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人口,175万老人。当岁月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哈尔滨,这座只有百年历史、充满生机活力的年轻城市,却悄然进入了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医养结合——这个涉及到每一位老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
作为全国六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城市之一,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哈尔滨,面对着医疗机构如何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机构如何引入医疗服务,让医疗资源如何在这座老年人占总人口17.5%的城市中发挥更大的专业效益的历史挑战。
哈尔滨市卫生计生委勇于承担,主动作为,组织全行业在“医”和“养”两条线上寻找交点,谋求合作,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艰辛的实践。
促医养成功“联姻”
医养必须结合,行动迫在眉睫。2015年3月27日,全省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现场推进会议召开,确定了“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思路和举措。两个多月后,6月23日,按照全省提出的“七融合”要求,市卫计委会同民政局制定的《哈尔滨市推行“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敲定;
8月7日,在大兴安岭地区启动国家养老照护试点项目的同时,全省“医养结合”试点哈尔滨市启动仪式如期举行,标志着全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拉开了序幕,5家养老机构和5家医疗机构喜结“姻缘”,正式牵手,提供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典范样本,养老机构有了医疗服务保障;紧接着,9月6日,凝聚着共识,由市卫计委和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等20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哈尔滨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正式下发;
再接着,一大批床位资源利用不足的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开办的养老机构、托管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开办的老年医院、门诊部、医务室,社会力量举办的兼顾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功能的老年康复、老年护理、老年照护等机构应运而生,将医养结合的服务扩展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目前,在全市二级以上90个医院中,设置康复医学科或老年病科的有53个,占总数的58.9%;在19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康复工作的有145个,占总数的75.5%,1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与辖区日间照料机构签订了健康管理服务协议,并将开展老年人的康复工作,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心理健康等项目落到了实处。
其实,在此之前,哈尔滨市的医养结合探索早已开始。黑龙江省爱心护养院暨海员爱心护理护养院,是以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为依托,集医、护、养、康复四位一体,以护理、医疗救治、康复支持、心理抚慰、生活照料、特需饮食、失能娱乐七项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十年来,该院精心打造服务品牌,不仅被授予国家“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单位,也为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
省中医医院是三甲医院,该院与四家养老院合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将中医药康复医疗、养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等健康养老全过程,开启了“医养结合”新模式。
不仅是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同养老机构联姻合作。道里区新农镇卫生院与毗邻的道里区敬老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医务室,解决了500余名入住老人的就医问题。6年来,共为3000余位老人提供了医疗服务。
南岗区曲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协议,向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用药指导、专家义诊、护工培训等签约式服务,在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之间,开设了一条畅通、便利的绿色通道。
与康护事业同行
除了医疗,老年人最现实的需求就是躯体的康复和健康的护理。早在4年前,哈尔滨市卫生局优先发展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的战略思路就已形成,探索就已开始。以需求为导向,2011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康复医疗、老年护理纳入了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