们往往落笔艰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1)
CASE1
签了协议,断了爱情
寒假过后,我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在省城举行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这一去就要决定未来人生的起点和方向了。这么多年的苦读,终于要有结果了。还有,我的爱情。
在招聘会场的楼下遇见绢子,我相爱三年的女友。她来自西部一个城市,父母要求她必须回去就业,而我一直想去沿海城市发展。经过一个假期的分离,见面时我们竟然只是平淡地打了个招呼,就一起进入会场。但是,我和绢子很快就走散了。
整整一个上午,我就随着人流在上下三层的会场中涌动。一共投出了十几份简历,得到的回应多数是——“下午再来等我们的回复吧”。午间休息时,我给绢子打了个电话。绢子来了,满脸疲惫。我们在梦想与亲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各持己见,不肯为脆弱的爱情退让半步。两个人的午餐,吃得沉重而忧伤。
下午,我们一起进了会场。随后又各自分开。我挨个儿询问了投过简历的单位,出人意料地竟有好几个单位约我详谈,并准备签约。
我拿着协议书在会场里徘徊,想去问问学校学工部的老师,或打电话征求父母的意见,后来都作罢。我明白,这就像一道单选题,只能自己作答,别人不能替代。
最后,我决定去做一名老师。协议书被放在桌上,应该由校方填写的内容正在一项项地进行。我偶然一抬头,看见了绢子。原来,她签约的单位就在我旁边的旁边。她也看见了我,神情庄重,眼神中却充满忧伤。她很快低下头去签协议了。
轮到我签字了。没有再犹豫,我重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心情意外地平静和坦然,竟然没有想像中的激动和喜悦,握笔的手连颤抖也不曾有。我不知道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怎样一步步展开,但我却感觉到我和绢子的情缘正在一点一点地,消散湮灭。
(叶花果)
CASE2
那一场心急火燎的事
“找到买家了吗?”
“都跳楼价了,依旧无人问津。”
“哎,俺也正在含泪大甩卖……”
“贱卖了啊!贱卖了啊!”
……
公元2004年夏季,硝烟弥漫,“工作之战”轰轰烈烈。商人们虚伪的词汇被我们频繁使用,是玩笑,也是无奈。
协议书发下多时,依旧空空如也。我学的是小学教育,一个就业面非常狭窄的专业。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关系的穷小子,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的推销之后,发现现实完全粉碎了当初的主观臆断——堂堂本科学历,教小学毋庸置疑地抢手。自认为是日行千里的良驹,可待到撒开马蹄、寻找伯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被严重冷落。
眼看毕业在即,为了避免因过期未签约导致档案被打回原籍,我只好心急火燎地另寻他路。
有一次,偶然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一家从小就非常喜欢的杂志社的招聘启事。机不可失,我迅速回到宿舍拨打电话,拨了好久,终于通了:“你好,这里是××杂志社……”
我拿着电话,因为过分激动而语音带颤,一度不知道该说什么。还好七七八八地,总算说明了自己的大致情况并询问了招聘的要求。对方回应说不论专业,只看能力,可以先带作品去面试。
那天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开会。一群应聘者围着主编,听她介绍杂志社的情况,杂志的风格,稿件的要求等等。临了,主编要求大家各自回去找适合的稿件发给她。
一个星期之后,我正在上课,突然接到主编的电话。这一阵子,只要谁的手机响,都会成为全班的焦点,因为多半是工作的事情。看我匆匆跑到教室外面接电话,同学们纷纷询问,我非常得意地回答说是杂志社有门儿了。
下课后,我立刻把协议书塞进包里,匆匆赶往杂志社。可主编根本就没有签约的意思,只是和我讨论稿件,让我再多找些,说白了就是提供适合的稿件给杂志用——我的心一下凉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2)
后来又相继参加了几次报社、杂志社的招聘,都没有成功。看着身边的同学陆续签约,我的心情就像冰窖里的热带鱼。
2004年5月27日,在档案即将被打回原籍的前三天,走投无路的我终于接到几天前面试的一家做教辅书籍的公司打来的电话。我听得最清楚的就是最后一句“带协议书来”。这真是酣畅淋漓、魅力无比的五个字,让我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
迈着轻快的步伐奔回宿舍,我举着协议书对着室友大叫:“签掉了!签掉了!”那天晚上,我请哥们儿撮了一顿,吃饱喝足后回到宿舍,踏踏实实地睡了个“空前绝后”的好觉。
(柏滨丰)
CASE3
心有不甘,却又怕失去机会
当手中的笔穿梭于一式三份的协议书,妥协于“5年内不得离职”的苛刻条件时,我的求职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这既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开始。大学4年,曾经胸有成竹地向学弟学妹们描述这个专业的好处,满怀深情地向女友憧憬自己的美梦,豪情万丈地向家人描述自己的未来。这一切,在眼前这份协议书上画下了句号。
求职的岁月充满了艰辛,身体上、精神上的劳累拖着我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现在总算把自己“嫁”出去了。但是这莫非就是我想要的工作?与我在大学描述的未来相差好远好远。心有不甘却又怕失去机会,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抱着“先混饭吃,再谋发展”的原则把自己“卖”了出去。
一个声音还在使劲儿往耳朵里钻——“今年的毕业生比去年多了10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家要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不要要求太高,否则会死得很惨。”从2月份开始,班主任就在班会上不断地重复。
3月,我还信心十足;4月,原先的自信心已经完全失掉;5月,我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关系,求职依然没有结果。
家人的期盼,女友的催促,甚至是朋友的鼓励在我看来都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
无奈之下,我把以前看不上的那些小企业重新梳理一遍,一个个地打电话,表明自己的意向以及不计报酬的决心。终于,一家单位的人事部经理经不起我的“再三纠缠”,答应让我去面试。焦虑地等待了一个星期后,我接到了去签约的通知。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兴奋不起来。这份工作和我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我该怎么办?签吧,大学4年的专业算白学了;不签,就印证了班主任的那句话“会死得很难看”。
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我向现实妥协了,我有气无力地拿起笔在那份协议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如释重负,但又感觉到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迷茫,迷茫于自己的前途,迷茫于自己的方向。那些在大学里编织的梦多么美啊!只是在以后的岁月中我还会看见吗?
(叶远飘)
CASE4
最后三个月
当研究生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沉没了的时候,我不得不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了。花了一天时间做好了简历,一共5份,花了20多块钱,差不多是两天的生活费了,有点儿心疼。不过想到这5份精美的简历能给自己带来希望也就觉得值了。
4年下来,以为自己是学了点儿东西的,可一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总觉得底气不足。说到底,考研也是一种逃避的心理吧,希望能够再缓缓。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不断传来身边同学找到工作的消息,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着急得不行。面试的时候常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对你比较满意,回去等消息吧!”将自己全部交付出去,有满满的力气却不知道用在哪里,该做的都做了,想做的却已经来不及,能做的就只有等了。
整个人一下子有点儿找不到方向的感觉。想抓住大学生活的尾巴,看一下书,却发现一个字都看不进去。常做的是围坐着闲扯,再不就是喝完酒后一堆人歪歪斜斜地在校园里到处游荡。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3)
到了5月,班里没签协议的越来越少了,扳着指头都能数出来,自己却还属于指头上的那一个。已经不再着急,只是深深的失落,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怎么就没有人要呢?有签约了的请喝酒。饭桌上兴高采烈,朋友们都祝贺,自己也敬上一杯。朋友安慰,再等等吧,应该就有消息了。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就掉了下来,觉得不能太熊了,憋住劲,来一句“干了”,一仰脖子,酒杯见底,呛住了,眼泪在眼窝里直转。
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去食堂买了早餐,嘴里正嚼着的时候,手机响了。里边是职业化的声音,大意是希望能同我签约。挂上电话,我傻傻地笑了。终于有人肯要我了。然后急忙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听见这个消息,一连说了七八个“太好了”。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终于掉了下来。
(叶阳)
CASE5
女为求职而容
学校下个星期要开人才招聘会,我一听就开始发愁,不是因为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证书不足,只因最近脸上那些该死的青春痘又开始呈蔓延之势。
左思右想,干脆到美容店做个面部美容得了。我属于那种大大咧咧的女生,平时不怎么去美容店,一去,还真吓了一跳。校园周围几家都人满为患,生意好得不行。再一看这些“好色之徒”,不少都是一手拿着简历,一手拿着镜子在脸上寻寻觅觅:一会儿要化个淡妆,一会儿又要做个双眼皮,不行再来个离子烫,像是要把所有的美丽都搬到自己身上。
在耗费了4个小时宝贵时间,150元大洋之后,发现镜中的自己还是对得起观众的。于是很自我陶醉地打起了算盘,这次招聘会一定要签个好单位,才不辜负自己的新面貌。
招聘会那天,女生们一个个花花绿绿,还有几个外校的姑娘大冬天穿着裙子,真是美丽“冻”人。自己在这群人里面,算是灰姑娘了。
在会场里找了好久,对一家杂志社编辑的职位最感兴趣。我想凭自己发表的那一堆文章,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负责招聘的人把我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说:“把你的简历给我们看看,再说说你对这个岗位的认识。”我忙不迭地递上简历,开始谈自己的看法。
这时,一个美丽“冻”人的女生也来到了这里,我明显感觉到她的到来吸引了招聘方的眼光,对于我的陈述也显得心不在焉。
果不其然,那两个负责招聘的人在经过比较之后,倾向于录用那个女生。“为什么?我认为自己比她更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为了工作,我开始不顾情面。“很抱歉,我们认为这位同学在形象气质方面更适合我们。”我简直要晕过去了。
经过几次应聘失败之后,我仍然是“闺中待嫁”的一个。早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已经毕业两年了,还徘徊在求职路上,突然忍不住哭起来,原因是毕业时几个单位都被我炒了,但更多的是,我的外貌被别人炒了。
我学着把自己当作一件二手物品来处理,随便找了个单位就签了。我怕自己真的会像梦中那样,为自己的前程而哭泣。
(小司)
CASE6
那一刻,我变成熟了
校园里到处是匆匆的身影,课堂上、自习室里的人越来越少。“签了吗?”成了最流行的见面语。每次面对别人的关心,我都面带笑容,虽然表面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却忧心忡忡。临近毕业,工作还没着落。
不想再劳民伤财,跑那些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了,花钱制作的简历像废纸一样扔出去,一点儿响声都没有。
当时网上求职开始兴起,网上求职省去了奔波之苦,也节约了金钱,可谓一条捷径。于是,我一头扎进了网络,每天“泡”在人才招聘网站上。腰上的手机开始响起,信箱里的留言也多了起来。我真有点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月的德州已是酷热难耐,我几乎天天赶往不同的地点面试。烟台一家全国有名的公司看了我的简历,对我非常感兴趣,让我第二天上午10点到那里参加面试。我不敢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何况这是一家非常理想的公司。于是,我马上买好了当天晚上的火车票。深夜,我没有丝毫睡意,兴奋与忐忑始终包围着我。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4)
下了火车,已是凌晨4点。头顶着满天星斗,站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阵阵凉风吹来,我有种想哭的冲动。按时到了那家公司,沉着地回答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问题,然后被带到一个办公室,在一个小时的规定时间里完成了答卷。我被告知一周内等候通知。
我没有停止脚步,因为我知道一切还是未知数。当我马不停蹄奔完大大小小十多家公司后,终于等来了烟台那家公司的通知。签约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变成熟了……
(逸飞)
CASE7
工作,不得不做的选择
学校通知,明天用人单位将与校方和我签约。忽然有些伤感,有些不安,难道我就这样从大学走向中学去做老师?就这样开始闯荡生活?一连串的问题乱乱地堆积在大脑里,让人焦灼不安。
我想继续考研,但我更需要工作。为了让我上大学,父母已经提前被掏空了,我必须挣钱回补亏空严重的家,因此签约是我不得不做的选择。
我开始设想我的前途,却迷失在设想中——我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更不知道我的工作会不会为父母减轻负担。明天,明天我是否会在协议书上签字,我思绪万千……签约来得太快,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想让同宿舍的大伟帮我拿拿主意。
大伟疲惫地回来,看到我:“哎,今晚你咋没去自修?”
我说:“大伟,我不考研了。”
大伟惊奇:“我们不是约好的吗?”
“为了我上大学,父母举了高债。他们累了,我必须挣钱。”
大伟握着我的手:“我的父母也如此,我最不忍看他们满头的白发。”
我们拥抱在一起,像是难兄难弟。
“明天,我陪你签约。”大伟说。
我摇头:“让我自己去吧,伤感或许会少一些,眼泪或许会少一些。”
其实,眼泪根本不会少,正在不断地涌流——为不久的分离,为三年的友情,为无奈的选择。
签约了,我就不属于这个校园;
签约了,我会沉迷在期盼中;
签约了,我痛并快乐着。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行驶在通向大海的轨道上,我无法阻止——三年的大学生活已行至尽头,毕业就是这火车,一头扎进海里。海里有广阔的空间吗?在海里我会如鱼得水还是窒息而死?现在,我来不及思索,便一头扎进海中……
(史峰)
CASE8
最终我妥协了
又到了学生毕业的日子,传达室里放满了精心制作的简历,讲台上不时出现前来试讲的陌生面孔。
时光依稀回到8年前。那时,身为师范生的我即将毕业,怀揣简历,手拿地图,我在西安市各所学校间穿梭。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受了多少冷眼,只为争取一次试讲的机会。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连着去了三所学校,均不招人。我的鞋脏了,裤腿湿透了。我一手举着伞,一手紧紧地抱着简历。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我敲开了一所学校的大门。老校长被我狼狈却又执著的神情打动了。经过一番简单问答,他立即定了我试讲的日期。我就像一叶浮萍,总算找到了方向。
试讲那天,我的课受到了校长和听课老师的好评。校长当即给了我一份“分配协议”。我高兴地几乎要跳起来。校长的腿不太好,为了表示对我的重视和诚意,他决定亲自陪我去上级部门盖章。我被这份知遇之恩深深地感动了。
也许这次成功给了我自信和幸运。在同伴和父母的鼓动下,我又去了另一所规模更大的学校。经过试讲,我又幸运地被选上了。
我不愿辜负老校长的希望,可家人和朋友不断地告诉我签约可是人生大事,绝不可意气用事。规模大的学校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代的社会就是充满选择的社会,他可以选择你,你也可以选择他,没有谁对不起谁的问题。最终,我妥协了。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5)
而今,我已工作七年,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女生。虽然目前的收入还不错,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隐痛,为那次签约十字路口,背叛自己的心灵。
(赵建军)
【专家点评】
毕业焦虑困扰学生群体职业探索是个动态过程
职业规划师高桂云
迷茫成了毕业生的阶段性心态
客观来讲,在求职市场上,大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经验,对未来不敢确定,有许多盲目的方面。同时,他们年纪虽小,却背负许多东西:父母的期望、改变命运的理想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自身的幼稚和软弱,加上缺乏自信和方向,使许多大学生毕业在即非常焦虑。
而作为买方市场的劳动力市场,垄断、理直气壮而又不合理地存在着。比如说许多劳动合同中存在霸王条款,让大学生们敢怒不敢言。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言:“事情明摆着,你不签,后面等着一个排的人,谁也不是傻子!”的确,签约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竞争那么激烈,谁还敢那么耐心地等待呢!
因此,种种迷茫和无奈成了大家的阶段性心态。在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压力下,签约成了许多人必需的抉择,专业的舍弃、爱人的分离甚至是心灵的背叛,大学生们面对那份准备签约的协议书落笔艰难,在心有不甘却又怕失去机会的心态下,不得不抱着“先混饭吃,再谋发展”的原则把自己盲目地签出去。
人对职业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对职业的探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外的学生是从童年就开始职业探索的,比如在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就会有到各个行业参观的课程。所以,许多孩子从小就会立下志向,要做厨师、要做卡车司机等等。这在我们的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的体面生活与上大学密切相关,考上大学成了唯一目的。于是,孩子花了十几年时间在学校里苦读,不闻天下事。等走出校园,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毕业时的迷茫可想而知。如今,大学毕业的学生对于各种职业的思考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就付出了这么多,他们探索的代价远远比国外的孩子要大得多。
无奈的选择并不等于无为的选择
在职业咨询里,常常会看到职场的“七年之痒”,许多人三十岁左右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每天对生活充满厌倦。他们渴望重新开始,又畏惧年龄的代价。其实,我们说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价值观、兴趣、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不明、能力不够、兴趣不清、为生存而取舍,这些综合的状态导致了错误的选择。但是,不喜欢的东西毕竟是很难维持激情的。几年过去,好奇燃尽,活力也燃尽了。三十岁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不得不作出取舍。然而,有这样的无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听从摆布了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我们需要勇敢而理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无奈的选择不等于无为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面临机遇和挑战,学会把握当下,新环境就会成为你又一个探索、磨炼和积累人生经验的机会。既然我们没能提前探索,那么就要抓住眼前,给自己一个跌打的过程,以便真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
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中世纪历史和哲学专业学位,后来又进了法学院的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莉娜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经纪公司做接待员。从接听电话、打字、整理文档开始,这份工作她干了一年。此后,她又去了意大利,为意大利商人和他的家人教授英文。这个过程让卡莉发现商业贸易的实用和速度对她有足够的吸引力,于是她成了一名商人,最终成了惠普公司的CEO。
2005年5月7日,她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农业技术州立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被惠普董事会“驱逐”后,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的50岁的卡莉幽默地表示,她现在开始重新准备简历,等待面试的机会,为此她还为自己准备了新套装。


终于把自己签了出去(6)
注重发展性的人在生活中获益更多
“不要贩卖自己的灵魂,就是不要违背自己的本性,不要掩盖自己的天赋,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无论结果看起来可能多么可怕或糟糕,无论保持自己本性的结果是什么,总比出卖灵魂好很多。我们应该坚持自己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坚持自己对成就大业的把握,坚持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信念……注重发展性的人比注重局限性的人在生活中获得的要多得多。”这是卡莉演讲中的精彩片段,把它献给把自己签了出去的勇敢者。
后记
这是“青春热线”的第三套丛书。
编完这套丛书,正迎来“青春热线”创办15周年。
15年来,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和《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块专版共有的名字,“青春热线”走进了很多青少年朋友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说“我是伴着‘青春热线’长大的”,我都会对“青春热线”的影响力感到吃惊。他们当中,有名牌大学的学子,有大都市里的白领一族,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有面临考试压力的中学生,还有监狱中的少年犯……可以说,是青少年朋友给予“青春热线”的信任,使得它能够坚持到今天。所以,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他们——那些《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读者们,那些愿意通过电话和我们共同探索成长困境的不知名青年朋友们。
其实,15年来,很多次我们都想放弃,毕竟作为一条公益热线,大家都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最终我们没有放弃,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一年365天,整整15年!
我已经记不清15年来在热线服务过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也许“青春热线”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我也无法历数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除了接热线电话和撰写稿件,他们还参与校园危机干预、学校团体辅导、在网络上创建和维护咨询员论坛、编辑内部刊物,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救助轻生者。在SARS危机中,虽然“青春热线”被迫暂停服务,但是几乎每一个志愿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自己学生、同事、病人、朋友最好的心理支持者,并用人性的光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我为“青春热线”拥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也为“青春热线”志愿者团队在北京首次优秀志愿者评选中获得“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称号而欣慰。谢谢每一位志愿者的付出,也谢谢所有志愿者的家人,感谢你们给予志愿者的理解与支持。
15年来,《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的编辑已经换了四代,但“青春热线”始终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年轻编辑的进入,总能给版面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近几年,“青春热线”版在汪文和郭韶明的操持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青年需要。这套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她们创造性的劳动。
对于“青春热线”来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以说是它的父母。2000年,“青春热线”电话迁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实验室后,一直得到社工系师生的大力支持。社工系的几位老师,成为了热线的督导,他们作为志愿者,为提升“青春热线”的服务质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青春热线”另一个支持力量是心理学界、心理治疗界和社工专业的专家学者,包括许多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或者为“青春热线”提供稿件,或者为热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很多培训都是无偿的。至此丛书出版之际,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陆小娅
2006年10月8日



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 作者:郭韶明 《校园忙与茫》由www.aIhUaU.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页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8951/766793832760.html

更多阅读

李广、卫青、霍去病之死 李广和霍去病

【题记】李广、卫青、霍去病,二千多年前横戈勒马,挺立在汉族最前边的三个男人。在他们面前,匈奴铁骑垂下了挥鞭如风、引弓如月的粗壮手臂。祁连山,被写有他们名字的旌旗改变了颜色。然而,在命运面前呢?——李广选择了不屈;——卫青选择了屈

天津京剧院李宏主演《金龟记》 天津活立木李宏

天津京剧院李宏主演《金龟记》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农历乙未年七月初六今晚cctv11频道《空中剧院》播出了天津京剧院在上海演出的京剧《金龟记》,这是一出著名的老旦戏。以前经常听赵葆秀等京剧名家的部分唱段,今天从晚上7点20分开

李宏杰:中国朋克乐队---“脑浊”访谈

转自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李宏杰专栏专题 >正文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14:50 新浪娱乐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朋克大潮降临中国以来,这个传统古老的国家已经产生了数不清的朋克乐队。而作为那个时代中国最具代

中国遗传药理学开拓者周宏灏:立志如山行道如水

中国遗传药理学开拓者周宏灏:立志如山 行道如水立志要如山,只有如山,才能坚定不移;行道要如水,只有如水,才能迂回曲折,才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奋力到达柳暗花明的那一村。——周宏灏

声明:《李宏毅现身青茫校园行 校园忙与茫全文阅读 作者:郭韶明》为网友坚持一段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