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心得讲稿全文 《庄子导论》讲稿

庄子导论》讲稿 (2010-05-24 20:31:34)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经典语录 (2008-06-06 10:28:57) 转载 引言

    庄子的人生是一个不被理解的艺术人生,这种艺术人生你学会了,你会懂得人生虽然不容易,但是你可以换个角度看,这样人生就被艺术化了,今天我们不陌生艺术人生这个词语,央视有个栏目也叫作“艺术人生”,但是那个艺术人生不是境界,只是一个职业,一种经历而已。大家知道艺术其实质就是美的,它可以使人生的绝路变成通衢大道,要学会变通,庄子在《山木》篇中说:“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不肯专为”,清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对比庄子和屈原说:“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原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为有路可走,庄子是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学庄子要学习境界,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庄子的境界可能也是为人不能理解的,认为庄子说的话都是胡说八道。但是不理解不等于庄子话不对。老子将理解理论能力分为三种人,分别是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孔子也有类似的话,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一、庄周其人其书

   庄子的生平事迹也不是很多,现在我们研究庄子,比较信实的材料还要首选司马迁的《史記'老庄申韩列传》,下面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

1.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这句话说庄子的全名叫作庄周,他是蒙地的人,这个蒙地今天在什么地方也是有争论,争论一方面是学术的需要,因为确定他是哪里的人,就可以从地域范畴来研究的他的思想,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地域不同,人的性情就不一样,所以南方人由南方人的特质,北方人有北方人的性情,中国在这方面研究卓有建树的学者是已故的谭其襄先生。但是,争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旅游经济,今天我们的生活好了,有钱了,有钱了就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了。所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那你旅游区哪里?当然是有名的地方,这些名人也是首选。今天学术界给出比较公允的说法河南商丘,这个问题我们不多讨论。

但是庄周这个名字也有点可疑,原因在于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姓。所以根据这么一点线索,大家又开始推测了,这个名字是不是庄子自己给自己起的?顺着这个思路一想,还真有点意思,庄就是康庄大道,周就是老子所说的那个周行不殆,和老子的道论正好相符,所以有人怀疑这是庄子的笔名。有可能没呢?有可能,是不是这样的呢,不知道。

2 周尝为蒙漆园吏。

这肯定是个官,但肯定不是什么大官,大家注意了,官和吏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官一般意义而言是有地位的,是搞管理的,但是这个吏就不一样了,说白了就是办事员,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和吴老师身份差不多,就一个小科员。可是就这么个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干了。谋生之路没有了,所以后来穷的不行。《庄子'外物》篇中记载:有一天他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去找河监候借点米,庄周把来意说明白之后,河监候连贝儿都没打,说没有问题。不过我现在要去我的属地去收税,等我收完税之后给你一百金足够你用了。庄周一听不愿意了,怎么办?讲故事!(加强语气)这个庄周就会讲故事,这骂人都拐弯抹角的骂。他说我昨天来这里的时候,途中听见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车辙里有条鲫。我就和他说,你在那干啥呢?这鲫鱼就说了,我是东海的水官,但是我这里没有水了,你能不能给我一斗水,有一斗水我就能活命。我就和他说了,我说你别着急,我现在要去吴越那边,那边水多,回来的时候我给你引西江之水救你,你看如何?鲫鱼很不高兴,大哥,你要是那样的话,就别再回来找我了,直接去鱼市上卖鱼干那地方找我吧。

你们看看庄子穷到什么程度,就这一点而言,庄子和先秦其他诸子的情形不大一样,你像孔子和孟子出门都是有很多车辆跟着,那气派你就可以想象,估计类似于今天的大明星出门的派头,他们自身也非常注重这些事情,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庄子也是自觉地行为,他的自觉是自觉要受穷。

以前我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有同学和我说,吴老师,庄子失业导致这么穷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找不到工作呢,这种解释方式表面看很有道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当时,庄子的名气是很大的,而且有不少人就请他做大官,但是他说什么也不去。《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庄周在濮水边上正钓鱼呢,这个濮水在今天的山东省,楚王就派两个人去向庄子表达请庄子为相的这么个意思,结果这两个人对庄子说明来意之后,庄子连头也没回,继续持竿钓鱼,边钓边给这两个人呢讲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个大神龟,这个大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十分重视,用最好的竹箱和布帛给包起来反复再家庙里了,那我问你,这个大神龟是愿意死了留下一堆骨头让人尊敬,还是愿意苟且活着“曳尾于涂中”。这两个人也没明白是啥意思,异口同声地说了,必须得 “曳尾于涂中”。那你走吧,“吾将曳尾于涂中”。

可见庄子是不惜的干,《庄子'秋水》篇的另外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这问题。惠施在梁惠王那里做了宰相,恰巧庄周有事也到了梁国。这事就有人和惠施说了,说庄子这小子可不是一般人,你也知道,他要是来梁国了,国王知道了他的才能,还不让他作相,那你不就完了吗,惠施以听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在梁国开始找庄周,共找了3天3夜,也没有找到,庄周听说这个事之后,这个气,于是他主动找惠施去了,庄子见到惠施之后就开始骂,骂还不直截了当的骂,拐弯抹角的骂,这是庄子的看家本领。你知道南方有种叫鸢雏的凤鸟不?这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礼泉不饮”,飞着飞着,看到一只猫头鹰在地上吃一只腐鼠,猫头鹰一看到鸢雏,就向鸢雏大叫一声来示威,现在难道你要用你梁国的相位来向我示威吗?

这里面提到了惠施,这个人是庄子为数不多的好朋友,惠施这个人物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关于他的一句成语你肯定熟悉,那就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第一句不是说他,是谢灵运对曹值的评价,第二句就是对惠施的评价,当然那个时候科技不发达,都是竹简,占地方。现在把所有的书装U盘里面顶多几KB,所以讲今天说谁有学问那就得说“学富5G”了。他是先秦诸子当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属于名家,除了它还有个重要人物就是公孙龙,这两个人虽然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但是思想却完全不一样。惠施的学说是“合同异”,“合同异”和庄子的“齐物论”差不多,举个例子,吴老师体重110多斤,有的同学170多斤,结果想要在吴老师面前炫耀一下:吴老师你看,你和我能比得了吗,那吴老师肯定会反驳一下,你跟大象比呢?大象论吨,你只能论斤,你论吨称,吴老师服你(此处应有笑声)。所以在大象面前,咱们的体重没有啥太大差别,“合同异”就是这个意思。而公孙龙的学说是“别同异,离坚白”,所谓“离坚白”是从对“坚白石”的分析开始的。他说,人用眼睛,只见石头是白色的,不知道石头是坚硬的;用手摸,只知道石头坚硬,不知道它是白色。在眼睛看时,“坚硬”藏了起来,即“离”开了,在用手摸时,白色又离开了。他认为,白色和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说的主要论点。这是公孙龙,不多说,这就是吴老师所谓的“以点带面”的铺架先秦诸子概论的思路,不多展开了,没有时间。下面还回到惠施,我们从惠施的思想来看似乎可以找到两个热关系不错的一点线索,那就是庄子和惠施的思想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混合同和异的区别。但是即便如此,两个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两个人总打嘴仗的原因,那就是惠施的齐物是实用主义,而庄子的齐物是精神世界的。

从各种资料来看,庄子的朋友似乎不多,别说是朋友了,就是在《庄子》中连看到几个向我们这样的人都难得。出现得人基本上都是有点问题的,或是成仙得道的一类人物,剩下庄子得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动植物,就像回到原始社会一样,而这些动植物往往也能说话,你说像不像动画片。所以有人说庄子的作品是自言自语,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不就这么评价他吗。他说庄子是“僻处自说”。

这里提到惠施,吴老师要顺便多提几句。庄子和惠施这两个人关系比较复杂,说是好朋友还经常打嘴仗,最著名有两个,一个是有情还是无情;一个就是于是“濠梁之辩”;说是敌人吧,老不见面还想得不行。《庄子'秋水》篇中记载:有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梁上面游玩,梁就是桥的意思,今天有同义复词桥梁,就是说两个人在桥上面玩,庄子看到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就很有感慨地说了句话,他说这些鱼“出游从容”,从容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这是鱼的快乐。惠子一听好辩的劲头来了,说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不知道鱼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我当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但是你也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快不快乐了。说到这里我们看,实际上惠施已经取胜了,但是庄子也不示弱,开始狡辩,大哥,你开始不是说“你不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吗”,我告诉你,是通过这桥知道的。没有桥就不能看到鱼了。

庄子没有了这个朋友觉得人生都没有乐趣了,《庄子'徐无鬼》篇中记载庄子过惠施墓的情景:庄子一天送葬的时候经过一大片墓地,这其中就有它的老朋友惠施的墓。看到这个墓庄子感慨万端,回头对自己的一个随从说,老弟,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说楚国郢地有个木匠,叫石,我们姑且称之为匠石。这个匠石有个伙伴,他们两个有个绝活,就是匠石的伙伴往鼻子上面图一层白灰,这个木匠挥动大斧子从他鼻子前面一砍,这层灰就会一点不剩,但是鼻子是完好无损的。后来宋元君就听说这个事了,把匠石找来了,说你给我表演一下你的绝活,,但是匠石说表演不了,宋元君说,为啥阿?匠石说,大王阿,这个绝活必须两个人演,但是我的那个伙伴现在不在人世了,除了他别人是配合不了的,弄不好就把鼻子砍掉了。这故事讲完之后,庄子冲着惠施的墓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你看着两个人关系多好。

3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这里讲庄子同时代的人物,这些人实际上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讲到孟子的时候,这些人都和孟子有过很多的交往,所以这样一传递,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却从任何资料上也找不到他们见面的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庄子到底生于何年,卒于何月,也是没有办法确定。比较公允的说法是前369年至前286年。

4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全文 《庄子导论》讲稿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庄子学问是不小的,看了不少的书,所以不要听庄子说绝圣弃智,你就以为庄子是给自己不学习找借口。《庄子'天道》篇中记载这样一则寓言:桓公读书于堂上,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再堂下看见桓公读书,就问桓公曰:“敢问,公所读为何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故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感觉很痛快)而不固(不牢固),疾则苦(感觉很费劲)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的学术观点是和老子一致的,所以你看吴老师在讲老子的时候总会把庄子的作品拿来解释,有传承关系。可以不负责任的讲,庄子的文章是老子文章最好的注解。

    司马迁说庄子的思想最终归于老子的思想,那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当然就是道了。那庄子是怎么给归的呢?老子不是说道法自然吗,老子最终希望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当中,那庄子的核心思想也必然是这些。所以很多成语就出来了,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相濡以沫”等等,人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没有必要违背自然改来改去,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所以就自然而然最好。有人在讲老子和庄子的自然的概念时说,老庄的自然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自然意义不一样,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二者也是有相同之处。正是因为如此庄子提出的人类生活世界就是回到大自然中,不要把自己当作宇宙万物的主宰,你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庄子称他设计的这种社会模式为“至德之世”,在这里没有礼仪仁智的约束,你可以和动物们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甚至“鸟鹊之巢可以攀援而窥,禽兽可以系羁而游”同学们看看多美好啊,这不就是童话吗。

    庄子文章中经常出现一个词语叫做“真人”,这种人就是庄子的理想境界,老庄认为人为的不好,人为的就是假的,我们人类实际上是有自己自然一面的,但是在社会中人不都是本来面目,所以出现一个词叫做道貌岸然,实际上大家想想谁不道貌岸然,吴老师也难免其俗,所以这些都是假人,那和假人相对应的不就是真人吗。所以真人又被称为得道之人,得到是什么意思,还不就是道法自然吗,还不就是自然而言吗。当然后来到道教中就神气了,得道之人都会飞。那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给出了两条途径:一是“心斋”;一是“坐忘”,这两种就是瓦解假人,重建真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好啊,忘却世间的礼仪规矩你就返璞归真了,比如08年我和学生出去考察,在外面吴老师不必装成老师的样子了,学生也不必装成学生的样子了,我们在一起打扑克,师生之间可以尽情的开玩笑,你看,这不就开心了吗。

5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庄子》实际上不是庄子写完就排成这个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庄子》时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这是晋代郭向给庄子做注的本子留下来的本子,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最早的注本。但是在汉代不只是这33篇,《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是52篇,那为什么好端端的52篇就给剩下33篇了呢?原因是郭向认为庄子写的那些篇质量都不是很高,所以给删掉了。今天学者比较公允的说法是内篇是庄子亲自写的,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期的作品,甚至是他的后学的作品,第一个怀疑外篇和杂篇中一些作品不是庄子做的人士苏轼。成玄英在《庄子注疏序》中说“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题目;外篇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又说“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这两句话总结了内外篇的区别和联系:内篇主要明理本、别立题目;外篇主要明事迹、篇首二字。

《庄子'天下》篇中说自己的文章“寓言十九”,那么寓言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们平常概念中的意义,就是讲故事,寓言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寓有深意的语言。他所借代的形式多种多样。庄子在《天下》篇中说自己的文章都是些“悠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6 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文章在先秦文学史中是最优秀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之所以在文学上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

1.当世让他无路可走,憋的难受,吴老师有证据。庄子一天“衣大布而补之”去见梁惠王,梁惠王一看,这也太寒酸了,就问庄子“何先生之惫也”,庄子回答说“贫也,非惫也”。怀才不遇那才叫困,你像我这衣服破旧不是困而是穷。不过你说我困也对,我这是生不逢时,你没见过那猿猴吗?如果让他在树枝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恐怕连最好的射手也无奈于他,但是你把他扔在仙人球上让他蹦,就不好使了,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吗,处于昏君乱相时代,能不困吗?这是庄子的自白。所以他的文章写得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憋得慌。

2.他个人的秉性,“愤青+热心肠”。这个人也有杜甫的情怀,这一点很多人是不信的,有人说了,庄子是道家,杜甫是儒家,那思想怎么能一样呢?其实只不过是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就好像父母对孩子好一样,有的人的表达方式是溺爱,有的就暴力,都是为了孩子好,方式却截然不同。胡文英针对这种情况不就说吗:“庄子眼极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感慨万端”。前半句是说他愤青,后半句是说他热心肠。

王公大人不喜欢他原因很简单,庄子说的话就图自己痛快,所谓“适己”,老掘这些人,那谁能喜欢他。《庄子'列御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叫曹商,替宋人出使秦国,刚去秦国的时候,宋国君主送了他几辆马车,到秦国一段时间之后,秦王给了他几百辆,这可不是开玩笑呢,那个时候对车辆是很重视的,古代评价君王厉害还是不厉害就用车辆数衡量,最厉害的叫万乘之君。给车那是最风光的了,这也相当于今天给谁一辆宝车是一样的道理,。回到宋国看见了庄周,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庄子开始吹,他说你庄子有你庄子的长处,我曹商有我曹商的长处,你庄子的长处是“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枯项黄馘”,我的长处是“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同学们看看,明显的一幅小人的得志的样子。那庄子能干吗,怎么办?讲故事!!我听说秦王请医生给自己看病的原则是这样的,“破痈溃痤者的车一乘,舐(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按照这个原理一推,你是怎么大到这么多车的,难道是给人治痔疮吗,你还是赶紧滚吧。这庄子麻人也够损的,就是我们今天骂人说给人舔屁股的来源。你看看,你是王公大人你能喜欢他?除非你有病。

二、逍遥思想

庄子生活的大的社会背景在讲《绪论》的时候已经给同学们讲过了,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天下大乱”,人的性命在这个时候是很脆弱的,用句大家熟悉的话说那就是说没就没阿。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最普通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活着,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因此,一些思想家在思考如何能够使世界发生变化,一改以前乱世的局面,如孔子、孟子、墨子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与政治,目的就是拯救天下。以前有学生问我,吴老师如果要求你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儒家的思想核心你会用那些关键词,我说三点,一是礼,二是仁,三是以天下为己任。你看第三点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无法拯救,那干脆就不拯救了,现实点,想怎么活着吧。道家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杨朱,这个人物也是先秦诸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位,但是他的文献材料流到我们今天的不是很多,但是思想很鲜明,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你看看,多自私。目的很明确,不管世事,只管活命。但是杨朱是否还有其他的具体方法不得而知,庄子有,那就是游世。怎么游呢,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在夹缝中游,一方面是在心灵世界中游。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向庄子学学他到底是怎么游的。

一、现实层面:

1. 无用之用法。

在世俗当中这种方法往往是迫不得已,是被动的,但是庄子要将被动变成主动,对无用之人大加赞誉,赞誉的原因就是这些无用之人最终能够活着,当然相反就是瞧不起有用了。庄子说,“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庄子在《人间世》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有个叫做支离疏的人,这个人长得绝了,真不愧对这个名字,长得支离破碎的。大家可以想象支离破碎是个什么样子,这个人驼背,驼到脑袋都跑肚脐那里去了,肩膀长得比头还高,头发都立起来了,但是就这么个人,开家洗衣店,生活就进入温饱线了,朝廷征兵时候,他大摇大摆没有人搭理他,而政府赈济救灾的时候他还能李道救济物资,你说多好。

《庄子'人间世》篇中还有一段寓言:匠石到齐国,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的时候,见到一棵栎社树,这可树可老大了,大到可以同时有一千头老牛在下面承阴凉,高到一个小山头那么高,树枝有小船那么大,观赏这颗树的人像集市上那么多,可是匠石连瞅都没瞅一眼就过去了,他徒弟一看着大树都吓傻了,在那看了半天,结果一回头,见师傅没有影了,于是赶紧追,追上之后这徒弟就不解的问,老师,我跟您这么长时间也没见过这样大的树,今天终于发现了,这是多好的原材料,你咋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呢?匠石邬娜地说,笨孩子,这是没有用散木,用它做船没几天就得沉,用它做棺椁没几天就得腐烂,用它做房梁没几天就得被虫子嗑了,就因为这棵树一点用也没有,所以他才能活到今天。到了晚上,匠石作了个梦,梦里面这可栎社树说话了,你怎么能将我和一颗有用的文木相提并论呢,你看那些果树有用吧,到了果子成熟的时候,大家都去摘果子吃,结果呢,这些树木就会伤痕累累,不能自保,其原因就是他们有用,他们是“自掊击于世俗”,而我靠的是无用以保全自己,你看似的无用正是我的大用。

2.夹缝生存法。

这种方由可行性,但是时间长了,庄子发现还不行,仅仅是无用有时候还不能达到自保的目的,于是诞生了夹缝中生存的方法。庄子在《庄子'山木》记载了一则寓言:

庄子一天和自己的几个弟子在山中走,看到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一个伐木人站在这棵树的旁边半天却不砍伐。庄子上签不解的问,为什么呢?伐木人就说了,这一点用都没有伐他干什么。庄子回头告诉自己的学生说,这就是因为没有用而能尽天年。从山上回来就住自己的一个朋友家了。朋友很高兴,让自己的家童杀只鹅给庄子吃,家童说了,有个会叫的,有个不会叫的,杀哪个?主人说,杀不叫的那个,第二天学生不明白了。老师一个不才尽天年,一个不才遭致杀身之患,那咋处世。庄子说我将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自然人的生存空间不是很大,但是没有问题,只要有缝隙就能生存,今天这句话已经很明白了,叫做不要让环境适应你,而是要自己适应环境,就是这个道理。庄子有一篇很有名文章叫做《养生主》,这篇文章就是讲如何养生的,大家肯定在中学课本中学习过,但是在课本中的那段是节选,名字也不叫养生主,叫做“庖丁解牛”,这里面不就讲庖丁这个人善于解牛,技术高超无比,他在文惠君面前总结自己技术的时候用了一句话一直流传到几天,叫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并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叫做游刃有余。这句话说完之后,文惠君说自己知道养生之道了。怎么养,就是生活在夹缝中,但并不是说活在夹缝中就意味着生活质量不高,活的也得很潇洒才行。那问题又来了,说活在夹缝中,那夹缝指的是什么,就是要“缘督以为经”,庄子解释这句话说“为善不近刑,为恶不近名”。做好事也不像雷锋那样轰轰烈烈,做坏事也不像胡汉三那样明目张胆,庄子说这样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实际上就是混事的态度。

二、心灵层面

人一辈子不容易,佛家说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的,有一定道理。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句话一样,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快乐是什么?快就是逗点,偶尔才能快乐一下,剩下大多数都是苦恼。中国有句俗语讲的好,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能语人者不二三”,还有一句话大家更熟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是这样。你说多闹心,但是咱的想办法别太闹心,怎么办,庄子有招。那就是逍遥游,游心,所谓“乘万物以游心”。只要内心宁静,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扰你,我们今天也说,人活着其实是活一种心态。心灵一旦得到满足,那人就可以逍遥了,庄子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彼得全于酒”理论,小猪不吃死母猪奶理论,都说明这些问题。

但是这种人生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修的,哪有没有方法呢?还真有,那就是以齐物的观点看待万有。我觉得要想做一名心理医生,庄子的这些方法应该学学。下面咱们逐条分析一下:

三、齐物思想

要想学懂庄子的齐物思想必须给大家补课,那就是庄子的大境界。

庄子开篇在《庄子'逍遥游》中便描写了一个大怪物,他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同学们看看这家伙多老大,大的都吓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后来也根据这段文字写了一首诗,叫做《上蔡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使风歇时下来,尤能击却沧溟水”。很多人不明白,庄子为什么写这么个庞然大物,多么荒诞,包括吴老师已开始读的时候都觉得没有什么,而当你通篇读过了《庄子》一书,你才会明白庄子上来就写大事有目的的,因为你要是不懂庄子的大境界,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懂得庄子的核心思想“齐物论”,也就更无法理解在此基础上的“逍遥游”思想。这种大的例子太多了,随处可见,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这样一个寓言:

惠子和庄子说,魏王给我一个大葫芦种子,我种下之后收获一个大葫芦,大到什么程度呢?600多斤(五石),用它来盛水,“其坚不能自举”,用它做瓢吧,“瓠落无所容”,太大了,“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一听,听明白了,骂自己呢,于是反唇相讥,大哥,你“拙于用大”啊,我给你讲个故事吧。说宋过有个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给人家漂洗丝絮为维持生计,我们大家知道手总泡在水里容易皲裂,尤其是在冬天,所以这家人就研究一种药,往手上一图,管保啥事都没有,这就是专利。这事后来被一个聪明人听说了,心想这是个大发明,于是就找到这家人家,征求一下意见,给一百金卖还是不卖,这家人就开了个家庭会议,说我们一家人干这么多年也只不过才攒了几金,现在我们要是一下子把这秘方卖给他,他就能给咱们一百金,够咱们干多少辈子,所以这一家人没有不同意卖的,结果就卖了。这小子买完这秘方之后,他没闲着,跑到吴国国君那里去了,他和国君说,咱们现在不是和越国总有摩擦吗,大王您还真别怕,我有好招收拾他们,咱们要打就在冬天打,因为冬天手一冻,就容易皲裂,他们越国人肯定没有办法,但是我又招,我有一个秘方,只要使用上士兵的手就不可能皲裂,那咋咱们还有不赢之理吗。吴王一听,真有道理。后来到了冬天,吴越两国果然发生了战乱,吴王就让这小子将兵,结果真就是得胜,吴王一看很高兴,就列地而封。那咱们下面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一个是由这个秘方只能世世代代干粗活,另外一个却能够列地受封,这不就是一个会用大,一个不会吗。现在你就不会用大,你有这么大的葫芦,为啥不考虑做个腰舟而“浮于江湖”呢,你这是个棒槌。

同学看看,大是没有限制的,大可以达到无限大,小也可以小到无限小,所以庄子有一段十分拗口的表达,这段说完之后,是个人会有把个人懵。庄子讲“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实际上这段闹心的话归根结底就一个意思,没有边,不能比。所以以后再听到庄子说大的匪夷所思的事物别上来就说这也不可能阿,这只是给你建立一种概念,别当真。

1、齐物我

他说:“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什么百万富翁,什么达官显贵,这些都可能是幻影。如一个人做梦,梦见悲哀的事情大哭一场,醒来发现不是真的又大笑一场,谁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你知道你听吴老师讲课不是在做梦吗?有同学说,我知道,没做梦,你凭啥这么说。《庄子'齐物论》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庄生梦蝶”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说有一天庄子作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大蝴蝶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庄子有点搞不清楚了,他在想到底是庄周变成了大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了呢?这样解释起来人就潇洒多了,这不就是艺术人生了吗。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

2.齐是非:

人在世俗中还有一种郁闷的情况是被世俗的观点所左右,比如大家都说好好学习就是好孩子,结果偏偏你不是其中一位,郁闷!

但是庄子不这么认为,学习不好也可能是个好孩子,关键看评判标准。吴老师很小的时候就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世俗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说某某人真聪明,但是说某某人聪明的依据是什么呢?难道说一个人因为数学好这个人就聪明,但是这个人未必文学好,难道文学好就是聪明?他未必艺术好,那到底啥样子才是聪明的?似乎没有觉得标准,比如说小偷,你难道说他不聪明,不聪明是偷不到钱的。弄不明白,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读庄子,他把这个问题给我解开了,干脆不去理它,就其无是非不就完了吗。庄子的论述似乎和吴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也要举一个世俗无法理解问题,他在《盗坧》中记载了一段对话。盗坧的学生问老师说:“盗亦有道”?盗坧说,干什么没有道,我们盗贼如果不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是不可能成为大盗的,这五个方面就是仁、义、智、勇、圣。仁就是分均;智就是知可否;勇就是先入;义就是后出;圣就是妄意室中之蔵。这几个词语都是儒家经常用的,庄子用他不无讽刺意味,你们儒家认为盗贼都是坏蛋,但是这些人也讲这些,所以没有什么对错。庄子在《胠箧》篇说的就更狠了,他说偷盗难道就是错的吗?我们看到一个小偷偷东西,结果我们从道义上谴责,甚至抓住杀了,但是偷了一个国家呢?偷个国家不但没有人谴责,没有人杀,相反人家还显达了,成诸侯了,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吗。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论述了关于正处、正味、正色地问题。他说什么是正处?人在潮湿的地方住久了就会腰疼,但是那泥鳅却很自在,人在树上战战兢兢,但是猿猴却自由自在,这样一对比,那个是正处?说不清楚。人吃家禽,麋鹿吃草,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吃腐鼠,这些对比起来哪个才是好吃的?接下来他又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鱼见之深,鸟见之高飞,兽见之远遁”,你说啥时漂亮。标准不一样,不要总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赵本山讲话了,你是太阳啊?

庄子在《至乐》篇中还有个类似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的郊外,鲁侯一看这个喜欢,就将其迎进太庙,给他喝最好的酒,给它奏最高礼节的音乐,给它吃最好的牛羊肉,结果这海鸟3天就死了。所以养鸟要按照鸟的习性养,不能按照人的习性去养。你看看,养鸟应该按照鸟的标准,可是按人的标准一样不就完蛋了吗。

3.齐大小:

人在世间活着还有一种郁闷事就是比不过别人。人家房子那么大,孩子那么争气,媳妇那么漂亮,看看自己全不如人家,郁闷。

庄子说你不要比,那比还有头吗?人活着觉得“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原因很简单,是比出来的。比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太过分,适度,我老叔有句话我记忆犹新,“人比人得活着,说不一定哪天好使。货比货得留着,说不定哪天值钱”。你必能比了吗,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那比没有头。庄子在《逍遥游》中的原话是:“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枯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樁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你看这有比头吗?

庄子在《秋水》篇中讲了一个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煮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一看,这个高兴,差点乐抽了,心想,就这个壮观场面谁能有,也就我吧,越想越得意,于是顺流东下,没多长时间就到了北海,也就是今天的渤海,河伯放眼望去,我的妈,这也太大了,一眼都望不到边,于是河伯望洋兴叹,说:“闻道百,而为莫己若者”,这句话不是说我呢吗?我校的时候听说过一句话,“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我一直还不相信这句话呢,现在看来还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今天亏得来这一趟,要不还真得贻笑大方之家了。

4.齐生死:

我们人在世间活着有一件事挺闹心,那就是有死亡的威胁,时刻在威胁。郁闷。

所以我们人郁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这个问题一直是古人思考的问题,解决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及时行乐,第二种进入宗教,我们同学们属于这一类,但是恐怕让大家马上去见上帝,愿意去的人也不多。所以只要是人,一般情况下都因为这是情闹心,无论你地位多么显赫,无论身价多么富有,早晚都得死。但庄子说,无所谓:《庄子'至乐》篇中讲了个故事: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听说自己老朋友妻子故去赶紧来到庄子家帮着忙乎忙乎,可是当惠施满头大汗来到庄子家一看,惠施傻眼了,按正常道理,老两口关系一直很好,,妻子死后,那庄子应该很伤心才对,可惠施看到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庄子坐在地上鼓盆而歌呢,你看多高兴。一幅你可死了的的状态,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非常生气的和庄子说,你庄周有点过分了,你老伴和你生活这么长时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他已经故去,你不悲伤也就算了,咋还能鼓盆而歌呢。你太过分了。庄子听完之后就和惠施说,老弟,不是你说那么回事,他刚死的时候我也很伤心,但是我一回想他的人生过程,我就转悲为喜,为啥呢?是其他本来就是没有的,然后就有了,然后又没有了,这不像四季运行那样自然而然吗。现在人家很安静的躺在天地之间,而却大哭大闹,我岂不是太不懂得人生的真谛吗。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的。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都是自然安排好的,《庄子'大宗师》篇中讲了个故事。子来有病要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在子来的创编北上的哭着,这个时候子黎来了,对子来妻子说,你赶紧走开,不要打扰这个即将有大变化的人,然后他对着子来就说了伟大的造物主又要把你变成啥玩意了,是要把你变成鼠肝呢还是要把你变成虫臂呢,子来听完了也跟着说,儿子是要听母亲的画的,自然也是人的父母,那他叫我干啥我就干啥呗,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者。

可见庄子把人死的问题看的很阔达,《庄子'列御寇》篇中讲了个故事。庄子要死了,这些弟子们就向老师表达要厚葬老师的请求,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棺椁,万物作殉葬,还有比这更牛的葬礼吗?弟子们说,老师,你说的这些都对,但是我们担心你被乌鸦老鹰吃了,老子一听乐了,孩子们,露天让乌鸦吃了,埋在地里还不是让蚂蚁吃了,你们这不是从乌鸦嘴里面抢东西给蚂蚁吃吗.

《庄子'至乐》篇中讲了个故事。庄子去楚国的途中看见一个骷髅,庄子就拿手中的马鞭子帮帮瞧这个骷髅头,边敲边问,大哥,你是咋死的,是贪生失理而死,还是亡国而死,是因斧钺之诛而死,还是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而死,是因为冻馁之患而死,还是因为春秋之故而死,庄子嘟嘟囔囔问了半天,后来困了,于是枕着骷髅头就睡着了,睡到半夜,梦见这个骷髅头了,骷髅头和庄子说,白天你说的那些话我都听到了,不过你说的那些都因生而带来的苦恼,人要是意思就没有那么多苦恼了,你想不想知道死是啥样式的,庄子一听,觉得有意思,那你就说吧。骷髅一听庄子还挺感兴趣,就开始白呼上了,他说人死了可好透了,无君于上,无臣于上,亦无四时之事,随南面之乐不能过也。庄子听了就不信,活着多好,那么着吧,我和阎王爷关系不错,我和他打个招呼,让他给你重新再活一次的机会,你看怎么样。骷髅一听很伤心,我咋能抛弃国王那样的快乐回到人间受苦呢。

结束语

有人拿庄子和阿Q对比,有一定道理。如果说二者是相同的,那么它们都是球的内心的舒适,但是二者有截然不同,不同的是一个不苟同,坚持自己的人格,一个是放弃人格。我们学前者,不学后者。庄子就讲到这里。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9951/541201297025.html

更多阅读

于丹庄子心得文字版 于丹论语谈笑论生死

于丹《庄子》心得之十《大道与自然》(2008-04-2702:35:08)于丹《庄子》心得之九《心态与状态》(2008-04-2702:34:20)于丹《庄子》心得之八《谈笑论生死》(2008-04-2702:33:32)于丹《庄子》心得之七《坚持与顺应》(2008-04-2702:32:4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7《人生之道》 于丹 论语 心得讲稿

视频片头语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你的人生就是什么样。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有着非常概括的总结,我们如何理解孔老夫子对人生的理解,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

于丹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 mp3 rmvb 百家讲坛余丹庄子4

〓 收听全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百度网盘下载01庄子何其人02境界有大小03感悟与超越04认识你自己05本性与物质06总有路可

声明:《于丹庄子心得讲稿全文 《庄子导论》讲稿》为网友流离欢晩陌上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