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案                     当涂石桥中学高一备课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李维东 夏红梅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从整体上感知内容,明了蔡元培演讲的中心,进而了解其性格特点。

4.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明确读书的意义所在。

5.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

2.体味本文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知道这幅图案是什么吗,知道这幅图案有什么寓意吗?

  这是北大的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这种精神到底是怎样慢慢形成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1917年蔡元培接任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上任后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赏析本文

 

(一)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了解大意。

2.结合注释了解重点词语。

干禄 终南捷径 弭 肄业 容有底止 当轴 日偷

鲜 相勖 訾詈

 

(二)深入研讨

1.通过阅读,有没发现本文在语言上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文言、口语的结合

2.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种开门见山的演讲方式,能看出演讲者什么特点?

明确:务实 直接

3.蔡元培先生为什么提出这三点要求?分别针对那些方面提出要求?

明确:这几点要求都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宗旨既乖,趋向自异,误己误人。

   其次,着眼于品行。这也是针对现实提出的,在文中蔡元培先生痛心的指出“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所以他认为“卓绝之士当以身作则”。

   第三,关于个人修养。认为“师之教授理当尊敬”,“同学共处可以共勉”。

4.由此可见他提出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这说明这个校长的什么特点?

明确:敢于挑战世俗,不向传统妥协。

5.最后蔡元培先生说了自己上任后的计划,是什么?

明确: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6.从这两件事入手可以看出这个校长的什么特点?

明确:从小事做起,说明他脚踏实地,做事细致。

 

总结全文:作为校长,蔡元培先生可谓为学校,为学生殚精竭虑。也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本文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蔡元培先生的三点要求难点最触动你的心灵?(学生自由回答)

   相关材料: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误导,使他们通过学校对社会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在近些天,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四.布置作业

以《假如我做了北大校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有一个梦想

 

                               

王立琴  毕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1.揣摩重要词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作用,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4.感受马丁·路德·金的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与拓展。

【教具准备】

    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说过:"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他说的就是他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同学各抒己见)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的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四十年前的8月28日,约25万人的游行队伍汇聚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碑前,聆听他的演说,他的演说词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每人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该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就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为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西·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让步,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的政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待了三百四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四、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1)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2)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3)这次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

明确:(1)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 盛顿特区组织的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2)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3)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五、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全文结构

1.学生讨论   2.老师总结

明确: 一  ( 1)   回顾:肯定《宣言》的重大意义。

      二(2---16)现在: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提出斗争的要求和设想

      三(17--32) 展望:斗争必胜

 

六、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课文,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回忆所学过的演讲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文段落和语境中揣麾重点词语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体会文中奔涌的激情,掌握演讲词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读第一部分,讨论探讨要点

1.提问: (1)“伟大的美国人”指谁?

         (2)什么是《解放黑奴宣》?

         (3)本段落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讨论,互肋合共同探究。教师提示补充。

3.(1)林肯(1861~~1865),美国总统,共和党人,曾任律师,1848~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的初期,曾谒力设法与南方诸州妥协,遭拒绝;在群众运动高涨和军事失利的情况下,1862年开始采取革命措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内战结束时,即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刺杀。

(2)《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宣言,它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但没有明确废除奴隶制,也没有规定给黑人以土地。宣言当时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使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北方。1856年的宪法修正案的第十三条例废除了奴隶制,但战争后的黑人依然受到歧视。

(3)交代本次游行集会的目的--重提历史,不满政府,昭示明众,要求自由,要求平等.

 

二、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指导同学诵读重点段落(注意情感的分配.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并注意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感受文章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1.请同学们试读课文的2--3自然段.

(1)明确:第2自然段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已”、“故土家园”。第3自然段,语调略缓,重点词有“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2)学生再读,体会感受。

3.学生试读第5--8段。

(1)明确:5段有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发泄情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7、8自然段,语调平和理智。

(2)学生再读。

4.同学再读10--14自然段。

(1)教师提示:10~14自然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言。一串排比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时要煽情,但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2)学生反复朗读,感受激情.

5.朗读第18--25段.

(1)明确:本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部,从内容上讲是对末来的展望与描绘,和前边一段相比,应舒缓一些。连用几次排比,还要读出作者愿望的热切之情.

(2)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第18~25段。

6.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读、悟、品,想必同学们对本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重新感受激情.

 

三、总结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回忆初中学过的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再想想那些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别的演讲词。对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总结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

1、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明确:⑴语言:“三多”.①多用整句,构成排比,气势强大,增加说服力  

                        ②多用短句,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③多用修辞,如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

        ⑵内容: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
            ⑶结构;议论性,逻辑性

四、找出重点段落和难懂词句.大家一起讨论

1.联系上下文,研读以下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只是给人开了一张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这里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身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1)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吸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本句同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听人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公平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3)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然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五.课堂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话题,仿写一段排比句,要求围绕中心展开内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秦雪驰 齐忞 王孝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悼词及课文相关背景.

          2.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

能力目标: 品味重要语句,感受语言的简明和富有逻辑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本文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感受马克思与恩格斯高尚的友谊,学习

                  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特点及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贯穿全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 教师点拨

教具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国际歌)

列宁在纪念《欧仁·鲍狄安》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简介马克思与恩格斯友谊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二、背景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二、了解悼词

悼词结构: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时间、地点、原因、身份、职务等)

主体(生前功绩及其评价)

结尾(表现对其的悼念之情)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三、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2.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评价)

理论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宣传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组织工作)

四、品味语言及情感(悼念)

学生画出文中表达对马克思沉痛悼念的句子,体会深沉含蓄的感情色彩。

感受演讲语言的特点:

1.感受开头的氛围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

2.感受语言的简明和富有逻辑性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小结:文章流露的感情沉痛悲伤而又平静含蓄,处处闪耀着演讲者的思想光辉。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共产党宣言》,了解马的基本理论。此书是美国中学生的必读文本。马克思在西方被评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六、教学反思

 

演      讲

 

陈玉婷   张世群

                       

【教学目标】

1、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3、提高写作和听话的能力。

4、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说话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演讲的基本常识。

2、增强学生对演讲的感性认识,培养演讲兴趣。

3、掌握演讲技巧:紧张心理的调节与演讲的控场技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演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

人们这样强调演讲的作用:“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无论是政界领袖毛泽东、列宁、克林顿,还是商界的领袖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古今中外深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善于演讲表达的大师!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二、演讲的模式:信息式演讲、观点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下面以观点式演讲为例介绍演讲的步骤:

1、确定题目的主题。

题目就是你要向听众宣讲的观点。你需要明确你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解释。

例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说开始的几个自然段就是他为这个题目所做的主题解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到我国首都来兑现支票的……所以,我们来了,来兑现支票,一张会应我们的要求给我们带来充分的自由和公平的保障的支票。

2、分析听众。

分析听众是观点式演讲的关键。要了解听众对该话题需要知道或已经知道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例如马丁·路德·金在演讲时,他的听众包括政策的制定者、黑人和同情黑人的白人。他们中有的人还没有觉醒,有的已经投身于民主运动,他们对黑人的不平等待遇问题有着保守和激进的态度,马丁·路德·金针对不同情况一一分析。而这分析就构成了他演讲的主要内容。

3、准备演讲内容。

我们为演说内容去查找材料时必须记住:具体事实总比笼统的说教有说服力。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找到支持你观点的材料。

4、在感性和理性上吸引听众。

要使演说符合听众的心理需求。要考虑一下如何利用听众的感性因素和理解力来说服听众支持你的观点。

5、设计好开头和结尾。

与信息式演说相比,观点式演说的开头和结尾更富艺术性和创造性。开头一定要抓住听众的心,结尾要发人深省、激人奋进。

析例点评,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开头利用了演讲地林肯纪念堂与林肯的关联,吸引听众。结尾在大量排比之后发出号召。

第二课时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案

一、了解技巧

1、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1)发音正确、清晰。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a.字正腔圆

b.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而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届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而产生歧义。

c.讲究音韵搭配。

(2)语句流利、准确、易懂。

a.句式要短小。

b.通俗易懂。

c.不过多地做某些精确的例举,特别是过大数字的,常用约数。

d.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

2、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1)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的大小。

(2)语调训练

a.顿挫: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b.轻重。

c.抑扬。

d.缓急结合: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3、演讲语言的设计。

(1)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巧妙的衔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由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

(2)少说客套话

  良好的开头语要新鲜,忌客套话、空话、老话、假话、官话。

  演讲的结尾要感情充沛,语气铿锵,给人以振奋,给人以不尽的的遐思。

(3)从缓、平、稳开始。

  如果开始太高,到后来的感情强烈处就会声嘶力竭;过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显得不和谐。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4)起伏结合

(5)事例亲切可信。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

二、练习活动

1、分组准备“观点式演说”。每组确定各自的题目。然后在班级里举行一次“观点式演说”的演讲会。演讲前要写好演讲模式。

2、可以参照题目:(1)怎样看待高中生上网的问题(2)高考的形式是否有利于人才的选拨?(3)老师要不要给高中生布置大量作业?(4)文明从什么地方做起。

3、可以参照的论题范围有:(1)对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探究(2)高中生的心理健康(3)对以种社会现象的看法(4)校园文化的内涵

4、评分标准。

(1)内容:主题鲜明,材料充分。(4分)

(2)形式:材料安排得当,修辞句式运用得当,导入结尾部分精彩。(3分)

(3)仪态与语言:仪态自然大方,音量适中,普通话标准,语言有感染力、生动幽默,感情把握准确、恰当。

5、演讲技巧指导。

(1)如何使观众安静下来?

(2)如何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3)关于表情

(4)关于站位

(5)如何与观众交流?

(6)演讲基本礼仪。

(7)如何消除紧张心理?

 

《家》导读教学设计

 

杨明龙 汪宗陆

 

学情分析:

  1.高中生学习十分紧张,时间比较匆忙,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一些名著小说,可谓十分困难,同时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阅读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名著导读时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深入了解名著的精髓。

2.面对繁杂的小说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大胆删减,将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及情节上,通过情节发现人物性格,通过性格分析提炼小说主题,让学生把握重点。

3.根据实际,进入高一新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十分不足,可提前让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观看《家》的电影,这样可俣导读教学更加紧凑,效果更加明显。

教学目标:

1.通过导读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进而自觉地阅读名著。

2.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

3.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热爱生命,做自己的主人。

教学重点:

1.《家》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通过人物描写及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家》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家》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的性格,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通过导读让学生了解《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学习并朗诵小诗《家》

家是离你心灵最近最亲的地方

家就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牵挂

家就是当你遇到暴风雨的时候避风的港湾

家是记忆中最清晰的方向

家以最刚毅的姿势站在自己的生命里

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

在家的每个角落都有汗水浇铸的花

在家的每个空间都布满动听的悄悄话

家是你永远的想念

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

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

家就是风雨同舟的信念

家是永恒的留恋

家是爱的源泉

家的博大胸怀让你宽容信赖

家的激情豪迈让你自强自爱

家的关怀体贴

养成你修身养性的品格

 

有家就有爱

家是爱的标签

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

劳累的身体,倦怠的心

有了轻松的回报

那是清汤里最适量的一把精制盐

家里有无休止的唠叨

那是荒漠中最顽强的青青小草

家里有说不出的无名烦恼

只要对着蓝天笑一笑

山一样的爱会让你的心情分外妖绕

家是彩链缠绕的笑脸

家往往是阴云之后的

一片灿烂的艳阳天

这首小诗道出了多数人对“家”的情感,“家”在大部分人心中都象征着美好和幸福,家是生活的摇篮,家是心灵的港湾,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在巴金的《家》中,为何青春美丽的女子会无端丧命,为何积极热情的觉慧会弃家而去,现在让我们走进《家》,一起去体会巴金的爱与恨。

 

二、作品分析

1.时代背景(新旧时代交替、新旧势力搏斗的背景下)

《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不断反抗,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2.家庭背景(巴金的《家》与家到底有多像)

“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 巴金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 巴金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

          ── 巴金

四世同堂

一、高老太爷、陈姨太

二、克明、克安、克定

三、觉新、瑞珏(梅芬)、觉民、琴、 觉慧(鸣凤)

四、海臣

家庭情况: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三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父李镛,为大家庭的家长,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广元县知县。

成长历程──巴金的家是一个当时颇具代表性的封建传统和礼教统治的家庭。他在这个大家庭中生活了19年,这奠定了巴金写《家》的深厚基础。1923年春天,巴金和三哥两个就离开了成都的大家庭,去了上海。离家八年后,也就是在1931年巴金写下了《家》,那年他27岁。

人物原型:

高老太爷──“高老太爷就是封建统治的君主。他还有整个旧礼教作他的统治的理论根据。他是我的祖父,也是我的一些亲戚的家庭中的祖父。”

觉新──“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大哥性格温顺,常要忍受长辈们的欺凌。为了这个家,大哥放弃自己很多爱好。”──作揖主义

琴──“是我的一个堂姐的影子,我另外还把当时我见过的少数新女性的血液注射在她的身上。”

瑞珏──“虽然我祖父死后我嫂嫂被逼着搬到城外茅舍里去生产,可是她并未像瑞珏那样悲惨地死在那里。”

梅──我也有过一个像梅那样年纪的表姐,她当初跟我大哥感情好。她常常到我们家来玩,我们这一辈人不论男女都喜欢她。我们都盼望她能够成为我们的嫂嫂,后来听说姑母不愿意“亲上加亲”,因此这一对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

鸣凤──我们家里有过一个叫做翠凤的丫头,关于她我什么记忆也没有了,我只记得一件事情:我们有一个远房的亲戚托人来说话,要讨她做姨太太,她的叔父征求她本人的意见,她坚决地拒绝。虽然她并没有爱上哪一位少爷,她倒宁愿后来嫁一个贫家丈夫。她比鸣凤幸运,用不着在湖水里去找归宿。

 

3.内容概括

请根据下列几要素完成对《家》的内容概括

时间: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

地点: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主要人物及情节:

高老太爷、长房长孙觉新、梅表姐、李瑞珏、觉民、琴、觉慧、鸣凤

(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命运为线索。)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4.人物分析:

欣赏小说的角度──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语言(五要素)

重点人物分析:

提问:你认为《家》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谁?请简述你对这一形象的看法。

《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可大致分为压迫者(卫道者,统治者),牺牲者,反叛者三种类型。

 

 (1)压迫者的形象包括冯乐山和高老太爷与克明,克安,克定两代地主的形象。

高老太爷

性格特征: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具体表现:①囚禁觉慧②包办婚姻(觉民、鸣凤、婉儿等)③大肆举办生日活动④年轻玩女人,年老养姨太

小说描写高老太爷临死前破例对觉慧表示的宽厚,就是相当深刻的一笔;表明作者即使是对反面人物,也没有简单化,而是努力展示其性格的多面复杂性。(人之将死,其行也善。)

 

(2)牺牲者的形象:梅,瑞珏,鸣凤 (放映视频《你们青梅竹马情脉脉》)

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抑郁         ── 梅芬病逝

瑞珏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 ── 瑞珏身亡

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 ── 鸣凤投湖

 

(3)叛逆者的形象:觉慧,觉民,琴

 

性格特征: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

具体事例:

大胆──

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创办《黎明周报》,

批评大哥奉行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是“懦夫哲学”;

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

他敢于怒斥陈姨太等人的迷信行为;

他无视“门当户对”的森严教规,大胆的同丫头鸣凤恋爱。

最后,他义无反顾的从封建大家庭出走,奔向了“充满着未知的新的生活的上海”。

幼稚──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觉慧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除了以上三类人物形象之外,还有一个觉新.他是一个集以上三种人物性格于一身的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2.觉新的形象

性格特征: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他的富有特征意义的语言就是"没有办法".觉慧被祖父软禁了,觉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觉民的幸福要被断送了,觉新也是"据我看是没有办法了";连觉新的妻子瑞珏被赶出公馆去生产,他还是"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

具体事例:

(1)屈服于封建家长制。

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他自己饱尝了包办婚姻所带来的无穷痛苦,却又苦苦哀求觉慧劝阻觉民不要逃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他明知世上无鬼,却又顺从地参与"捉鬼"的勾当。

(2)同情受压制的青年

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

①“长房长孙”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

   “《家》、《春》、《秋》是对中国一个世纪生存轨迹的概括,面对变动,高觉新中庸得那么诚恳,彷徨得那么好心,协调得那么艰难,最后却造成了全局的崩溃和个人的失败。在那一时代,无论是国家的掌门人还是一个家庭的主人,都具有这样的典型性格。”──余秋雨

     虽然巴金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笔不是最优美、形象不是最生动,但只因他在《家》中塑造出了高觉新这一典型形象,就足以奠定其泰斗的地位。

                                                      ──余秋雨

②“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并有了改良旧家庭的愿望。

作者对觉新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觉新形象对当时社会的意义:对于封建宗法制度采取妥协,改良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进行坚决彻底的反抗斗争才有出路。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两个方面──

 

善于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鸣凤投湖,觉民抗婚,捉鬼闹房,瑞珏身亡,觉慧出走

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

思考: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出《家》的主题吗?

 

5.主题概括:控诉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压迫者受害者)

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新)

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觉慧等)

 

6.精彩语言:朴实而饱含真情。如:

①“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的并排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门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他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对环境的描写仿佛是有声处的无声,预示着这个看是辉煌的家庭,其实人心已经枯槁了。家不像家,只是把一颗一颗血性的心扼杀。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平等对话,只有服从与命令,主人与奴隶。想要这样一个家庭里生存,人必须变得“健忘”,同样的一个人必须学会有不同的面目。

②写到鸣凤投湖之前,作者用他浓郁的抒情笔调写道:

明天,所有的人都有明天,然而在她的前面却横着一片黑暗,那一片,一片接连着一直到无穷的黑暗,在那里是没有明天的。是的,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了树梢,在水面上散布了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

那样美丽的世界,却留不住那个美丽的少女,这使我们感到了无限的悲哀及愤怒。鸣凤投湖后,作者又写道: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两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象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读到这里,我们好象,我们好象听到作家也在低声地哭了。作者不但叙述的语言充满浓郁的感情,而且在人物语言中的感情更能深深感染读者。

③又如:在除夕之夜,觉慧,觉民到琴家里去见到了梅表姐,梅表姐在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说:

我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这一切都给我唤起许多痛苦的回忆。在宜宾我从赵家回来跟着我母亲住了将近一年。我的窗前有一株梧桐树,我初去的时候,树上刚发新芽,叶子一天天多起来,渐渐到了绿叶成荫。谁知一到翻天,树叶就一片片变成了黄色,随风飘落.到我们回省的时候,就只剩下枯枝了。我想这倒跟我想像,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

 

三、《家》的启示。

1.《家》在明确的告诉人们;敢于奋斗,做自己的主人,就可以在旧制度崩溃时获得新生;而懦弱胆怯,屈从环境和命运,必然成为牺牲者。

2.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 巴金

3.“巴金小说的价值,不只是在现时代,而特别在将来的时候要保留着。因为他的小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转变。这好似一部影片,在上面有无数的中国人所表演的悲剧,作者个人的经历的叙述,在很多青年心中引起了共鸣。为什么《家》会有这样的收效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代表了中国大多数青年的自传。”          ──法国学者明星兴礼

 

四、作业。

1.根据你对《家》进一步的理解,用一句话补充下列短句。

我说家是

高老太爷说家是

觉新说家是

觉民说家是

觉慧说家是

鸣凤说家是

瑞珏说家是

梅芬说家是

巴金说《家》是

2.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9051/46765725713.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对于高一历史的学习,在考前往往要做好哪些练习呢?一时间还很困惑的话,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声明:《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案》为网友不在联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