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古民居种类 福建民居:圆盘式的土楼附闽南民居





    福建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顾名思义,圆楼即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邮票之中的福建民居即为圆形的土楼。
  
  福建土楼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一直延续至今。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福建客家土楼在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长达数千平方米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的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了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方楼在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凸,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湖坑镇的“福裕楼”即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
  
  说到土楼的建造工期,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精打细磨之下的土楼有着很好的性能,能防火、防震、防水。由于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可供出入,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还能很好的防盗。而客家人在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也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和“环兴楼”;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等。
  
  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其中永定土楼有23000(方、园)多座,已经成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其中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从兴建到命名都一一展现了客家人浓郁的民俗民风,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代表:
  华安二宜楼:历史上的华安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因此这里的土楼存量虽少,却有着别样的精致味道。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东部的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双环为圆形土楼,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内环单层,整座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二宜楼保存了600平方米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壁画,不仅面积大、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
  永定承启楼: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历时3代,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土楼王”之称。承启楼外环楼高四层,全楼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800多人。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



  

  

  

  

  

  

  

  

  

  

  

  

  

  

  

  

  

  

  

  

  

  

  

  

  

  

  

  

  

  

  

  

  

  

  

  

  

  

  

  

  

  (一)住房式样
  民居式样有今古之分。福建至今仍保留为数众多的明清时代民居建筑。明清民居有四三开间,六五开间,个别有十(,为隔墙)的。一般纵深二间,前后两坡水,以瓦盖顶,中为厅,两侧为官房。大宅则深院高墙,天井、厢房,回廊,几进相连。明朝建筑多为单层木结构,少数为砖石木结构的楼房。清代则多为单层或双层木结构。清末民初,土木结构的房屋为民居建筑主流。据旧志记载,闽中部“屋多木建,墙以砖、泥筑之。规模普通为上下三厅,左右辅以厢房,间有构层楼者”。(民国《明溪县志》卷11《礼俗志》),有些二层楼房,在厝两旁筑土墙,墙高于厝,檐存墙内,俗称“火墙厝”。另有土筑“四倒水”式二三层楼房;还有筑土为,顶覆厚瓦,前后撇如人字的“人字撇”建筑。旧时官绅人家的宅居一般有三进,福州人称“三落透后”。在福州南后街著名的“三坊七巷”中,这类明清以来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 fjcul.com
  老式民居,讲究对称平面结构,从样式到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其形制按地区划分有以下几类。
  福州一带,最常见的房屋格局为一字排开,似龙状,俗称“一条龙”。小型者为三开间排成一列,正厅两厢各有卧房,俗称“正身”(即厢房),加盖的厢房称为“护龙”。大宅正厅前有一片庭院,称为“埕”,埕多红砖铺地,既可晒谷,又便于出入活动。还有六开间的,有二个大厅,分前厅、后厅,两边也为厢房。
  闽南一带,盛行“围龙”房屋建筑。中为正厅,屋顶最高,左为大房,右为二房,屋背稍低,由正厅延伸建造的叫“护龙”(又称“伸手”);两旁各增筑一间,称“五间起”;如需要还可增筑厢房,与正房构成“”字形半围房屋,中留空地,叫“埕”,为曝晒器物之用。从中庭看去,整个房子蜿蜓围着像一条龙,故称“围龙”。人称闽南三合院的建筑形态,其护龙可作厨房间,也可作仓库、猪舍、牛舍等。围龙建筑中,泉州一带有“三房走廊”、“四房走廊”、“合楼”、“五房丁廊”(也称“五间张”)和“八字丁字廊”等样式;厦门一带有五阁、七阁、七字形、一字形、竹竿形、六路(俗称“六壁厝”)和大九阁等样式。漳、泉、厦等地城镇,临街的住房多为“骑楼式”建筑。尤以厦门的骑楼最称著,在福建民居中独具一格。其特色为“房屋低小而多门,上用平屋,惧风也,人可行走。墙角则置碎瓷碗、碎瓦片,堆积高尺许,防穿窬也。富贵家率用兽头筒瓦。”(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土记》)这类建筑的好处在于能遮阳避雨,宛如北京颐和园及苏州花园中的长廊。与闽南地区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相适应,骑楼前店后居,上宅下市,反映其最初设计者的匠心。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闽南的旧式民宅,一般为一进一厅二落,富者可达三进。泉州一带至今仍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大厝。清中叶,南安石井海商郑远锦所建中宪“大夫第”多至五进,两旁护厝,并附建梳妆楼、演武厅等,整个建筑群多达112间,极为壮观。泉州后城有一片清末民初的古民屋,这些老厝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格局,乃悬山式(歇山式)五脊二落水的建筑,屋前有石铺的大庭,入门为宽敞的石庭院。横排三开张、五开张、七开张,纵深二进、三进或五进,每进同天井隔开与回廊相接,两侧回廊外是长列厢房(“护厝”),厢房之外有伙房、柴草间和储藏室。有的大户屋后还有一列雅致的梳妆楼。庭院后有花木、假山、亭阁、花园,宛如殿字,每座面积在600~1000多平方米之间,居室多的达100多间。
  闽南沿海地区,缺乏木材,却富产花岗岩(花岗岩的形成与历史上地质构造变迁有关,民间有“沉南京、浮福建”的说法),所以民居以砖石或石结构为主。泉州地区的惠安、晋江等地,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墙均用条石砌成,一间房约需14~16层条石,石缝旧以泥填充,现用水泥替代。
  闽西一带住房样式也很丰富,且历史建筑风格的房屋保存良好,堪称福建民居的“橱窗”。既有三开间的古建筑,又有“八间头”的普通居室。所谓“三开间”,中一间为明间和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外有屏,谓“萧墙”(即照墙);门内为庭,即院子。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堂居前,东西两墙称“序”,堂靠庭院的一边有两柱,称“东、西楹”。堂前有阶,号东、西阶。室在堂后,要入室必先过堂,可证“登堂入室”的成语。门与堂之间,还有“闰”(今称“二门”),闰门以内乃主人起居之处。后称内宅为“闰”,又称“寝门”,专指女子住处。这类建筑连城、永定尚可见到。如连城庙前镇芷溪的杨、黄氏,新泉乡张氏,城关吴、谢氏的大宅。所谓“八间头”,乃普通民居,有二厅四间两厢房,中为天井。“屋不逾三堂、五间、七架”(民国《永定县志》卷21《礼俗志》)是闽西建筑的基本形式,各地富家的“三栋厅”和几披横屋都是“八间头”的扩展。如上杭中都乡的“存耕堂”,整座房子有9厅8天井,160间大小房室。闽西一带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或砖木结构的,也有土木结构的建筑。 福建文化
  闽北、闽西北等地的旧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结构较规范,大门进去为下栋,中有天井,两侧为二间或四间厢房,天井两旁设二三步台阶至上栋,中有大厅堂,两旁各有两间正房,后阁两边为厨房,富家地面铺砖或三合土,一般人家为泥地面,卧室多铺地板。这类建筑,房前屋后的附设建筑禁忌颇多。将乐俗谚称“前怕牛栏,后怕仓”,即房前不能建牛栏,屋后不可置粮仓,因此仓库多建于房屋两侧。一些单双层土木房还建有阁楼,权作贮物、贮粮仓库。
  闽北一带旧为人文荟萃之地,保留不少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宅第,即“三厅九栋”式瓦房。其天井、走廊、檐阶一般为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铺地,每幢四周以陶砖或泥土筑造风火墙。在第三进的大厅上方正中设神龛,置姓氏昭穆祖先。在泰宁县城关胜利二街福尚巷的“尚书第”,俗称“五福堂”,是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住宅,占地达5220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坐西向东,主体五幢,一字排列,连铺房共120余间,为砖石木结构,每幢都是三进厅堂,尚书第周围还保留一批明代建筑群。此外,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的古民居群也很有特色,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当地茶商在此模仿苏杭、广州建筑式样,大兴土木,造房屋70余栋,布局严谨,现仍存50余栋。这批民居,四周系风火砖墙,墙帽造型优美,房屋建筑格局统一。有大门、门楼、前厅、大厅、后厅、书楼、香阁等,每栋均为三进,大厅堂用扛梁造法,柱头挑出二支斗拱,斗拱镌有花鸟饰案,还有旗杆、拴马柱及“大夫第”牌匾。细砖雕砌的门楼,镂空雕花的木梁,精美的缕窗,典雅的廊檐,令人叹赏。 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闽东一带传统民居结构多是一厅(可隔作前后厅)、左右厢房(可隔为四间,称“四屋”,也有六屋、八屋),在霞浦崇儒等地,房两侧还建有旁舍,用于养猪、放杂物;该县沙江等沿海地区,一般不建旁舍,因旁舍难以抵御大风侵袭。
  旧时,福建一些贫困山区还建有杉皮茅草屋。闽北一些依山傍溪的村居还有不少“高脚厝”,高脚厝为二层木楼房,下层以若干杉木柱为支架形如高脚,既可防洪,又可避虫蛇,下层往往用竹篱圈围,四面透风。闽中、闽北一些畲族小村,还有全用毛竹构建的房子,俗称“竹寮”,屋面用半片竹筒并列铺成,凹凸相连,行其上嘎吱作响,很有情趣。
  旧式民居,围墙多用泥或三合土夯筑,房内隔墙()用芦苇插编与泥混合,富家用砖石砌成围墙,用木板做房间隔。有的还建有“风火墙”(也称“封火墙”、“马头墙”),即在房屋左右两端用泥砖筑成高墙,以防火御风。福州一带的“封火墙”,墙基由碎石或条石相叠砌,中以土夯筑,上以薄砖空叠,俗称“挂斗”,外先涂土,再抹灰。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各地民居的外墙建筑,最有特色的要数晋江安海镇几处明末清初建造的大厝外墙,及福清东瀚乡万安寨的厝墙。这种墙,民间虽也称“土墙”,却用了大量砖瓦石料;其叠瓦筑墙工艺堪称一绝,应称“瓦墙”更贴切些。整面墙壁,或上层为砖瓦结构,下为土料,或全用砖瓦砌就。构筑方法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在竖直的条石中间隔堆砌着砖瓦碎片,有的连住宅门框部件和柱珠上也用各种规格的砖瓦。安海大厝的墙壁,据考是清初安海人历乱后重返故土再建家园时的发明。他们因地制宜,利用遍地废弃的瓦砾砖片及石料筑墙建厝,既清理了废墟,又节省了费用,加上建筑师们巧妙的技艺,创造了这种经久耐用而又整齐美观的碎砖瓦墙。
  福建民居的厕所,大多与主建筑分离。闽北、闽西一带多与猪栏一体而筑,挖坑埋桶缸,桶缸上置二块木踏板即成简易厕所。闽南沿海地区,旧时农家多在房前屋后建厕,坑口一半用土坯、杂石砌墙围困,设蹲位,只供男子使用,另一半露天裸外,臭气熏天,很不卫生。永泰县同安乡张家大厝的厕所,别具一格。它与厝宅连为一体,十余个粪桶东向一字排开,足有一人高,置于高大的木支架下,上有瓦盖,纵向用若干木分隔,一户一厕严格区别,颇有讲究。近年农村一些地方实行厕改,填旧厕坑,建公厕。晋江金井镇石圳村,全部实现公厕化。 www.fjcul.com
  1949年后,民居样式一度无多大变化。至7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乡盖新房者增多,样式也日趋多样。特别是新式楼房大大增加,一般有2至3层,个别高达5层以上,天井和厢房减少,门窗加大,重视采光和通风,讲究实用美观。闽南侨乡中,拔地而起一座座西式洋楼。反传统、反对称,追求新奇和个性的建筑风格成为时尚。除砖、石、水泥等普通建材外,钢筋混凝土材料运用于民居建筑。一些有特色的宅屋群体业已出现。福鼎县城关一带居民,近年所盖新房很有规则。一般由数家人并联而建排屋排楼,房的型制、规格划一,两户之间共有一壁,仅一相隔,整个建筑形如长屋,各家比邻而居。这类建筑省料省工,又美观实用。
  (二)房顶及其厌胜物
  福建民居屋顶的式样主要有歇山式、硬山式、庑殿式和平顶式几种。最常见的是歇山式。
  歇山式 由4个倾斜的屋面,1个正脊,4条垂脊,4条戗脊(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垂直的三角形墙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其顶面向两侧倾斜呈人形,故福州俗语称“人字撇”。屋檐较宽,屋内部的梁柱与人字屋顶相适应,呈形支撑,更为牢固。歇山式屋顶通常为“马背式”,呈弧形;旧时富家还建有“燕尾式”屋顶(又称“双龙昂首”、“喜燕尾”、“燕仔尾”),整体呈船形,两端翘然欲飞,很有气势。燕尾式飞檐多为一重,莆田等地也有二重的,俗称“公银角”。 fjcul.com
  硬山顶 形态与歇山顶相近,为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檐较小,明清以后一直盛行于闽南、闽西、福州等地区。因屋檐较窄,故边缘多用“响片”砌成一行。邵武民居屋檐下最末的瓦梢用雕花的陶制片,下面有陶制的鹤身(表示白鹤能避雨),门楼屋檐顶上还有“纱帽”或“鳖鱼”等图案以镇邪。落水檐用陶制,不易腐烂,上下两层低檐间设有“雨挡”。
  庑殿式 由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平脊)和4条斜脊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呈弯曲。屋檐更为窄小,这种结构的屋顶较结实,可御海边的大风。
  在山区,歇山式屋顶多用杉木或松杂木为顶椽,上覆黑瓦(旧时有用树皮或茅草),较轻薄。沿海地区则覆以红瓦,较厚重,部分还有黄、绿色琉璃瓦。
  平顶式 70年代起民间多新盖多层“平顶式”楼房,以水泥或石板为顶盖。为了隔热,闽南一带石质平屋顶上还建有“拱”,拱上再铺上石板,成为台阁,既可遮阳避雨,又可成第二层走廊。福州一带的水泥平顶屋,常用砖块竖列成规则的行距、上面再覆盖扁红砖或水泥板,形成隔热层。
  厌胜物 由于旧式房屋多为木构建筑,最怕火灾,因此民间希望能有神物镇之,于是在一些建筑的屋顶上设置“兽头”。“兽头”乃屋脊两端安置的陶制怪物,又称鸱或鸱吻。据说此物是海中之鱼。有龙一样的尾,猫头鹰一样的头,能激浪降雨,人们置它于屋顶,是为永镇火灾。如今兽头仅做为屋顶的装饰品和吉祥物。福州地区的古式民居上,到处可见“兽头”形象。闽南一些屋顶,放置有骑猛兽的武士,用以“镇邪驱鬼”,其寓意应是“兽头”的延伸。此外,闽南习俗,民居建筑为防工匠“做寇”,常在屋脊中部置“五宝瓶”之类吉祥物,瓶内置五谷、毛笔、钱币、铜镜等。五谷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毛笔祝人文荟萃,文化昌明;钱币祈财源广进;铜镜则用以驱邪镇妖。 www.fjcul.com
  (三)门窗和烟囱
  门有大门、厅门、房门、侧门、后门之分,旧时住房多有几道门。福州地区土结构的大屋有三道门,第一道为大门,二、三道为屏风门。大门平时不开,只在家中办婚丧喜庆等大事或迎接地位高贵的客人时才开启,平常则从屏风门旁的侧门进出。
  老式门多为上下有轴的木门。无论大门、房门均颇为笨重,大门由门框、门楣组成,若建门楼则加瓦盖,门楣上有2~4个“门纂”,下段门坎,门坎两端设石制门枕,坎内部分凿“门盏”。前有院落和围墙的宅院,大门设在院前与主建筑的厅口相对。一般大门为两扇,用门闩合拢。闽西连城一带,大门有上下两道门闩,上门闩内外可自由开关,而下门闩只有屋内人才能开关,设计十分巧妙。除大门外一般房门多为单扇,较矮也较窄。闽南等地门框、门楣多用石条做成。
  过去福州地区一些居民,喜在大门挂八卦或阴阳五行图,用以象征风水宝地。门楣正中挂一面小镜子或悬一个箩筐,中间放一把剪刀或悬一红条,写上“福”、“禧”等吉语或符咒;镜子周围绘有八卦,俗称“照妖镜”,迷信者以为此镜可将别人家的“煞”气挡回,故称“挡煞”。今福州鼓楼区“三牧坊”巷中仍可见高悬的门镜。除悬镜外,沙县习俗有在大门口悬挂“弯把锯”,以示驱除百邪。闽南龙海等地民居厅门上有安置“牛担”为架,象征兴旺有力,万事敢当;有的人家门上挂龙眼叶、新竹筷,以呈祥瑞。在石码,则于门前挂一竹编“格子扇”,上画一桃形“福”字,并在竹格上方写诸如“颖川”、“西河”等宅主姓氏郡望。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在正门前筑“照墙”(或称照壁、影壁)也很普遍。照墙一般设于大门之内迎门处,多为单独建筑。意在遮蔽视线,不使外人内窥。还有保护自家风水和辟邪消灾的含义。它分基座与壁身两部分。壁身多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绘画,或书“福”字。福清龙田、高山、东瀚等乡镇,居民喜将“福”字倒写于照墙上,以取“福到”之祥。
  旧式民宅开窗较少,多为一室一窗。农村中窗式通常为二层翻窗。闽西、闽北一带翻窗窄小,外用纸糊,内为木结构,夏天可用木棍将内窗撑起以透光通气。翻窗多用蝴蝶扣,不太安全。在永定还有“牛夹窗”、“五柱窗”、“半栏窗”几种窗式。牛夹窗外窗开口很小,只有中间一根横木条交叉成棚栏状。半栏窗是在窗口一半处,用横木条将其分隔,上截漏空,下段用五根短竖条做成棚栏状。长汀一些农家还设计“铜钱式”窗,外圆形内方孔,象征招财进宝。闽北一带多为格子窗,内窗以小木条为扣,旋转开合。在闽南有以细条石为窗棂的。以上各式窗采光性均较差,故民间有“明房暗室”之说(即厅亮室暗)。为增加房间亮度,常要在房顶破壁开一方“天窗”(俗称“漏窗”),以泄光线。如今新建民房开窗较科学,多安玻璃,采光透气均好;窗框除木质外,还有用铁质和铝合金等材料。窗拴(插销)多为铁拉拴,安全可靠。 福建文化民间保护网
  民间开门、开窗时颇有讲究。福州一带旧时要依“门金”开门窗框架和尺寸,门金书于纸上,为“财、义、官、本”和“痛、病、死、绝”8字,好坏各4字,相互配搭组合成一定顺序。财门的宽度、长度为1.8寸的倍数;大门门框尺寸以“义”、“官”为好,称为“官门”、“义门”。卧室的门框、窗框尺寸以“财”、“本”为佳。在永定,人们造房之前必先向工匠问明尺寸,双方商定后才可建造门窗。当地人旧时开房门以1尺8寸为吉,1尺9寸为生门,2尺2寸为孤寡,2尺3寸为小吉,2尺4寸为大吉,2尺1寸为牢狱,2尺5寸为绝门,2尺6寸为平耕田麦熟,2尺7寸为口舌门。旧时如房主对工匠招待不周,工匠会故意使坏,在门、窗的尺寸上嵌入“病、痛、死、绝”的规格,以诅咒暗算房主。此外,闽南人安门窗除择日烧香拜土地公外,还要在门楣两旁各压一块红布条。装好门,要在大门槛前摆一些“果合”,并烧香。
  各地开门、窗还有些禁忌。忌直对街巷,若不能避,则应在直对街巷的风口处墙上写“泰山石敢当”(或刻碑石立于路口),也有立石狮子以镇邪气。大门忌与别户大门正对,要错位而建;也不能正对河流、桥梁以及下坡处。在福鼎,宅门忌建在同一侧,要左右相错,以防穿堂风冲掉“风水”。 www.fjcul.com
  烟囱,民国后才在本省民居中广泛使用。土木结构房子的烟囱一般是“冲天式”,高出屋顶1米多。闽北的烟囱用土坯垒成,上圆下方,闽西连城的烟囱呈竹节状,以圆形土坯烧制成管,层叠而上,愈高愈细,周围用竹篾圈住,非常精巧。闽东霞浦有一种“暗烟囱”,是将灶墙砌空,作为烟道,直通屋顶。闽南惠安一带烟囱很有特色,用砖砌起,从与锅台连接处起垒成阶梯状。每一阶当地人称“节”,一般烟囱有9节或10节,多者至十三四节。按当地人“兴旺衰微”的循环说,9、13为兴,10、14为旺,皆为吉数。
  (四)室内布置
  旧时,普通民居大厅正面设神龛,供奉观音、土地公诸神,墙上挂神像或书画、财寿图(闽南人喜在中厅挂天公灯一盏)。大厅正面靠墙处安置长方桌,闽南一带称“贴案”或“供案桌”(福州称横案桌),摆香炉、花瓶、时钟、佛龛、祖先灵牌等物,案正中上方悬彩画大镜。案前置方形大桌,俗称“八仙桌”,富家桌前垂挂刺绣桌布俗称“桌裙”,桌两旁排列方形靠桌椅或圆凳。
  客厅两侧的房间为卧室,房中一般有床、橱、桌、椅、洗脸盆架5大件。其中床(也称“卧榻”)的布置最有讲究。漳州等地旧时床前横一踏脚的长方凳,俗称“脚椅”、“踏板”作脱履登床之用。富豪之家的床更为精致,上有“承尘”(即床的木顶架),前有透雕花楣,中有箱架、柜、下有踏斗,三面围屏(俗谓“遮风”),各有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镂空花鸟图案,中层为镂空人物故事,下层为彩绘花鸟人物。普通百姓的床较简陋,甚至有以两条凳搭上木板为铺者。 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民间安床有许多忌讳。床不能正对门口,不能与镜子相对;还忌正对中脊檩及天顶镜,以避压人之讳。闽南人称睡时身体与梁栋交叉为“挑梁”,认为会闹穷,出现凶兆,因此床一般应安在脊梁后,与尾椽保持平行。龙海一带,安床位置还须“顺檐”,即床沿与屋檐平行。若两者相交成直角,称“逆檐”或“担檐”;遇此要在床上方支架上放一支扁担,谓将房檐“挑”起,同时床四脚下要垫上四块小石子,以免房屋受“压迫”,否则俗谓有难以翻身的不祥。惠安人忌床对橱柜,因橱柜有口,与棺材类似。永定旧俗,当家人卧室内的床铺至少有一头要靠墙,否则便是“两头空”,会“背运”,家道无成。各地铺木床均忌双数,尤忌“四”和“六”两数(因“四”与“死”谐音,而“六”则是钉棺材的板数),故床板一般用五块或七块,至于床不与镜相对,据说是为避免夫妻不和及惊吓小孩。
  卧室中橱多置衣物,分上下两层,上层双扇,内分数层,中间以左右各一小屉隔开,下层为柜,开双扇小门,两侧各有小屉。桌称“琴桌”,椅称“琴椅”,均整面直腿,讲究者夹角处有镂空花饰。脸盆架也是必备之物。闽南一带盆架可作三层,上有花框镶镜,中有小屉放盥洗用品,下为盆支架。当然普通人家未必五件齐全,卧室中能有一箱一橱已属不错。有的人家卧室内还置马桶、便盆。

福建文化


  厨房,古称“灶脚”,也称“灶间”,其主要设施是一方炊灶。灶间一般在厅后或大厝“护龙”处。福州习俗,如在厅内让人一眼看见炉灶,视为不吉。民间砌灶要择日选向,以凌晨为良辰,以西、南方向为佳,忌向东或向北。福州俗称“朝南有得噉(食),朝西有得啃,朝北朝东都是空。”闽南人“东”与“空”谐音,称“向东,米缸空空”(龙海)。建灶礼仪较繁。永定人打砖起灶要择时,完工后要择吉时烧火,还要杀公鸡,焚香点烛敬礼,燃放鞭炮,送红包给师傅,表示红红顺顺;还要放5枚硬币压灶;表示财源自五方至。烧火起新灶时,一般要炒糯谷5次,意为银树开花;起火用生杉树叶,喻意家境快发;炉灶方位须避“人影”映入锅中,谓人免受煎熬之苦。砌灶应在一日内完工,一月后,办灶头满月,宴亲友,安灶君。闽西一带亲戚要送圆炮1串,天地2响炮20个,谷3升或5升、布1块。
  福建民间多为土灶或砖灶。一般有2至3个口,永定等地还有单灶、双灶之分。单灶仅一个口,由90块砖砌成,双灶有两个烧火口,由120块砖砌成。
  灶忌种种,各地不一。霞浦人忌在灶上写“火”字。福州人忌灶口向水缸,因五行中“水”是克“火”的;还忌灶口朝房门,认为会将财气卷走。安溪人忌在砌灶时,将铁器等放入灶中,怕铁封灶,或认为灶有铁质,家中养猪难大。福建文化欢迎你的加入
  (一)住房式样 民居式样有今古之分。福建至今仍保留为数众多的明清时代民居建筑。明清民居有四三开间,六 五开间,个别有十 ( ,为隔墙)的。一般纵深二间,前后两坡水,以瓦盖顶,中为厅,两侧为官房。大宅则深院高墙,天井、厢房,回廊,几进相连。明朝建筑除灶台外,灶间陈设还有米缸、水缸等,闽北山民常在灶台上方由屋顶悬吊绳钩(多为木钩),吊着竹篮、腊肉等。
  旧时日用器具不外木竹、陶瓷、铁器三大类,少数富家则有铜、锡、藤质器具。木器有床、柜、橱、桌、椅、板凳、桶、盆、蒸笼、锅盖等。竹器有椅、筛、席、帘、箩筐、大小篮子等。陶器有罐、坛、缸、钵等;瓷器有碗、碟、盘、瓯、壶等;铁器有刀、斧、剪、钳、铲等。在器具使用上差异悬殊。一般百姓用板凳床、木脸盆、陶茶壶等,且木质器具多为各种粗质木料所制。富家则用贵重的樟、楠、花榈精制,并加油漆,用大的屏风床、铁架床或藤盘床。用铜壶、铜盆、锡壶、锡瓶、锡甑、藤椅、藤箱,备极考究。旧时室内照明多用煤油灯、桐油灯、马灯、松明或火篾(用竹篾浸塘中,一二月后取出晒干即可燃点)。近代以后少数城市有用电和电器。
  本世纪50年代,室内布置变化不大。格局如前,许多民居大厅正面墙壁上方多贴毛泽东主席像。家具也偏重经济实用,与旧时无异。五六十年代后照明大有改观,电灯和自来水逐渐进入千家万户。70年代起,省内家具品种增多,样式也趋精巧雅观。出现中山床、高低床、封板床、捷克式衣柜、玩具橱、沙发椅等家具。摆设中增添了缝纫机、电唱机、收音机及电风扇、铝锅等家用五金电器。塑料制品也很盛行。80年代后,一般民居大厅正面多置彩画,厅中置方桌、圆桌,讲究者加沙发、茶几。卧室中旧时的帖案、长方桌已少见,代之以组合家具。如沙发床、席梦思床垫、梳妆台、食品柜、衣柜、办公桌(俗称“写字台”)、书架、矮柜等,各自既可独立,又可巧妙组合,式样、质料和色彩各从所好,日趋多样。城乡居室中多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录像机、电饭锅、空调机、音响等较现代化家用电器。厨具也大大改革,除部分山区和农村仍用柴灶外,大都改用煤灶,煤气、液化气炉具。照明灯具更是五花八门,有吊灯、壁灯、台灯、床头灯、角灯、调光灯等,各种地砖、涂料、壁挂、墙纸、地毯等作为新型居室装饰物广泛用于居室布置中。沿海地区农村,新式民居大多有了卫生间和盥洗室。总之,当代室内布置日益体现现代化、电器化、舒适化的特点,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装饰性。福建文化

  
福建土楼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作品名称:福建土楼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设计单位:    作品地点:福建

 

    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结构特点 
    振成楼的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是楼中有楼的二环楼。外环楼是架梁式的土木结构,内环楼是砖木结构,有外土内洋之称。外环楼墙是当地取材的生土经加工后夯筑而成,墙内每10公分厚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筋,楼高19米。内外三环共有208个房间。第一层作厨房和饭厅,二层作粮仓,三、四楼则为卧室。每层楼有房间40间,配4付楼梯,按八卦方位设计,乾巽艮坤卦位为公共场所,分别为后厅、门厅和左右侧门;坎震况离卦方位为住房,各配楼梯,概设门户,户闭自成院落,卦门开连成整体,卦与卦之间设防火隔墙,建造成辐射状八等分,每封之间设有男女浴室和猪舍。具有卦门开即连成一体,卦门闭则自成小单元。

福建土楼——振成楼

    楼中楼是二层建筑的砖木结构,内有石雕柱脚、木刻门面,有琉璃瓦当和窗户,二楼走廊栏杆是铸铁铸成有梅兰菊竹为图案的栏杆,紧连着全楼中的中心大厅——楼中的重要活动中心场所,作议事厅、宴客厅,并可兼做戏台。楼上观戏台上中间比两旁高6寸,中间为客人座位、两旁为主人座位,意味着客人比主人高一等,这也是客家好客的象征。大厅墙壁上有不少名人和民国时期的名人名联,其中有当时总统黎元洪为楼主人的题匾“里党观型”、“义行可风”、“义声载道”等。大厅宽敞明亮、舒适宜人。其中有4根怀抱不过,两丈余高的花岗岩大石柱拔地支撑,实为县内外所罕见。在当时的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之中,又不可能有机械化的情况下,是如何运来的?又如何竖立起来的呢?现在仍然引起许多人的惊叹! 

 土楼王子——楼中楼

   大厅非常壮丽堂皇,天井中有两个小型的花圃作点缀,更显雅致。楼内的东西两侧设有两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图中的阴阳二太极,代表日月。令人奇怪的是,东西方两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东高西低而且水温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凉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全楼设有三道大门,为八卦图中的天地人三才布局,大门门板厚20cm,配用0.5cm的钢板加固而成,门内墙中埋有30cm方型门栓。大门一关,门栓一栓,楼内妇孺老幼则可高枕无忧了。 
    平时楼内居民皆从左右两侧门出入,东方住户走地门,西方住户走人门,而天门则长年关闭,抑或要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等重大节日才启开。但一般客人来则一定要开中门迎接,但有一规矩,一般客人开外环楼大门而内环环楼则不能开,从内环两侧门进入,内外两道大门齐开时,则要七品以上的要员来到才启开,是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福建土楼——土圆楼

    土圆楼有抗地震功能,据永定县志记载,1940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县内发生强烈地震,倒塌不少方型土楼,而所有圆型土楼则安然无恙,而南溪村有一只土圆楼“环极楼”的大墙当时被震开尺余宽的裂缝,地震后又自行复合,现尚有一裂缝为证。有人说这不是神话吗?不,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所有土楼的墙体都是设计向内倾斜,自身有“向心力”。圆形土楼可防风,因外形为孤形,风压力不大。振成楼的独特设计可防止火灾,因卦与卦间有隔火墙,万一失火,只能烧一卦,不会蔓延。现后厅有两卦在1929年被人放火,现在重修的痕迹是保存下来的土楼可防火的历史见证。土楼还可防盗,盗贼进入土楼后,八卦门如果关闭,盗贼是难以逃脱的。楼外顶墙处每卦设有了望台,作为土楼里面军事防御设施。厨房煮饭时火烟是从每间厨房中间墙中预设计好的烟囱直上瓦面冒出的。

福建土楼——土圆楼

    很多游人认为早在90年前,在这深山密林之中能这样搞出具有排污等环保意识的土楼是不可思议的。该楼设计不但有建造有抗地震、防风、防盗和防火之特点,更有冬暖夏凉之功效。1990年8月3日,日本青少年对外友好理事长森田勇浩先生在振成楼居住,体验土楼生活,临走前留下了评价:在土楼中畅眠一宿,又品尝了热情主人制作的乡间佳肴,快乐之极。 
    1985年,振成楼的建筑模型曾同北京的天坛模型一起送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具一格的造型,被认为是客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闽南民居建筑特色    

明、清古民居建筑沿袭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其一,沿袭北方汉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齐配置;其二,屋顶人斜面皆成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其三,木、砖、石等建筑构件装修装饰花样繁多;其四,建筑着色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其五,建筑用材以木材与砖石混合为主。而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筑特色。但是,即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征。典型传统民居为“皇宫式”大厝,这种“皇宫式”大厝民居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这种建筑布局特点至少从秦朝起就一直沿袭下来。如秦代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月之久的阿房宫就已经有这样的建筑布局特点。“皇宫式”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皇宫式”大厝为封闭式建筑。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这样,就形成了“皇宫式”大厝左右均齐配置,而又浑然贯通的建筑特征。“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顶较低且缓倾斜,于是大厝屋顶的轮廓就成三段折曲线,即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叠向两边翘起的态势,使整座建筑更具有美感。据史籍所载,屋顶成凹曲线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闽南古民居保存了这传统建筑的特征。
  “  皇宫式”大厝大都为穿斗式木构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成为框架式结构,以承载屋顶。墙体反而不甚承重而仅起阻隔作用。如大厅与大房的隔墙,有的用芦苇或竹片编轵而成,外面再涂上灰泥即成墙体。有些厅房隔墙则纯用木材构成。这种墙体由于轻薄,具有抗震力。而闽南沿海一带因明末清初禁海迁界,民居被夷为废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墙体为“出砖入石”墙,即利用废墟里的旧砖瓦、石、砖混砌成的墙体。这反而成为蕴涵历史文化的一种建筑特色。
  “皇宫式”大厝的木、砖、石构件装修样式在明、清初时较为简朴,用材也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梁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至晚清及民国,木、砖、石构件越来越讲究精雕细琢,样式富有变化。作为宅门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饰,晚清发来,檐桁、月梁均予雕刻。厅堂斗拱、雀替、驼峰等木质构件亦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蓝或倒吊莲花等造型。凹斗式大门门额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额,并装饰石雕“伍员目”。曲墙装贴细磨石板或花砖,以花鸟、动物或人物故事组雕装饰。
  厅堂上有木制格扇门,格扇分格芯和裙板两部分,均有作各种图案木装饰,尤以花鸟木雕透镂窗最为精致。诸 房间均有木制窗棂,样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栏杆窗、槛窗,均有木雕图案。主房正厝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大房、后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向厝外的窗棂一般用石雕栏杆装饰。
  大厝外面墙体裙采用细磨条石装砌,而门墙墙裙则有浮雕、线雕透雕等,图案有花鸟、人物及名人诗文题赠等。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砖雕装饰。大厝大门有的配置一对门枕石,有抱鼓石、上马石式样,并加以雕饰。木柱石础有砧、盆、鼓、瓶等式样,明代一般无雕饰,清代以来则加以花样雕饰。
  “皇宫式”大厝室内地面铺设正方形红色地板砖。厅前走廊边沿铺设大规格的条石。天井亦铺设条石,并修设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还放养乌龟于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畅。宋、明代对民居建筑着色绘彩有严格规范,清代以来民居建筑开始有着绘彩。由于我国自古有阴阳五行之说,因此着色亦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闽南“皇宫式”大厝一般以青、赤着色绘彩。如梁柱门窗漆以朱红色,墙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绿辉岩),外墙体饰以红砖,屋顶饰以红瓦。
  “皇宫式”大厝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构造特色。
  中国自古就有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风俗,即自然物崇拜。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也有些相关的 习俗。建宅,俗称“起大厝”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地择向。一般民宅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大都采用兼字。晋江古民居一般坐东北向西南,为“艮坤丑未”方位,这和闽南一带夏秋常刮东南季风有关系。“起大厝”一般依山势,即顺灵脉。这些都是很有科学性的。但亦有地点方位确定,还要根据岁次“年利”来确定方位及建设时间的。施工之始要 “动土”,祭“土地公”,即用铁锥自东向西沿宅基四周挖一圈,并在宅基的厅中位置设“土地公”灵位,上书“福德正神”。在施工过程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要犒祭“土地公”。一般厝宅的东边留水沟,西边留狗洞。谓之“东龙西虎”。
  新建的大厝,一般习惯在天井的廊檐下悬挂“天地灯”,每年更新一次。此即是自古沿袭的对于天地的崇拜。在厨房灶壁一般设置小神龛。贴有灶君图像,并以红纸书上“灶君司令”,按规定时间祭祀。 一般民宅不绘“门神”,但民间有贴神符护厝宅的习俗,还有在门顶上悬挂“八卦图”以御凶辟邪的习俗。在一些三岔路口的墙壁上,还嵌有“石敢当”石碑。“石敢当”最早出自西汉《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最著名为“泰山石敢当”。民众信其能镇鬼怪,消灾祸。此外,还有忌厝宅门窗相对向的习俗,要建照墙堵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闽南民居出现了融合海外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建筑,但仍然保留浓郁的民族特色。及至六、七十年代,闽南民居涌出了大量结构单一的石头房屋。一方面反映历经劫难的闽南乡村资源的枯竭,经济的衰败,一方面也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闽南古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结晶之一,其严谨、精致、实用、美观,即使在现代化别墅面前,也毫无一点点逊色。
  闽南古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和闽南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闽南晋江古民居建筑与中国汉民族古民居建筑杰出范例的山西晋中平遥古民居和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的典型精作的广州陈氏书院相比较,有其共同建筑特征,即均为布局严谨的四合院形式,具有中轴明显,左右对称,主次有序特点的封闭型建筑,在木、砖、石建筑构件上均有着精美花纹图案雕饰。但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平遥古民居比较,平遥古民居墙砖、地砖、瓦盖均为青灰色,屋顶没有两端翘起的燕尾脊,没有红砖、绿瓦、白石建筑构件,不如闽南晋江古民居瑰丽多彩。与广州陈氏书院比较,陈氏书院屋顶斜面没有凹曲线美感,石雕略逊于闽南古民居,而木雕则胜之。闽南古民居建筑还有其突出特点,即于大门门额嵌有镌刻主人姓氏郡望堂号的石匾。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传统古民居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古民居建筑涵盖着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项内容,突出了古人在兼顾地理环境、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我们保护、研究这些建筑遗存,应该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双重意义。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古民居建筑蕴含着成熟的审美观,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亲情,承载着浓厚的人气。以前地方史缺少这方面的记载,而目前由于自然的淘沙和人为的破坏,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亦即将趋于消失。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 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    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见图3),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见图4)。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见图5)。  

一、 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见图6)。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见图7)。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见图8)。  

 

 二、 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见图9)。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见图10),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见图11)   ,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形曲线花纹的痕迹较为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见图12)

   

三、 图案内容及所附载的象征隐喻表现出汉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 ,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 ,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冏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冏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见图13)。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见图14)。 

 

四、 因地制宜多种材料的创造性混合应用

  就单一较少装饰的砖墙面,工匠们也找出许多方法来丰富砖墙。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墙面的材质,而这种材质的面积、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图案,无不体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增强了统一性,当然对材料的选择更多应该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审美上的考虑,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应用审美原则。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见图15)。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皇宫式的居住观念,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使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种文脉有着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及材料的改变,将从另为一方面也影响改变文化观和物质观,虽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是互补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变化,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建筑,那么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凸现。

来源 :厦门文化信息网

厦门建筑风格

    厦门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魅力,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说红砖民居、“嘉庚风格”建筑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鼓浪屿的欧陆建筑和厦门的骑楼,则体现着异域建筑风格的光彩。

一、 欧陆建筑

    厦门

的欧陆建筑主要集中在鼓浪屿上。上了鼓浪屿轮渡码头,沿鹿礁顶——福建路——鹿礁路——复兴路,折向漳州路,这是首选的线路;第二条是从晃岩路——笔架山顶,转入安海路——鼓新路。

    建于1844年和1870年的原英领馆、仿英式建筑的日本领事馆和东洋式建筑日本警察署、哥特式建筑天主堂、巴洛克韵味的南欧建筑、维多利亚风格的白色小别墅、有强烈的荷兰风格的观彩楼,鼓浪屿上集中了太多欧陆风情建筑。

    荣远堂是一幢罗马柱支撑,欧式风格为主的精品别墅,它的三楼又有中国建筑思维,与高雅的花园和谐相配,十分耐看,颇值得玩味。对面是“海天堂构”,五幢别墅各显其姿,中楼和两侧的别墅最为美观。中楼是传统歇山顶,但主体是欧式风格,中西结合得颇有特色,特别是中脊下的藻井更为好看;两侧的则属巴洛克和中国古典艺术相结合的装饰,也很精美。

    当年号称“中国第一别墅”的黄家花园中楼,这幢英式带有东南亚风韵的豪华别墅,看它那个上下左右用楠木装修的大厅,以及厅后时值10万大洋的意大利大理石楼梯,就足令人叹为观止,别说那别致的后廊和特意打造的天台了。

    亦足山庄里有全鼓最漂亮、最高大的欧式门楼,有过渡道上的巴洛克照壁、花坛,使人过目不忘。而后顺着小径,来到安海路的番婆楼和西欧小筑。番婆楼的彩色装扮颇有洛可可的味道,“五脚气”长廊又是东南亚风格,但它的看点还是楼前番婆点唱看戏的戏台和那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的大门楼。千万别小觑西欧小筑,它的年龄颇高,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当年建筑的形态、装饰材料以至墙面粉刷的颜色等等,还一如既往,保持本色,风貌依旧,是难得一见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居别墅,凡经过它身旁的欧洲人,无不停下摄影留念,不忍离去,可以说它是鼓浪屿别墅中的宝中宝了。

    八卦楼是全鼓最大的的别墅,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造型独特,红色圆顶最吸引人,乃是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堂石头房圆顶而建造的,傲立穹窿,成了鼓浪屿和巨轮进出港的标志。

二、骑楼建筑

    骑楼,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城市里,随处可见,是这个地区和城市的一大特色。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建设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

    临街的商家,营业店面连着骑楼,楼上住人,家用、商用、公用合而为一。至1932年,新城区构筑起了四横(开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一纵(思明南北路)为框架的格局,一直到1980年厦门为经济特区以后,这一框架才被突破。骑楼为厦门人民服务了六十年,在厦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厦门市区虽扩大了好几倍,当年的新城区变成了“旧市区”,而新建成的城区再没有建造骑楼式街市但骑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温馨和好处,却是至今为人们称赞!

三、红砖民居

    红砖民居是中国最漂亮的民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

    站在莲花洲陈氏家族创建的“莲塘别墅”天井里,你会被眼前的建筑所惊服,别墅的规模和艺术遗存,绝对是福建之冠。别墅原是陈家办的中学,天井里有三个戏台,农忙放假后,戏台上演出农村社戏,祝福丰收。戏台四周的墙裙上,镶嵌着福建最精美、面积最巨大的砖雕群,那“百花园”、“百兽园”以及泼墨山水的雕刻拼接,堪称一绝。从八卦门、过廊、护厝折向后花园,莲花蕊中的八角亭虽已不存,站在蕊中,却能完整地看到中国农村村落家族聚居区的标准规制:家居、教育和祭祀三要素。乡村村落大凡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开展教育的场所和祭祀祖先的宗庙,莲花洲上这三要素按各自的方位,和谐相配。居住在东,教育向南,宗庙面西,围着一个莲花蕊,真是理想的福地(莲花地穴、四向均佳)。家居为三落双曲燕尾和马鞍护厝的红砖屋,在蓝天白云下,碧水芳草间,显得分外自在;莲塘中学环境优静,是读书的好地方;家庙宛在堂为二落红砖屋,是陈氏家族祭祖的地方,三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各有朝向,构思奇巧,令观者美不胜收。

    而新垵的红砖民居群落的规模,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所蕴含的建筑艺术、文化美术十分深厚。走在小巷里,可以看到城市里绝对看不到的众多燕尾脊汇于蓝天下的美景,可以观赏匠人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砖砌工艺和出砖入石的巧妙组合,可以看到三合院、四合院、“目形院”与护厝间的日月井、龙虎井,尤其那百花齐放、吉祥延年、纳福避邪、千姿百态的悬鱼饰,以及精美绝伦、闪光耀眼的镏金、贴金、饰金的各类木雕、挂落、神龛、斗拱、雀替、梁枋、月板、罩,还有说不完的用手工细镌的石雕工艺,台荃、墙裙的柜台脚,托起了整座红砖民居。

四、“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主要聚集在集美和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在南洋22年,亲身经历了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欺凌压迫,尝尽了洋人趾高气扬的滋味,1920年起,他发明创造了把闽南的燕尾脊、马鞍脊和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压在西洋建筑上,以表现中国人的自尊,这就是“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的特征。这在厦门独树一帜,至今无人跨越。

    “嘉庚风格”建筑,利用厦门彩色花岗岩的优势,把古老的出砖入石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墙角有墙角的搭配,柱面有柱面的拼接,墙面有墙面的花式,表现了花岗岩的无比美观。纵观厦门、闽南、台湾的红砖厝,只有二个或四个燕尾,惟陈先生建造的楼宇有六个燕尾,双向腾飞,灵动美丽。从这点来说,它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财富,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建筑上的,都十分厚重。

 闽南民居类型----手巾寮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她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闽南民居类型----山村民居  

山村民居

  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 地 族而筑居。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闽南民居类型----骑楼  

骑楼

    骑楼,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点是,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蔽风雨照常经商。
闽南民居类型----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闽南民居类型----洋楼  

洋楼

    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山区民居

    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 地 族而筑居。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石筑民居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

洋楼

福建土楼古民居种类 福建民居:圆盘式的土楼附闽南民居
    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骑楼

   骑楼,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点是,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蔽风雨照常经商。

典型民居            蔡浅古大厝

    位于南安县官桥镇潭里村漳州寮自然村。 蔡资深,又名浅,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5年(1855年)兴建,光绪33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 该建筑座座屋脊高翘,雕樑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 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
 大兴堡土楼座落于德化县三班乡硬杰村的大兴堡土楼,系乡人邑庠生郑展极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新鼎造。大兴堡为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土堡围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长为56.96平方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围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炭),高5.7米,厚0.43米。土墙上四周开设有40余个铳眼,可以对外了望射击及通风采光。东西辟有大拱门各一个,东门为正门,西门为后门。门用青草条石砌成,质坚光滑,每个门均安设内外二道门,系厚达12公分的木质门。门内设有一条曲尺形石台阶可通城垣。东北、西南隅各有凸突的角楼一座,势如犄角,面积约11平方米,旧时可安置土炮一尊。

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坐落在泉州城南郊江南镇亭店村。它以建筑堂皇富丽,布局匠心独运而闻名遐迩,是泉州古民居之精品。

    这座住宅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主体建筑中,除一大庭院外,两侧的东西梢间与东西厢房之间又各自形成两个直向小巧的内庭院,合计五个庭院,俗称"五梅花天井"。在东侧的花厅前还加造一个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内设有美人靠木栏杆,将两侧庭又分为两个小巧的庭院。整座建筑物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这在闽南的民居建筑中也是不可多见的。

联芳楼在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有一幢圆土楼,建于清末,为旅居印度尼西亚侨胞李致涯昆仲所建。土楼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形式,圆形分水县山屋顶。墙基根(墙脚)厚1.2米,以山石叠砌门楣,上部以土夯筑,平面圆形,俗称“圆土楼”。东、西、北三面壁拱券门,为出入口处,门楣上嵌辉绿岩石匾,分别铭曰“聊芳楼”、“环山”、“分水”等石刻门匾。每个门都有两重门板装置,外门板上装有封钉铁皮,以防外犯火改。外墙与门设有枪眼等防御性设施,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的三层楼房屋,周环走廊设有木扶栏。土楼中庭筑有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分别设七个阶梯上通楼房。庭中凿一口大井作生活用水,周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计房百余间,建筑独具一格。景胜别墅   景胜别墅位于石狮市龙穴杆头村,为华侨高祖景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所建。别墅是闽南传统形式与外来形式混合或并置相连的民居建筑,是泉州地区较早用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三层楼房。朝向坐西看东南,占地1565平方米,方形石筑平台,以厅堂主中心的组织布局,厅堂前有一通顶层的天井,是屋内采光通风处。 一、二层住房各17间,主建筑四周出檐2米为走廊,作户外活动空间,双层骑楼。檐口上下有80支圆石廊柱,有西洋风格。二、三楼正面中部走廊凸出,栏杆设栏有泥塑雕花山形排楼,每层四周筑花瓶栏杆。檐沿雕饰动物吐水口,使屋顶平台不易积水。回廊左右各设楼梯,厅后廊两头有木楼梯,使内外上下出入方便,互不干扰。在第三层平台连接一座二层八角单檐仿木斗拱小亭,第三层平台中间别建一座重檐六角亭,它打破了整座民居建筑方形平台的呆析格局。  中宪第在南安县石井镇西南,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被市政府立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中宪第",它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728年),整座建筑占地7780多平方米,共有110间房是典型的群组第宅大院。主体建筑座南朝北呈宫殿式,为悬山式五进深大院。外面大石埕可直通五店所。大门高达3.20米,宽1.90米。主轴线为五座大厝顶的厅堂,五个厅堂分为:前厅、官厅、公妈厅、佛祖厅等。二、四厅为主要厅堂,厅堂两侧,东边附有一排与厅堂纵向的护厝,西边设有二排护厝,由多处边门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黄索石土楼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位于惠安山腰乡前黄涂楼村中,为本村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楼坐东朝西,长宽各20.米,高8.米,成石结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楼阁。楼内有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连庭院总长75米,宽55.米,占地4147.5平方米。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宽广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后城蔡宅

    后城蔡宅(又名济阳别墅),位于鲤城区后城西北侧,系马尼拉布华侨富商蔡德燥于光绪甲辰仲秋(1904年)所建。这栋汉式别墅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座北朝南,建筑形式为三间,二进深,穿斗式木构架,主体建筑为硬山式翘脊屋顶,斗拱梁布置有序。临后城街筑有三米高的红砖封壁围墙,墙东侧设一正大门,西侧设小门为平时出入使用,围墙大门额上雕嵌“济阳别墅”。
    进入围墙便是白石大埕,埕南与埕东墙边设置石板花架,墙壁中间有石刻“福寿”二字。正对面就是第一进的走扣式大门,门廊壁墙有青草石浮雕和书书石刻,进入大门便是下厅和两旁的下厅房。连接下房有东西“棒头”和回廊。“两榉头”蹭为内深井(天井),穿过石铺的内天井就是第二进主要住厝建筑。分别有前厅、正厅和后厅,厅堂两旁均为左右大房和后房。以厅堂为主的组织建筑布局,合理的沟通各活动空间。主厝侧设单列纵向获厝,东侧住房与大房相邻,房后连接吃厅和灶脚(厨房)。
    正大厅面的四扇门棂格窗雕满花饰,最具有特色是每扇堵心都用楠木木条加工嵌入着苏东坡诗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菏池,秋饮黄花洒,冬吟白雪诗”,工艺精细。两旁厢房格间的木窗均有人物故事和花格浮雕透雕,刀法娴熟,形象逼真。 诒安堡标签: 诒安堡 福建漳浦 赵家堡 南宋历史 李玉祥博客 旅游 分类: 遗产


诒安堡,又称诒安城,俗称湖西堡,距赵家堡仅1公理。为赵家先祖的侍臣黄材的后裔世代聚族而居之所。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黄材的第十四代孙黄性震献资兴建,建筑面积1. 8万平方米。

  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周以1200多米、高6.7米的条石砌就的城墙,城上马道宽3.3米,外侧加筑2米高的夯土女墙,开有365个垛口,紧贴着城墙内壁设24道登城石阶。

开有四个城门,门额皆嵌横书石匾,东刻“迎曦”,西题“毓秀”,南为“诒安”,北刻“承庆”,

除北门封闭外,东西南三门各建有城楼,并在城墙转角处还建有敌楼突出墙外,以加强防卫。

   堡内纵横八条石铺巷道,井然有序;95座红砖瓦木构民居和大小宗祠、诒燕堂、诒安楼、广平王庙等公共建筑,一律坐北朝南,布局严谨,疏密相间。

由于受家族严规的制约等种种原因,人为损坏甚少,可谓清代闽南城堡式民居建筑的范例。

 

 



宗祠前的半月池

堡内也有一座类似赵家堡完璧楼的土堡,但毁坏严重仅剩四面围墙且锁着门。








赵家堡


二十年前做《老房子·福建民居》卷曾来过位于漳浦湖西畲族乡的赵家堡。

赵家堡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城堡,俗称赵家堡。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

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 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

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


官厅前月池中有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


草坪上有“墨池”碑,是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


园林区有禹碑,又称“岣嵝碑”,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高古难识。

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

赵家堡外景

 

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

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


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

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

赵家堡墙基非常坚固

赵家堡石窗

赵家堡石窗

   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在整座建筑群体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祖帝业的思慕之情。“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9451/465795773901.html

更多阅读

福建全景游之——漳州华安土楼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

客家土楼,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闽粤一带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房屋建筑。土楼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

福建 用76张图片领略福建土楼之美 福建土楼在哪里

当我坐在开往永定的大巴车上,亲眼看到坐落在黄绿相间梯田中的那一幢幢土楼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别笑我,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们每天上班都在写字楼里,回家又进了另一栋楼,这些高楼大厦就像是一个一个摞起来的盒子,盒子越摞越高,越来越

龙岩培田古民居 永定土楼门票

龙岩培田古民居“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导语】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如黛远山,

“福建土楼”在哪里? 游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在哪里?前几天,电视和报纸都在报道一条消息,福建漳州南靖在开大会,庆祝“福建土楼”“申遗成功”一周年。大会开得很隆重,好像还请了著名歌星来助威。联系到在电视广告上频频出现的广告词:“福建土楼——福建南靖”,好家伙!“

声明:《福建土楼古民居种类 福建民居:圆盘式的土楼附闽南民居》为网友半月如弓半月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