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了婴儿鹅口疮这种疾病,相信很多妈妈们都并不觉得陌生。其实婴儿鹅口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之一,主要的病因是因为口中的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而且主要发生在口腔不卫生,营养不良的儿童身上,当然成年人也会有,只是比较少一些。那么到底婴儿鹅口疮该怎么治疗呢?
其实婴儿鹅口疮主要发病的人群集中在2岁左右的婴幼儿身上,而且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斑点,好像奶块的样子,而且宝宝会经常性哭闹,胃口不佳等等。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婴儿鹅口疮的症状和表现。
婴儿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病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白色念珠菌就是许多微生物中的一种,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白色念珠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里也常可发现,但并不致病。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临床表现
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3.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4.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检查
一般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可以小心地刮下一点白斑送到检验室检测。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性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并发症
宝宝会因疼痛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如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拒绝喝水,有可能出现脱水。如果不及时治疗,酵母菌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当然,弥漫性酵母菌感染十分罕见。
治疗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看完了上面详细介绍地关于婴儿鹅口疮的治疗方法及其症状和表现等问题,相信各位妈妈对于鹅口疮已经大致有所认识和了解了。其实婴儿鹅口疮这个疾病是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预防的,主要是要清洁干净宝宝的餐具,母亲要勤洗澡,勤换内衣等,还要定期消毒一下宝宝的玩具等,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这类的疾病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