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这部电影以伯延县为缩影,从细节表现了在“三年自然灾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的百姓、干部、国家领导人都有怎样的表现,他们都进行了哪些思考和挣扎。
首先,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应该说,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大都来自于父辈的讲述以及网络。就本人来说,每逢过年父母在包饺子的时候都要用看起来有些絮叨的方式回忆一下那段 “低指标,瓜菜代”的历史。而本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发现电影中展示的很多情节竟然和父母的讲述一模一样:光秃秃的的树枝、加了树叶或野菜的稀糊糊、吃了以后解不出大便的杂合面窝头、饿的浮肿而穿不下鞋子的村民、站在全村最高处只能看到大队食堂冒出的炊烟,这些影像无疑比口头讲述更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同身受。
其次,人物形象的鲜明而非脸谱化。周恩来总理是电影的主角,而本人一向认为影视作品展示伟人的伟大,似乎并不是难度太大的事情。但周恩来总理是伟人,同时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不懂、不擅长的地方。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总理帮村民栽红薯秧,他不懂得红薯秧要斜着放进坑儿里,也不懂得用土埋好后是不能用脚踩的„„当他被女村民纠正后,脸上也难免露出一丝尴尬。这一情节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伟人尴尬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伟人他普通人的一面是什么样子的?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孙维民以精湛的演技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点儿。
另外,《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另一主角:村委会主任郭凤林在影片大部分情境中都是一种极力掩盖事实真相的面目。按说这应该是一个至少不能算太正面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猜想:他其实是一个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而不顾村民死活的坏官。但是,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也曾经参加过儿童团,也曾经差点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刺死,他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自私鬼。他之所以隐瞒真相也是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这一非脸谱化的处理,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当时那段历史中,作为基层干部真实而复杂心态。
其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呼应了主流思潮。十八大曾经说过 “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那么为什么不走老路?如果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就会明白,我们中国人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反复、曾经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曾经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确定了今天的发展道路从而获得了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奉献。
其四,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事实上回应了当前网络上一些关于三年自然灾害耸人听闻的描述。我们不否认当时的情形的确非常困难,但是这是不是等
![周恩来的四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3](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460/5211060411524090829988.jpg)
于发生了网络描述的那些人间地狱般的事情。至少,这在影片故事发生的河北、河北武安是不存在的。本人也没有听到父母提及曾亲眼见到过本地曾发生过那些事情,那些事情他们也只是听说而已。
影片刻画了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总理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的拽面时,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周总理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人民的关心。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深夜整理材料的情形。总理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本来已经很劳累了,却依然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总理竟在桌子上趴着睡了一夜。总理在给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快到天亮。周总理的工作精神让我为之动容
老实说,在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本人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从小孩到老人,从小女孩银弟到卖掉寿材为周总理做拽面的银弟奶奶,每个人物都十分真实,从周总理身边专职记者的角度看到了这四个昼夜周总理不知疲倦的调研工作,为我们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树立了榜样。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