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德怀自述》中,彭德怀总结了自己戎马一生的四大败仗,分别是红军时期赣州战役、抗日战争时期的关家垴之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陇东战役和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
关于关家垴之战,大家都很熟悉。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一线指挥,以八路军129师386旅、385旅、10旅和决死1纵队为主力,围攻困守关家垴的日军冈崎大队。虽然武器优良、骄横凶残的冈崎大队最终被我军歼灭,近数十人狼狈逃走,但八路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数量还高于日寇数量。
战斗中曾发生这样的情节:眼见八路军战士牺牲过大,刘伯承请求彭德怀放弃进攻,等候晚上开展夜袭。彭德怀不听,下令继续强攻,还放下“狠话”:“拿不下关家垴,我撤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彭德怀是我军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专门给他写诗“谁敢横马立刀,唯唯我彭大将军”。难能可贵的是,彭德怀堪称有勇有谋,并非逞强好胜之人。他为什么不惜代价要打赢关家垴之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鬼子实在太猖狂。
此前,从1940年8月20日夜开始,华北各地的八路军向日军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线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即后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
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报复性“扫荡”。 在“扫荡”过程中,日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牲畜和粮食即抢或焚毁,水井用后则一律封埋或下毒,就连老百姓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和农具也被砸碎、砸烂。
在日军的摧残下,华北民众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村庄被日军放火烧成灰烬,片瓦无存,其状极惨。
日军的气焰嚣张到何种地步?在“扫荡”时,日军常常一个大队就敢在抗日根据地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领导人早就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消灭一两路进犯的敌人。
正如彭德怀在其自述中所言:“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是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我总想寻机歼敌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按敌大队相当于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
这就是说,八路军必须要对大队规模的日军进行一次歼灭性的打击,才足以打击到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日军不敢以大队为单位开展“扫荡”。这样的话,由于日军军力有限,他们就无法频繁进行“扫荡”,从而为抗日军民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从这一点而言,八路军固然在关家垴之战中牺牲惨重,可还是达到了彭德怀所设想的目的。在关家垴之战后,日军开展“扫荡”的频次明显减少,在有八路军主力出没的地区,日军大队级建制基本不敢单独出动。这极大地减轻了抗日军民的负担。同时,振奋了沦陷区和正面战场的士气,政治意义无可估量。
对于这一点,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指战员自然非常清楚。刘伯承在总结“百团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时,曾批评关家垴之战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但他从没有否定关家垴之战。
1942年3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给宋任穷的一封信中谈到这次战斗时,客观地评价:“有同志说,百团大战第三期的指挥错误,这种看法不合事实。因为第三阶段是反'扫荡’,只有最后应否打关家垴一仗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应该的,不打这一仗,在政治上损失太大,实际上这一仗停止了敌一个大队可以在根据地横冲直闯的局面。”
关家垴之战还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部队打攻坚战的能力。
时任决死一纵队政委的薄一波回忆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