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蔻蔻,首发于其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azine)。
导言
教育和人格发展学早就证明,培养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选择”。
越会选择的人,越成功。轻易拥有一切而无需选择的,和只能放弃而毫无选择的,都不太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选择,其实就是从小在日常点滴中去学会权衡取舍。懂得选择,必然要认识和分析境况和事物的多面性,也会了解后果和承担。
舍,并不见得可怕;得,也不见得都是幸运;重要的是懂得取舍选择间的缘由深意,人才能成长完善。
我并不是对孩子抠门
查查养娃记
文/查查
有付出,有获得
Rebecca想要一个可以插入幻灯片的手电筒,是Philips牌的,粉红色的,非常漂亮;小小的幻灯片上有各种迪斯尼卡通公主的造型,梦幻迷人。
“我真的非常喜欢” Rebecca边使劲点着头边说,“我一定会好好玩的”。
我用10欧元买下这个手电筒,但是没有直接把它给Rebecca,因为我们说好了,如果她连续一周,每天睡觉之前,不用我们提醒,把客厅的玩具收拾得干干净净,摆放的整整齐齐,她就可以得到这部手电筒。
于是Rebecca的睡前常规中多了一项:收拾客厅玩具,摆放整齐。七天里有六天她都做得非常好;只有一天她忘记了,但刚睡下半个小时,我听见她悄悄起来,跑到客厅去了。
故事以Rebecca得到了心爱的手电筒为结局一,结局二是她养成了睡前收拾玩具的好习惯。
也许你会说我真够小气的,才10欧的手电筒,这么大费周章做什么,孩子喜欢就买给她嘛。
但我要说,这么好的解释“有付出,有获得”的机会,不抓住,岂不可惜?付出和获得之间的关系是成人世界的基本游戏规则,甚者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付出能力和付出程度是决定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如果Rebecca没有收拾玩具的能力,那么她不可能获得这只手电筒;如果Rebecca不愿意连续七天每天整理玩具,手电筒也与她无缘。正是因为她具备了付出的能力并且满足了付出程度的要求,她才成功的收获了心爱的手电筒。
以类似这样的方法给孩子解释 “有付出,有获得“ 的游戏规则,需要考量提出的要求是否与孩子的执行能力相符。要求不能过高过低,最好是稍有挑战性而又能让孩子胸有成竹的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真的非常喜欢这样的 ”游戏“,不仅是因为成就感,更是因为 ”付出“ 本就是让人喜悦的一件事情。
注:最好不要用孩子的必需品来做 “获得”,比如不收拾玩具就不给孩子吃饭。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而生活必需品就在这义务当中。
有选择,有取舍
Rebecca喜欢吃雪糕,夏天的时候天气热可以常吃,入秋以后就只有周末可以吃,一个星期两次。
前两天带Rebecca去海边玩,刚好赶上集市,有小朋友的蹦极跳床,Rebecca被吸引的根本走不动路:“妈妈,我可以玩一次那个跳床吗?“ 我去窗口问价钱:5分钟5欧元。
Rebecca:多少钱,妈妈?
我:5分钟5欧元。
Rebecca:那是多少?
我:5欧元相当于买20根雪糕的价钱,而5分钟就相当于看一集《小猪佩奇》的时间。
Rebecca:妈妈,我真的很想玩。
我:这样吧,你可以用20根雪糕来换5分钟的蹦极跳床,如果你确定接下来的10个星期不吃雪糕,我就给你买票,你去排队玩跳床。
Rebecca稍稍思考了一下,抬起头来直视着我说:确定了,要跳床,不要雪糕了。就这样Rebecca用10个星期的雪糕换了5分钟的跳床。
故事以Rebecca开心地蹦了她梦寐的蹦极跳床为结局一,结局二是她明白了5分钟是多久,5欧元价值多少。
也许你会说我真够抠门的,出去玩嘛,破费一点也是应该的,况且孩子的要求也不过分。
而我要说,这么好的传达 “等价交换,有取有舍” 的机会,怎么可以让它溜掉?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等价交换,这个就不用我多解释了,我用工作换取工资,用工资换取吃穿住用,每天如此。
我们的人生更是个不停地做取舍的过程,如果我选择了做全职妈妈,就舍弃了工作的机会;我选择了出国,就舍弃了常年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可能。
我们不可能拥有全部,有取就必有舍,舍和取一样平常,发生的几率也不相上下,孩子在我们爱的包围下常常是只有取而没有舍,那么当他/她被暴露在这个取舍同等重要的真实人生面前时,可想会何等的迷茫和无助。所以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 “舍” 的真空,而是一点点的加入 “舍“ 的成分,把 “舍” 变得平常普通,让孩子面对取舍选择的时候,有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出最好的选择。
有喜好,有责任
Rebecca算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因为无论我说什么,她都问:“我可以试试吗?“
在荷兰兴趣班真的是遍地开花,信手拈来的也都有十种八种的,看得我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于是带着Rebecca样样都试试,种菜,画画,游泳,跳舞,唱歌,骑马,中文,野外探险,等等。结果除了画画,Rebecca都说喜欢。
我想Rebecca不是个例,因为真的见过同时上5个兴趣班的孩子,周末比周中还忙,家长也有点打游击的意思,从A突围到B,从B转移到C,再从C迂回到D... 只要孩子说一声喜欢,家长就算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让我真心的敬佩。
虽然敬佩绝对是真心的,但效仿的难度太高了,因为我们周末要打扫卫生,洗衣买菜,彼此陪伴,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每样兴趣班都是要收费的,如果仅仅Rebecca喜欢就要去上,我们也负担不起。
于是除了喜欢,我得另找筛选标准。
虽然Rebecca当时都表示喜欢,但只有芭蕾她念念不忘,问了我好几次:“妈妈,我可以再去跳芭蕾吗?“
芭蕾课离我家不远,收费合理,每周一次,半年一期,课上还有一个与Rebecca要好的姐姐,老师也表示过Rebecca参与积极,注意力集中,动作有力,肯定可以跟上。
我和老公商量过后,就和Rebecca进行了以下的谈话。
我:你确定要参加芭蕾课吗?
Rebecca:确定了,因为我非常喜欢。
我:芭蕾课在星期一的下午四点,课上要穿芭蕾舞裙,你如果自己记得上课时间,并按时换好衣服,爸爸就会每周都带你去一次。
Rebecca:好的,但是我不知道下午四点是什么时候。
我:爸爸会帮助你的。
Rebecca:好的。
故事以Rebecca的生命中每周多了一节芭蕾舞课为结局一,结局二是Rebecca在星期和时间的概念中多了份认知和责任。
也许你会说我真够吝啬的,孩子喜欢还不好,赶紧报名呗,搞这些七七八八,有的没的的。
我却要说,兴趣班培养的是技能,而我培养的是责任,做人的最根本就是对自己负责,包括自己的时间,金钱,行为,选择。我要让Rebecca对她的喜好有相应的责任感,一来她会明白原来享受喜好也是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二来责任感会成为与喜好并肩的另外一个学习动力,鼓励Rebecca在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仍能主动地做一些应有的坚持。
在喜好的基础上加些责任,愿孩子们都能在自己喜好的路上越走越远!
The End
作者简介: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现任医药产品研发及市场拓广经理。业余爱好写作。自办原创微信平台微蔻(订阅号:WeiKoMagazine),关注中西文化教育和思维差异,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生态面面观。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